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订20**年级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

关于修订2009级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8〕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教育教学改革、内涵建设与质量工程的要求,制定本意见。

一、培养目标的设计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各专业应根据社会对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培养目标设计要切合实际、操作性强并具有一定前瞻性,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职业能力,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养目标的设计,还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学习和训练,合格的毕业生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二)具有对工作、社会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有艰苦创业、爱岗敬业、建功立业的职业素养,能够守法自律;

(三)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四)主辅修课程及实训环节考核合格,本专业的基本技能要求考核合格,操行评定合格;

(五)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能适应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并获得劳动部门或有关行业的一种以上的职业资格认证或技术等级证书。

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一)主动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要特别关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本专业领域技术发展的新趋势,适应产业、行业各类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产学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应有同行业用人单位专家参与,有条件的专业应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要注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关系;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的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处理好专业岗位的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正确处理好思想与业务、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健康的关系,处理好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关系,处理好计划教育、培训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的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突出针对性和适应性

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并结合实际进行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以一专多能为目标,让学生围绕一个职业领域,掌握相应的岗位技能,适应一个岗位群;同时也兼顾学生学习能力、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使之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安排应以职业活动领域需求为线索,围绕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开发教、学、做一体项目课程,减少单纯的基础理论课程,确需开设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学时安排要兼顾计划内培养、计划外培训和学生自学的要求,妥善处理好课程教学与技能考核的关系。

(四)体现整体优化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应从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技能为着力点,以培养本专业合格毕业生的目标为导向,立足教学过程全局,对教学模块选择配置、有效组合和合理排序,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

注重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加大课程改革与整合的力度,归并、重组部分重复、分散设置的课程。根据知识和能力相互间联系,对内容相互关联的、具有综合可能条件的课程适当整合成一门课程,改变专业教育中每一领域所需知识和能力分散几门专业课程来完成的现状。综合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含实践课),归并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建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一体化课程。

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认真分析相应职业领域和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开发出课程模块,建立起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教、学、做一体。

学时安排方面,要保证两课、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职业拓展学习领域的学时安排;优先安排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一体化课程,未经优化和重构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以必需为原则;体现学生个性发展以及扩大知识面方面的课程,可以采用讲座、选修、自修等多种形式安排。

高等数学、公共英语、体育与健康、大学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程,要加大改革力度,要将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融合,教学内容为专业能力服务,创新优化设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培养要求开设,课程目标要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基础比较好的专业可免修或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课时适当减少。

(五)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计要适应学生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教学进程与课程体系设计要积极采取工学交替模式,要减少演示和验证性实验,适当设计仿真、模拟性操作训练,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和明确实践、实训的时间和内容,集中实训的课程要单独设置,以保证学生掌握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要把毕业设计(论文)与企业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各专业要保证学生累计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

(六)注重创新和办学特色

高职教育要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三段式的教学体系,要将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过程设计、学分制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结合起来,积极进行课程体系创新,努力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教学体系。

专业教育的创新要坚持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内容要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教学安排要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注重更新理念,采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要将课内教学、课外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重点,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教学改革统筹考虑。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综合培训课程可作为创新的方向,要注重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活动领域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结合实际不断创新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根据专业服务的职业领域,设计适应不同岗位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便于开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不断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化。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与安排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

1、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2、招生对象与修业年限

3、职业面向及工作岗位

4、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5、主要实训环节安排

6、培养方案编写说明

(二)学时与学分安排

三年制各专业全学程为148周。寒暑假28周(每学年寒假4周、暑假8周),教育教学120周。其中入学教育、军训3周,机动及其他(法定假、运动会、报到注册等)8周,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论文)等21~33周,考试考查6周,毕业鉴定、毕业教育2周,课内教学68~80周,周课内学时为22~26。

1、三年制教学周的学时总量为2600至2800,其中课内总学时控制在1600至1800,总学分控制在140以内;两年制学时总量为1700至1800,课内总学时控制在1100至1200,总学分控制在90以内。课内总学时包括理论教学和分散的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分散的实践教学是指依附于基础理论课程设置的实验课、实训课和技能训练等。

2、高职各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数不得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实践教学是指分散的实践教学学时和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学时的总和,包括实验课、实习、专业实践(实训)、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军训、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为验证理论而附设于理论课的实验、练习等教学环节不作为实践环节统计。

3、上述学时总量、总学时、课内总学时关于量的控制,不含课外学时和自修学时。

(三)公共课的安排

公共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两课”和规定必修课。

1、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名称、学分与学时数

(1)公共英语

三年制按第1、2学期排课,8学分,约140学时,每周4学时;公共英语要求学生参加并通过教育部英语应用能力的合格考试或校内组织的相应考试。

(2)体育与健康

三年制按第1、2、3、4学期开设,6学分。其中1~2学期,4学分,为必修,每周2学时;3~4学期为选修,按项目课时量计算学分,每项目1~2学分。三年制体育与健康课程最高不能超过8学分,总计约144学时(包括各种达标训练和测试);两年制按第1、2学期开设,共4学分,共72课时,选修体育类课程(项目)不超过2学分。

(3)计算机应用基础

该课程为项目课程,工科和文科分别在第1、2学期开设,4学分。理论教学为30学时以内;实践教学不少于20学时。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够使用网络工具进行信息检索、管理和应用,并要求非计算机专业通过高校计算机一级水平考试。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通过学院组织的达标测试的可以免修,直接计算学分。

(4)高等数学

工科以及经济、管理类学科,根据后续必修专业核心课程的需要,开设高等数学。其内容安排应根据专业不同需要,本着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制定不同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高等数学按第1学期开设,4学分,学时总量控制为64;第2学期为选修,各专业根据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开设。

