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理论体系复习范围答案

《中特理论体系》考试复习范围

(参考学员用的教材)、

一、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成果和失误

毛泽东对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20年艰辛的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果,其主要贡献如下:

(一)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基础。在追求独立富强、实现现代化探索中,毛泽东选择了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根据生产力在新制度下得以迅速发展的事实,以及社会与人的相互关系发生深刻变动的现实,毛泽东于1957年明确指出:“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后,中国要向哪里去? 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 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后来的改革 开放成果是在毛泽东时代建设基础上的再前进。毛泽东探索的20年,虽然出现了一些失误,但从总体上看,社会主 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三) 在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理论观点,这些正确的理论观点是我们现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为;联为鉴,走自己的路。毛泽东历来主张独立探索,反对照抄照搬外国经验。 2、毛泽东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理论. 3、强调不要生搬硬套外国的经验,而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设想和关于正确处理农、轻、重等关系的思想,是他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思想成果,至今仍然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依据和方针。 4、毛泽东明确提出用100多年的时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5提出了在经济建设中要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重视价值规律作用的论断.这是毛泽东在纠正1958年“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工作中“左”的错误时一度提出来的理论。毛泽东针对党内陈伯达等人主张废除商品、货币的错误,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废除商品是违背经济规律的,我们不能避开一切必须使用的、还有积极意义的诸如商品、价值法则等经济范畴宋为社会主义服务。 除以上五个方面外,毛泽东关于重视政治思想工作,加强共产主义教育,号召向雷锋学习的思想;一度坚持的关于实现工作重点转移,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思想;关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实现祖国统一的思想;以及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划分“三个世界”,反对和平演变的思想等等,也都是正确的.

上述这些都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重大成果。但是毛泽东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出现了一些失误,遭到了严重挫折.失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毛泽东探索的第一个失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宋。

第二个失误是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失误.毛泽东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失误在于:一是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修改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二是庐山会议“反右倾”,把阶级斗争扩大到党内,把党内不同意见的分歧上升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生死斗争的继续;三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导下发动“文化大革命”,导致十年内乱. “文化大革命”

十年内乱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陷入困境,社会发展缓慢,经济形势严峻。就在这个时期,我国周边原来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韩国、香港、台 湾泰国等发展很快。它们利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建立工厂,训练队伍,形成了与工业发达国家比较接近的工业体系。在这之前,中国并不比它们差,经过60年代和70年代却落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后面.

2、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在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也表明:我们原来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并不完全科学。这些不科学的认识, 既包含着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模式的照搬照抄, 也包含着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指导思想和实际操作上的失误所形成的一些错误观念, 如:把社会主义社会设想得很短, 以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 只要经过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 就可以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的观点; 把进行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以“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的观点; 把社会主义看成是完美无缺、固定不变的单一发展模式的观点; 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发展动力的观点及认为社会主义已经没有矛盾, 没有解放生产力问题了的观点, 等等。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正是从破除和纠正这些不正确、不科学, 乃至错误的观念的基础上开始并最终确立起来的, 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作出了新的贡献。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意义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特色

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任何伟大的理论体系,都鲜明地打着该民族的烙印,体现着该民族特定的社会发展状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保持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内容、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积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努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赋予自身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科学社会主义是世界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指导和强大思想武器。但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们也没有对未来社会提供任何一种“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只是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描述仅是粗线条和原则性的,他们拒绝对未来社会作出细节的设计。马克思诙谐地说,他“没有为未来的食堂开出调味单” 。恩格斯也反对从马克思的具体论述中寻找社会主义社会的现成方案,“关于社会变革后将怎样,他只是最一般地谈到。” 在他们看来,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立足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进行了重新理解和阐释,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最主要的有三条:一是注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是坚持按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将人们从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形形色色的“左”的思想束缚中摆脱出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立足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些基本原则,提出了坚持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的分配制度等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把中国的社会主义称为“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也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里所说的“中国特色”,实际上就是有别于其他国家发展模式和道路的民族特色。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反对任何历史虚无主义的做法,反对人为地割断历史的联系从事所谓的创新,相反,它之所以具有超越时空界限的巨大生命力,就在于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以往文明的发展成果。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努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即毛泽东同志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 表现出来。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民族形式,使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奋斗目标。

