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发展理论与实践主要内容(个人总结)

第一章 毛泽东个性魅力与权威领导

一、巨人的诞生取决于什么?

答:巨人的诞生客观上取决于时代的需要,主观上有赖于个性特质。

二、毛泽东有哪些独特的个人特质?

答:

(一) 承接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两大美德:富有使命感,注重实践理性。

(二) 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体察。

(三) 渊博的学识

(四) 卓越的军事才干

(五) 出众的组织和领导才能

(六) 坚强的意志力

三、毛泽东“超凡型权威”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

(一) 旷世奇人

(二) 实践贡献

(三) 理论权威

“马列主义中国化”

四、通过对毛泽东权威领导及其影响的研究,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答:

(一) 对毛泽东权威领导的评价

(1) 领导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政

治基础。

(2) 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为中国以后的一切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3) 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了初步的理论成果和

实践的成就。

(二) 一定的政治体系需要政治权威

(三) 个性魅力型权威可能具有双重效应

(四) 个性魅力型权威需向法理型集体领导权威转换

第二章 邓小平发展理论与历史伟业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答:

(一) 发展模式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 发展目标

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富强、民主和文明三位一体,核心是经济发展。三位一体

的发展目标:

(1) 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

(2) 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政治

(3)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

(三) 发展战略

(1) 发展步骤

“三步走”

(2) 发展重点

现代化重心在于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重点是农业。。。。

(四) 发展动力

(1) 对内改革

(2) 对外开放

(3) 科技发展

(五) 发展形式

(六) 发展环境

(1) 国内环境:政局稳定

(2) 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

(七) 发展机遇

(八) 协调发展

(1)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3) 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 经济增长和质量、效益

二、邓小平发展理论有哪些鲜明特色?

答:

(一) 战略眼光

(1) 从战略高度来谈发展问题

(2) 从大局出发治理国家

(3) 从政治角度来谈经济

(二) 务实风格

(1) 强调实事求是

(2) 注重实践

(3) 注重实效

(4) 走自己的路(根本体现)

(5) 简洁、质朴的文风

(三) 辩证思维

(四) 开放思想

形成原因:(1)丰富的国外经历

(2)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五)与时偕行

(1)强调解放思想

(2)要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

(3)倡导敢闯敢冒的精神

(六)人民至上

(1)强调富民的思想

(2)尊重民众的首创精神

(3)政策要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邓小平的发展理论与实践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一)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在理论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折

(三)使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各项改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取得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具有方法论意义。

第三章当代中国产权制度改革

一、中国模式的实质是什么?

中国模式的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哪些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方向,中国社会往哪里走的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世界观方法论,,中国社会如何发展的思想方法和理论支撑问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行动章程和行为守则,从信念走向实践的保障问题)

三、马克思产权社会化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一)产权社会化动力论

(二)产权社会化纵向建构论

(三)产权社会化横向展开论

四、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解决哪些主要问题?

(一)资本形态层面的问题

(二)产权观念层面的问题

(三)企业组织层面的问题

第四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什么?

消费、投资、出口被誉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后两者面临挑战。必须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二) 增加就业创业机会

(三) 提高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

(四) 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是全面深化改革

第五章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改革开放以来对民主途径的新探索有什么?

(一)加强制度与法制建设

(二)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三)发展基层民主

二、中国民主模式发展步骤是什么?

中国式民主模式包括人民民主、党内民主、基层民主、协商民主。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模式要根据中国国情,走渐进式的民主。具体步骤:

(一) 进一步大力发展经济,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种法律制度

(三) 培育公民社会与民主习惯,加强人们特别是司法队伍的法治理念、法治精神、

法治习惯的养成

(四) 大力推进民主政治

第六章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从党政不分到党政职能分开

(二)政府机构改革

(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四)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五)完善中国特色权利监督制约机制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问题,目标定位是否明确、合理,直接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成败。邓小平将政治体制的改革的目标定位为:促进现代化、提高政治效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这几个方面内容又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立体多维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体系。

三、政治体制改革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

(一)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始终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的

(二)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符合政治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逻

(三)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各方面改革都要配套的系统工程。

(四)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在理论上、实践上有一个逐步成熟、深化的过程。

第七章当代中国文化安全与文化发展战略

一、文化安全包括什么?

