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邓乐群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仍有不同。听秋虫之低吟浅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天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的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之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韧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明显、更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句,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摘自《中国语文》第461期,1995年11月)

(1)文段概括了鸿雁的哪些审美意蕴?

________

(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________

(3)根据文意,请你说说下列诗句中的鸿雁所体现出的审美意蕴。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早 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一 剪 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解析:

  (1)鸿雁飞行之时沉雄有力,给人坚韧强劲之感;鸿雁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符合中国人喜欢对称方正的审美情趣;鸿雁南迁阵容壮观,能唤起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2)①景中情。②情中景。③情景互生。

  (3)《早寒有怀》中南飞的鸿雁,寄寓着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早雁》写在回纥向南侵扰,给北方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之时。作者托物寓意,以雁遭射四散的情景,表达对北方人民遭受离散他乡的苦难的同情。《塞下曲》中的雁则辅助着营造了一种阴森森肃杀的气氛,“雁高飞”还巧妙地写出了“单于夜遁逃”之仓惶。《一剪梅》中的鸿雁则寄寓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