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07-3-21 20:36:44 ·点击:2420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021410B

二、编写说明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在高等院校中文本科教学目标基础上编撰而成的,主要是为了体现与加强学科的特色与学生的培养目标的统一性、规范性、系统性,从而克服盲目混乱。

三、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四、教学目标

1、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知识;

2、培养和提高审美阅读和审美鉴赏能力,为进一步地研究与批评打下坚实的基础;

3、增加爱国主义和社会参与意识;

4、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基础,整体提高文学素养。

五、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包括两部分,即中国现代文学史与中国当代文学史,具体内容如下: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历史文化背景

(一)国内

(二)国际

二、文学革命的发生

三、主要内容

(一)理论上的倡导: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

(二)外来文艺的借鉴

(三)创作上的实践:鲁迅等

(四)新文学社团及流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湖畔诗社

第二节 20年代的文学思潮与论争

一、20年代的主要文学思潮

(一)“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四)革命文学思潮

(五)封建复古主义文学思潮

(六)整理国故思潮

二、文学论争

(一)新文学阵营对林纾的批判

(二)新文学阵营对《学衡》派与《甲寅》派的批判

(三)关于整理国故的论争

(四)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

(五)关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

第三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 2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 概述

一、五四时期小说的全面崛起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写实派小说

三、浪漫抒情小说

第二节 鲁迅及其小说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二、《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分析

(一)《狂人日记》

(二)《阿Q正传》

三、《呐喊》与《彷徨》

(一)思想内容

(二)艺术特色

第三节 叶圣陶、许地山等的小说

一、叶圣陶的小说

(一)《潘先生在难中》

(二)《倪焕之》

二、许地山的小说

(一)《缀网劳蛛》

(二)《春桃》

三、冰心的小说

(一)《斯人独憔悴》

(二)《超人》

第四节 郁达夫的小说

一、郁达夫的小说

(一)创作道路

(二)《沉沦》

二、庐隐的小说

《海滨故人》

第三章20年代的诗歌

第一节 概述

一、自由诗——诗体大解放

二、现代新格律诗

三、象征诗

第二节 郭沫若及其诗歌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二、《女神》分析

(一)思想内容

(二)艺术特色

第三节 闻一多、徐志摩的诗

一、闻一多的诗

(一)“三美”主张

(二)《红烛》

(三)《死水》

二、徐志摩的诗

《再别康桥》

第四节 “湖畔诗人”

第五节 李金发的象征诗

第四章

第一节 概述

一、杂感的兴盛

二、美文的流行 20年代的散文

三、散文诗

四、文艺性通讯

第二节 鲁迅的《野草》

一、思想意蕴

二、艺术特色

第三节 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

一、周作人的散文

(一)生平与思想历程

(二)《乌蓬船》

(三)艺术特色

二、朱自清的散文

(一)生平

(二)散文变迁

(三)《背影》《荷塘月色》

(四)艺术特色

第四节 瞿秋白的散文

一、《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

二、杂感

第五章

第一节 概述

一、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

(一)理论倡导:周作人、胡适等 20年代的戏剧

(二)翻译介绍外来戏剧创作与理论:“易卜生”专号

(三)创作实践:田汉、欧阳予倩、丁西林、洪深等

第二节 田汉的戏剧创作

一、生平

二、《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三、艺术特色

第三节 丁西林的喜剧

《压迫》

第六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

第一节 革命文学思潮

一、历史背景

(一)当时的政治斗争

(二)新文学理论、观念的转变

(三)国际上苏俄文艺论战

二、主要内容

(一)对“文学”的重新定义

(二)文艺大众化等观念

(三)用唯物史观来倡导无产阶级文学

三、左联

第二节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一、含义

二、主要范畴

(一)后期新月派:梁实秋“普遍人性论”、徐志摩等

(二)京派:朱光潜“纯正的文学趣味”、沈从文等

第三节 30年代文学论争

一、“革命文学”倡导者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二、关于“普遍人性论”的论争

三、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四、关于“大众化”问题的讨论

五、对林语堂、周作人“性灵文学”的论争

六、京、海之争

第七章 3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 概述

一、社会的变动促进小说全面繁荣

(一)新人突出,队伍壮大

(二)创作丰收,长篇主导

(三)群体优势,流派纷呈

(四)题材扩大,观念更新

二、京派小说、海派小说、左翼小说

第二节 茅盾及其小说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历程

二、《子夜》分析

(一)主题思想

(二)艺术特色

三、《春蚕》《林家铺子》

第三节 巴金及其小说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二、《家》分析

(一)思想内容

(二)艺术特色

三、“爱情三部曲”