文化安全就是意识形态安全、文化资源安全、文化市场安全、文化产业安全、文化队伍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是核心。

二、文化安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安全中的软安全

(二)文化安全是非物理性的无形防御体系

(三)文化安全所面临的对象是隐蔽的,防御难度比军事防御大

(四)文化安全体系需要长期、时刻维护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有哪些不足?

(一)文化体制障碍

(二)文化人才匮乏

(三)文化产业基础薄弱

(四)文化传播能力薄弱

四、中国文化安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一)全球背景下西方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

(1)全球化加剧了国家间文化利益的诉求和争夺

(2)全球化增加了维护文化安全的难度

(3)全球化对文化安全提供了机遇

(二)文化安全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密切相关

(1)保守内向、与世无争的文化品性

(2)政治文化一枝独秀,制约了文化的多样性

(3)宗教始终处于王权之下,宗教文化缺乏生长土壤

五、怎样维护文化安全?

推动文化进步,增强文化竞争力是维护文化安全的根本立足点

(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三) 繁荣发展文化产业

(四) 提高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力

(1) 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

(2) 熟悉国际文化交流规则

(3) 推动科技进步,开辟新的文化传播途径

第八章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培育

一、核心价值观有哪些特征?

(一)本质性。他反映一定社会价值体系的根本

(二)深层性。它是最高层次的价值理念

(三)精华性。它体现一定社会价值体系的精髓

(四)动力性。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的积极地精神动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什么?

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指既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吸引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又与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主导价值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构建与凝练需要把握什么原则?

(一)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

(二) 要立足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 吸收人类文明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优秀价值成分

(四) 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五) 要高度凝练,易识、易记、易于传播

四、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应该怎么培育?

(一) 符合大众化的要求

(1) 抓住事物的根本

(2) 适应民众的思想情感和语言习惯

(二) 采取综合措施

第九章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

一、文化和文化精神指什么?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更大范围的区域内人们所共有的习惯化了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其核心是价值观。文化精神可以定位为一个国家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具有哪些内涵?

(一)植根于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态环境,包括外在客观的与内在主观的各种制约因素

(二)主要体现在已为中华民族的广大成员所广泛接受和普遍认可的信念、态度、价值观等,构成文化深层结构部分

(三)具体表现为透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集体行为特征和行为模式

(四)核心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价值观,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三、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有什么异同?

相同:他们都关乎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深刻地制约与影响着民族文化乃至社会发展的方向与轨迹。

不同:文化精神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必然也存在积极和消极的思想因素,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民族精神主要指能够推动国家或民族前进的纯粹思想,实际上就是文化精神的积极方面。文化精神是中性的学术术语,属于事实判断的范畴;民族精神是褒义的政治术语,属于价值观判断的范畴。文化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民族精神

是文化精神中优秀传统的结晶。

五、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生成与发展的外缘和内因是什么?

(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形成的客观条件

(1) 地理环境

多样性

静态性

封闭性

(2) 经济基础

(3) 社会结构

家族制度

专制制度

(4) 国际条件

(二)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形成的主观条件

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特质是什么?

(一) 以人为本

(1) 以人为尊

(2) 以民为贵

(3) 以仁为本

(二) 崇德重义

(1) 德性追求

(2) 伦理精神

(3) 礼教传统

(三) 持中贵和

(1) 普遍和谐

(2) 中庸之道

(四) 实践理性

(1) 经世传统

(2) 科学精神

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和谐社会建设有什么价值?

