高中数学思维校本课程

肥城市第六中学 校本研修评估考核材料

二 0 一 五 年 十一 月

目 录

课程开发与实施安排表 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第一部分 数学思维的变通性 (1)善于观察 (2)善于联想

(3)善于将问题进行转化 第二部分 数学思维的反思性

(1) 检查思路是否正确,注意发现其中的错误

(2) 验算的训练

(3) 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安排表

《数学思维》

校本课程纲要

一、基本项目

课程名称:《数学思维》 授课老师:

授课对象:高一、高二年级部分学生 教学材料:相关网站、资料 二、课程目标

以全面贯彻落实课改精神为宗旨,以数学思维为主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通过教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3、通过数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 数学思维的变通性 第二部分 数学思维的反思性 第三部分 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第四部分 数学思维的开拓性 四、课程实施建议

基础知识教学、实物演示、电教配合、图上作业、小组研讨、模拟训练、考查等。 五、课程评价

评价指标(一):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即上课出勤情况、课

堂纪律情况、参与练习情况、团结协作情况;

评价指标(二):平时模拟训练与考查相结合; 评价指标(三):教师综合评定给与相应等级; 评价等级均为:优秀、良好、中等、须努力四档

第一讲 数学思维的变通性

一、概念

数学问题千变万化,要想既快又准的解题,总用一套固定的方案是行不通的,必须具有思维的变通性——善于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提出灵活的设想和解题方案。根据数学思维变通性的主要体现,本讲将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善于观察 (2)善于联想

(3)善于将问题进行转化 (1)观察能力的训练

任何一道数学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题目的具体特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思考,透过表面现象看其本质,这样才能确定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

虽然观察看起来是一种表面现象,但它是认识事物内部规律的基础。所以,必须重视观察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不但能用常规方法解题,而且能根据题目的具体特征,采用特殊方法来解题。

1

a , b , c , d

都是实数,求证

a 2+b 2+c 2+d 2≥(a -c ) 2+(b -d ) 2.

思路分析 从题目的外表形式观察到,要证的 结论的右端与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很相似,而

证明 不妨设A (a , b ), B (c , d ) 如图1-2-1则AB =(a -c ) +(b -d ) .

2

2

OA =a 2+b 2, OB =c 2+d 2,

在∆OAB 中,由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知: +OB ≥AB 当且仅当O 在AB 上时,等号成立。 因此,a 2+b 2+c 2+d 2≥(a -c ) 2+(b -d ) 2.

例2 已知3x 2+2y 2=6x ,试求x 2+y 2的最大值。

22

解 由 3x +2y =6x 得

3

y 2=-x 2+3x .

2

3

y 2≥0, ∴-x 2+3x ≥0, ∴0≤x ≤2.

2

又x 2+y 2=x 2-x 2+3x =-(x -3) 2+,

19

∴当x =2时,x 2+y 2有最大值,最大值为-(2-3) 2+=4.

22

3

21292

思路分析 要求x 2+y 2的最大值,由已知条件很快将x 2+y 2变为一元二次函数f (x ) =-(x -3) 2+, 然后求极值点的x 值,联系到y 2≥0,这一条件,既快又准地求出最大值。上述解法观察到了隐蔽条件,体现了思维的变通性。

1

2

92

例3 已知二次函数f (x ) =ax 2+bx +c =0(a >0), 满足关系

f (2+x ) =f (2-x ) ,试比较f (0. 5) 与f (π) 的大小。

思路分析 由已知条件f (2+x ) =f (2-x ) 可知,在与x =2左右等距

称,又由

已知条件知它的开口向上,所以,图像简捷地解出此题。

解 (如图1-2-2)由f (2+x ) =f (2-x ) , 知f (x ) 是以直线x =2为对称轴,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它与x =2距离越近的点,函数值越小。

2-0. 5>2-π∴f (0. 5) >f (π)

2

(2)联想能力的训练

联想是问题转化的桥梁。稍具难度的问题和基础知识的联系,都是不明显的、间接的、复杂的。因此,解题的方法怎样、速度如何,取决于能否由观察到的特征,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做出相应的联想,将问题打开缺口,不断深入。

⎧x +y =2

例如,解方程组⎨.