第四节 老舍及其小说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二、《骆驼祥子》分析

(一)思想内容

(二)艺术特色

第五节 沈从文及其小说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二、《边城》分析

(一)思想内容

(二)艺术特色

第六节 柔石、张天翼、丁玲等的左翼小说

一、柔石

(一)《二月》

(二)《为奴隶的母亲》

二、张天翼

(一)《包氏父子》

(二)《华威先生》

三、丁玲

(一)《莎菲女士的日记》

(二)《韦护》

第七节 新感觉派小说

一、施蛰存

(一)《春阳》《将军的头》

(二)艺术特色

二、穆时英

《上海的狐步舞》

三、刘呐鸥

《都市风景线》

第八节 肖红、肖军等东北作家群

一、肖红

(一)《生死场》

(二)《呼兰河传》

二、肖军

《八月的乡村》

第九节 李吉力 人的大河小说

第八章

第一节 概述

普罗诗派——中国诗歌会 30年代的诗歌

后期新月诗派、现代诗派

第二节 殷夫、蒲风的诗

一、殷夫

二、蒲风

第三节 戴望舒的诗

《雨巷》分析

第四节 藏克家、田间的诗

一、藏克家

二、田间

第九章 30年代的散文

第一节 概述

杂文、小品文与报告文学

第二节 鲁迅的杂文

一、思想内容

二、艺术特色

第三节 冰心、周作人、林语堂的散文

一、冰心

二、周作人

三、林语堂

第四节 李广田、何其芳的散文

一、李广田

二、何其芳《画梦录》

第五节 夏衍、宋之的的散文

一、夏衍与《包身工》

二、宋之的

第十章 30年代的戏剧

第一节 概述

重大发展:无产阶级戏剧——剧联

国际戏剧

第二节 曹禺及其戏剧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二、《雷雨》分析

(一)思想内容

(二)艺术特色

三、《日出》《原野》

第十一章

第一节 解放区文学思潮

一、文艺论争

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具体内容

(二)历史意义

第二节 国统区文学思潮

第三节 40年代文学论争 40年代的文学思潮

一、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

二、关于暴露与讽刺的论争

三、对“与抗战无关” 批判

四、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五、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六、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战斗精神的论争

第十二章 4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 概述

一、国统区的小说

(一)抗战题材小说

(二)讽刺小说

(三)七月派小说

(四)通俗小说

二、解放区小说

三、东北流亡作家的小说

第二节 沙汀、艾芜的小说

一、沙汀

(一)《在其香店茶馆里》

(二)《淘金记》

二、艾芜

第三节 钱钟书及其小说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二、《围城》分析

(一)主题意蕴

(二)艺术特色

第三节 巴金的《寒夜》与老舍的《四世同堂》

一、《寒夜》

二、《四世同堂》

第四节 张恨水等的通俗小说

一、《啼笑因缘》

二、《金粉世家》

三、《八十一梦》

四、创作特色

第五节 张爱玲的小说

一、《倾城之恋》

二、《金锁记》

三、艺术特色

第六节 苏青、梅娘等

第七节 路翎等七月派小说

路翎及其《财主的儿女们》

第八节 赵树理及其小说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思想

二、《小二黑结婚》

三、赵树理方向

第九节 孙犁、丁玲、周立波的小说

一、孙犁

二、丁玲

三、周立波

第十节 无名氏、徐讠于 等小说

第十三章 40年代的诗歌

第一节 概述

七月诗派、九叶诗派、长篇叙事诗

第二节 艾青及其诗歌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二、《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思想与艺术特征

第三节 七月诗派

第四节 九叶诗派(西南联大校园诗人群起)

穆旦的诗

第五节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第六节 解放区的长篇叙事诗

第十四章 40年代的散文

第一节 概述

报告文学、杂文等,叙事抒情小品散文成就较高

第二节 刘白羽、华山等的报告文学

第三节 沈从文、梁实秋的散文

第四节 《鲁迅风》《野草》作家群的杂文

第十五章 40年代的戏剧

第一节 概述

一、国统区戏剧

抗战戏剧

历史剧、讽刺剧

二、解放区戏剧

新秧歌剧

民族新歌剧

第二节 郭沫若的历史剧

一、《屈原》

二、创作原则

三、艺术特色

第三节 夏衍的戏剧

一、《上海屋檐下》

二、《法西斯细菌》

三、艺术特色

第四节 陈白尘的《升官图》

第五节 《白毛女》

一、主题意蕴

二、艺术特色

三、历史意义

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第一章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思潮

第一节 新中国文艺方向的确立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代文学开端

第二次文代会——一体化形成

第二节 50年代初期的文艺政治化批判运动

一、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第三节 “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文艺政策的调整

