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神鸟

从前,在北边的山林里,有一只聪明伶俐(línɡlì)、会说话的神鸟。

不少国家的国王、大臣和富翁都想得到它,他们有的派人去捉,有的亲自出马,可是谁也没有捉到。那神鸟呢,哪儿也不去,就站在一棵枝叶繁茂的万年古松上婉(wǎn)转地啼叫。

据说,那些捉神鸟的人在山林里走来走去,都走出一条山路来了。

神鸟的事传到了依尔特戈(ɡē)尔可汗〔kèhán〕那里,他想:“好厉害的鸟哇,都说谁也捉不到它,我非把它捉回来不可!”

依尔特戈尔可汗走进北边的山林,来到万年古松下。那神鸟不惊也不逃,老老实实地就让他捉住了。可汗非常高兴。在顺着山路回家的时候,神鸟说:“尊贵的可汗!您捉住我可以说没费什么事,不过,您带着我走的时候,既不许唉声叹气,也不许闷[mēn]头不语。不然,一眨眼我就会逃掉的。所以,一路上咱们俩总得有一个讲点儿什么才成。”可汗说:“好吧,那你就讲点儿什么吧!”

“行!我给您讲个故事。”神鸟说,“听说有那么一个地方,有个猎人,猎人有条狗。一天,他带着狗出去打猎,在山谷里看到一辆装满金银财宝的牛车。牛车坏了,停在那里,车主正坐着发愁。他们寒暄(xuān)了一阵,车主说:„猎人老兄!我想到前面的村子里去请个车匠。请你和你的狗留在这里替我看会儿车吧!‟猎人答应了。车主非常高兴,就翻过山梁走了。 “猎人一直等到傍晚,也不见车主人回来,他想:„我的老妈妈眼睛不好,恐怕从早晨到现在还没吃饭呢。‟于是就对他的狗说:„我回去给妈妈做饭,你在这儿看[kān]着,要一直等到车主人回来。别让贼(zéi)偷了东西!‟说完就走了。

“狗忠实地按照主任的吩咐,照看着拉车的牛,不让它离开,还绕着车来来回回地转悠,就像一个好更[ɡēnɡ]夫那样。

“车主走了好几个村子,一直走到半夜,才找着一个车匠。回来一看,猎人已经走了,只剩下他那条狗还忠实地看着车。车主说:„真是条好狗!‟就赏了一些银子,打发它回去。猎人正在门口等着自己的狗。狗看见主人,就把叼着的银子放到地上。猎人一见,心里火了,说:„我本来让你好好替人家看东西,可你反倒偷了人家的银子!‟说着,他拿起大棍子就把狗打死了。”

“唉!多粗枝大叶呀!这么好的狗让他错杀了!”可汗叹了口气说。

“得,您叹气了。”说完,神鸟就飞走了。

可汗埋[mán]怨自己说:“唉!我怎么忘了不准叹气呢!”他折回北边的山林,又从万年古松上捉下神鸟。路上,神鸟说:“我再给您讲个故事吧。听说有那么一个地方,有个妇女,她有只好猫。一天,妇女到水井去打水。她对猫说:„你好好看着摇篮里的孩子!‟妇女走了以后,猫就趴在摇篮边轰苍蝇,赶蚊子。忽然,从门后边跑出来一只大老鼠,想咬小孩儿的耳朵。猫非常生气,就去追那只老鼠,一直追出了屋子。这时,又有一只大老鼠跑了出来,一口咬掉了孩子的一只耳朵。孩子痛得哇哇直哭。那只正在追赶老鼠的猫,心里一惊,赶紧跑回屋来,把老鼠咬死在门后。然后,坐到孩子跟前,给他舔耳朵上的血。妇女回来一看,不由大怒,说:„我让你看着孩子,你倒起了黑心,把我孩子的耳朵给吃了。‟说完就把猫打死了。当她回头看见门后躺着一只死老鼠,嘴里还叼着孩子的耳朵时,才知道自己错杀了猫,不由得哭了起来。”

“唉!真可怜!”可汗刚一叹气,神鸟扑棱(pūlenɡ)一声又飞走了。

可汗第三次走进北边的山林,从万年古松上捉下神鸟。路上,神鸟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年闹旱灾,有个名叫阿尔拜的人去逃荒。一路上,太阳非常毒,晒得他口干舌燥,于是,他就坐在一个挺高的石崖底下休息。忽然,他听见旁边滴滴答答直响,一看,原来石崖顶上正一滴一滴地往下滴水。阿尔拜赶紧掏出木碗去接水。好容易接了一碗,刚要喝,忽然飞过来一只乌鸦,用翅膀把他的碗打翻了。阿尔拜非常生气,说:„这坏乌鸦,把老天爷可怜我,一滴一滴赏给我的水全给弄洒了!‟他捡起石头,追上去,把乌鸦打死了。阿尔拜走到乌鸦跟前,发现就在前边不远的一个石崖的裂缝里,一道清澈(chè)的泉水淙(cónɡ)淙地流着。阿尔拜高兴极了,把水足足喝了个够。他回到刚才休息的地方,拿起包袱(bāofu),抬头一看,只见石崖顶上躺着一条大毒蛇,正呼呼大睡,口水顺着舌尖往下滴着。„啊!原来我接的是毒蛇的口水!是乌鸦救了我的命!‟阿尔拜后悔得哭了起来。”

可汗说:“唉!乌鸦真可怜!为了搭救别人,反倒牺牲了自己!”

神鸟说:“您又叹气了!”就飞走了。

“唉,算了吧,确实没办法捉回它了。”可汗说完,就回家了。

格萨尔王的故事

格萨尔王是藏族传说中的神灵和英雄,他的名字叫觉如,是岭部落一个首领的小儿子。觉如从小就非常勇敢,也很善良,部落里的人都很爱戴他。他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嘉察,兄弟俩的感情很好。

后来,觉如按天神的指示离开了岭地,和母亲来到黄河边一个叫玉隆的地方。玉隆是个旷野荒郊,无人为主,强盗出没,拦路抢劫,过往行人,多有不测。觉如到了玉隆,用法力消灭了危害牲畜的地鼠恶魔;杀死了抢劫商人的强盗,帮商人夺回了被抢的财物。商人们为了感谢觉如,一定要将财物分一半给他。觉如说:“我不能要你们的财物。日后你们去汉地经商,路过此地,就送我一条哈[hǎ]达和一些汉地的茶叶好了。眼下,请你们先帮我修建一座宫殿,一切费用由我出。将来无论你们到什么地方,我都会保佑你们的。”商人们高兴地答应了。宫殿建成之后,商人们继续去做生意。由于觉如的关心和照顾,他们的生意一直很兴隆。 有一年,岭地下大雪,从十月初一起就日夜不停地下着。积雪越来越厚,后来就连山顶上的树,也只能望见树梢了。部落的人们非常焦急。看样子,雪一时半会儿是不会停的,要是继续在这里住下去,人畜恐怕都难存活,必须马上迁往别处才行。但是能迁到哪里去呢?部落派了四名好汉,出去寻找适宜的地方。

好汉们四下寻找,最后发现了一个地方,那里山坡墨绿,平原紫黑,草尖上开着美丽的花朵,草腰里沾着露水,草根里聚着酥(sū)油汁。在那里,有英雄驰骋(chěnɡ)的大道,有男女购物的集市,有赛马休息的草滩……那山川的牧草,岭地的牛羊三年也吃不完。岭地的好汉看中了这块地方,但不知这块地方的主人是谁,如果未经允许就随意迁来,可能会引起战争。

这时,迎面走来商人的马队。好汉们连忙上前问道:“好人们,你们这里的主人是谁?要借地方,该和谁商量?”商人们说:“这个地方名叫玉隆,主人叫觉如,他不是凡人,是鬼神的君王,神威无限。你们要借这地方,应该向觉如王请求。”

好汉们回到岭地,把看到听到的情况一一禀报。嘉察说:“现在没有雪的地方是玉隆,那里的主人是我的弟弟。我带上几个人去请求觉如让我们迁到那里。”于是,嘉察和其他五人带着丰厚的礼物,启程向玉隆进发。当他们到达玉隆的时候,觉如昂首挺胸地迎面而来。他手拿抛石器,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并高声唱到:

“六名盗匪听我言,

本人名叫觉如王。

你们竟敢闯到此,

等待你们的是死亡。

我手里拿的抛石器,

是千位战神的命根子。

我瞄准你们的前面,

炸毁石崖如霹雳(pīlì)。

然后再抛出一石子,

将你六人全毁灭。

六匹马做我的战利品,

看什么妖魔鬼怪还敢来!”

