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环境

人口与环境(一)

一、知识结构

二、本单元基本内容概述

本单元仅仅抓住人地关系主线,通过分析人口现象的各个侧面(如: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迁移等)与环境的关系及其互动性影响,来研究人口问题,讨论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使人口问题落脚到人地系统中,揭示出人口问题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系。这样使人们清楚

的认识到人口问题是决定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问题这种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单元介绍人口的数量变化、质量特征、结构、迁移等现实只是知识表象,实质的内容是探讨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人口是人类社会一切问题产生的核心,人口问题也是诸多人类社会问题的核心问题。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单元主要包括三大块内容: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质量与环境、人口迁移与环境。重点是探讨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如:第一、二、三节通过介绍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规律、世界分布的差异性,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的合理容量几方面,从人口发展的角度研究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第四节从人口素质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研究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第五、六节,通过分析人口迁移规律,研究人口迁移对迁出、迁入地的双向影响,来分析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概括起来讲,学习本单元要:理解四个重要概念—人口再生产(含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环境人口容量;人口素质;人口迁移。研究四种关系: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关系;人口数量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三个规律:人口再生产类型地区分布差异性规律;环境人口容量规律;人口迁移的拉力与推力规律;

本单元的理念包括,要能够动态的、辨证的理解人地互动系统,要能够认识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关注现实社会的责任感。重要的地理学习方法有:比较法,辨证分析法,讨论法,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法、图文转化法等。并且通过学习提高辨证分析问题能力;图文转化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本单元高考考点主要包括: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动态变化;人口环境容量;人口素质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人口迁移的双向影响。

本单元是整本书的开篇,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活动一切问题的基础。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要学会有关人口发展的模式、人口环境容量、人口素质和人口迁移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调查、分析、对比等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学会运用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思考、分析问题,进一步树立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待续) 三、重点难点知识分析

1.理解人口再生产与人口的发展

人口再生产属于人口发展的基本内容,但不等同于人口发展。人口发展的内容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人口增长速度主要由出生率、死亡率及二者决定的自然增长率决定,这正是人口再生产研究的内容。由此,人口再生产主要研究人口发展中人口数量增长的问题。而人口发展的内容则含盖三个方面。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教材中谈到的人口再生产定义,是仅从人口数量方面考察人口变动的过程,这只是狭义上的人口再生产概念。广义上理解,人口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集合体,其个体构成错综复杂,因此,人口再生产过程,不仅仅是人口数量在变化,总人口中的年龄性别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人口的素质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才是广义上的人口再生产。

2.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的原因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的。从数量上看,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实际最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它是客观存在且沿着一定方向演变的。下面将常见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进行归纳:

人口再生产类型

类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生存的状况,加上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有直接的作用,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从“原始型”向“传统型”的转变,死亡率虽有下降,但不明显。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发生在“传统型”向“过渡型”转变的过程中,这是人们研究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重要过程,因此,人们研究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往往从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开始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死亡率急剧下降,到60年代中叶和80年代初已分别降至15‰和10‰,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现代世界人口的转变实质上是出生率的转变。

3.分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域分布差异

世界人口分布概况(1998年)

上面这幅图表和教材中“1997年世界各大洲的人口再生产”、“世界一些主要国家1997年人口再生产”三幅图,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域分布情况。通过阅读这几幅图,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和规律性,研究这种差异性规律,益于我们更好的把握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也便于认识我国自身人口发展在世界的地位及发展水平,从而更好的迈出新的发展步伐。

读图,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进入“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仍处于“过渡型”,因此,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总体处在“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时期。具体来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几方面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世界人口发展的不平衡性,正是由于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会推动未来的更新的发展。

4.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与环境: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

生育率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极小

死亡率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 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

5.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其影响最大。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随着社会发展,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同样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6.解析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它的制约因素不确定。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必然发生变化,造成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但在具体时期内,假定制约因素保持不变(如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以及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时,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这就是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无论是整个地球,还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具体的估计值,都是建立在环境人口容量相对确定这一基础上的。

7.分析中国的人地矛盾

我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已十分突出,表现为:

(1)我国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可耕地的三分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发展,人均可耕地还将继续减少。

(2)我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由于缺水,工农业生产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等等。

总之,我们应该正视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现实矛盾,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走上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轨道。

8.理解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文化素质高,资源观(资源利用充分、同时开发新的资源)、环境观(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保)、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念)先进,人口、环境、经济得以协调发展,呈现一种良性循环。