一、“双百”方针

(一)“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二)“双百”方针的内容

(三)“双百”方针的影响

二、文艺政策的调整

(一)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二)文艺政策的调整

第二章 17年时期的小说

第一节 概述

建国之初短篇小说较多,但以颂歌式为主,艺术性不强,50年代中后期中长篇取得显著丰收,题材扩大,但大多集中在农村题材与历史革命题材方面。

第二节 柳青、梁斌、杨沫的小说

一、柳青的《创业史》

(一)思想内容

(二)艺术特色

二、梁斌的《红旗谱》

(一)思想内容

(二)艺术特色

三、杨沫的《青春之歌》

(一)思想内容

(二)艺术特色

第三节 曲波、罗广斌与杨益言的小说

一、曲波的《林海雪原》

二、罗广斌与杨益言的《红岩》

第四节 《上海的早晨》

第五节 王蒙、邓友梅等的小说

一、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二、邓友梅《在悬崖上》

三、陆文夫《小巷深处》

第六节 赵树理、康濯、茹志娟、王愿坚的小说

一、赵树理

二、梁濯

三、茹志娟 王愿坚

第三章 17年时期的诗歌

第一节 概述

从颂诗到政治抒情诗

第二节 郭小川、贺敬之的诗

一、郭小川的诗

(一)《望星空》

(二)《甘蔗林——青纱帐》

(三)思想与艺术特色

二、贺敬之的诗

(一)《放声歌唱》、《雷锋之歌》

(二)《桂林山水歌》

(三)思想与艺术特色

第三节 李季、闻捷的诗

一、李季

(一)《玉门诗抄》

(二)《杨高传》

二、闻捷

(一)《吐鲁番情歌》

(二)《复仇的火焰》

(三)艺术特色

第四章 17年时期的散文

第一节 报告文学与抒情散文的繁荣

第二节 巍巍、穆青的散文

一、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二、穆青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第三节 杨朔、秦牧的散文

一、杨朔

(一)《荔枝蜜》

(二)《雪浪花》

(三)艺术特色

二、秦牧

(一)《土地》

(二)《菱角的喜剧》

(三)艺术特色

第五章 17年时期的戏剧

第一节 概述

当代戏曲改革、当代话剧的新变、当代歌剧的发展

第二节 老舍的《茶馆》

一、思想内容

二、艺术特色

第三节 田汉的《关汉卿》

一、思想内容

二、艺术特色

第六章 文革文学

第一节 文革文学思潮

一、《评新编历史剧〈海端罢官〉》——导火线

二、《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开端

(一)“文艺黑线专政论”

(二)影响

三、极左思潮泛滥

(一)样板戏的倡导

(二)帮派理论的确定

(三)阴谋文艺的创作

第二节 重构文学的经典

一、革命样板戏

(一)特征

(二)八个样板戏

二、浩然的小说

(一)《艳阳天》

(二)《金光大道》《西沙儿女》

三、样板歌

(一)群众歌曲

(二)革命民歌与革命儿歌

第三节 潜在写作

一、概况

二、老作家的呐喊

(一)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

(二)穆旦的晚年诗作

三、新一代的觉醒

(一)白洋淀诗群

(二)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三)靳凡的《公开的情书》

第四节 天安门诗歌运动

第七章 8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文艺的复兴

一、对极左文艺政策与文艺观念的批判

二、对作家与组织的平反及文艺刊物的复刊

三、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第二节 文学思潮

一、伤痕文学思潮

二、反思文学思潮

三、改革文学思潮

四、寻根文学思潮

五、现代派文学思潮

(一)先锋文学思潮

(二)朦胧诗

(三)探索剧

第三节 文学论争

一、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二、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论争