觉如唱罢,抛出手中的石子,石子带着灿灿的火星,将石崖砸得粉碎,轰隆隆的巨响震耳欲聋。

嘉察立即跳下马,从怀里掏出一条雪白的哈达,高声说:“尊贵的阿吉绝吉啊,长命百岁的觉如!在这陌(mò)生的玉隆,陌生的人是嘉察,还有岭地的五智士。我们到此地,有话对你说。”于是他也唱了起来:

“黄嘴野牛的犄(jī)角,

碰上谁也要抵坏他的身体,

却从来没有抵自己的牛犊(dú)。

红色母虎的锋利牙齿,

碰上谁也要把他吃掉,

却不会咬噬(shì)亲生的幼虎。

岭地足智多谋的诸好汉,

和哥哥为求情来此地,

拿石子对付是否妥(tuǒ)当?

觉如弟弟请听仔细:

岭地被大学覆盖,

大批牲畜遭馑(jǐn)饥,

欲向弟弟觉如你,

求借玉隆之宝地。

最好能借三年整,

至少也以六个月为期。”

不等嘉察唱完,觉如早就跑上前去,抱住了嘉察,说:“原来是哥哥和岭地的亲人们。我没有认出来,请不要见怪,我和母亲住在这个强盗横行、魔煞(shà)出没的地方,只能小心从事啊!”说罢,他把一行六人让进家中。

这帐篷从外面看很小,里面却极为宽敞,而且富丽堂皇。待客的茶点和酒菜,也似天神的食品,百味俱全。在交流中,觉如了解了岭地受灾的情况,高兴地答应了他们移居的请求。 六人返回岭地,召集部落的首领们商议移居玉隆。玉隆实在是个好地方,而且觉如的意思很明白,他们可以随意住下去,没有时间的限制,也不需要缴(jiǎo)纳什么物品。觉如还要将自己的宫殿城堡,无偿地送给岭地百姓。岭地的首领们一致同意尽快移居玉隆。

十二月初十这天,岭地人马来到了玉隆。人人都喜气洋洋,等待觉如给他们分配领地。觉如头戴礼帽,身穿礼服,足蹬(dēnɡ)闪亮的马靴(xuē),站在岭部落人马面前,神采飞扬,令人敬畏。他先介绍了玉隆的情况,然后公平地分配了领地。每一个首领都得到了自己的领地,但觉如和母亲仍旧住在自己的小帐篷里。

岭地众生,人人满意,个个欢喜。从此,他们在玉隆开始了新的生活。觉如也成了他们的领袖。

冬不拉

相传很久以前,哈萨克族人在一片大森林边上过着游牧生活。森林里有一只身躯庞大性情凶恶的瞎熊,经常出没在草原上,伤害人和牲畜,让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

国王几次派出猎人去伏击这只瞎熊,却都没有成功,许多猎人还被这只瞎熊咬死了。国王心急如焚,却又一筹(chóu)莫展。他的儿子冬不拉看见了,就问国王为什么整天愁眉不展。国王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儿子。冬不拉一听,就自告奋勇去除掉这只瞎熊。

国王虽然知道儿子既机智又勇敢,力气也很大,但这只瞎熊太凶残狡猾了,他不愿意让儿子去冒这个风险,所以说什么都不答应。

第二天一早,仆人禀(bǐnɡ)告国王,说王子不见了。国王知道儿子已经去找那只瞎熊了,十分担心,连忙派人去瞎熊出没的地方寻找王子。

王子带着弓箭和捕兽夹,骑着骏马,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道道河流,穿过一片片树林,终于在一条通往夏季牧场的小道上,发现了瞎熊的足迹。他细心地将捕兽夹安置在瞎熊的必经之路上,又巧妙地进行了伪装,然后在旁边的树丛中隐蔽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那只凶恶的瞎熊出现了。只见它顺着熟悉的道路敏捷地走来,走到离捕兽夹十多步远的地方,突然站住了。它用鼻子在地上仔细地嗅着,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直走到放捕兽夹的地方,用前爪小心翼翼地将伪装拨去,又将捕兽夹周围的土轻轻扒开,然后找来一根大树枝朝捕兽夹乱捅。捕兽夹受到触动,砰的一声夹住了树枝。瞎熊把捕兽夹和树枝放到一块大石头上,举起另外一块石头猛砸。

王子在隐蔽处拉满了弓,射出一支利箭,正中瞎熊的脖颈。瞎熊大吼一声,扔下石头,朝着箭飞来的方向扑来。王子又射出一只利箭,正中瞎熊的前胸。这时,瞎熊已经发现了王子。王子抽出第三只箭,正要射向瞎熊,却来不及了。瞎熊已经蹿到他面前,向他扑了过来。王子见状,急忙拔出匕(bǐ)首。瞎熊巨大的熊掌击向王子,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 国王派山的人四下寻找,过了好几天,也没有得到王子的任何音信。国王整天坐卧不宁,愁得连头发和胡子都白了。

最后他发布告示说:“凡是将王子活着找回来的,赏赐骏马百匹,羊千只;凡是知其下落

不告者,砍去双足……”

牧民们三五成群地出去寻找,终于在密林深处的一条小道上发现了王子和瞎熊扭在一起的尸体。大家把瞎熊剁(duò)成肉酱(jiànɡ),将王子安葬在向阳的山坡上。

可是,怎么把这个坏消息告诉盼望王子平安归来的国王呢?大家冥(mínɡ)思苦想,一直没有好办法。

最后,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自告奋勇地去见国王。到了王宫.国王焦急地问阿肯:“你知道王子的下落吗?”

“国王陛下,它知道王子的下落,让它告诉你吧!”阿肯说着拿出一件松木做成的乐器。 “它知道?”国王看着这件乐器,疑惑不解地问。

阿肯没有再说话,坐在地上,轻轻拨动琴弦,动人的琴声如同在讲述一个凄凉而悲壮的故事:

琴声一开始雄浑激昂,如同英雄视死如归,要上战场;一会儿低回婉转,像是在述说危机到来,战斗即将爆发;一会儿音韵铿锵(kēnɡqiānɡ),好像宣告战斗已经爆发;一会儿又如泣如诉,好像在诉说一个悲剧的结局和人们对英雄的依恋和怀念……

国王听着琴声,明白了事情的经过,不禁泪如雨下。琴声停了,国王仍然沉浸在悲痛之中。过了很久.国王从悲痛中清醒过来。儿子虽然牺牲了,但儿子的英勇,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让他感到了莫大的安慰,他重赏了阿肯。

从此,哈萨克族有了这种弹拨乐器。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就用王子的名字给这种乐器命名,叫“冬不拉”,并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或歌手叫做“阿肯”。

火把节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来和我们彝(yí)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我为你砍好了蒿(hāo)枝,我为你扎好了火把,我要带着你满山遍野地奔跑。

我为你准备了彝家姑娘最喜欢的彩衣和头帕,我为你准备了彝家小伙儿最喜欢的披毡和花包,我一定把你打扮成天底下最漂亮的人。

我为你杀好了鸡鸭,我为你宰好了牛羊,我为你买来了美酒和水果,我愿陪你从黄昏一直喝到第二天早上。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参加这三天三夜激情四溢的盛典。

太阳还没爬上山头,山寨(zhài)里家家户户的门都不约而同地打开了。人们兴高采烈地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男女老少都穿上了节日盛装,忙着烧火宰鸡,准备节日饭菜。 日上三竿,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把斗牛场团团围住。矫(jiǎo)健的公牛,在主人的逗引下,在观众的助威声中,瞪着血红的双眼,顽强地顶着对方的犄(jī)角。经过几番惊险的搏击,得胜的公牛身披红布,在主人的牵引下,绕场一周,骄傲地接受着人们的欢呼和赞叹。

摔跤场上也是人声鼎沸。各路摔跤好手灵巧地抗击着对方,企盼着对手脊背着地不能翻身的那种欢愉,企盼着得胜奖励的红布披在身上的那种骄傲。

夜幕降临了,天上刚刚露出几颗星星,年轻人就点着早已准备好的火把,跑出屋门,绕屋三圈,然后奔向田野,奔向山川。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一个个山寨都沸腾了起来。