xy =-3⎩

这个方程指明两个数的和为2,这两个数的积为-3。由此联想到韦达定理,x 、y 是一元二次方程 t 2-2t -3=0的两个根,

⎧x =-1⎧x =3

所以⎨或⎨. 可见,联想可使问题变得简单。

y =3y =-1⎩⎩

例4 在∆ABC 中,若∠C 为钝角,则tgA ⋅tgB 的值

(A) 等于1 (B)小于1 (C) 大于1 (D) 不能确定

思路分析 此题是在∆ABC 中确定三角函数tgA ⋅tgB 的值。因此,联想到三角函数正切的两角和公式tg (A +B ) =

tgA +tgB

可得下面解法。

1-tgA ⋅tgB

解 ∠C 为钝角,∴tgC

tgA +tgB

1-tgA ⋅tgB

tgA >0, tgB >0, ∴1-tgA ⋅tgB >0. 即tgA ⋅tgB

故应选择(B )

例5 若(z -x ) 2-4(x -y )(y -z ) =0, 证明:2y =x +z .

思路分析 此题一般是通过因式分解来证。但是,如果注意观察已知条件的特点,不难发现它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相似。于是,我们联想到借助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来证题。

证明 当x -y ≠0时,等式 (z -x ) 2-4(x -y )(y -z ) =0

可看作是关于t 的一元二次方程(x -y ) t 2+(z -x ) t +(y -z ) =0有等根的条件,在进一步观察这个方程,它的两个相等实根是1 ,根据韦达定理就有:

y -z

=1即 2y =x +z x -y

若x -y =0,由已知条件易得 z -x =0, 即x =y =z , 显然也有

2y =x +z .

例6 已知a 、b 、c 均为正实数, 满足关系式a 2+b 2=c 2, 又n 为不小于3的自然数,求证:a n +b n

思路分析 由条件a 2+b 2=c 2联想到勾股定理, a 、b 、c 可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进一步联想到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如下证法。

证明 设a 、b 、c 所对的角分别为A 、B 、C . 则C 是直角,A 为锐角,于是

sin A =, cos A =, 且0

数学家G .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过:数学解题是命题的连续变换。可见,解题过程是通过问题的转化才能完成的。转化是解数学题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法。那么怎样转化呢?概括地讲,就是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把抽象问题转化成具体问题,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在解题时,观察具体特征,联想有关问题之后,就要寻求转化关系。

例如,已知++=

1a

1b

1c

1

, (abc ≠0, a +b +c ≠0) ,

a +b +c

a c

b c a c

b c

求证a 、b 、c 三数中必有两个互为相反数。

恰当的转化使问题变得熟悉、简单。要证的结论,可以转化为:

(a +b )(b +c )(c +a ) =0

思维变通性的对立面是思维的保守性,即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一个人用同一种思维方法解决若干问题以后,往往会用同样的思维方法解决以后的问题。它表现就是记类型、记方法、套公式,使思维受到限制,它是提高思维变通性的极大的障碍,必须加以克服。

综上所述,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善于进行问题转化,是数学思维变通性的具体体现。要想提高思维变通性,必须作相应的思维训练。

1 转化成容易解决的明显题目 ○

例11 已知a +b +c =++=1, 求证a 、b 、c 中至少有一个等于1。

思路分析 结论没有用数学式子表示,很难直接证明。首先将结论用数学式子表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形式。a 、b 、c 中至少有一个为1,也就是说a -1、b -1、c -1中至少有一个为零,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证明 ++=1,

1

a

1b

1c

∴bc +ac +ab =abc . 1a

1b

1c

于是 (a -1)(b -1)(c -1) =abc -(ab +ac +bc -1) +(a +b +c ) =0.

∴ a -1、b -1、c -1中至少有一个为零,即a 、b 、c 中至少有一个

为1。

思维障碍 很多学生只在已知条件上下功夫,左变右变,还是不知如何证明三者中至少有一个为1,其原因是不能把要证的结论“翻译”成数学式子,把陌生问题变为熟悉问题。因此,多练习这种“翻译”,是提高转化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例12 直线L 的方程为x =-

p

,其中p >0;椭圆E 的中心为2

O '(2+

p 2

p

, 0) ,焦点在X 轴上,长半轴为2,短半轴为1,它的一个顶点2

为A (, 0) ,问p 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时,椭圆上有四个不同的点,它们中的每一点到点A 的距离等于该点到直线L 的距离。

思路分析 从题目的要求及解析几何的知识可知,四个不同的点应在抛物线

y 2=2px

(1)

是,又从已知条件可得椭圆E 的方程为

[x -(2+

4

p 2)]+y 2=1

(2)

因此,问题转化为当方程组(1)、(2)有四个不同的实数解时,求p 的取值范围。将(2)代入(1)得:

p 2

x +(7p -4) x ++2p =0.

