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征服琼州海峡之梦(一)--琼州海峡交通变迁的历程

碧海银沙网讯(图/资料图片 文/何 强 编辑/小 雨)

琼州海峡地理位置卫星图(资料图片)

一、琼州海峡交通话今昔

在我国华南地区,海南岛与大陆上的雷州半岛遥遥相望,中间隔着一条水道,这便是琼州海峡,它是我国的三大海峡之一。琼州海峡是沟通北部湾和南海中、东部的海上走廊,亦是广州湛江至海南岛海口、八所、广西北海、防城和越南海防等重要港口的海上交通捷径。海峡周围有着非常丰饶物产的天然大渔场:西部的徐闻渔场和东部的琼山、铺前港渔场,盛产马鲛鱼、红鱼、黄花鱼、鲨鱼、鱿鱼等几十种鱼类,以及大龙虾、海参等,琼州海峡两岸是当今年世界上最大的黄花鱼场…。

其实只是一道浅浅的海峡隔在两岸之间,图为在徐闻县城的一幢

高楼上睛天眺望,对岸海口市的高楼大厦犹如就在眼前(郑林摄)

长期以来海南岛孤悬南中国海,而被誉为“黄金水道”的琼州海峡,是海南岛与祖国大陆海上物流和人流的重要通道,对琼粤两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大影响。早在百年之前,晚清洋务大臣张之洞就提出“由大陆筑铁路穿越海峡至海南腹地”的设想。而在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该有一条铁路“于化州须引一支线,至遂溪、雷州,达于琼州海峡之海安……于海安再以渡船与琼州岛联络”。如果再往前追溯,大约在850多年前,宋朝贬官李光就曾做过连接海峡两岸的梦。“海北与海南,各在天一方……愿子一咄嗟,跨空结飞梁。”希望建海上桥梁或海底隧道能够连接琼州海峡两岸也是周恩来总理生前的愿望,1970年代,我国大搞备战备荒,地下工程的研究建设是重点之一。1974年,日本成功修建了者关门海底隧道,这一消息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重视,当时,躺在病榻的周恩来作出批示,指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组织研究修建跨越琼州海峡的通道问题。

繁忙的海安港汽车轮渡码头(冯文星摄)

历经千百年,长达数十代人的热切期盼下,从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开始经过长达十多年的研究论证,日前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建设方案和时间表确定,跨海大桥争取在2012年开工建设,2020年建成通车。拟建设的琼州海峡跨海大桥将分上下两层,其中铁路桥的设计时速为160公里,公路桥设计时速为100公里。工程静态投资将超过200亿元。琼州海峡跨海大桥建成后,驾车跨越琼州海峡只需20分钟!这个自几个世纪就开始憧憬的美梦,即将变成现实。在这数月来,在得知这一消息的琼州海峡两岸的人民同雀跃共欢呼。 “从海北可以开车去海南购物,一小时内实现来回都可以了”,“在海北居住,海南工作,会变得更加轻松”!徐闻的蔡小姐和何先生都兴奋地说。交通方式的巨大变迁,带来的远远不只是便利,更是海峡两地居民时空观念、出行、就业、居住等观念的改变,由此而折射出两地的社会经济、百姓生活的变化,有了海峡跨海大桥后,两岸交通和生活都将发生改变,海南和大陆之间将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系……

未来的琼州海峡跨海大桥模拟效果图(资料图片)

而站在这历史的当口,让我们回望琼州海峡交通千年的变迁,令人充满感慨和艰辛!俗语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曾用来形容入川的艰险,但人民不知道,其实去海南岛,过琼州海峡在几个世纪以来都是一件比上蜀道还艰难的事情,原因是琼州海峡海况险恶,被视为航行畏途:海南岛因琼州海峡之隔,历史上被视为荒蛮之地。唐代刘恂《岭表录异》指出琼州海峡“交趾回人,多舍舟,取雷州缘(沿)岸而归。不惮苦辛,盖避海鳅(鲨鱼)之难也”。唐代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被困于海南岛,唐代宰相李德裕也曾有“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之哀,宋代苏东坡有“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之叹。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苏东坡渡过琼州海峡返北,在悍江边吟道:“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

粤海铁一路火车渡轮缓缓驶出粤海北港开向彼岸(陈北跑摄)

琼州海峡东西长度约80公里,南北平均宽度29.5公里(最宽处直线距离为33.5千米,最窄处直线距离仅18千米左右),它是南中海海区与北部湾海水交换的重要通道:从地质学上讲,根据最新研究,从晚第三纪(距今2500万年前—250万年前)开始,由于地壳断裂和地块差异性运动,导致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地块断裂下沉,形成地堑式凹陷。冰后期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了凹陷潮流的反复冲刷,波浪和河流的长期塑造,最终形成今日的琼州海峡。然而,地质构造的断陷,既带给人们一个沉重的有关海峡的话题,又提供了人类在一个独立地理单元上繁衍生息的舞台。他们把海峡变作一个通道,一个纵横千万年、连接古与今的通道。千百年以来,人们只能通过从远古的把树干掏空的独木舟和竹筏,到人力摇橹摆渡的木艇船,再到帆船、机帆船,坐电汽化的汽车渡船,再坐火车轮渡船只……。人类的力量与大自然的变迁就这样天造地设般的相互依存着、绵延着!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