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陕政发〔2011〕37号)精神,充分发挥我省科教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创新型陕西的总体要求,通过实施“13115”等科技创新工程,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通过实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学研结合更加有效,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显增强,创新能力的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初步显现,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位居全国第八、西部第一。在卫星导航、高功率激光器、超导材料、抗体药物、特(超)高压输变电等领域的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将会催生出一大批新兴产业。

二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通过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使全省高技术产业保持了20%以上的发展速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软件服务外包和新材料成为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在国内实现产业化,

改变了我国核心技术领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成长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西安炬光公司为代表的技术引领型,以富士达为代表的标准引领型,以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为代表的技术扩散型,以西安创联为代表的企业裂变型等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三是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以西安、宝鸡、杨凌、渭南等国家级高新开发区(示范区)和西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代表的关中开发带,已经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聚集高端人才、培育新兴产业及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西安形成了软件与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在宝鸡高新区形成了以钛及钛合金为基础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在杨凌形成了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产业集群。

总体上看,我省具备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技术、产业和环境优势,在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均已全面起步,成为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也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与陕西所具有的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相比,还显得不够相称;与经济发达省份掀起新一轮发展新兴产业的大潮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国家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相比,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二)机遇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我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着一系列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七大领域确定的重点行业大多是我省的优势产业,有望获得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二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机遇。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在西部建设国家能源和资源深

加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基地,这对于地处西部地区的陕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外市场扩大机遇。目前,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行业,都是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其产品和相应的服务都具有十分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一是世界各国争夺战略主导权的挑战。为抢占新一轮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和战略制高点,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专利、标准等手段,试图继续主宰全球高端市场,将给我省新兴产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二是各省区市掀起新一轮新兴产业发展大潮的挑战。各省区市特别是东部发达省份纷纷出台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加大投资力度,新上一批项目,抢占战略制高点,对我省也是一个严峻挑战。三是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进展的挑战。总体上看,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基本上处在一个水平线上,能否率先取得突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为动力,以支撑和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以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重点,坚持依靠自主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坚持依靠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坚持依靠创新驱动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积极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做大做强,成为支柱产业;大力推进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先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支持引导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发展新兴产业,政府要强力推进,发挥组织领导和宏观调控职能,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机制统筹科技资源,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产业竞争力。

——坚持选定有限目标进行重点突破带动全局。集中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确定若干重点产业,在每个产业当中选择若干重点企业或者产品,选定若干重大项目加以重点扶持,形成“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连锁效应,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带动整个新兴产业的发展。

——坚持传统产业改造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新兴产业发展,一方面要调整存量,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向新兴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扩大增量,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近期内重点在做大,为企业积累资金,占有较多的市场份额;长远看要做强,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保持在本行业的领先地位。

——坚持开放合作与培植地方企业相结合。以自主创新为主,结合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地方企业成长进程,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要积极开展国际间、省际间、企业间的战略性合作,做大做强新兴产业。

(三)主要目标

1、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组织实施产业重大创新发展工程,加快航空、卫星应用、物联网、激光器及应用、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光伏、风电设备、高性能碳纤维及应用、钛及钛合金、生物医药等核心产业链建设,带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5%。

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推进产学研用结合,以企业为主体建设和完善100个创新平台(包括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重组10个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和完善20个高技术产业基地支撑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园区为载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

3、产业聚集效应显著增强。加快推进航空、航天、生物、软件外包、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基地综合服务功能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西安、宝鸡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杨凌、榆林力争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高端人才、技术成果和金融资本加速向创新型城市聚集,创新驱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逐步显现。到2015年,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成为国内高端人才聚集、科技成果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的高地。

三、发展重点

按照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依托我省科技、人才、产业基础及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创新发展工程,集中优势资源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壮大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模。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

1、航空产业。以国家实施大型飞机项目为带动,加快大型飞机、新支线飞机、新型通用飞机的研制和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专用

装备、零部件的规模化制造及转包生产,积极培育现代航空服务业,加速航空产业聚集发展。

2、航天产业。围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加大航天特种高技术向民用产业领域转化力度,组织实施航天动力及有效载荷、卫星应用、航天特种技术等三大产业工程,形成航天主导产业及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3、高端输配电设备。围绕国家特(超)高压输变电及智能电网、储能电站等工程建设,依托西电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开发智能电网设备、新型电力电子产品、风电场用开关成套设备、电网控制保护成套设备、铁道电气化设备等,推进特(超)高压输变电设备集成化,高、中、低压输配电设备系列化、智能化、小型化、低能耗发展。

4、高档数控机床等装备。围绕数控机床“高速、精密、大型”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立式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磨床等高端产品,加快开发柔性制造单元和柔性制造系统。大力发展新型海洋自升式钻井平台,超深井、多功能、大功率陆地和海洋石油钻采设备等。加快发展大型轴流压缩机、高精度冷热连轧成套设备等大型高精度冶金成套设备,大型交流变频电牵引采煤机等综合机械化煤炭采掘设备。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率先做大物联网产业,发展壮大高端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加快培育激光应用产业,加快做强通信产业、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和新型显示产业,推进六大产业集群化发展。