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认真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我们党所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都有其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康”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 大雅? 民劳篇》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之后,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很多思想家都把小康社会作为美好的社会理想,进行了具体描绘,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宽裕殷实生活的美好向往。同样,我国传统文化也特别注重和谐,并提出了很多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如孔子说过“和为贵”的处世原则;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礼记? 礼运》中描绘了“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等等。我们党把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同自身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既赋予中华民族传统社会理想以现代形式,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获得了丰厚的民族文化滋养,体现出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深重的民族灾难面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成为无数仁人志士艰苦求索的奋斗目标。但无论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改良派,还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没有找到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的正确途径。中国共产党经过不懈奋斗和艰难探索,终于成功地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找到了正确道路。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大限度地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心愿,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团结和调动一切智慧和力量争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不是别的什么理论体系,才能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 为中华民族全体成员所信仰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族特色的一个重要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两次理论飞跃的概念,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党的十六大深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伟大历史进程回溯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七大,从“理论”到“理论体系”,科学地回答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问题,回答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理论创新上的关系问题。这充分体现我们党是一个理论上更加成熟的党,体现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创新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这一理论体系,不仅将继续指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坚定我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而且也向世界宣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以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发展道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意义。

4、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理解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

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5、社会主义应该而且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落千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

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具有上述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将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创新。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在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 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我国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第一,它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人民不仅有权选择自己的代表, 随时向代表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意见, 而且对代表有权监督, 有权依法撤换或罢免那些不称职的代表.

第二,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在国家事务中,凡属全国性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做出统一决定的重大问题,都由中央决定;属于地方性问题,则由地方根据中央的方针因地制宜的处理。这既保证了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又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央和地方形成坚强的统一整体。

第三,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适当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使少数民族能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总之,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确保国家权利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做主的宗旨,适合我国的国情。

7、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四个坚持:坚持依法治国,坚持走社会主义路线,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坚持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实践性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9、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最高的社会理想和

目标

第一问:

首先,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只有个体发展了,社会才能真正的发展,只有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才能得到解放。

其次,所谓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各种需要、素质、能力、活动和关系的整体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全面性,核心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个性实现的基本前提与核心内容。而自由个性的实现,也就是“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2]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既是自由个性实现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其核心内容。②所谓自由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的发展。

第三、人的发展主要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等。因为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于劳动之中,因此人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前资本主义阶段;二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资本主义阶段;三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共产主义阶段。

第四,人的全面发展还取决于高度发展的生产关系。

第二问:

第一,积极创造经济社会条件。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健康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调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们既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同进又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而踏实奋斗。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从全社会范围来看,要比较充分地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这只能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不能要求过急。现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完善,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不可能完全做到。要注意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同时也要看到,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执政理念和要求,应当从现在的具体事情做起,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去。人的需要的满足和人的全面发展,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我们不能超越阶段、超越国情、脱离实际,提出过高的要求和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只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得到实现。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和实践找到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半个世纪以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不仅

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决定了人民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实现管理国家事务的目的。根据我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体现了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质,更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人民把国家、民族和自己的命运最终掌握在自己手中,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可靠保证。

现实的发展是历史的继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之所以能把13亿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就在于它植根于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民主权利的自觉选择。始终不渝地坚持和与时俱进地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必将越来越充分地展现出来

11、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规定表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赋予依法治国方略以宪法地位,将加速推进法治,使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获得宪法性的根本保障。

(2)意义: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江泽民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3、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在中国从来都是农民阶级占多数,而工人阶级曾经掌握先进生产力的多民族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但决不仅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科学技术在各个生产领域内的广泛应用,以及各行各业的生产者、劳动者、经营者、管理者都普遍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力从原来由传统产业工人代表而变为日益由掌握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人们所代表——同时由被归属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队伍和工人阶级中的技术工人群体以及生态科技型新农民还有其他掌握先进科技生产力的群体——而不再仅仅是为一个阶级的全体或一部分所代表。

14、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反复指出: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只有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才能真正得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之所以必须改善,是因为我们党在领导体制、领导方式和领导作风上存在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是因为我们党的现实状况还不能令人满意,存在着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等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党组织就缺乏战斗力和凝聚力,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就有落空的危险。改善党的领导,首先要改善党的组织状况。其次要改善党的领导体制状况。再次要改善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改善党的领导还要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1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十六大报告, 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实现这一重要目标, 必须深刻理解政治文明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战略,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必须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的统一起来; 必须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实现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必须实现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