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六单元

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主备人:曹雷国 傅宝志

一、培训要点:

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搜集资料,反思自己的教学。要做好整理,为展示成果做好准备。

主要围绕以下问题研讨:

1、明确本学段课标要求,并思考如何利用教材来培养学生达到相关要求;

2、每个单元中如何处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3、回顾自己在教学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以案例的形式加以整理;

4、在本册教学中有什么困惑,请以问题的形式记录下来。

二、培训内容

1、明确本学段课标要求,并思考如何利用教材来培养学生达到相关要求; 单元分析:

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编为五课。这些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心和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品味这些诗文的优美意境,还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

课文分析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名篇。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之情。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的思想家陶弘景的一封回信。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出作者沉醉山水超脱俗世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全文通过对庭院的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观潮》是南宋周密的晚年力作。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流露出身为南宋遗民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怨。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著名作家张岱的作品。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奇景中游湖人的雅趣,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故国情思。

《归园田居》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作。诗歌描写了作者弃官务农后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作者不与污浊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诗作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情。

《游山西村》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诗作。诗歌通过记游抒情,写出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反映了农家的盛情之意,表现了作者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关于研讨与练习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除了有关于字词学习、课文内容和艺术特点

这类题目外,还设计了一些探究性学习和拓展性内容的研讨与练习题目,我认为这些题目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都很有帮助。

比如在《三峡》一课中,练习给出了一首李白描写三峡风光的诗歌,要求学生阅读之后能

说出它和课文之间的联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观潮》的练习要求学生将一首写观潮的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这首词同课文的题材一致,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联想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而《湖心亭看雪》一课中的两个练习:“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一个是比较阅读,一个是课外知识拓展。《诗四首》练习中要求学生思考讨论《红楼梦》里香菱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鉴赏,是为了引起学生品味名句的兴趣。另一题“试从这几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更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面对古诗的联想、想像能力。

关于综合性学习

本单元主要学习怎样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获取信息不仅在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很重要,也是现代信息社会人们生活中一项必备的能力。本单元学习搜集资料的三种常用方法,通过在搜集资料的专题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单元设计的三个专题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掌握搜集资料方法的重要性。有相当多的学生面对搜集资料的选题,无从下手,所以掌握操作性强的方法极为重要。最好确定一个选题,分别采用到图书馆、实地调查、上网搜集等方法来搜集资料。这个过程一定要落到实处,从理论上来看,这三个方法都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比如,怎样才能做到查询过程简便快捷,怎样把众多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分类与管理等,都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还要注意对材料进行概括综合。与同一选题相关的材料很多,学生往往容易被材料所淹没。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主选题下的子选题,缩小查找范围,力求事半功倍。。

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上图书馆、上网查询。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在搜集资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地调查采访,如果没有条件的可以不集中组织。但是要将此项活动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节假日去旅游,要养成随时记录或拍照的好习惯,把各地的神话传说、逸闻趣事、诗文妙语、科学数据等等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小小知识库,写作时就不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把握它们的读音和意义;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虚词和句式,把握它们的用法;

2、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3、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章,并查找和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和作者资料。

2、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法,抓住文章的主体内容,有效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朗读、断句、背诵、译文,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揣摩语言,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赏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美丽的山川景色,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自然,融入自然。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的含义,把握它们的用法;

2、熟读成诵,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3、通过了解文章的背景及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心态来把握文意,更有效地体会和感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进行写景散文的写作训练。

教学设想

1、本单元所选课文大都是以抒写自然景色为内容的古代诗文,因此宜充分寻找各课的教学资源,借助图片、音像等使学生对课文有直观认识,把书面语言形象化,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真正的“熟读”应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美的创造。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此言道出了诗文诵读的重要性。古诗文教学尤其重视诵读训练,因此本单元宜以训练学生学习诵读的基本技能为主,以读代讲,从而达到理解、品读、鉴赏的目的。

3、落实古诗文中的词句理解依然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难点,不能放松。基于学生目前普遍对古诗文的释词译句感觉枯燥无味的情况,宜着重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大胆放手让他们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自行翻译,教师无须逐字逐句讲解,避免一言堂的情况发生。

4、为了全面了解作家作品,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做到“立体的懂”,而不是“平面的懂”。

2、每个单元中如何处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的定位和作用

精读课文,就是需要在教师指导下针对学习目标,深入地把握课文关键的语言文字、内容情感或文章脉络、表达方法的课文;而略读课文,就是初知课文大意,运用读书方法,在教师指导下独立阅读的课文。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定位,当然不是绝对的,因为这是教材编写者经过深入研究后,根据课文的特点、单元主题的需要、学生学习的规律而设定的,既然是人为设计的,就不存在绝对正确。有一些十分有经验的老师,甚至可以不用教材也能教好语文,但是,是否每一位老师都有这种很高的课程建设能力去重组教材呢?假如每一位老师都随意更改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那么,你又如何保证教学的基本效果呢?