看,熊熊的篝(ɡōu)火燃烧起来了。山寨的人们都集中到一起来了。老人来了,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来了,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来了,手拉手脚碰脚地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孩子们来了,围着火堆唱着,跳着,追逐着,嬉闹着……火光照红了每个彝家人的脸,也照亮了每个彝家人的心。听,那悦耳的歌声,唱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唱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企盼。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庆祝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神仙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向地上撤下数不胜数的蝗(huánɡ)虫。它们噬(shì)咬着庄稼,也噬咬着人们的心。但是,勇敢的彝家人并没有屈服于天神的淫(yín)威。他们在英雄阿提拉巴的率领下,想出了用火来消灭蝗虫的办法。人们点起了火把,日夜不停地到田间地头捕烧害虫。经过几天的艰苦奋战,人们终于灭掉了“天虫”,保护了庄稼。为了纪念这次用火把消灭“天虫”的胜利,庆贺五谷丰收,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人们就点起火把游行,并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

所以,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我们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怎么样?来吧,到大凉山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刘三姐

很久以前,广西宜州下涧河边的壮族山村,有位姑娘,因为在家排行第三,人称刘三姐。她不仅聪明伶俐、美丽动人,而且有一副美妙的歌喉(hóu)。她唱起山歌来,不仅乡亲们爱听,连那些飞鸟游鱼都会听得入迷。

刘三姐山歌唱得好,人品更好。她热爱乡里,同情贫苦百姓;她疾恶如仇,对社会上的那些不平事,不仅敢于仗义执言,而且还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作斗争。因此,她深受乡亲们爱戴。

一天,三姐走在崎岖(qíqū)不平的山间小路上,看着弯弯曲曲的江水,不由唱道: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

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湾又多……”

正唱着,忽然听到一阵争吵声。刘三姐走到近前,发现青年猎手阿牛正与财主莫怀仁的管家争吵。原来这个管家仗着莫家的势力,要抢阿牛射中的一只野兔。

三姐忍无可忍,便唱道:

“天地山川盘古开,飞禽(qín)走兽众人财。

想吃鲜鱼就撒网,要吃野兔带箭来。”

管家听了,威吓[hè]她说:“你是什么人?可晓得莫家的厉害?”

刘三姐唱道:

“大路不平众人踩,情理不合众人排。

横梁不正刀斧砍,管你是斜还是歪。”

刘三姐的歌声大灭了莫府管家的威风,大长了乡亲们的志气。乡亲们捋(luō)袖挥拳,蜂拥而上,管家在众人的嘲笑和咒骂声中急忙溜走了。人们都围上来说:“三姐,你的歌唱得好,真唱到我们心窝里了!”

没过多久,莫怀仁想霸占茶山,做自家坟地,又被刘三姐用山歌揭穿了企图,使他的阴谋没有得逞。莫怀仁恼羞成怒,把刘三姐当做眼中钉、肉中刺。他想除去刘三姐,想来想去,想出一个鬼主意。他带着媒婆到刘三姐家提亲,并威胁说,要是不同意,就告她哥刘二欠债(zhài)不还。三姐又气又急,唱道:

“三姐生来脾气怪,只爱山歌不爰财。

你若不怕我唱歌,结亲就要摆擂(lèi)台。

谁能唱歌唱赢我,不用花轿(jiào)自己来。”

第二天,莫怀仁找来三个秀才,带着满船的歌书,准备和刘三姐对歌。他神气地说:“刘三姐,今天和你对歌的,都是当地名士。你若是认输倒也罢了,若不认输,你可别后悔!” 三姐唱道:

“没后悔,你会腾云我会飞,

黄蜂歇在乌龟背,你敢伸头我敢锥(zhuī)。”

李秀才讨好财主说:“莫公不必介意,我来!”他唱道:

“小小黄雀才出窝,谅你山歌有几多?

那天我从桥上过,开口一唱歌成河。”

三姐唱道:

“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箩(luó),

只因那年发大水,歌声塞断九条河。”

秀才们见唱不过刘三姐,就想为难她。罗秀才唱道:

“三百条狗交给你,一少三多四下分,

不要双数要单数,看你怎样分得匀。”

三姐对身边的一个小站娘说:“舟妹,你跟他对!”舟妹唱道:

“九十九条打猎去,九十九条看羊来,

九十九条守门口,还剩三条——”

秀才们幸火乐祸地说:“怎么样?唱!唱!”三姐对舟妹耳语了一下,舟妹唱道:“财主请

来当奴(nú)才!”

众人一阵哄笑,秀才们被骂得个个面红耳赤。莫怀仁气急败坏地冲他们喊:“快对!快对!”陶秀才忙唱:

“你发狂,开门敢骂读书郎,

惹得圣人生了气,从此天下无文章。”

刘三姐轻蔑地笑了笑,又接着唱:

“笑死人,劝你莫进圣人门,

若要碰见孔夫子,留神板子打手心。”

三个秀才和刘三姐他们对了一阵歌,已经狼狈不堪了,乡亲们还想戏弄他们一下,就出了个谜语让他们猜:

“什么生来头戴冠,大红锦袍身上穿?

什么生来肚皮大,手脚不分背朝天?”

众秀才自以为聪明,得意地抢着唱起来。

李秀才唱道:“中了状元头戴冠,”

陶秀才唱道:“大红锦袍身上穿。”

罗秀才这下可找到机会了,赶紧唱:“莫公享福肚皮大,见了皇上背朝天。”

这下连莫怀仁身边的丫环们都忍不住笑出声来。莫财主问:“你们笑什么?”丫环说:“老爷,头戴冠是大公鸡,肚皮大是老母猪!”莫财主和秀才们在对歌中大丢面子,再也无计可施,灰溜溜地败下阵去。

刘三姐走遍壮族的山川野岭,她的歌声也传遍家家户户。土豪劣绅听了,个个如坐针毡(zhān),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人人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它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到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珍珠鸟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把它们养在一个竹条编的笼子里。笼子里有一团干草,那是小鸟又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害怕人的鸟。

我把笼子挂在窗前。那儿有一盆茂盛的法国吊兰。我让吊兰的长满绿叶的藤蔓覆盖在鸟笼上,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射进窗来,把吊兰的一串串小叶照得如同碧玉。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藤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叫声。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正是它们的雏儿!

这个小家伙能轻易地由笼子里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又跳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子里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就是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地,它胆子大了,有时落在我的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低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摸一摸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暗下来,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吓跑它。过了一会儿,扭头看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上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皮盖住眼睛,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写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海豚救人

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被人们称为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海豚救人的故事,不是虚构的,而是非常真实的。

1966年,韩国一艘渔船在太平洋海面上捕鱼时不幸沉没,16名船员中有6名当即丧生。其余10名船员在水中游了近10个小时,一个个累得筋疲力尽。就在他们求生无望之际,一群海豚匆匆赶来,围在他们周围,好像是来营救他们。这10名船员喜出望外,抓住海豚胸鳍就往海豚背上爬。不料,海豚却把身子往下沉,自动游到他们下面,然后把身子往上一抬,就把他们驮在背上了。就这样,海豚们驮着10名船员,一直游了46海里,然后猛地一使劲,把他们安全地甩到了诲岸上。

1972年9月,南非一位23岁的姑娘伊瓦诺所乘的船在离海岸40公里处的海面上,不幸被海浪打翻了,她拼命往岸边游,这时有一头鲨鱼向她游来,她甚至已经清楚地看见鲨鱼狰狞的面目了,不由得下意识地闭上了眼睛,呼吸都快停止了。就在这时,有两头海豚出现在她身边,把鲨鱼赶跑了,护送她到靠近港口的安全地带。

1992年,一艘印尼货轮正在大西洋航行,有两名海员不小心掉入海中。这时一群海豚赶来,它们围成一个圆圈,把落水的一人托出水面,直到被救起为止。另一名船员正在水中挣扎,突然感到腰间被撞了一下,原来也是一只海豚。这只海豚一直陪伴着他,与他并肩游泳,直到船员游到船边。

海豚为什么会有救人于死难的崇高精神呢?人们一直感到不可思议。近几年在人们对海豚进行认真研究后,这个谜才被解开。说来其实很简单,海豚救人的美德,来源于海豚对其子女的“照料天性”。

原来,海豚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它们在游泳时可以潜入水里,但每隔一段时间就得把头露出海面呼吸。否则就会被水淹死。因此,对刚刚出世的小海豚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尽快地浮上水面进行呼吸。在一般情况下,小海豚自己能够顺利到达水面,但若遇到意外,就需要海豚母亲的照料。她用吻轻轻地把小海豚托起来,或用牙齿叼住小海豚的胸鳍使它露出水面,直到小海豚能够自己呼吸为止。