(一) 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1) 以民为本

(2) 以民生为重点

(3) 注重社会公平

(4) 德法并重

(5) 革故鼎新

(6) 和合文化建设

(二) 对民主政治的作用

(1) 民本思想

(2) 法制传统

(3) 独立人格精神

(4) 监察与考试制度

(三) 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 威权传统

(2) 企业文化

(3) 道德精神

(4) 重视教育

(四) 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1) 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十分强调道德主体的自我修养

(2)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十分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

(3)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个体利益与国家社会利益的协调

(五)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第十章中国社会建设的回顾与前瞻

一、社会建设有哪些有利条件?

(一)社会建设拥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社会建设找到了突破瓶颈的根本方法

(三)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已具雏形

(四)具备支持社会建设的群众基础和人力资源

二、未来社会建设应注重什么?

(一)牢固确立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的发展理念

(二)加快推进民生建设,构建基于公民权利而不是基于城乡户籍、基于职业身份的社会政策体系

(三)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供更加全面的公共服务

第十一章当代中国民生建设

一、民生问题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民生涉及的是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因而是人民群众基本权益。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过程中,我们应明确老百姓所追求的是一种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民生权 生存权的保障是民生的基础内容

发展权的保障是民生的重要内容

二、民生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一) 国情差别性

(二) 时代衍生性

(三) 主次分明性

三、当前我国民生建设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一) 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不公平现象仍存在

(1)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 公共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机会不公平

(二) 公共就业服务不完善。就业形势严峻

(1)“就业难”与“招工荒”现象并存,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短缺

(2)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不足

四、深入推进民生建设需要做什么?

(一)增加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

(1)增加资金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2)发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

(3)建立和完善针对落后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教育扶助机制

(二)加强就业扶持,促进充分就业

(1)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2)积极解决弱势群体就业问题

(3)鼓励自主创业

(三)优化分配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1)继续完善初次分配制度 (2)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 (3)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会福利建设 (1)扩大社保覆盖面,完善社保基金监管体系 (2)建立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3)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1)强化政府在医疗保障中的职责,加大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 (2)逐步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3)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4)加强基层医疗体制建设 (5)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提高公立医院的服务水平 (六)加强住房市场宏观调控,完善住房保障机制 (1)建立科学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 (2)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管理与监督 (3)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明确政府管理责任 (4)多渠道控制高房价与高房租

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

第十三章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外交理念

一、国际环境可以分为哪三个层面?

(一) 国际环境是一种结构体系。

(1) 地缘结构

(2) 实力结构

(3) 制度结构

(二) 国际环境反映了国家与国家间关系的状况

(三) 衡量一个国家所处环境是否优良或者说安全,基本的出发点是国家核心利益是

否得到切实保护

(1) 安全利益

(2) 经济利益

(3) 政治利益

二、地理环境和地缘环境对我国安全有什么影响?

(一) 陆基边界线漫长,缺少天然安全屏障,易遭外敌入侵

(二) 众多邻国中某些仍与我国存在领土领海争端,使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存在不确定

因素

(三) 强邻之多世界罕见,给我国安全造成了巨大压力

三、美国重返亚洲的原因有哪些?

(一) 美国对外战略重心转移

(二) 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国家的崛起,维系美国治下的亚洲秩序

(三) 借助亚洲经济东风

四、美国如何重返亚洲?

(一) 宣布战略重心东移

(二) 出台新《国家安全战略》

(三) 参与“TPP ”

五、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一) 美国重返亚洲正在将战略竞争引入亚洲,不利于亚洲稳定,不利于中国构建稳

定的周边环境

(二) 中美将直面在亚洲建构国际秩序中的交锋

六、中俄关系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一) 欺压掠夺关系

(二) 结盟关系

(三) 对抗、冲突关系

(四) 缓和关系

(五) 建设性伙伴关系

(六) 战略性伙伴关系

七、中印关系的现状是什么?

八、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