1、物联网产业。围绕传感网络节点、网络构架和信息处理等物联网三大产业领域,组织实施核心芯片、传感器、RFID与定位跟踪、传感网络、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等产业工程,突破核心技术、加强战略集成、实施示范工程、推动行业应用。

2、高端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组织实施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研发基地、服务外包、信息服务以及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设备制造等产业工程,发展壮大高端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

3、激光产业。重点实施基础材料生产、芯片制备、半导体激光器耦合模块、高功率激光器、先进激光加工、激光医疗、激光投影显示、激光照明和红外探测、激光军事装备等产业工程,推动我省激光产业快速发展。

4、通信产业。围绕通信设备制造和通信研发服务等领域,组织实施通信系统设备、智能终端与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与嵌入式软件、增值服务等产业工程,形成集通信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应用与服务为一体的通信产业集群。

5、半导体照明(LED)产业。重点突破半导体照明产业的芯片、电源、散热、专用设备等一批核心技术,重点实施外延与芯片开发、大功率封装、应用产品和设备与材料生产等产业工程, 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6、新型显示产业。突破数字电视SoC芯片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液晶玻璃基板、OLED/PLED材料和器件,实现对合机、研磨机、光电检测系统等专用设备的产业化,提升平板显示产业整体实力。

(三)新能源产业

依托我省在新能源方面的产业优势,组织实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产业工程,壮大新能源产业规模,加快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形成陕北风电和光伏发电、关中新能源装备制造、陕南核电三大产业聚集区,使我省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地位的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

(四)新材料产业

在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等五大产业领域,重点实施钛及钛合金、碳纤维、电子级硅材料、新型生物材料等产业工程,着力构建钛及钛合金、高性能碳纤维、硅材料、钼及钼合金等四大核心产业链,形成以宝鸡、西安为核心“一轴七园”的产业布局,建成世界级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

1、高性能结构材料。积极开展高性能钛合金、镁合金、铝合金等先进轻合金材料制备等关键技术的研发,组织实施钛及钛合金材料、钛部件、钛终端应用产品、钛材料专用设备和高性能镁合金等产业工程,完善钛及钛合金产业链,形成新型高性能钛板带材、精铸件、人体植入物、大型反应釜等一批高端产品。

2、先进复合材料。组织实施碳纤维材料、碳纤维制品和陶瓷基复合材料产业工程,在碳纤维材料T300的基础上,加快T400及以上级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构筑多元化、规模化的碳纤维材料产业链。

3、电子信息材料。围绕电子信息材料高起点、规模化、前瞻性发展要求,大力推进新型电子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组织实施电子级晶硅材料、平板显示材料、电子浆料和其它电子专用材料产业工程,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4、新能源材料。积极开展多晶硅制备综合利用新技术研发,组织实施太阳能级硅材料产业工程,构建多晶硅、单晶硅、单晶硅片(棒)等硅材料产业链;加大力度开发核电设备专用新型稀有金属材料,组织实施核电用材料产业工程,为我国核工业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5、新型功能材料。组织实施高质量钼及钼合金粉末及烧结制品、高性能钼及钼合金坯材料及器件和环保节能型钼化工产品等产业工程,形成高附加值的钼

及钼合金产业链。组织实施新型生物材料、稀有金属粉末及金属多孔材料和其它稀贵金属材料等产业工程,逐步形成我省新材料产业新的增长点。

(五)生物产业

在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两大产业领域,重点实施生物检测试剂、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农作物良种、畜牧良种、

林业新品种等产业工程,加速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开发,促进我省生物产业做大做强。

1、生物医药。重点在生物检测试剂、创新药物、现代中药和新型医疗器械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工程,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

2、生物育种。围绕解决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结构调整等核心问题,依托杨凌示范区,加快一批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积极推进农作物良种、畜牧良种和林业新品种的选育,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六)节能环保产业

组织实施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资源综合利用、环保服务等产业工程,大力开发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依托重点工业区建立环保产业示范园,加快我省节能环保产业高水平、规模化发展。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依托比亚迪公司、陕汽集团等龙头企业,组织实施整车制造和配套系统产业工程,积极培育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纯电动客车和纯电动码头牵引车等,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系统、控制系统、充电系统、充电桩和充电站系统,以及燃料电池一体化技术及其在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

四、重点产业链

以“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为基本模式,依托我省科教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依托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产业基地,着力构建航空、卫星应用、物联网、激光器及应用、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光伏、风电设备、高性能碳纤维及应用、钛及钛合金、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链,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一)航空产业链

以西安航空产业基地为核心,以汉中、宝鸡、咸阳、渭南等地为扩展,构建“一基地五园区”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整合陕西航空产业资源,完善由整机研究、设计、制造、试飞鉴定、教学培训以及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零部件、专用装备制造、现代航空服务业等构成的完整产业链,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二)卫星应用产业链

