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和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和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南安乡位于渭源县东北部,总面积131平方公里,距县城51公里,距安定区38公里,属典型的北部干旱山区,平均海拔2380米,年平均气温5℃,年降水量420毫米,无霜期140天。全乡共辖10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2939户12934人,耕地面积51747亩,梯田面积4.1万亩,退耕还林(草)3.25万亩,人均耕地3.88亩。全乡有新贫困标准2300元以下贫困农户2765户11281人。

一、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农村公共服务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近几年,我乡不断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全乡道路建设达55.8公里,机修梯田4.1万亩,梯田化程度达79%,为26个社实施了农网改造工程,为10个村1600户群众接通了自来水,建设沼气池1430座。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方面,新建乡文化站一处,新建10个农家书屋,推广1560套“村村通”广播电视设备;筹措资金完成了大安学区整

经营主体进入,私人投资由于受政府政策和产权界定的影响,难以大规模进入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在财政资源有限的状况下,仅靠政府供给农村的公共服务是很不现实的,难以满足乡村社会多层次、宽领域的公共需要,而且导致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数量有限,质量不高,难以保证农民对公共服务多样性、高质量的要求,造成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

二是农民缺乏发表意见的渠道,政府对农民的意见及时反馈意识不强。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是政府,需求者是农民,理论上应该是需求引导供给,然而大安乡的农村公共服务则是由供给主体说了算,上级政府分配下达什么,乡政府就提供什么,农民就要接受什么,农民没有较为畅通的表达需求的机会和渠道,政府更是难以直接回应农民的需求,乡政府尚未建立起农民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决策的机制。由于缺乏农民的有效参与,农民在现实中所享用的公共产品难以完全符合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基本需要,农民一方面没有畅通的渠道表达不满,另一方面也没有渠道向政府提出自己的需求,政府缺少对农民意见的征集,也就无从回应,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政府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就会产生偏差,造成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合理。

三是农村公共服务重视不够,财政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导致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不足,基础建设落后,欠账较多,加之政府部门重视经济发展,忽略公共服务建设,政府的角色长期定位于经济领域,并且认为“经济增长就是社会发展”,而长期忽视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能,对公共服务重视不够,服务意识淡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难以扩大,一些农村直接涉及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一池三改”、人居环境改造等等事业投入不足。同时,大安乡自然资源匮乏,农村生产生活落后,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要求不高,导致政府在公共服务建设中被动接受上级政府分摊的建设任务,不能主动投入公共服务建设。

四是城乡公共服务建设严重不平衡。近几年各级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有所加强。但由于历史欠账多,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状况仍然没有大的改观。一是农村基础公共设施供给不足。截止目前,全乡只为50%群众接通了自来水,还有50%的群众没有接通自来水,全乡大多数群众住房为80年代修建的土坯房屋,村社道路硬化进展缓慢,全乡没有村社硬化道路。以上这些与农村群众直接相关的基本公共产品,在我乡较为匮乏,有的至今还没有享受到基本的公共产品。二是农村的基础教育不容乐观,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全乡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75%,而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占90%以上,其中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占劳动力总数的76.4%。

三、加强和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长期以来,大安乡政府作为当地公共服务供给的唯一主体,在财政、人力上都承担着较大的压力,要改善这种现状,就要积极培育其他公共服务供给力量,以减轻乡政府承担的供给压力。并结合相财力不足和自然环境资源匮乏的实际,通过政府主导,引进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使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形成混合性的供给机制,提高现阶段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满足农民需要。

首先,要强化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事关民生的许多公共服务职能延伸到村级组织,如果处置不当,管理能力不强,就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要正确处理各种纠纷和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对维护一个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十分重要。要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着眼点,以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深入实施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突出问题。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机制,一旦发现苗头性问题,做到发现得早、防范得住、控制得好、处置得快。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