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穿用哪里来]说课稿-打印

《吃穿用哪里来》说课稿

第三实验小学 张雪清

本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第一个主题《吃穿用哪里来》第一课时的内容。依据本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要求, 即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工农业产品, 了解它们的分类, 知道这些产品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

本课内容围绕“从哪里来”展开,给物品分类, 认识农产品和工业品, 帮助生活用品找“老家”,初步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本课的基本内容。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工农业生产, 感知生产劳动的艰辛,进而培养学生勤劳节俭的生活品质, 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情感与态度:通过活动体验,切身体会生产劳动的艰辛和劳动人民的智慧;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者,热爱劳动,思想感情。

2.行为与习惯:通过讨论交流知道劳动产品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爱惜劳动产品,节约粮食的习惯。

3.知识与技能:基本领会各种物品的属性和类别, 感知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重视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我设计的思路是:

1.采用活动化教学。让学生在讨论中、在参与活动中,感悟并提高一定的道德认知,通过活动化教学力求改变过去我讲你听的方式。

2.在活动化教学中,注意了活动的层次性、目标性。并设计了活动准备(包括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

①教师准备:投影片,物品卡片

②学生准备:小记者采访活动

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吸引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儿童乐学、愿学、好学情绪,本节课安排三次活动,其活动是:

(一) 找找周围的生活用品

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寻找生活中的用品, 从而明白我们每天的生活用到了很多的物品, 进而为以下的珍惜资源不浪费环节做了准备工作.

(二)给物品分类活动

学生亲自参与到对生活用品的分类中,使他们对农产品和工业品有了感性认识,进一步感受到自己生活与工农业的联系十分密切。

(三)生活用品找“老家”

给生活中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物品找到老家,分清是农产品还是工

业品。能够理出农产品的特征(农民伯伯生产出来的)、工业品的特征(工人叔叔生产出来的)、工农产品共同的特征(都是劳动人民发挥他们勤劳与智慧生产出来)。

以上的教学活动,不论合作交流、观察体验、还是实验探究都围绕主题目标,并对主题进行了衍生,既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用品与工农业的密切关系,又让他们知道工农业产品的来之不易,并通过与爷爷、爸爸同时期生活的简单比照,加深对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悟,这些对学生的基本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 的教学既应紧密结合教材,又要从课本内容中拓展开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使学生、教材、教者融为一体,教与学的情感才会进一步得到升华。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和一些体会,在批评中才会有更大的进步,请各位老师多指教,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的课堂, 教师必须有效地引导学生的生活。

因此,我首先对本课要达成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始终围绕“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研究,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基本领会各种物品的属性和类别。知道农、牧、渔、林的生产都是农业生产。”这一目标进行教学。而且,品德课程的教学要将对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以及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渗透到每一节课中,因此我设计了调查爷爷奶奶童年的生活用品环节,使学生明白生活提高了,我们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让我们把世界变得更美好。达到预定的效果。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后面的了解几种物品的来历这一块,想让学生知道每一种物品都是来之不易的,应该懂得珍惜它们,可是学生的感受不够深,即使说出来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不是发自内心的去珍惜资源,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还应该多用一些其他方法使他们真正理解了劳动的辛苦,把语言付诸于行动,言行一致。

总之,我觉得品德课程的教学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等进行设计教学过程,定会受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