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

实验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设计者:陈敏洁 2014-1-20

学习目标:

1、找出诗歌的意象,并分析诗歌的意境;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掌握其艺术技巧。

学习重难点:

1、领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课前预习:

1、走进诗人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少年及第,历任高

官。安史之乱时,被俘且被迫接受伪职。平乱后,受到降官处理,尔后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后期主要是山水田园诗。其诗歌主要风格是清幽恬静,朴素自然,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的诗以五言律绝成就最高。

2、文学常识

(1)近体诗

近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近体诗包括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近体诗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本诗属于五言律诗。

(2)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是以山水自然景观、农村田园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主要

描写对象的诗歌。诗人们把笔触投向山水田园,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

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3、字音

秋瞑(míng) 喧闹(xuān) 浣女(huàn) ...

学习过程:

一、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并解题:诗歌题目向我们提示了哪些信息?

地点:山; 事件:居; 季节:秋; 时间:暝。

诗题可以理解为:秋天的傍晚,留宿于山中。

二、赏画之意象

1、 找出诗歌描写的意象及其特点。

山:空 雨:新 月:明 泉:清 竹:喧 莲:动

2、 王维的诗歌特点是“诗中有画”,从这首诗里,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小

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述。

明确:清新秀丽的秋山晚景图。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

白的绸布闪闪发光。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

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正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三、 赏画之意境

问题:作者的主观感受(情),与作者所看的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而形成了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艺术境界,即称之为“意境”。本诗塑造了怎样一种意境?

明确:清新,秀丽,恬然,宁静。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四、 赏画之情(思想感情)

问题:律诗尾联往往要卒章显志,即诗歌章法的“合”。根据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尾联,说说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尾联化用《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反其意

而用之,意思是说秋天虽然没有春天的万紫千红,但却有它独特的和平恬静;山中虽没有京城的繁华热闹,却是清新、秀丽、恬然、宁静。在此可以远离污浊的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他下决心留在山中当隐士了。

【明确】诗歌通过如诗如画一般的山中秋景的描写和尾联的卒章显志,反映了诗人过

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五、 赏画之技巧

1、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展示了山村的自然美?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视听互见的手法,充分展示了山村的自然美。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均为动景。“明月松间照”是从视觉的角度着笔的,“清泉石上流” 诉之于听觉。“竹喧归浣女”是写所闻,“莲动下渔舟”是写所见。这样,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我们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王维的山水诗中善于用热闹的字面写出幽静的境界。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说是“空山”呢?

【明确】这里的“空”应作“静”解释,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的寂静,因此,才听到山泉流动声,浣女欢笑声,荷叶摆动声。另外,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二字显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点出了环境的幽静,暗合作者远离世俗的愿望。

《从军行》导学案(教师版)

实验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设计者:陈敏洁 2014-1-20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

学习重难点:

1、领悟诗歌主旨,理解将士勇于报国的精神。

课前预习:

1、走进诗人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授汜水尉。他的诗以多种题材对玄宗后期的黑暗政治和动乱社会作过一些揭露和反映。他最擅长七绝,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 2、文学常识

(1)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①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②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③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④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⑤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等等。而具体每首诗表达的也可能是矛盾而交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织错杂的感情。著名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

(2)《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写军队的战斗生活,此处以旧题写新意。 学习过程:

一、 多种形式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二、 明意象。

1、 诗歌一二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意象: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画面:辽阔的青海湖上空,长云

弥漫,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是一幅跨越空间限制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边塞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三、 明事件。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明确:“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 诗歌三四句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边塞将士们怎样的信念?

明确:战事多且战斗很艰辛,表达了边塞将士们不怕艰苦、不畏强敌、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四、 明技巧

1、诗歌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情景交融、衬托

诗歌描写的景象是辽阔、浑厚、迷蒙、暗淡的,同时渗透了边塞将士对自己所担负

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

2、诗歌三四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

“纵使我们要面对无数次战争,纵使作战的盔甲早已磨穿,报国壮志却在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我们决心以击退敌人来报效祖国!”这便是边塞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2)用典

“不破楼兰终不还” 化用“霍光计杀楼兰王”典故,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

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

五、 小结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登高》导学案(教师版)

实验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设计者:陈敏洁 2014-1-20

学习目标:

1、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 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重难点:

1、赏析情景交融、气势宏伟的艺术特点。

课前预习:

1、走进诗人

杜甫,字子美,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被文人尊称“诗圣”。曾住杜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诗中自称少陵野老,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志向,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对下层人民的疾苦寄予诚挚的关怀和同情。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创作风格上反复咏叹、沉郁顿挫,后人誉其诗为“诗史”。

2、背景介绍: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所作,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致使郁闷如浓云密布在心头。路过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学习过程:

一、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流露出来的感情。(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把握语气的缓急)) 二、明意象

1、本诗前两联写景,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怎样的特点?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景物:风、天、猿、渚、沙、鸟,特点分别是“急”“高”“啸哀”“清”“白”“飞回”。透过疾风、哀猿、清冷的小洲、飞回的鸟、萧萧落叶、奔腾流逝的长江等景物,我

们深刻感受到了夔州秋天冷静凄凉的特征,这凄清萧条的秋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

2、颔联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仅仅是写景吗?

