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诗性境界

  摘 要:海南经济特区海口市第二中学范平丽老师在执教《兰亭集序》时,成功地利用文本进行了生命审美教育渗透,别开生面。其教学新颖的思维出发点以及比较阅读的精心安排,对学生生命审美教育极其到位。本文意在评析在这方面的思考与成功,并虚心学习。

  关键词:生命;审美渗透;诗意栖居

  在《兰亭集序》的执教过程中,很多老师会从玄学思想入手分析魏晋文人的情感变化,却忽视了其对生命与人生更加深入的体验和感悟。真正能够渗透审美教育的,是需要从审美的态度开始思考人生,并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生命本身的诗意境界,一如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栖居”。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注重生命的整体可持续发展。人作为一个全面的整合体,需要有各个方面的需求,因此重新梳理对生命的诗性追求是有重要意义的。在海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海口市第二中学范平丽执教的《兰亭集序》第二课时充分利用文本的“思考生命”特质并结合中学生身心特点展开生命美育的渗透。

  一、走进文本,感知王羲之对人生、生命的思考

  于漪认为,“离开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讨论某些问题,不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范老师上课开始便引导学生,举例文学世界里对生命主题的深刻思考。既铺就了生命话题探究的语境,又启发学生急切走进文本去探寻王羲之对生命、人生的思考。进而通过学生的小组互读、阅读、讨论思考、汇总,找出了一些表现了作者对人生以及生命的思考的语句,分别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学生找出了王羲之关于人生、生命思考的关键句,即为课堂下一步的深入做好了铺垫,为课堂的下一环节准备了“谈资”。而为了学生更好地把握王羲之作此思考的原因,范老师非常及时地补充了关于王羲之生平知识,这段知识的补充,给学生提供思考的导火索,对于文本的深入探究,特别是王羲之对于生命的诗意思考提供了知人论世的基础。

  二、逐层深入,把握王羲之对生命的诗性境界的追求

  在进了文本,熟悉了文本之后,范老师带领学生就王羲之提供的生命境界进行探索。

  其一:“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将自身的理想抱负放在室内尽情畅谈。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境,可以在一个室内与友人畅谈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也是人生一大乐事。闻一多先生所解释的“怀抱”有“情志”的意思,“取诸怀抱”还可理解为以情志取人。与志同道合的人晤谈一室,岂不是人生一大乐事?兰亭宴上“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概是如此。其二:“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魏晋时代的人自我意识觉醒很快,他们追求张扬的个性,按照当时的背景,“放浪形骸之外”应该是“放浪、放纵、无拘束”,是超脱世俗的,专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不接受世俗的约束。阮籍曰:“礼岂是为我辈而设”,钟嵘亦评价其诗作是“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悠远而旷放。范老师引导学生就《兰亭集序》兰亭聚会的具体体现中感受无拘束的自由思想。

  在理解了自由的生命存在两层境界之后,从文中索引出人的不同生命境界选择,即人活在世上的两种不同精神境界追求,进而引导学生进行下一层次的活动与思考,既是生命意识的思考。

  三、共同探究,对生命意识的深层思考

  面对文章里王羲之与雅友在兰亭饮酒赋诗,然而,所有与会者终究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结束 “信可乐也”的聚会。王羲之由此虑及人生,即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一个充满思辨的问题引发之后,范老师却先避开问题,来了一段深沉、抒情的衔接。而后让学生举出相关生活例子。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顺势带出,进而引导学生识读王羲之关于生命的深层思考:向死而生。范老师还联系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的《热爱生命》,王羲之为了阐明自己的“向死而生”的观点,先对当时存在的两种生死观即 “死生亦大矣”“一死生,齐彭殇”进行了评价,前者为“痛”,后者为虚诞、妄作,对后者“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态度极为唾弃。所以这也是范老师课堂深入的一个亮点,范老师引导学生就这样一种生命意识进行了延伸评价,当学生回答,“这样的人情绪没有波动,生活就如一潭死水。”“这样的人肯定没有激情,缺乏创造力。”这样的答案明显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生命意识的重要性。

  至此,范老师已经成功地将学生从问题到解决方案上走,也是正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重要过渡。如何寻找到生命的诗性境界,于是成了课堂的最后一个节点。

  四、回归本体,用审美的态度把握人生,诗意栖居

  课堂的最后进入了比较阅读的补充环节,借此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态度把握人生,诗意栖居。从东汉曹操到东晋王羲之,让学生了解到一代书圣在天地之间,其生命境界超越了常规的生理享乐追求,也超越了所谓的俗世功利追求,而是真正地进入到纯粹的精神审美境界,达到了人性自觉的更高审美层次。

  新课程理念认为,语文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教育功能,因此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走向,力争给学生更多更美的熏陶,提高其生活审美高尚情趣,升华感知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兰亭集序》教学新颖的思维出发点以及比较阅读的精心安排,对生命审美教育极其到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和辨证思想的培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王立科.生命美育: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3(9).

  [2]孙旭红.天光云影共徘徊——生命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初探[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11).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