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与伦理规范

灾难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与伦理规范

一、专业性与伦理规范如何衡量

(一)专业性:恪尽职守,担起责任

因此,坚守新闻专业性,事关传媒业的存亡兴衰,也是传媒业从业人员为公众服务的具体表现。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人要竭尽一切努力,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这也是新闻人的第一职责。

(二)伦理规范:人道主义,展现关怀

在有些灾难报道中,一些新闻人虽然遵循了新闻专业性,如实、客观地报道了伤亡情况及救治进程,但是展现了灾难的恐怖和狰狞,也把血腥的过程全部呈现了出来,这不光给观众造成心理上的恐惧和阴影,也给受害者造成了二次伤害。

比如这次4月25日尼泊尔发生的8.1级地震,不少媒体都在现场捕捉了一些及时的救灾图片,然而,不少都引起了人的不适,把灾民的血淋淋、衣不蔽体的形象公开,这对于受众和当事人都是一种伤害,不少记者值得深思。新华社摄影记者刘宇认为,任何时候,人的生命和尊严都高于一张新闻照片的获得。

因此,专业性与伦理规范,两者并非是矛盾的,两者结合,有轻有重,即要在规范的报道中恰当体现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二、如何得体地报道灾难新闻

(一)采访要适度适时,摄影要保持距离

2008年汶川地震中,有很多的新闻媒体和报纸都注意捕捉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积极投入;武警官兵、消防官兵、医务人员的全身心的工作态度;全国人民的大量援助和捐款场景等,①这些都给举国抗震救灾催生了巨大的心理能量。

所谓适度适时的采访不是意味着记者保持沉默,而是在报道过程中掌握技巧,尽量减少对被采访人的重复情感刺激,尊重了被采访者的尊严,也平复了一些受众的心情,处理得适当即可。

(二)避免血腥裸露,节制性处理画面

灾难新闻的图片对事件的原因的透视和深度理解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处理不好反而会令人不适,甚至给当事人及家属带来严重的心理阴影。因此建议拍摄时运用长焦镜头,可以通过任务的背影等形式表达,不要太多地纠缠在画面细节上,不能把受害者血淋淋的镜头放大,而应把镜头从受害者身上挪开以示尊重。

(三)听从现场指挥,不影响正常救援

深入现场的新闻记者,应该秉持着生命第一,以人为本的信念,不妨碍现场救援秩序,保证救援的正常进行,必要时协助救援。韩国《新闻伦理实践纲要》规定:记者在采访灾害或事故时不得损害人的尊严,或者妨碍受害者的治疗,对受害者、牺牲者及家属应保持适当的距离。尤其在地震中,记者不能为了第一手的资料,就要求营救人员让位于拍摄而推迟营救、耽误时间,救援是争分夺秒的,不能为了所谓的抢新闻而去牺牲本可以挽回的生命。

(四)提供避难常识,增加知识普及

在灾难发生后,通常事发地的情况都牵动着各地公众的心,并且也对于此类灾害事件充满恐惧心理,这时候,媒体就充当一个安抚者的作用,播发一些逃生、避难、防疫的常识通常可以比平时更起到一种知识普及的效果。

这一点,日本nhk 想必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其报道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就是培养了民众的防灾意识不为报道所伤,冷静地分析原因并讨论未来的防灾减灾政策,让受众在生活中耳濡目染地掌握一定的避灾、防灾信息,真正做到了未雨绸缪。

(五)加强法律规范,制定行业细则

小技不修,大道不彰。记者如何报道灾难新闻是一门技术、一门学问,因此法律和行业

规范是一个很好的约束方式,在法律上、制度上、技术上保障灾难新闻报道的顺利进行,也使得伦理问题得到最佳处理。

nhk 制定了自己的《防灾公共计划》,表明在自然灾害即将或已经发生时,必须为防止灾害发生或减轻受灾程度做相应报道。②

(六)新闻伦理切勿放大,媒体不能缺席

灾难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的采访和编写必定不能缺席,否则对媒体伦理的最严重违背。《新京报》总编王跃春曾说:报道真相,是新闻媒体最大的伦理。在中国,这样一个风险性极高的行业,就需要媒体人专业素质的过硬,其中包括社会正义感。

媒体要继续秉持专业态度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报道灾难新闻,融入相关的技巧,而民众也要尊重其行业准则,切忌以偏概全。

三、结语

灾难新闻都承载着生命,血液、死亡通常是它的见证,如何使得灾难新闻报道能突出重围,发挥记录真相、警示未来、展现人文关怀的作用,需要在专业性和伦理中寻找适当的平衡点,使得在经历灾难过后,社会公众能通过新闻报道平复焦虑,团结协力,克服灾难,并且建立相关的预警心理机制。媒体中流砥柱的舆论引导作用,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和强化。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