明确:不,这两句诗表层描绘了萧萧的落叶、滚滚的长江。而由树及人,叶落意味一年将尽,生命将逝;“滚滚长江”指时间长河的永不停息。这句话的对比,更让人感慨生命短暂、历史永恒,心中更是伤感万分。

三、明情感

1、用一个字来表达你朗读诗歌时体会到的感情。

明确:悲。

2、诗歌的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悲”从何来?造成杜甫“悲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悲秋”之情来自: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②根本原因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四、明技巧

1、《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对仗工整。请从“对仗”的角度赏析“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

明确:从句法角度看,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另外,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苦,是什么意思?苦,是极度的意思,因此这句诗的意思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2、试分析前两联的写景与后两联的抒情是通过什么手法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手法是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首联描写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高远。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前两联的写景为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五、明主旨

诗中写登高所见冷静凄凉的秋江景色,抒发常年漂泊、老病孤独的沉郁悲凉感情,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

《石头城》导学案(教师版)

实验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设计者:陈敏洁 2014-1-20

学习目标:

1、 掌握咏史诗的写法及特点。

2、 理解本诗的内容及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并学习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课前预习:

1、走进诗人

刘禹锡,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石头城》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

2、文学常识

咏史诗: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表现诗人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感慨岁月悠忽变幻,或抨击社会现实或讽谏当朝者或讽谏世人,或怀古伤今,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或壮志难酬之感。

学习过程:

一、“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明确: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群山依旧围绕着这座故都,可惜已是座“空城”。朝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二、面对着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在这里,诗人将月亮看做是历史的见证人。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因它照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城上短墙上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诗人含无尽慨叹于其中。

三、本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1)拟人手法,写江潮有意,旧月多情,无情的却是历史的沧桑和人的命运,生动传神、形象、引人遐想。

(2)借古讽今,诗人在貌似平实的写景中,借六朝的覆灭讽喻现实,寓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统治者以前车之覆为鉴。

四、诗歌主旨: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实验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设计者:陈敏洁 2014-1-20

学习目标:

1、 了解李商隐生平、创作风格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 领悟诗歌的情感并分析表达技巧

学习重难点:

1、领悟诗歌的情感并分析表达技巧。

课前预习:

1、走进诗人

李商隐 ,字 义山 ,号玉豀生,又号樊南生, 晚唐 (时期)诗人,与 杜牧 齐名,称“ 小李杜 ”。因受牛(僧儒) 李(德裕) 党争影响,被人排挤,仕途不顺,潦倒终身。而爱情上也是极其不得意早年曾苦恋未果,婚后爱妻逝世。其终身坎坷的身世,深虑国运的忧思,雄心幻灭的悲剧,加上贯穿一生的感伤抑郁情绪,赋之于诗卷,便形成了悲哀伤感、典丽精工、迷惘虚幻、抽象朦胧、禅悟自适的诗歌风格。

2、背景

《锦瑟》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诗”,只是以开头二字为题。

学习过程:

一、明感情:反复朗诵诗歌,通过想象来初步体会其中流露的感情基调。

指导: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情绪感伤、抑郁难以排解、无限迷惘的感觉。

二、寻找诗歌感情的来源处。

1、如何理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诗人由锦瑟上的“五十弦”想到了年近半百的自己 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表明首句是回忆往事。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2、本诗的感情十分隐晦朦胧,多隐藏在诗中4个典故的叙述中,分析典故的内涵及流露出的感情,借以理解诗歌感情。

(1)“庄生晓梦迷蝴蝶”来源于典故:庄周梦蝶化蝶

典故的内涵是:往事渺茫如梦,难以记省。

典故流露的感情是: 留恋、迷茫、惆怅

老师可了解:《庄子•蝶梦》中有一段妙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戚戚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典故的内涵是:曾有过殷切的思念,如今只能将伤感之情托给杜鹃

典故流露的感情:伤感、无奈

老师可了解:杜宇为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晚年时,洪水为患,蜀民不得安处,乃使其相鳖灵治水。鳖灵察地形,测水势,疏导宣泄,水患遂平,蜀民安处。杜宇感其治水之功,让帝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杜宇退而隐居西山,传说死后化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子鹃鸟鸣,以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因呼鹃鸟为杜鹃。一说因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作鹃鸟,后因称杜鹃为“杜宇”。

(3)“沧海月明珠有泪”来源于典故:南海鲛人珠泪 典故的内涵是:回忆美好往事的伤感

典故流露的感情:伤感

老师可了解:晋张华《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鲛人泪是鲛人身体里的一种结晶球体,类似于其他动物的结石,但是这种结晶只有在鲛人面临生死危险,产生极大的情绪波动时才会形成。而这种球体,一般都在鲛人的鱼尾部产生。除非鲛人死掉或者剖开鲛人尾否则无法得到这些鲛人泪。由于传说鲛人泪能解百毒,用鲛人泪做成的饰品价值万金,所以鲛人泪在古代,常有珠王之说。

(4)“蓝田日暖玉生烟”化用蓝天产玉的特点,比喻: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

老师可了解:“蓝田”是指蓝田山,又叫玉山,在今陕西蓝田县,是著名的玉产地。古人认为宝玉埋藏之地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气”。此山为暖日照耀,蕴藏其中的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这代表了一种美好的理想之景,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接近的。 (5)诗人所用典故流露的感情,即是诗人想表达的心情。据此,本诗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

三、猜诗意。

李商隐常以《无题》来寄托情怀,而此诗意旨向来众说纷纭,但尾联还是提供了一丝线索,请根据诗歌内容,大胆说出你的猜测。

参考答案:(答案不一,言之有理则可)题解 “锦瑟”或名无题 题目“锦瑟”是取句着两字。是一首广为传诵的有人认为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有人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之外,大抵是表现封建士大夫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1、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悼亡诗)2、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爱情诗)3、作者的自伤身世(咏怀诗))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