这种照料行为是海豚及所有鲸类的本能。海豚最初的动机可能仅仅是救援自己的幼豚,后来逐渐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天性,救助的对象已不限于自己的子女。凡在水中不积极运动的物体都会引起它们的注意,并主动前去救助。科学家做过许多试验,结果证明海豚对于面前飘过的任何物体,不论是救生圈还是大木板,都会主动上前救助。

此外,对年幼海豚进行照料并不限于它的亲生母亲,别的雌海豚也乐于这样做,它们往往相互配合,一起救助海豚的晚辈。有时,它们一起把幼海豚夹在中间,置于它们的共同保护之下。这就难怪海豚救人往往是集体行动了。

老人与海海鸥

那是一个普通的冬日。我和朋友相约来到翠湖时,海鸥正飞得热闹。

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tuì)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cuō)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nì)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您给海鸥取了名?”我忍不住问。

老人回头看了我一眼,依然俯身向着海鸥:“当然,哪个都有个名儿。”

“您认得出它们?”相同的白色翅膀在阳光下飞快闪过,我怀疑老人能否看得清。

“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给我看,他忽然对着水面大喊了一声:“独脚!老沙!起来一下!”

水面上应声跃起两只海鸥,向老人飞来。一只海鸥脚上果然闪着金属的光,另一只飞过来在老人手上啄食。它只有一只脚,停落时不得不扇动翅膀保持平衡。看来它就是独脚,老人边给它喂食边对它亲昵地说着话。

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zé)啧……”海鸥听见老人唤,马上飞了过来,把他团团

围住,引得路人都驻足观看。

太阳偏西,老人的塑料袋空了。“时候不早了,再过一会儿它们就要回去啦。听说它们歇在滇(diān)池里,可惜我去不了。”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没想到十多天后,忽然有人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我们非常惊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地。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xuán)涡(wō)中脱出身来。 ……

在为老人举行的葬礼上,我们抬着那幅遗像缓缓向灵堂走去。老人背着那个蓝布包,撮着嘴,好像还在呼唤着海鸥们。他的心里,一定是飞翔的鸥群。

草虫的村落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小的草茎变为粗大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我目光跟着它的脚步,它走着,走着,一路上遇到不少同伴,互相打着招呼。我真想也跟它们寒暄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

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那只英勇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轻俏地披着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伫足痴望。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看呵!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我的目光顺着僻静的小路探索,我看到“村民们”的劳动生活了。它们一队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一定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吧?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各种不同的工作,都有专门的虫子担任。

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

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我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呵!

我愿意牵着你的手,一起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散散步。

黄道婆

佚名

在上海一带,曾经流传着一首民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首歌所唱的“黄婆婆”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时候的人,她的家在松江乌泥泾(jīnɡ)。她从小做童养媳(xí),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有一次,因为劳累过度,黄道婆织布的速度慢了点儿,公婆和丈夫便把她毒打了一顿,锁在柴房里。年幼的她欲哭无泪,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心冲出牢笼。于是,半夜里,她设法逃出家门,躲到一条海船上,随船漂泊,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

虽然流落他乡,举目无亲,但是黄道婆坚信,凭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定能够活下去。当地的黎族人见远道而来的黄道婆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便纷纷来照顾她,想办法让她安居下来。

当时,崖州盛产木棉,当地的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都比较先进。黄道婆看到黎族人不仅棉花种得好,而且纱也纺得好。他们织布的工具轻巧,织的布又细又好看。于是,黄道婆便认真向他们学习。不久,她把一整套植绵方法和纺织技术都学会了。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在家乡,黄道婆无私地向父老乡亲们传授崖州的植棉技术,使当地的棉花产量逐渐提高。她耐心地教人们用新式的工具纺纱织布。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她又潜心研究并创造出更先进的纺织工具,设计出一套轧[yà]籽、弹花、纺纱、织布的操作方法。她教人们制造轧车,有了轧车轧棉籽,就可以不用手剥了;她改进弹棉花的工具,把手拨的小竹弓改为用槌(chuí)击的大弓。同时,她改进了纺纱的工具,把只纺一根纱的手摇车改为能纺三根纱的脚踏车。这种技术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为了让纺织品更加美观,她又教大家把花卉(huì)、鸟兽等各式各样的图案织进织物中。就这样,在黄道婆和家乡人民的辛勤创造下,图案生动、色彩艳丽的“乌泥泾被”应运而生,不久便闻名全国。

后来,在乌泥泾从事纺织业的人日益增多,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和她改进的设备传遍了江浙一带。黄道婆的努力极大地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到了明代,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棉织业中心,松江棉布远销全国各地,赢(yínɡ)得了“衣被天下”的声誉(yù)。 黄道婆去世后,当地人民追念她的功绩,凑钱公葬她,还在镇上建造了一座祠(cí)堂纪念她,题名“先棉祠”。解放以后,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了她的坟墓,种了树,建了墓园。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

提灯女神

一百多年前,在英国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里,爆发了一场争吵。起因是家里的一位小姐,决定去当一名护士,却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这有损于家族的声誉。这位小姐的名字叫南丁格尔。

南丁格尔从小勤奋好学,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她鄙视无所事事的贵族生活,什么跳舞啊,赴宴啊,她从来都不参加。她衣着[zhuó]朴素,心地善良,从不以贵族小姐自居。

长大后,南丁格尔想当一名护士。那个时代,做护士的往往都是一些没有文化、地位十分低下的妇女,没有哪个有身份的人愿意当护士。因此,她的想法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妈妈气急败坏地骂她:“你真是要丢尽全家人的脸!”姐姐急得对南丁格尔喊道:“妹妹,你疯了!我们这种有地位的人,怎么能去当护士呢!”

可是,南丁格尔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她认为,一个人若是能用自己的努力去减轻病人的痛苦,使他们的身体恢复健康,那就是人生最大的奉福。最后,她不顾家人的反对,不顾人们的歧(qí)视,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优裕(yù)的生活,到医院当了一名护士。

有一年夏天,伦敦(dūn)郊区贫民窟(kū)发生霍乱。南丁格尔不顾个人安危,志愿参加紧急救护工作。她在医院里日夜奔忙,照料生命垂危的病人,不少无法救治的重病患(huàn)者在她的怀抱中平静地死去。她的奉献精神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1853至1856年,英、法、土耳其三国与俄国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大批的伤病员从前线撤下来,很多人因为医疗条件太差而悲惨地死去。南丁格尔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组织了一个护士志愿队,赶到前线去救护伤病员。病房里,床一张挨着一张,十分拥挤。墙壁与地板都沾满了血迹和污渍(zì),屋里臭气冲天,伤病员痛苦的呻吟声和粗鲁的叫骂声不绝于耳。南丁格尔克服种种困难,组织志愿者,一面积极改善医院的环境,一面忙着为伤病员清洗伤口,调理饮食。每到深夜,南丁格尔常常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在营区里一间病房一间病房地探视伤病员。她不是给熟睡的伤病员掖(yē)掖被子,就是为呻吟的伤病员换换药。伤病员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神”。

南丁格尔不仅帮助伤病员解除肉体上的痛苦,还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安慰。她常常耐心地安慰重伤患者,并帮助他们往家里写信,把剩余的钱给家里寄去,以补贴家用。她还亲自写信给死亡士兵的家属,表示慰问。在她的亲切关怀和精心照料下,伤病员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大大改观,重伤患者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她成了英国的传奇人物。

南丁格尔回国后,被人民誉为英雄。英国政府做出决定,授予南丁格尔最高荣誉奖章。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伦敦,全城的人都为她高兴,为她欢呼。

后来,她又用公众捐助的资金,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倾注毕生精力培养护理人材,并为现代护理学奠定了基础。

南丁格尔在八十一岁时,因操劳过度而双目失明。在1910年的一个夜晚,这位九十岁的疲惫老人在睡梦中安然长逝。

南于格尔在护理事业方面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瞩(zhǔ)目。为了永远纪念她,1912年,国际护士协会和国际红十字会把南丁格尔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日,并决定设定国际护士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每两年颁奖一次,以激励广大护士继承和发扬护理事业的光荣传统,做好救死扶伤的神圣工作。

“香玉剧社号”