文化素质低,资源观(资源利用程度低,只能依靠现有资源,大量开采,必然造成资源压力)、环境观(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对环境造成破坏)、发展观(不可持续发展)落后,人口激增、环境恶化、经济落后,呈现一种恶性循环。

总之,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口会表现出更大的优势,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并将这些运用到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中,避免了因缺乏环境意识,或对知识掌握和运用水平的不够而导致对环境的侵害。可见,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之一。

9.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1)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影响人口迁移。例如,美国有很多老年人在退休以后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就是气候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很好例证。 淡水: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土壤: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农业生产有着特别的重要意义,因而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矿产: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和加工,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一个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使一些本来人迹罕至的地区发展成众多人口的聚居地。引起了人口的相应迁移和流动。例如英国的伯明翰和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都是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而形成的。

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③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10.分析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在学习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时,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看待问题,既要看到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利与弊,也要看到其对迁入地带来的好处与造成的压力。

1)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变化

原始社会(为食物)——农业社会(为土地)——工业社会(为优化劳动力配置)总之,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不同的。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能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2)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入地:①改善综合经济环境;②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对迁出地: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②缓解人地矛盾;③保护自然环境;④在局部地区可能造成人才流失问题

11.了解中国人口迁移的阶段性

①历史上(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安史之乱改变人口地理分布格局:人口地区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②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中期(原因:主要是政策)

特点:迁移规模小,频率低(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 净迁出地区:辽、鲁、沪、蜀 迁入迁出持平:藏

③80年代中期以后

规模大、频率高(自发性迁移)

方向:A农村到城市 B内地到沿海城市、工矿地区

12.新中国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成因分析

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

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

13.中国80年代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原因分析 ①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多剩余劳动力 ②1984年推出“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政策 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 四、典型例题分析

例1:有关环境对人口数量影响的正确叙述是:( ) A.自然环境对生育率的影响明显高于对死亡率的影响 B.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死亡率的主要因素 C.环境污染是造成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D.克山病、大脖子病均与环境中缺碘有关。

解题思路:本题考察的知识点是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该知识点的掌握要抓住: 1)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的

2)社会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对其影响极小

3)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对死亡率则都有很大制约作用,但社会环境因素是主要因素

答案:B C

例2:读墨西哥城和伦敦城市人口变化表,完成下列要求:

(1)在下图绘出两城市人口变化的折线图

(2)A为 城,B为 城。

(3)

① A城人口在1900年达到648万人,说明该城发展时间早,其近代工业的形成发展时期是 。

② A城达到人口最多的年代是1950年,这一时期出现的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是因 污染产生的事件,致使4000人死亡,流经该城市的著名河流 ,成了 ,后因该国政府采取了 的治理措施,使环境发生了变化,雾日少见,河流清澈,又重视旅游观光景色。 ③ A城近几十年人口变化的趋势是 ,这样产生的人口问题是 。 ④ A城出现人口“钟摆式”移动的原因是 。

(4)

① B城在本世纪前50年发展 ,是因为 的结果。 ② B城在本世纪后50年发展 ,其原因是 。 ③ 目前B城的发展产生的问题有 。

【分析】该题是一道分析“人口-环境”系统问题及发展方向的综合考题。考查的方式是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1)小问。考查绘图能力,这是地理学科能力的基本功。(3)小问,则是综合性非常强的问题,考查了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人口发展变化的动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发展差异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发展中带来环境问题的原因等,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了世界人口发展的差异性规律。

【答案】 (1)略。

(2)A为伦敦,B为墨西哥城。

(3)① 英国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② 大气,伦敦烟雾,泰晤士河,鱼虾绝迹的具河,制定严厉的环保法律、并严格执行;③ 停止增长,人口老龄化;④ 郊区环境优于城区,城区地价上涨,地铁、高速公路的发展。

(4)

① 缓慢,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经济落后;

② 迅猛,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剩余劳力不断涌进; ③ 失业人口增多,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环境污染严重。

例3:下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的国家是:

(2000年高考山西试题)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本题考查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概念。因为“人口再生产类型”从概念上理解,是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因此,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本质主要是对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理解。题目从一幅统计图表切入,通过分析图中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考核“人口再生产类型”概念的本质特点,同时考查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国家出生率高(4%),死亡率也高(1.5%),属于“传统型”;② 国家出生率较低(2%),死亡率更低(0.7%),属于“过渡型”;③ 国家出生率很低(1.2%),死亡率低(1%),属于“现代型”;④国家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高达4%以上,属于“原始型”。