我国现行的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按照单元编排课文。单元课文中,一般都安排了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我认为,在教材中编排略读课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课时不足的需要。现今语文课堂教学的课时,比起课程改革之前略有减少,每学期语文课时大约为120节。因此,每册安排略读课文,可以减少课时,适应现在语文课程设计的课时偏少的状态。

其次,增加阅读量。由于课时偏少,如果减少课文,当然可以完成课文教学的任务,如果每册教材减少课文,则阅读量将进一步减少,学生的阅读面就更窄,无法达到提高语文素养所需的基本阅读量。因此,略读课文是增加学生阅读量的必要举措。

再次,学以致用、阅读指导。在精读课文中,教师对积累语言、理解文章、

体会情感、掌握表达的方法等进行了学习。这些语文知识与能力需要巩固、迁移、运用,需要略读课文来承载。如果直接进入课外阅读,对于快速阅读、浏览等大量阅读必备的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运用就无法进行指导,从而可能导致影响阅读的效率。

因此,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都有独特的定位,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同的作用,不可或缺,那种认为只要精读课文的观点,是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的。

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人教版新课程安排略读课文,并提出了对这类课文教学的要求:内容上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由此可见,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有人认为:“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把精读课文当做略读课文教,把略读课文当做精读课文教,并没有死框框。”课文当然是例子,但是这个例子承担着什么样的作用?我认为,这个例子起着积累、指导、示范的作用,如果这个例子没学好,就无法借助这个例子去开展进一步的学习,更谈不上终身学习了。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课文无非是例子”就草率地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处理教材。

假如把精读课文改成略读课文,精读课文设定的知识点、训练点没有学习到位,那不是浪费了教学资源吗?又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假如把略读课文当成精读课文,增加学习的负担,又如何能够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如何保证学生能够承受这些学习重担?我们现在常说合适才是最好的,不同的文章由于编者的意图按一定的主题组合到了一起,就是力图按照学习的规律:学习—积累—应用来帮助学生亲历学习的流程。在这个流程中选择最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文做为学习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例子。因此,恰恰是那些精美的、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文知识能力训练点的、最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文,才是最好的例子。这些例子学好了,用好了,才能举一反三,促进学生学习的高效发展。这就是精读课文的作用。而略读课文则是另一种巩固、拓展、运用、延伸的例子。

课程资源建设的重点在于关注学生与生活环境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也提倡教师“用教材教”,就是鼓励教师要有自主开发、建设课程资源的意识,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意识。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的教材的编辑,在教材中体现了编辑的思想、国家的意志、课程标准的理念,因此,编辑的意图不可避免地体现在教学中,影响着教材的使用者——教师和学生。因此,可以认为,编辑也是教学的主体。

编辑意图不是直接对教学产生作用的,而是通过教材对教学产生作用的,教材的体系是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的,不管是识字写字,还是阅读能力、口语写作,都根据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因此,教师要做的,首先是读懂教材,吃透教材,特别是整册教材和整套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最快捷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当然,一些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需要,适当地调整教材、添加或删减教材。

我们不提倡教教材,把教材神圣化而一成不变;但提倡用教材教,灵活处理教材,主要还是从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去体会教材,认同教材,引起教师、学生和课文作者(教材编者)的情感共鸣,才能用好教材。而对于教材的调整、重组,则要量力而行,谨慎从事。

总之,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教师不必一味迷信教材,但必须尊重教材,才能用好教材。在教材和学生之间,关注自我对教学的认同和完善,是教师成长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有思想的教师,才是有希望的教师,但是,前提是:你的思想应当是深思熟虑的、经得起理论和实践的检验的,这样,你的教学就会获得生命与灵魂。

3、回顾自己在教学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以案例的形式加以整理

4、在本册教学中有什么困惑,请以问题的形式记录下来。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探寻“马的世界”,这是由课文《马》引伸出来的一次大型综合性学习。它力图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搜集资料,了解马的有关知识,历史作用、艺术内涵,激发学生善待动物、关爱生命的情感。它是对阅读部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的延伸和拓展。我们应务必在单元教学之前对综合性学习有一个总体的考虑和构想,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规划、实施这部分内容,也可以发挥创造性,对有关内容进行增删。

该如何把握着一个度?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