在中国航空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架战斗机,机身上“香玉剧社号”五个大字格外夺日。这架飞机,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的全体演职员,通过义演,募(mù)集资金,为抗美援朝捐献的。

1950年6月,美国侵略者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把战火燃到了我国边境。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一起抗击侵略者。

战争是需要经济实力做后盾(dùn)的。当时,中国刚刚经历过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可以说是满目疮痍(chāngyí),百废待兴。为了保家卫国,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全国发起了募捐运动,全国人民纷纷捐款捐物,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热潮。

1951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常香玉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我军某高地遭受百余架敌机丧心病狂的狂轰滥炸,全连官兵壮烈牺牲。这一夜,常香玉辗(zhǎn)转反侧,悲愤难眠。是啊,就是因为我军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美军,敌人才会这么猖(chānɡ)狂!于是,常香玉决心要用演出收入捐献一架战斗机,以实际行动投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

常香玉说到做到。她一边向人民政府写信,一边在剧团做动员工作。一得到政府批准,她就带领香玉剧社开始演出。可是,捐献一架飞机,谈何容易啊!当时一架飞机需要十五亿元,按香玉剧社当时的演出收入计算,就算场场爆满,也需要演出二百场。

常香玉没有被困难吓倒。她拿出多年积蓄,又卖掉剧社仅有的一部大卡车和自己的房子,作为演出基金。她还宣布:剧社的演职员不拿一分钱的报酬,所有义演收入全部用于为志愿军购买飞机。

为了不影响演出,常香玉把三个不满十岁的孩子全部送到了保育院。母子连心哪!临走时,她看到几个年幼的孩子恋恋不舍的目光,眼圈不禁红了起来。但一想到就要进行的义演,她硬起心肠,头也不回地走了。从此,她带领着剧社的五十多位演职员,踏上了义演募捐的漫漫征程。他们第一站到了开封,接着又日夜兼程赶到新乡、武汉、长沙、西安、广州等地。

为了节省开支,常香玉与大家一起吃大锅饭、睡地铺,从不因为自己是社长和名角[jué]搞(ɡǎo)半点儿特殊。每场演出,常香玉都一丝不苟(ɡǒu),扮相、表演都十分精彩传神。在义演过程中,剧社的个别人有些动摇,认为捐一架飞机太难了,就私下劝说常香玉,不如改为捐一辆坦克或几门大炮,这样比较容易些。常香玉不仅明确反对,还耐心地说服了他。

各地观众被香玉剧社的爱国热情所感动。每到一处,剧社都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演出场场爆满。观众们踊(yǒnɡ)跃地把自己的积蓄(xù)投进募捐箱中。许多爱国民主人士,用高出票价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钱买票,支持他们的义举。在广州演出的时候,有一位从南洋回国的华侨特地来到后台,拉着常香玉的手说:“我们华侨在国外也过得很苦啊!祖国母亲多年来受人欺悔,我们这些在海外的儿女也没有地位。这次我回国,看到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真叫人高兴啊!可惜我带的钱花完了,我值钱的东西就剩下这块金壳手表了,我把它捐给你们,表表我们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情吧!”说着,他就捋(luō)下了手表交给了常香玉。常香玉十分感动,收下了这块金表,并当即让人到剧场门口拍卖。立即有人买下了这块手表,出价是六十万元。但买主又把它交给常香玉,说:“我再把它捐献出来!”接着第二个人又买,出价一百万,买后又捐献了。于是,许多人买了又捐,捐了又买,反复多次,到最后这块手表的价钱上升到一千万元!

在广州演出结束后,由于全国人民的支持,只演了一百八十多场,收入就超过了十五亿元。1952年2月7日,常香玉把钱全部寄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申(shēn)报书上写明“这架战斗机叫„香玉剧社号‟”。郭沫若会长十分感动,亲笔给飞机题写机名。

不久,这架战机就翱翔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加强了志愿军空军的力量。常香玉捐献飞机的义举极大地震撼了中华儿女,举国上下又一次掀起为抗美援朝捐款捐物的爱国热潮。 顶碗少年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看杂技表演,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hè]彩鼓掌。

一位英俊的少年出场了。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掉不下来。最后,是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骑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他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使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有些青年大声吹起了口哨……

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jiù)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然后又捧出一大叠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十二只,一只不少。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头上,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也跟着喊起来。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jiǎ),轻轻摇撼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掌捂住了眼睛……

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掌声不约而同地从每个座位上爆发出来。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这位顶碗少年,当时年龄和我相仿。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相信他是不会在艰难曲折的人生和艺术之路上颓(tuí)丧或者退却的。他是一个强者。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便会突然在我耳畔响起。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花木兰

场景:花家堂屋。

人物:花木兰、花父、花母、花姐、花弟。

(木兰在织布,姐姐在纺纱。)

木兰:唉!

姐姐:怎么了,木兰?怎么唉声叹气呀?

木兰:姐姐有所不知,最近外敌大举进犯边关,马上就要打仗了。

姐姐:我知道,昨天送来的军帖,我已瞧见。

木兰:我就是在为这件事担心。军帖上说每家都要有男丁去当兵,可是爹的年岁大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弟弟年纪还小,他们怎么能去打仗呢?

姐姐:我也为这事苦恼。从小爹就教我们舞枪弄棍,可惜我们是女子,如果是男子,就可以替爹去从军了。

木兰:是啊,从小爹就说我的武艺并不比男子逊(xùn)色,可现在空有一身武艺,没法帮爹。(沉思片刻。)嗯,有办法了!

姐姐:木兰,你有什么好办法?

木兰:好姐姐,你别问了,等会儿就知道了。

(木兰入内换男装。)

(花父、花母上。花父咳嗽,花姐忙给爹爹捶背。)

姐姐:爹,您怎么咳得这么厉害呀?

花父:唉,老毛病又犯了。真是人老不中用啊!

花母:可不是,都一大把年纪了,还要你去打仗,身体哪里吃得消哇!唉,真让人着急。 (花弟上。)

弟弟:爹,外面来了一位壮士,说是要拜访您。

花父:客人来了,快快有请。(木兰身着男装上,威武有礼。)这位壮士,请问你找老夫有何贵干?

木兰:花大人,您真的不认识我吗?(舞拳。)

花父:有些面熟,可是我真的想不起来了,你是哪位呀?

木兰:爹,是我啊!我是木兰,您的女儿啊。

花母:木兰,真是木兰!你怎么打扮成男丁模样?

木兰:娘,爹的年纪这么大了,弟弟还小,所以我决定替父从军。

花父:胡闹,真是胡闹!女孩子上阵打仗,自古以来哪有这样的事啊?

木兰:可是,女孩子打仗不一定比男子逊色呀!再说我女扮男装,连您二老都看不出来,别人就更难知晓。请爹娘答应,让女儿去从军吧!

花姐:爹,您就答应木兰妹吧,她的武艺好,一定能得胜归来的。

木兰:只要打败敌军,女儿就立即回乡,请爹娘放心。

花父(沉思良久):这……好吧!你在外从军,一切要小心才是。

弟弟:啊,木兰姐变成哥哥了,还要去打仗,真是太棒了!

木兰:(木兰合抱双拳,跪拜。)木兰拜别爹娘。

花父、花母:快起!快起!爹娘不能远送,望你一路多多保重!

【第二幕】

场景:从军路上。

人物:花木兰、李大哥、刘大哥、张大哥。

(四人先后登场,不期而遇。)

木兰:真是巧得很,我们四个去参军,居然能在路上相遇,幸会!幸会!

李大哥:这下可好了,我们四人结伴而行,路上就不会感到寂寞了。以后我们可要互相照应啊!

张大哥:是啊,常言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刘大哥:唉!

木兰:刘大哥,你为何叹气呀?难道你不愿从军?

刘大哥:倒不是这个意思,只是我想来想去,觉得男子太吃亏了。

木兰:这话怎么讲?

刘人哥:你想,我们男子要从军打仗,出生入死,可是女子呢,整天呆在家里坐享清闲,事事都要男子干。你说我们男子不是太亏了吗?

木兰:刘大哥,你这话就太不合情理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到边关打仗杀敌,女子在家,白天耕田种地,夜晚纺纱织布,不分昼(zhòu)夜,辛勤劳作,你想,将士们吃的粮食是谁种的?你看,咱们身上的鞋袜(wà)衣衫,哪一件不是女子千针万线缝出来的呀? 李大哥、张大哥:花兄弟说得对,女子也是劳苦功高哇!

刘大哥:(恍然大悟)我想错了,多谢各位指教!