本题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是对②③的判读,都是低出生、低死亡,如何区分呢?这时要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小的说明自然增长率最低,属于“现代型”。

【答案】 B

例4:有关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 ) A、目前世界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B、地球上还有许多未开发的资源及未探知的领域,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C、无论生产力水平如何,全球环境人口的容量还是有限的, D、环境人口容量具有双重性,即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解题思路:本题需要学生了解在地球上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的问题上,比较典型地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1)悲观者认为:现今世界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依目前情况,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后果不堪设想。(2)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3)介于两者之间的观点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答案:C D

例5:下图为“21世纪世界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变化趋势图”,正确的判断是:

A.B曲线表示世界人口的变化趋势 B.A曲线表示自然资源增加的变化趋势

C.B曲线表示21世纪初,环境污染严重,但到了中叶有好转 D.C曲线表示世界人口不断在减少

解题思路:本题是高考中一道经典试题,它考查了学生将现有的理论转化为图表信息的一种能力,此题在曲线中蕴涵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答案:A

五、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

A.人口出生率相适应 B.人口死亡率相适应 C.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D.人口自然增长率相适应

2.下列各组国家中,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大体相当的是 A、印度、墨西哥、中国 B、美国、澳大利亚、巴西 C、挪威、芬兰、新西兰 D、埃及、意大利、土耳其

3.关于人口再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再生产就是指使人口不断地延续下去的人口世代更替过程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称为“传统型” C.目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出生率和死亡率仍然较高

D.目前世界已经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人口再生类型已处于“现代型”

4.全球的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决定因素是:

A、人口迁移 B、人口的机械增长 C、人口的自然增长 D、环境

5.人口数量的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

(1)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2)环境污染加重 (3)废气物增加 (4)传染病流行 A、(1)(2) B、(1)(2)(3) C、(3)(4) D、(1)(3)(4)

6.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

A.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B.环境人口容量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指它的确定性 C.确定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D.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

7.我国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A.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

B.耕地总数和人均可耕地存在相对稳定的趋势 C.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已达极值

D.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有些地区已出现地下水枯竭的迹象

8.有关中国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矛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草地最少的国家 B.中国属于世界人均可耕地最低的国家行列

C.随着计划生育的进行,中国人均耕地可望在短期内转为上升趋势 D.中国是一个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

读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回答9—14小题。

9、图中的a为

A、出生率 B、死亡率 C、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10、图中的b为

A、出生率 B、死亡率 C、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11、图中的A属于人口再生产类型中的

A、现代型 B、过渡型 C、原始型 D、传统型

12、图中的B属于人口再生产类型中的

A、现代型 B、过渡型 C、原始型 D、传统型

13、图中属于过渡型阶段的是

A、A+B B、B+C C、C+D D、D+E

14、图中属于现代型阶段的是

A、E+F B、B+C C、C+D D、D+E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8)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图9),回答15-16题。

15、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16、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年以前 B.1990-2000年之间 C.2000-2004年之间 D.2004年以后

(二)综合题 1.读下表,回答问题

1949-200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情况 单位:‰

(1)绘出新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曲线 (2)根据曲线分析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情况

2.分析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为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商都县20世纪50年代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资料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 80年代末与40年代末相比较,商都县人口耕地各增加了多少倍? (2) 商都县荒漠化土地增加到多少?

(3)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与经济活动相关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4)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你能否提出一个当地可以实施的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显示了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中,阶段(2)最有可能的是 ( ) A.原始农业 B.种植业 C.工业化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

(2)影响(3)、(4)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的是 ( )

A.自然环境 B.国家政策 C.社会经济 D.战争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构成上看,农民工占到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半数左右。社科院调查估计有80%到90%的农民工没有特殊技能,只能在劳动密集部门求职,其他的则是有专门技能的工匠和商人,他们多是自我就业的。另外约有1/3的流动人口则是短期停留的城市功能型人口。

1)大量民工涌如城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民工潮”对于大城市会产生那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A 4.C 5.B 6.C 7.D 8.B

9.B 10.A 11.C 12.D 13.C 14.A 15. B 16.B

(二)综合题 1. (1)略

(2)70年代以前,表现出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传统型”;80年代低出生、低死亡、较高增长的“过渡型”;90年代以后逐步接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型” 2.

(1)人口增加了2倍,耕地增加了1.2倍左右

(2)沙漠化土地增加到0.47公顷左右, 大约是80年代末耕地数的1/3。 (3)主要是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造成的。 (4)略

3.(1)B (2)C 4.

1) 城乡收入的差距

2) 积极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城市经济运行给城市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