4

2

(3)

确定p 的范围,实际上就是求(3)有两个不等正根的充要条件,解不等式组:

⎧p 22

+2p ) >0⎪(7p -4) -4(4⎪2

p

⎪+2p >0⎨

⎪4⎪⎪⎩7p -4

在p >0的条件下,得0

本题在解题过程中,不断地把问题化归为标准问题:解方程组和

不等式组的问题。

2 逆向思维的训练 ○

逆向思维不是按习惯思维方向进行思考,而是从其反方向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当问题的正面考虑有阻碍时,应考虑问题的反面,从反面入手,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13 已知函数f (x ) =2x 2+mx +n ,求证f (1) 、f (2) 、f (3) 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

思路分析 反证法被誉为“数学家最精良的武器之一”,它也是中学数学常用的解题方法。当要证结论中有“至少”等字样,或以否定形式给出时,一般可考虑采用反证法。

证明 (反证法)假设原命题不成立,即f (1) 、f (2) 、f (3) 都小于1。

①② ③

⎧f (1)

⎪⎪⎪f (2)

①+③得 -11

与②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即f (1) 、f (2) 、f (3) 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

○3 一题多解训练

由于每个学生在观察时抓住问题的特点不同、运用的知识不同,因而,同一问题可能得到几种不同的解法,这就是“一题多解”。通

过一题多解训练,可使学生认真观察、多方联想、恰当转化,提高数学思维的变通性。

例14 已知复数z 的模为2,求z -i 的最大值。 解法一(代数法)设z =x +yi (x 、y ∈R ) ,

则x 2+y 2=4. z -i =

x 2+(y -1) 2=5-2y .

y ≤2, ∴当y =-2z -i max =3.

解法二(三角法)设z =2(cosθ+i sin θ), 则 z -i =4cos 2θ+(2sin θ-1) 2=5-4sin θ.

∴当sin θ=-1z -i max =3.

解法三(几何法)

z =2, ∴点z 是圆x 2+y 2=4上的点,z -i 表示z 与i 所对应的点之间的距离。

如图1-2-3 所示,可知当z =-2i 时,

z -i 解法四(运用模的性质)

z -i ≤z +-i =2+1=3

图1-2-3

而当z =-2i 时,z -i =3. ∴z -i max =3. 解法五(运用模的性质)

z -i =(z -i ) (z -i ) =z +(z -) i +1

2

=5+2I (z ), (I (z ) 表z 的虚部).

2

又 I (z ) ≤2, ∴z -i max =9, ∴z -i max =3.

第二讲 数学思维的反思性

一、概述

数学思维的反思性表现在思维活动中善于提出独立见解,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不盲从、不轻信。在解决问题时能不断地验证所拟定的假设,获得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和创造性思维存在着高度相关。本讲重点加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思维训练实例

(1) 检查思路是否正确,注意发现其中的错误。

例1 已知f (x ) =ax +,若-3≤f (1) ≤0, 3≤f (2) ≤6, 求f (3) 的范围。

错误解法 由条件得

⎧-3≤a +b ≤0 ⎪ ⎨b

3≤2a +≤6⎪2⎩

x b

×2-①得6≤a ≤15

①×2-②得

-

8b 2

≤≤- 333

④则 ③+④得

10b 431043

≤3a +≤, 即≤f (3) ≤. 33333

错误分析 采用这种解法,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作为满足条件的函数f (x ) =ax +,其值是同时受a 和b 制约的。当a 取最大(小)值时,b 不一定取最大(小)值,因而整个解题思路是错误的。

正确解法 由题意有

⎧f (1) =a +b ⎪⎨b f (2) =2a +⎪2⎩

x b

解得:a =[2f (2) -f (1)],b =[2f (1) -f (2)],

∴f (3) =3a +

b 165=f (2) -f (1). 399

1637

把f (1) 和f (2) 的范围代入得 ≤f (3) ≤.