(军号声响起。)

木兰:边关战事紧急,我们快快赶路吧!

【第三幕】

场景:花家堂屋。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人物:花父、花母、花姐、花弟、木兰、李大哥、战士四人

(幕后音)转眼十二年过去了,花木兰和李大哥在边关冲锋陷阵,立下了赫(hè)赫战功,两个人都已晋升为将军。他们所在的部队打败了敌军,凯(kǎi)旋入朝。不久,他们被恩准回乡与家人团聚。

花姐:妹妹回来了!妹妹回来了!

花母:真的吗?我女儿木兰真的回来了吗?她在哪儿?她在哪儿?(木兰上。) 花弟:姐姐!姐姐!(喜气洋洋迎接木兰进堂屋。)

木兰:木兰拜见爹娘。

花父:好!好!回来就好!(看看和木兰同来的壮士。)这位是?

木兰:这位是李将军。他与我并肩作战,击败敌军。

李大哥:拜见伯父、伯母。

(木兰被姐姐拉入内室换装。)

花父:嗯!好!李将军一表人才,年轻有为,不愧是国家栋梁。

花母:是啊!多亏李将军照顾我家木兰。多谢!多谢!

李大哥:惭愧!花将军智勇双全,待人又好,其实他照顾我还多些,伯母言谢,我实在受之有愧。

(花母招待众将士用茶。)

(木兰身着女装上。)

战士甲:原来花将军还有一个妹妹呀!

战士乙:怎么从没听花将军提起过呢?

木兰:你们再仔细看看。

李大哥:你是……

木兰:我是花——木——兰!

战士丙:我们花将军英俊威武,怎么可能是女子呢?别开玩笑了。

战上丁:我们与花将军并肩战斗了十二年,都没发觉她原来是个女子,真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李大哥:花将军,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木兰:当时我爹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木兰没有兄长,弟弟又小,我只好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了。

战士甲、乙、丙、丁:了不起!花木兰替父从军,真可谓忠孝(xiào)两全。她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战功卓著,真是巾帼(ɡuó)不让须眉呀!

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他的笔下,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后人广为传诵。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zhōu)充饥。后来,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只身远赴应天府书院求学。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书院,可以免费就学。这里既有名师指教,又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还可以与许多饱学之士切磋(cuō)学问。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jī)”的由来。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一位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饮食如此之差,心中不忍,就送银子给范仲淹改善生活,但范仲淹委婉地谢绝了。好友见他不肯接受银两,第二天便送来许多美味佳肴(yáo)。范仲淹好意难却,只好接受了。可是,几天过去了,食品发霉变质了,也不见范仲淹吃一口。好友有些不高兴地说:“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儿吃的东西都不肯接受,岂(qǐ)不让朋友太伤心了!”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了。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请你千万不要生气。”

公元1014年,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书院的师生也都放下书本,跑去观看。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一位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第二年,他取得了殿试的资格,到宫廷朝见皇帝,并参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dài]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范仲淹从政以后,提出并实施了许多兴国利民的革新措施,以施展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后人曾用范仲淹为前贤题写的词句来赞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yānɡ)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体育课

近来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所以我们原来在室内上的体育课改在操场上了。

昨天,当涅(niè)利的母亲,那位金发碧眼、穿一身黑衣服的妇人,前来请求校长免去涅利的体育课时,加伦刚好就在校长办公室里。母亲一只手放在儿子的头上,轻轻地说着,每说出一个字,都让她费了很大的劲儿。

“涅利太瘦弱了,他做不了那样的活动。”她对校长说。

但是,涅利似乎以不参加体育活动为耻,硬是不同意。“你会知道的,妈妈。”他说,“我能跟其他同学做得一样好。”

他的母亲默默地望着他,眼光中满是爱怜。过了一会儿,她犹犹豫豫地说:“只是,我怕同学们会……”她是想说“会嘲笑你”。但是涅利回答说:“他们不会怎么我的,况且还有加伦在呢。只要他在,谁也不敢笑话我了。”

于是,涅利的母亲允许他去上体育课。脖子上有一道伤疤(bā),曾经当过兵的体育老师,一上课就把我们带到高高的横木前,我们得一直爬到横木顶上,然后站在上面。得洛西和科勒(lè)提像猴子似的几下就蹿了上去。就连小普雷科西往上爬的动作也很灵巧,尽管他身上那件耷拉到膝盖的上衣有点儿碍手碍脚。在他往上爬的时候,为了逗他发笑,全体男孩子一起在下面喊着他平时常说的那句话——“对不起!对不起!”斯塔笛喘着气,咬着牙,脸变得像火鸡一样通红,可他还是坚持爬到顶了。诺比斯比也爬了上去,还君临天下似的站在上面。但是伏提尼却接连两次在中途滑了下来,他那身新做的蓝色条纹的运动服也没能帮上他什么忙。

轮到加伦了,他嘴里嚼着面包,几下子就爬上去了,这对他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我相信他肩上扛着一个人也能爬上去,因为他强壮得就像一头小公牛。

加伦之后就该涅利了,当涅利用他那瘦削的手抱住横木时,许多人笑了起来,有的还“嘘(xū)!嘘!”地起哄。这时,加伦在胸前抱起双臂,眼睛盯着那些起哄的人,那神情很明白地告诉大家,就是当着老师的面,他的拳头也绝不会饶人。大伙儿立刻止住了笑。涅利又开始往上爬。可怜的小家伙,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脸都憋紫了,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滚落下来。老师对他喊:“下来吧!”可他没有听,努力坚持着。我觉得他随时都会头朝下栽下来,摔得半死。可怜的涅利!我真希望能从底下帮他一把。

这时,加伦、得洛四和科勒提都在大声喊着:“捏利,爬上去!再加把劲儿!”涅利气喘吁吁,用尽了力气,爬到离横木顶只剩一臂远的地方。

“好样的!”下面的人欢呼道,“再坚持一下!”“瞧啊,涅利抓住平台了!”

所有的人都在为他鼓掌。“好样的!”老师也向他喊道,“好,下来吧。”

但是,涅利希望自己也能像其他人那样站到那个平台上。他又一使劲,胳膊肘搭到平台上了,接着腿也上去了。最后,他终于站到了平台上,喘着气望着下面的我们。他在笑呢! 我们又鼓起掌来。这时,涅利向外面的街上望去。我也朝那个方向望去,我看到了他的母亲,正低着头从学校外面走过去,不敢往这边看。涅利下到了地面,我们全都高兴地向他围了过去。他神情激动,面色红润,双眼闪着亮光,似乎不再是从前的涅利了。

放学的时候,涅利的母亲来接他。母亲拥抱着儿子,焦急地问:“孩于,怎么样?你爬得怎么样?”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她:“他很棒!”“他跟我们一样爬到顶上了。”“他是很勇敢的,您知道。”“他很能干!”“他并不比别人差。”

涅利的母亲快乐得不得了,她想谢谢我们,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她握了握几个男孩子的手,拍了拍加伦的肩,然后拉着儿子走了。我们目送他们母子远去,他们走得很快,一边走一边比划着,交谈着,旁若无人地尽情欢笑着。

虎口藏宝

纳塔莉站在客厅的窗口前,目送父母的汽车向前方驶去。由于耳朵发炎,她不能同父母一起去机场接威廉叔叔,只好一个人待在家里。

纳塔莉转过身,正好瞥(piē)见放在过道里的陶瓷虎。在过道若明若暗的光线里,陶瓷虎眼睛闪闪发亮,栩(xǔ)栩如生,它身上似乎笼罩着一种神秘的色彩。

威廉叔叔到国外出差,这只陶瓷虎是他刚从那儿寄回来的礼物。他还发回来一封信,上面写着几行字:

猛虎有一对黄玉般的眼睛,

看守着价值连城的宝物。

这个谜有待纳塔莉去揭开,

发现宝物后再藏起来。

纳塔莉一边琢磨着这些字句的意思,一边用手指去摸陶瓷虎的那对眼睛。突然,在右眼眶(kuànɡ)的旁边,她的手指碰到了一处鼓起的地方,虎纹将这里巧妙地遮掩着。她用力一按,只见虎嘴慢慢张开,露出一个小洞,里面放着一卷胶卷。

“胶卷算什么宝物呢?”纳塔莉想,“难道威廉叔叔是在同我开玩笑吗?他为什么又要让我再把它藏起来呢?”

