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

近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央和地方最近相继出台了新政策、新措施,把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安定有着重要意义。

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民众的生计与生活问题。通俗地说,就是老百姓遇到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日常生存生活和发展相关的问题。民生问题的具体内容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具体地说,包括由低到高的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面,主要指民众基本生计状况的底线,侧重于民众的基本生存问题,具体内容包括:民众的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等等。第二层面,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和基础性的基本权力。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具体内容包括:充分就业问题,提供基本的职业培训问题,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第三层面,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幅度提升和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等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问题之后,就应当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提升的福利。主要包括:民众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状况,社会成员权力的全面保护状况

等。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前一层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

民生问题为何成为时代主题。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我国的人均GDP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0多美元上升到现在的2000多美元,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按照现行汇率换算得出的,而我们国家不是可以自由兑换外汇得国家,所以仅仅从汇率的角度来评估我国的发展是不确切的。现在无论是世界银行还是联合国,在评估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时候,又增加了一个项目,那就是人均PPP(购买力平价)。世界银行和联合国一致认为,中国现在实际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7000美元。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表现在方方面面,限于时间,我们难以展开,对我们来说感受最直接的至少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另一个方面就是居民生活水准得大幅度提升。我国以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取得这样得成就,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得成就之一。然而,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中国发展出现了经济发展这条腿长,而社会发展这条腿短的现状,社会发展明显的滞后于经济发展”,这突出的表现在我们国家民生问题没有得到突出的改善。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一方面是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另一方面是民生问题日益凸显。西部地区的农村,老百姓走的还是土路,民生问题解决不好的话,就会引发种种纠纷,甚至是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专家研究发现,中国有80%的群体事件是因为民生问题没有得到

应有的改善。为什么现在民众特别重视民生问题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2003年的时候,我们党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把它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从理论提出到现在,我国对此的重视越来越高,以人为本已经被社会各界所广泛接受和认同。民众一旦接受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就会越来越注重民生和改善自己的生活。 第二,社会成员平等、独立意识在普遍增强。在毛主席时代,人们获得了空前的平等。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自由意识又得到了增强,市场经济是平等和独立天然的温床,民众一旦接受了平等和独立的意识,就会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的生活并不是哪一个群体的特权,每个人,每个群体都有权力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样以来民生问题就成了很普遍的问题。 第三,世俗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世俗”在这里不是贬义词。世俗化是现代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世俗化指的是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人们对生活的态度越来越现实化,理性化,利益化,换句话说,现实化,理性化,利益化是意识发展的必然。第四,社会焦虑。我们恐怕都有共同的感受,现代人都有些急不可耐,这种焦虑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为现阶段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位置在进行重新洗牌,社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这样就造成了民众的人生不确定感,或者说是更多的人的未来充满了不可预知性,这就让社会充满了普遍的焦虑

感。在毛泽东时代,社会控制力非常强大,人们的信仰十分一致,加上计划经济包揽一切的特点,社会焦虑感几乎不存在。一个社会如果存在大量焦虑的话,是十分不利的。一方面它会造成大量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会放大人们对一些社会问题的不满。缓解社会焦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善民生。

正是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党现在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1、 关注民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能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我们党能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历史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人民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代表着人民的利益。苏联共产党1917年执政,1991年丧失执政地位,教训十分惨痛。执政党要在不同历史阶段始终保持先进性,要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就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社会最显著的特点,围绕民生问题,如取消农业税等系列重大政策不断出台,传递到城市乡村,千家万户,惠及亿万群众。党的十七大又将民生问题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进行强调,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幸

福安康的深切关注,证明中国共产党真正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了思想和行动中。

2、关注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中的 “人”,首先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本”指的是发展之本,即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发展之本。我们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那么,社会主义社会一个极其重要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就必须是坚持以人为本。基于这种科学的社会价值理想,我们党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和改革发展的大局,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关注改善民生,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就要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3、关注民生也是推进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民生是和谐之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

会公平正义,而关注改善民生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民生问题不仅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解决民生问题,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之基础、关键之关键。第一,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和政权兴替的关键。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历史充分证明,只有代表民意,倾听民生,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第二,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口。一个和谐的社会,不是没有差别的社会,但这种差别应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说,在和谐社会中,大多数人可以保持活力,能生活得很好。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保持良好的和谐发展状态。而解决民生问题,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民生问题解决了,人民生活安定富裕了,社会的和谐程度也就提高了。第三,民生问题关系到发展问题。民生问题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社会越发展,民生问题就越向纵深发展。因而,解决民生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浪潮席卷,都难免会带来新的更加突出的民生问题。如果不重视这些新问题的解决,原来在民生问题的解决上所花费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发展就会受阻。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