(5)公共语文

三年制专业根据需要开设公共语文,课程目标是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需要,系统把握汉语语言文化,提高汉语应用表达能力。该课程为项目课程,3学分,学时总量控制为54。

2、“两课”的课程名称、学分与课内学时

“两课”含义为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名称及课时分配如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45~54学时(第1学期安排);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学分,60~72学时(第2学期安排);

“两课”教学应结合一定的参观、讲座、班会、讨论会等形式进行,实践课时可以占总课时的20~40%。

3、规定必修课

(1)形势与政策教育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按平均每周1学时(不计入课内课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安排,一般按专题进行,可采取课堂教学、讨论、班会等形式开展。该课程实行学年考核制度,学业成绩按各学年度总平均分记入成绩档案,成绩合格记1学分。

(2)军事理论教育

该课程总计划按36学时设计(不计入课内课时)。军事理论教育采取在军训期间集中安排和平时讲座相结合的办法完成,考核合格记1学分。

(3)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人才培养方案,总课时控制在16~18课时(不计入课内课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安排,考核合格记1学分。

(4)大学生就业指导课

为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和就业能力。2学分,总量控制在32学时以内。其中16~18学时在学生离校实习或就业前1学期课表安排,其他课时以讲座的形式,根据学生职业规划和学习需要,在每学期安排1~2场。

(四)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安排

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是指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而设置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根据就业需求,各专业要根据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兼顾在学生在产业链不同方向就业和发展的需要,重点开发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课程。学院教改示范、特色专业不再区分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其他专业可按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设置,逐步开发教学做一体的一体化课程。

1、职业基础课

高职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不要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要以专业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有实践要求的职业基础课程,应安排相应的实验、实习课时,必要时也可独立设置相关的实验、实训、实习等集中或分散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2、职业技术课

职业技术课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设计,围绕专业高技能人才能力要求和职业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培养专业能力的核心课程。

设计职业技术课要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也要适当兼顾科技发展的先进性和综合性。职业技术课的设计要综合考虑、整体优化,应结合市场规律、尊重教学规律,科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环节的课程安排,并和专业培养有关的职业资格、技能的考试、鉴定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条件的专业可设置辅修课程,供非本专业学生跨专业修读。

(五)职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安排

职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程和自修课程。公共选修课是指跨专业设置的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课时控制按总课时量的5%左右控制。公共选修课具有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扩大知识面、培养道德品质、综合素质与综合技能等功能。公共选修课又分限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选修课目录由教务处公布。

1、限定选修课程

(1)公共艺术课程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该课程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学生可在学院开设的公共选修目录中任选一门美育类课程,考核合格,计2学分。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本课程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设立的限定选修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课堂教学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学生可在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目录中任选一门心理学类的课程,考核合格记2学分。

(3)职业通用技能课程

为落实素质教育,我院开发一系列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促进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课程,包括沟通艺术(含礼仪)、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创业指导、信息检索等。根据专业已开课程和学生实际需要,学生在学院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目录内任选1门以上课程,至少取得2学分方可毕业。

2、自由选修课及自修课

在规定的限选课之外,学生可以在规定的选修课目录中,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自行选择。各专业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可以推荐部分自修的项目或课程。自修的形式包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听取讲座报告、实习期间结合岗位自学、自修。自修课程考核合格计1学分,自修课程学时量不计入总课时。

(六)公共课的安排

公共课的“两课”、体育与健康、公共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见下表);高等数学根据各专业需要设置;“形势与政策教育”、“军事理论教育”、“安全教育”等课程,可以班会、讲座、讨论、竞赛等形式按平均每周不少于1学时安排,其学时不计入总学时数;“心理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等学生素质教育教学内容的安排,参照有关规定执行,不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其学时数不计入总学时。

三年制专业公共课计划安排表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期及周学时

备注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1*

3学分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1*

4学分

3

公共英语

4

4

8学分

4

计算机应用基础

4学分,工科和文科分别在第1、2学期开设

5

体育与健康

2

2

2+1*

1*

6学分

6

高等数学

4

4学分,根据需要开设

7

公共语文

3学分,可根据需要选择1个学期开设

8

形势与政策教育

1*

1*

1*

1*

1学分

9

安全教育/

军事理论教育

2*

2学分

10

大学生就业指导

1+1*

2学分

注:带*的课时由讲座、班会、讨论、竞赛等形式完成

二年制专业公共课计划安排表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期及周学时

备注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1*

3学分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1*

4学分

3

公共英语

4

4

8学分

4

体育与健康

2

2

4学分

5

形势与政策教育

1*

1*

1学分

6

安全教育/

军事理论教育

2*

2学分

7

大学生就业指导

1+1*

2学分

注:带*的课时由讲座、班会、讨论、竞赛等形式完成

(七)考核的安排

凡30课时以上的课程和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应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考核。每学期考试课程一般为3~4门,其它课程为考查。

四、几点要求

1、要注重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吸收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锐意创新、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

2、各系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高职教育文件精神,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认识教学改革、学制改革以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使广大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3、要进行广泛调研。培养目标、专业能力、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在对社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要广泛吸收校内外尤其是行业企业有教学或实践经验的专家参加;课程设置还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不佳的要进行优化和调整。

4、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由各系组织进行。具体工作由系主任牵头,教研室配合,专业负责人负责起草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方案。

5、要组织专门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经专业负责人提出草案后,各系要组织专门的论证会,有条件的要召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进行论证。

6、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处理好培养目标要求与学校办学条件的关系,修订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关键问题及重大的改革措施的执行,要及时与教务处保持联系,以便统筹协调,确保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

7、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成后,统一交由教务处报送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议,主管院长审核签字后下发执行。

附录:其他参考文件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

2、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第13号令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教体艺厅[2004]1号

4、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6、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

7、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8、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管理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