纳塔莉把胶卷塞进衣服口袋,又合上了虎口。这时,屋前传来汽车的刹车声。接着,门铃响了。

“是谁?”纳塔莉问道。

“威廉。”

“威廉叔叔!”纳塔莉喜出望外,赶忙打开房门。来人正是威廉叔叔,可是他身旁站着的却不是纳塔莉的父母,而是一高一矮两个脸色阴沉的陌生人。

“纳塔莉,你父母呢?”威廉叔叔看上去既疲惫不堪,又忧心忡(chōnɡ)忡。

“去机场接您了。我去不了,我耳朵发炎了。”纳塔莉答道,心里有点儿迷惑不解。 “我们搜查房子时拿她怎么办?”矮个子指着纳塔莉问同伙。

“把她撵(niǎn)走!”高个子极不耐烦地说。

“搜查房子!”纳塔莉大声喊道,“到底出了什么事,威廉叔叔?”

“到你的房间里去,纳塔莉,”威廉叔叔平静地说道,“你会没事的。”

“胶卷放在哪儿?”高个子逼问威廉叔叔。

胶卷!纳塔莉有点儿心虚地在门袋里摸摸。“原来他们是要找这玩意儿!为什么呀?他们肯定不是好人。我得把胶卷快藏起来!”

纳塔莉来到楼上自己的卧室,朝四周扫视了一遍,书架、梳妆台、写字台、床头柜……却没有找到最适合藏胶卷的地方。还是藏在那只陶瓷虎里最保险,对,应该把胶卷放回那儿! 纳塔莉轻轻打开房门。楼下那两个人正在翻箱倒柜地搜寻着。

“发现什么没有?”高个子问道。

“没有,看来没希望了。不过,也许那小女孩儿知道点儿什么,咱们上楼去看看。”

纳塔莉关上房门,眼睛拼命地四处搜索着。突然,她看见了自己的照相机,眼睛不禁一亮。她迅速取出照相机里的胶卷,把威廉叔叔的胶卷装了进去,然后把自己的胶卷塞进口袋。就在这时,房门被撞开了。

纳塔莉竭力把目光避开照相机,视线慢慢移到了写字台。不料,写字台上正放着威廉叔叔的信,一眼就可以看到。她顿时感到一阵头晕。

“怎么了?小姑娘。这样紧张?一定是有什么事被我发现了。”高个子洋洋得意地说道。他顺着纳塔莉的视线,发现了那几行字。

“这么说来,胶卷是藏在楼下老虎的肚子里了。你知道怎么打开它吗?”他朝纳塔莉吼道。 纳塔莉点了点头,跟他一起来到过道,高个子命令道:“立刻把它打开!”

纳塔莉背对着那个高个子,手里攥(zuàn)着胶卷,在陶瓷虎右眼眶鼓起的地方按了一下。老虎的嘴慢慢张开,纳塔莉一松手,赶忙把胶卷放进老虎口中。说时迟,那时快,高个子歹徒猛地把她推向一边,一把抢过胶卷,说:“好了,大功告成!”

那两个家伙一溜烟似的离开了。威廉叔叔摸着纳塔莉的头,松了一口气,说:“谢天谢地,总算平安无事了。虽然证明那两个家伙是间谍(dié)的唯一证据被他俩夺走了,但是,别难过,你本来就对此无能为力。”

“不,威廉叔叔。他们并没有夺走你寄来的胶卷。它在楼上我的照相机里呢!”

威廉叔叔简直惊呆了,连连摇着头,高兴地说:“你可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假如他们发现我调了包怎么办?”纳塔莉问。

“不会的,这会儿他们一定将它毁掉了。”

一辆小汽车在外面戛(jiá)然停下。纳塔莉吓了一大跳:“那两个家伙又回来了!” 威廉叔叔笑着说:“别怕,肯定是你爸爸妈妈回来了。”

纳塔莉回过头去,凝视着陶瓷虎那双黄玉般的眼睛。突然,她仿佛觉得有一只虎眼朝她眨了一下,好像在说:“真有你的,纳塔莉!”

“羌(qiānɡ)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河西走廊到玉门关,数千里关山路,没有春风,没有绿色。映入我们眼帘的,除了黄沙,还是黄沙。

突然,我们发现前方不远的地方,傲然挺立着一棵柳树。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刚劲有力,树冠宛如帷幄(wéiwò)。我们顿时兴奋起来,赶紧下了年,飞也似地向前扑去。到了树阴下,啊,好粗的树哇!两个人合抱都抱不拢。

这棵塞外的柳树,与内地湖畔河边的依依柔柳大不相同。内地的柳树枝条纤巧柔软,楚楚动人。这里的柳树枝干是挺拔的,枝条坚定地向上生长着。这屹立在戈(ɡē)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导游觉察到我们动情了,便平静地告诉我们这树叫左公柳。左公柳?我们感到更惊异了。导游微微一笑,向我们讲起了这种树名背后的故事:

“清朝末年,西部邻国的一个军事首领阿古柏在英国支持下,率兵侵入南疆。紧接着,俄国又乘机出兵占领了北疆的伊犁。我国的西北边疆危机日益严重,国家告急!

“当时朝廷众臣中,有一部分人对保卫新疆的认识有失偏颇,主张放弃新疆。眼看新疆将要被外国人侵占,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这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的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对视新疆为千里荒漠、贫瘠之地的说法,他慷慨(kānɡkǎi)激昂地反驳道:„天山南北粮产丰富,瓜果累[léi]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等矿藏也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贫瘠之地,实为聚宝之盆!‟接着,熟读兵书的左宗棠又断然指出:„如果放弃新疆,无异于给侵略者留下进攻我国腹地的缺口!‟

“这位铁骨铮铮的六旬老人主动请缨(yīnɡ)!他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和满腔的爱国热忱折服了满朝文武。”这时,导游停顿了一下,深情地望着那株柳树,又接着讲了下去:

“那是一个令人神伤的夜晚,天上没有明月,地上没有人送行。然而这个刚毅坚韧的湖南老人,面对兵马疲惫、粮饷(xiǎnɡ)匮(kuì)乏、运输艰难等重重困难,仍信心百倍。他肩负着国人的重托,胸中燃烧着正义的烈火,率领六万湖湘(xiānɡ)子弟兵,悄然离京,马不停蹄地赶往千里之外风烟滚滚的战场。

“左宗棠的队伍一路西行,浩浩荡荡。令人震惊的是,这支队伍中竟有众人抬着一口黑漆棺(ɡuān)材!这口棺材是左宗棠为自己准备的。临出发时,左宗棠便郑重地吩咐部下,如果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征战中死去,就用这口棺材收殓(liàn)他的尸体。面对左宗棠视死如归的决心,在场官兵个个泪流满面,无不为之动容。他们深知,这位刚毅、睿(ruì)智的老将军早已预料到征途的艰险,但是他已完全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就是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将军,用不到两年的时间,率部完成了收复新疆失地(除伊犁外)的伟业。”

导游还告诉我们:

“左宗棠不仅谋划如何收复新疆失地的策略,而且还思索如何建设新疆的举措。在征战中,他深感茫茫戈壁没有绿阴的困苦,便率领部队植树造林。他的湖湘子弟兵既是战斗之旅,也是植树大军。人人随身携带柳树苗,一路走一路栽,前营栽罢后营管,并且动员百姓分段看管。终于在千里戈壁种下片片树林,形成一道„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这些柳树不但成了收复新疆失地的见证,而且还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始获得新生。人们为了纪念左宗棠,便将这柳树称为左公柳。”

听完导游的讲述,我们情不自禁地再次凝望眼前这棵柳树——它依然屹(yì)立在黄沙之中,那茂密的树叶,那铁筋般的枝条,那挺拔的身躯,那在同沙漠进行生死较量中流淌(tǎnɡ)着的顽强的生命力……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郑成功收复台湾

佚名

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明朝末年,荷兰侵略者强占了台湾。台湾人民恨透了这伙强盗,不断进行反抗斗争。

少年时代的郑成功,曾亲眼目睹荷兰侵略者在家乡福建沿海地区烧杀抢掠、残害乡亲。他从小就对荷兰侵略者十分憎(zēnɡ)恨。后来,郑成功成为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便移师金门、厦(xià)门一带,决心进军台湾,赶走荷兰侵略者。