以西安航天产业基地为核心,着力打造卫星应用及运营服务产业链,加快卫星通信广播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加强卫星导航应用与基础保障体系的关联建设,促进卫星导航运营企业规模化和终端设备产业化发展;建立遥感卫星数据的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加强卫星遥感数据在重要行业和区域发展中的应用,建设国内一流的民用航天高技术产业基地。

(三)物联网产业链

以西安高新区为核心示范区,构建以应用解决方案为核心,传感感知、传输通信、运算处理为关键环节的物联网集成创新产业链,加快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全力打造物联网产业集聚地,建设西安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四)激光器及应用产业链

在西咸新区,构建基础材料生产、芯片制备、半导体激光器耦合模块、高功率激光器、先进激光加工、激光医疗、激光投影显示、激光照明和红外探测、激光军事装备等产业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产业发展承载能力,建设国际一流的高功率激光器及应用高技术产业基地。

(五)集成电路产业链

以西安高新区为核心,构建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集成电路设备等产业链,完善包括测试与分析平台、MPW&IP平台、EDA平台、人才培训服务平台等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形成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建设国内一流的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基地。

(六)半导体照明产业链

在西安高新区和西安经开区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构建半导体照明外延片、管芯及MOCVD设备、芯片封装、半导体照明灯具设计生产等产业链,建设国内一流的半导体照明高技术产业基地。

(七)光伏产业链

以西安为核心,以宝鸡、咸阳、渭南、商洛、延安、榆林为辐射,构建硅材料加工、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专用设备、发电系统等产业链,提高光伏产业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建设高端光伏产业基地。

(八)风电设备产业链

在西安经开区,构建发电机、变频器、叶片、塔筒、轴承、变桨控制系统、整机控制装置以及整机制造等风电设备产业链,强化自主研发和产品系列化、成套化发展,形成整机、核心部件、配套零部件制造三级产业体系,建设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风电设备产业基地。

(九)钛及钛合金产业链

在宝鸡高新区和西安经开区,构建钛及钛合金材料制备、钛部件制造、终端应用产品制造及特种专用设备制造等产业链,并向高端产业链延伸,扩大钛及钛合金材料在新型飞机、载人航天、探月、海洋、石化、核电等领域的应用,建设国际一流的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

(十)高性能碳纤维及应用产业链

在西安航空产业基地,构建高性能碳纤维、碳纤维预浸料、碳纤维预制体、碳刹车盘、高温炉用热场材料、输电铝导线用碳纤维复合芯、大型飞机用碳纤维结构件等产业链,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性能碳纤维及应用高技术产业基地。 (十一)生物医药产业链

以西安为核心区、杨凌为拓展区、陕南三市为辐射区,构建丹参、黄姜、绞股蓝、秦艽、天麻等优势资源中间体、原料药、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等产业链,在陕南建设医药原材料种植、生产基地,在西安—杨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研发、制造基地,建设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高技术产业基地。

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落实科教兴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实施知识创新、产业创新、产业支撑以及研究院、产业联盟、创新型城市建设等六大创新工程,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移转化、区域创新环境等完整的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军民技术融合,促进经济、科技、教育有机结合,破解技术瓶颈制约,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发挥自主创新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由省政府主管领导任主任委员,省发改委、科技厅、财政厅、工信厅、环保厅、教育厅等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加强对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主要负责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针政策;协调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对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组织研究,提出决策参考意见;统筹协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省级主管部门制定和实施产业发展的年度计划。

(二)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整合省级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通过贷款贴息、首台套奖励、以奖代补、补助(引导)资金、保费补贴等方式,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通过运用风险补偿、财政贴息等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加快发展中小高技术企业担保体系,组建西安科技银行,完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担保、质押贷款机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创业发展贷款。大力发展银行间市场,稳步推进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加快组建新能源、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专业性创业投资基金,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落实国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落实国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列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企业按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鼓励类产业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涉及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领域的企业,纳入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产品或设备,享受企业所得税减计收入或投资抵免等税收优惠政策。

(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建立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贯彻落实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实施我省“百人计划”、“三秦学者”和“115人才工程”和“新世纪三五人才”工程,制定各领域高级人才引进方案,完善引进方式和配套政策,引进一批产业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来陕创办企业,从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通过进修、出国培训、参与国际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加速知识更新,培养一批具有强烈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整合省内人才培训资源,优化学科设置,扩大培训规模,强化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符合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五)深化国际合作和交流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探索合作新模式,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提升合作水平。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陕设立研发机构,开展重点领域研发活动。支持省内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设

立研发机构以及并购有核心技术和研发实力的国外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制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

(六)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加大政府采购新型生物制品、半导体照明、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力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拉动产业发展。加强产业重点区域金融、物流、信息、担保等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管理制度,加强审查、评价、认证认可和监管,创建规范的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依法保障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权益,支持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成果优先在省内进行转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每年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作为创新试点单位,在科研开发、专利授权、成果转化、企业重组、制度创新等方面给以重点扶持,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基础条件。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延伸产业链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部资源进入园区,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配套、上下游产业合理布局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