三、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论争

四、关于文学中人性与人道主义的问题的论争

五、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论争

六、关于“寻根”文学的论争

七、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论争

第八章 8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 概述

小说创作极度繁荣、成为80年代文学的主流作家队伍壮大,作品数量激增

第二节 刘武、周克芹、从维熙的小说

一、刘心武

《班主任》

二、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三、从维熙

《大墙下的红玉兰》

第三节 高晓声、张贤亮、谌容的小说

一、高晓声

(一)《李顺大造屋》

(二)《陈奂生上城》

二、张贤亮

(一)《灵与肉》

(二)《绿化树》

三、谌容

《人到中年》

第四节 蒋子龙、路遥、贾平凹的小说

一、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二、路遥

(一)《人生》

(二)《平凡的世界》

三、贾平凹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二)《鸡窝洼人家》

(三)《浮躁》

第五节 韩少功、阿城、张承志的小说

一、韩少功

《爸爸爸》

二、阿城

《棋王》

三、张承志

《黑骏马》《北方的河》

第六节 李存葆、徐怀中的小说

一、李存葆

《高山下的花环》

《西线轶事》

第七节 莫言、王蒙、余华、格非、苏童的小说

一、莫言

二、王蒙

三、余华

四、格非

五、苏童

第八节 汪曾祺、刘绍棠的小说

一、汪曾祺

二、刘绍棠

第九章

第一节 概述

归来者的诗与朦胧诗

第二节 艾青的诗

《光的赞歌》

第三节 北岛、舒婷、顾城的诗

一、北岛

(一)《回答》

(二)《宣告》

二、舒婷

《致橡树》 80年代的诗歌

《一代人》

第十章 80年代的散文

第一节 概述

整体上成就不大,反思性散文与报告文学

第二节 巴金的《随想录》

第三节 徐迟、理由、李辉、鲁光等的散文

一、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

二、理由《扬眉剑出鞘》

三、李辉《文坛杂歌》

四、鲁光《中国姑娘》

第十一章 新时期的戏剧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现实主义戏剧的复苏到探索剧的勃兴

一、高行健

(一)《绝对信号》

(二)《野人》《彼岸》

(三)艺术特色

二、沙叶新

(一)《假如我是真的》

(二)《陈毅市长》

第三节 陈仁鉴、魏明伦的戏剧

一、魏明伦

《潘金莲》

二、陈仁鉴

《春草闯堂》

第十二章 90年代以来的文学思潮

一、新写实思潮

二、新状态思潮

三、人文精神大讨论

四、私人写作(个人历写作)

五、网络文学

六、新历史主义小说

第十三章 90年代的文学

第一节 王朔的、贾平凹小说

一、王朔

(一)“顽主”系列

(二)思想创作特色

二、贾平凹

(一)《废都》

(二)《高老庄》

第二节 池莉、刘震云的小说

一、池莉

《烦恼人生》

二、刘震云

《一地鸡毛》

第三节 陈染、林白的小说

一、陈染《私人生活》

二、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第四节 陈忠实、张炜的小说

一、陈忠实《白鹿原》

二、张炜《古船》

第五节 王安忆、铁凝的小说

一、王安忆

(一)“三恋”系列

(二)《长恨歌》

二、铁凝

(一)《哦,香雪》

(二)《玫瑰门》

第六节 余秋雨的散文

《文化苦旅》

第十四章 台湾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20—40年代的台湾文学,即日据时期文学

二、50—70年代的台湾文学

三、80—90年代的台湾文学

第二节 杨逵、赖和、吴浊流的小说

一、赖和《一杆枰仔》

二、杨逵《送报夫》

三、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

第三节 钟理和、林海音、钟肇政的小说

一、钟理和《笠山农场》

二、林海音《城南旧事》

三、钟肇政《浊流三部曲》

第四节 陈映真、王祯和、黄春明的小说

一、陈映真《夜行货车》

二、王祯和《嫁妆—牛车》

三、黄春明《青番公的故事》

第五节 李昂、欧阳子、陈若曦的小说

一、李昂《杀夫》

二、欧阳子《近黄昏时》

三、陈若曦《尹县长》

第六节 白先勇的小说

一、《台北人》

二、《孽子》

三、思想与艺术特色

第七节 余光中的诗

一、《乡愁》

二、《五陵少年》

三、《白玉苦瓜》

四、艺术特色

第八节 三毛、张晓风的散文

一、三毛《哭泣的骆驼》

二、张晓风

第九节 琼瑶、古龙的小说

一、琼瑶

二、古龙

第十节 李敖、柏杨的散文

一、李敖

二、柏杨《丑陋的中国人》

第十五章

第一节 香港文学概述

一、20—40年代的香港文学 二、50—70年代的香港文学 三、80—90年代的香港文学

第二节 刘以鬯的小说

一、《酒徒》

二、思想艺术特色

第三节 金庸、梁羽生的小说 香港文学

一、金庸

(一)《天龙八部》 (二)《笑傲江湖》 (三)《鹿鼎记》 (四)创作特色 二、梁羽生

第四节 李碧华、亦舒的小说 一、李碧华 二、亦舒

第五节 董桥、梁锡华的散文 一、董桥 二、梁锡华

第十六章第一节 概述 美华文学为主流

第二节 聂华苓、於犁华的小说 一、聂华苓 二、於犁华

第三节 赵淑侠的小说

六、重点、难点 重点:

海外华文文学

十、考核方式

1、闭卷考试,内容主要以大纲为主,时间为120分钟。题型不少于5种,其中填空、选择各10—20分,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各3—4题,各题型不超过30分,论述与评论写作1—2题,一般不少于20分。

2、计分原则,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综合测评方式,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70分,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答问等各10%,合计30%。

十一、教改基本要求

1、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结合文学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对教学内容在保持大纲整体一致的前提下,适当补充或减删内容,对相关教材内容重新整合。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展课堂讨论、小论文、实地考察等多形式多手段教学,同时借助音像等现代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3、改变传统考核方法,由一张试卷定成绩变为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综合测评方式,体现综合素质与能力。

大纲执笔人 刘泽友 大纲审稿人 田茂军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制作维护 CopyRight2006-2007 地址:湖南省吉首市人民南路120号 邮编:416000 电话:0743-8564874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