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以后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凭借不平等条约,从沿海深入内地,大量商品涌入中国城乡,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威胁。面对如此深刻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于是清朝统治者集团中的一部分有实权的大臣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极力主张兴办洋务,于是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

一、 军事方面

洋务派通过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现代化的生产方法, 先后建立起一批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军事工厂, 使中国的军事工业从无到有; 以军事工业的开展为契机, 洋务运动开设了一些军事学校, 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 通过西方新的洋枪洋炮的使用, 西方近代化的军制与训练方法开始进入中国。因此, 洋务运动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过程, 为日后中国军事近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础。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但军事自强的目标始终未变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开始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进程,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经历了洋务运动,中国的军事开始走上近代化的历程。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

二.经济

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织布局等。

。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

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 从经济上讲, 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求富”和“求强”的运动。它以创办机器大工业工厂为主要内容, 是19世纪世界经济近代化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 洋务运动最终没能使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继洋务派人物后的有识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严重缺陷, 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 需将革命从物质技术层面引入政治思

想文化层面。洋务运动的真正历史作用不在于它的正面作用, 而在于它的反面作用, 即这种反面作用折射出中国要现代化就必须在发展生产力时要进行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改革, 尤其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同时提高国民素质, 树立国民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奋发进取、勇于吸收外国一切先进的文明为我服务的思想。

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所办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因此,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因而也就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洋务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买办化。这样的企业不仅无法避免自身遭到破产的命运,而且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二、 教育事业

1. 创办学堂 2. 派遣留学生

二、洋务学堂对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1 洋务学堂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并冲击了陈腐的科举制度, 促使传统的书院进行改造。 2 洋务学堂使中国近代教育避免了殖民化的前途, 代表着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3 洋务学堂产生的新质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

三、洋务学堂对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消极影响

洋务学堂尽管在客观上开启了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但是,“在变器不变道”办学思想的支配下, 洋务学堂仅仅是引进了西方的工艺技术, 却去掉了作为技术根本的科学精神; 试图保持传统的人文教育, 但事实上却僵化和削弱了人文教育, 这些都引导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走进了狭窄之路。

四、政治

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由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时, 社会政治制度发生与现代经济基础相适应的转换。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链条中不可分割的最初一环, 对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也有重要的影响。 (一)洋务派以“西用”固“中体”,延误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纲领。主张“中学其体也, 西学其末也, 主以中学, 辅以西学”。这种思想的实质在于以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巩固中国的封建****体制。

(二) 洋务运动以“西学”解“中体”,促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固然,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并不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 而是以器卫道, 扞卫封建传统。但历史进程的按扭一经启动, 就会按照

历史自身的逻辑向前运行。洋务派们充当了不自觉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工具, 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准备了多方面的条件。

现代化的各层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没有政治现代化做保证, 单纯技术层面的现代化终归要失败。洋务派急功近利, 着急于经济现代化, 而对自己有一定认识的政治现代化, 缺乏实质性的举措, 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没有同步进行, 从而丧失了机遇。所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入发展, 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其二, 认识推进政治现代化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政治改革是一次利益的重新再分配, 牵一发而动全身,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 甚至流血冲突。洋务派护“中体”而采“西学”,仅仅是器物层面的变动, 就遭到强烈反对, 使洋务改革举步维艰。邓小平指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 也是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做出的重要决策”。所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进行, 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 又要保持稳定, 维护大局。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第四,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继洋务派人物后的有识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严重缺陷,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需将革命从物质技术层面引入政治思想文化层面。因此在由于标志洋务运动失败的甲午战争而引发的戊戌维新中,维新派提出了政治改革的要求。这场改革运动又由稍后的辛亥革命完成了推翻封建专制,结束满清二百多年的封建统治,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使命,洋务运动虽然说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还是刺激了中国政治向近代化的进程迈进。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