33

1

323

在本题中能够检查出解题思路错误,并给出正确解法,就体现了思维具有反思性。只有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反思性地看问题。 例2 证明勾股定理:已知在∆ABC 中,∠C =90︒,求证c 2=a 2+b 2. 错误证法 在Rt ∆ABC 中,sin A =, cos A =, 而sin 2A +cos 2A =1,

a b

∴() 2+() 2=1,即c 2=a 2+b 2. c c

a

c

b c

错误分析 在现行的中学体系中,sin 2A +cos 2A =1这个公式本身是从勾股定理推出来的。这种利用所要证明的结论,作为推理的前提条件,叫循环论证。循环论证的错误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而且不易发觉。因此,在学习中对所学的每个公式、法则、定理,既要熟悉它们的内容,又要熟悉它们的证明方法和所依据的论据。这样才能避免循环论证的错误。发现本题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正是思维具有反思性的体现。

(2) 验算的训练

验算是解题后对结果进行检验的过程。通过验算,可以检查解题过程的正确性,增强思维的反思性。

例3 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2n +1,求a n .

错误解法 a n =S n -S n -1=(2n +1) -(2n -1+1) =2n -2n -1=2n -1. 错误分析 显然,当n =1时,a 1=S 1=3≠21-1=1,错误原因,没有

注意公式a n =S n -S n -1成立的条件是n ≥2(n ∈N ). 因此在运用

⎧S 1(n =1)

a n =S n -S n -1时,必须检验n =1时的情形。即:a n =⎨

S (n ≥2, n ∈N ) ⎩n

例4 实数a 为何值时,圆x 2+y 2-2ax +a 2-1=0与抛物线y 2=x 有

两个公共点。

错误解法 将圆x 2+y 2-2ax +a 2-1=0与抛物线 y 2=x 联立,消去y , 得①

⎧∆=0⎪1

因为有两个公共点,所以方程①有两个相等正根,得⎪2a ->0 ⎨

2⎪2⎪⎩a -1>0.

1

2

12

1

x 2-(2a -) x +a 2-1=0(x ≥0).

2

解之,得a =

17. 8

错误分析 (如图2-2-1;2-2-2)显然,当a =0时,圆与抛物线有两个公共点。

要使圆与抛物线有两个交点的充要条件是方程①有一正根、一负根;或有两个相等正根。

当方程①有一正根、一负根时,得⎨因此,当a =

y 2=

⎧∆>0⎩a -1

2

解之,得-1

17

或-1

1

x 有两个公共点。 2

12

思考题:实数a 为何值时,圆x 2+y 2-2ax +a 2-1=0与抛物线y 2=x , (1) (2) (3) (4)

有一个公共点; 有三个公共点; 有四个公共点; 没有公共点。

养成验算的习惯,可以有效地增强思维反思性。如:在解无理方程、无理不等式;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时,由于变形后方程或不等式两端代数式的定义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样就有可能产生增根或失根,因此必须进行检验,舍弃增根,找回失根。

(3) 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受思维定势或别人提示的影响,解题时盲目附和,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不利于增强思维的反思性。因此,在解决问题时,应积极地独立思考,敢于对题目解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增强思维的反思性,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例5 解方程x 2-2x +3=cos x .

考察方程两端相应的函数y =(x -1) 2+2, y =cos x ,它们的图象无交点。

所以此方程无解。

例6 设α、β是方程x 2-2kx +k +6=0的两个实根,则(α-1) 2+(β-1) 2的最小值是( )

(A ) -

49

; 4

(B ) 8;

(C ) 18;

(D ) 不存在

思路分析 本例只有一个答案正确,设了3个陷阱,很容易上当。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易得:α+β=2k , αβ=k +6,

(α-1) 2+(β-1) 2=α2-2α+1+β2-2β+1

=(α+β) 2-2αβ-2(α+β) +2 349

=4(k -) 2-.

44

有的学生一看到-

49

,常受选择答案(A )的诱惑,盲从附和。这4

正是思维缺乏反思性的体现。如果能以反思性的态度考察各个选择答案的来源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就能从中选出正确答案。

原方程有两个实根α、β,

∴∆=4k 2-4(k +6) ≥0, ∴k ≤-2或k ≥3.

当k ≥3时,当k ≤-2时,(α-1) 2+(β-1) 2的最小值是8;(α-1) 2+(β-1) 2的最小值是18;

这时就可以作出正确选择,只有(B )正确。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