1661年4月21开始进行驱逐荷兰侵略者的正义之战。郑成功在众将士的簇拥下,站在指挥舰(jiàn)船的楼上举目四望,这支前进中的庞大舰队,前后绵延十几里,风帆蔽日,战旗招展。郑成功看到自己亲手训练的军队纪律严明,军容雄壮,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荷兰侵略者获悉我军进军台湾的消息,十分恐慌。他们把军队集结在赤嵌城和台南城,还在港口沉下许多破船,企图阻挡我军船队登陆。郑成功利用海水涨潮之机,绕过了敌军设置的炮台和重兵把守的港口,从鹿耳门登陆。荷兰侵略军不甘心失败,又调动“赫克托”号等战舰,张牙舞爪地开了过来,猖狂进行反扑。他们妄图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战舰和大炮,阻止我军继续登陆。

郑成功沉着镇定,指挥我军战船和战舰展开激战。英勇的我军将士冒着敌军密集的炮火,驾驶战船向敌舰冲去。他们在近处团团围住敌舰,使敌舰的大炮失去了威力。突然轰隆一声巨响,所有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十几丈高的巨浪。原来,我军的炮火击中了敌舰的弹药库。敌军惊恐万状,乱作一团。我军将士乘势用铁钩钩住战舰,争先恐后跳了上去。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举手投降。至此,我军取得了登陆战斗的重大胜利。

荷兰侵略军遭到惨败,便龟缩在赤嵌、台湾两座城里不敢应战。他们派出使者向郑成功求和,说只要我军退出台湾,他们愿意贡送十万两白银慰劳。郑成功义正辞严道:“台湾本来是我国神圣领土。我们收回台湾,是天经地义之举。如果你们赖着不走,我就用大炮把你们轰走!”

郑成功喝退敌军使者,派兵猛攻赤嵌城。城里敌军负隅(yú)顽抗,垂死挣扎。有一台湾同胞向郑成功献计道:“赤嵌城饮用之水都是从城外高地流下来的。只要切断水源,敌人就会不战自乱。”郑成功依计照办,果然不出三日,赤嵌城的敌军便乖乖投降了。

盘踞(jù)在台湾城的敌军妄图长期顽抗,等待救援。郑成功决定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逼敌军投降。在围困八个月之后,郑成功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荷兰侵略军粮尽水绝,走投无路,只好举起白旗投降。1662年初,敌军头目被迫来到我军大营,签字投降。在我军将士潮水般的欢呼声中,荷兰侵略者垂头丧气地离开侵占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

台湾宝岛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台湾同胞男女老幼个个喜气洋洋。他们成群结队,箪(dān食壶浆,慰劳祖国将士。台湾各地街头巷尾,鞭炮之声不绝于耳,人们载歌载舞,欢庆回到祖国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鼓励垦荒种田,大力发展生产,倡导教育,兴办学校,帮助台湾同胞改善生活,提高文化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台湾的发展。

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虽中年英逝,但他收复宝岛台湾的丰功伟绩,永远铭(mínɡ)记在中华儿女的心中。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曾撰(zhuàn)写一副对联,赞颂郑成功的历史功绩:“开辟荆(jīnɡ)榛(zhēn)千秋功业,驱除荷虏(lǔ)一代英雄。”

隐姓埋名三十年

佚名

1961年春季的一天,国家二机部副部长、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把年近五十的女科学家王承书请到自己办公室,神情庄重地说:“祖国需要自己的科学家研制原子弹。这是保密性极强的工作,你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更不能出席国际会议。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 “我愿意!”王承书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三个字,声音不高,却十分坚定。

这极为平常的三个字,对王承书来说,将意味着从此放弃自己熟悉而喜爱的专业,从此放弃科学家应有的学术待遇和荣誉,从此放弃一切名利,而不能像其他领域的功臣那样面对鲜花和掌声;不管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自己的名字也不会为人所知。

但是,“名利”二字在王承书心中,一向是十分渺小的。她已经不是第一次放弃名利了。

青年时代的王承书,怀着一腔爱国热忱留学美国。她决心努力学习掌握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来报效祖国。在美国,她获得了博士学位,在稀薄气体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1949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传到大洋彼岸,王承书和丈夫张文裕(yù)(我国著名高能物理学家)毅然决定,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和先进的工作条件,回到自己的祖国,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

美国政府听说王承书要回国,立即派特务监视她的行踪,没收了她替中国科学院采购的半导体材料,还对她非法传讯;美国政府百般威逼利诱,企图阻止她回国。但是,王承书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

1956年,王承书夫妇终于冲破重重难关,一起回到祖国的怀抱,在中国科学院工作。 当时,我国正在研制原子弹。原先中苏曾有协定,由苏联专家帮助我国研制。但是,1960年,苏联撕毁协议,撤(chè)走专家,带走全部资料,只留下一堆拆不走的机器和厂房。面对如此艰难的困境,我国政府毅然决定,依靠本国专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 在研制过程中,有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那就是研究掌握提炼浓缩铀(yóu)的技术。不掌握这项核心技术,就不能制成原子弹。

可是由谁来解决这一难题呢?于是,钱三强找到王承书。这对王承书也是难题,因为在一切要重新开始。这需要牺牲自我的极大勇气!但王承书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从此,王承书从国内、国际的物理学术殿堂消失了;从此,她再没有在国内外任何学术刊(kān)物上发表过论文;就是在我国内部保密刊物和工作报告中,她也不署(shǔ)名,实现了自己隐姓埋名的承诺。

王承书接受任务以后,深知责任重大,任务紧迫。因为党中央决定,要在国庆十五周年前后,成功爆炸我国自制的第一颗原子弹。

虽然王承书从没接触过提炼(liàn)浓缩铀技术研究领域,但她决心凭着自己坚实的物理学术功底,和大家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攻克这个难关。研究这项核心技术,需要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为了获取精确数据,她和同事克服设备简陋的困难,一下一下地敲打计算机的键盘。这种枯燥繁重的工作,她和同事不分昼夜干了一年多,仅获取的有用数据,就装满三个抽屉。她瘦弱而刚毅的身影,出现在实验室和工厂,出现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有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回到北京,她也几乎没有时间和家人团聚,看看自己心爱的正在上小学的儿子。 1964年元旦,高纯度的浓缩铀在王承书和她的同事手中诞生了!

1964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个国庆节后半个月,刚刚平静的中华大地又沸腾起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饱受帝国主义欺凌一百多年的祖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中国人民怎能不欢欣鼓舞呢?

在举国欢庆的日子里,王承书也抑制不住心头激动,不禁热泪满面。为了祖国国力增强,为了中华儿女扬眉吐气,虽然她为之付出极大牺牲,但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不折不扣的功臣;虽然她没能上台领奖,报刊的喜讯中也没提到她的名字,但她还是心甘情愿继续隐匿自己的姓名,继续为祖国核武器研制工作默默奉献。

王承书为祖国隐姓埋名三十年,直到逝世前,人们才在报纸上读到她的业绩,知道她的名字。王承书,这个书香气十足的名字,将永远在共和国的历史画卷上熠(yì)熠生辉! 海上英魂

佚名

[语文S版第十册课文]

1894年8月,由于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9月16日,我国北洋舰队护送运兵船至鸭绿[lù]]江的大东沟(今辽宁东沟)。第二天上午,舰队士兵操练完毕,正准备吃午饭。突然,西南海面出现一团烟雾。烟雾越来越大,只见一

支舰队正疾驶而来。我军估计是日军舰队。霎(shà)时警苗齐鸣,中午11时左右,舰队指挥、海军提督丁汝昌发出命令:“各舰立即起锚(máo)出海!”12时50分,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与日本舰队相遇,双方展开激烈战斗。

日战舰队军舰多,航速快,火炮强。他们依仗这些优势,妄想一举歼灭我军舰队。北洋舰队面对强敌,毫不示弱。各舰官兵同仇敌忾(kài),奋勇杀敌。一时间黄海海面战火熊熊,硝(xiāo)烟弥漫,喊杀声、炮轰声响彻云霄(xiāo)。

战斗打响后,我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指挥战舰,冒着密集的炮火,纵横海面,频(pín)频发炮,屡(lǚ)中敌舰。突然,邓世昌发现以主力舰“吉野”为首的日军四艘快速战舰逼近“定远”舰。“定远”舰是北洋舰队的旗舰,是我军整个舰队的指挥中心。邓世昌立即指挥“致远”舰开足马力,快速行进到“定远”舰之前,拦住敌军“吉野”舰,保护“定远”舰。“致远”舰虽因此陷于四艘敌舰的包围之中,但仍左冲右突,顽强迎战。不久,舰上本来就配备不足的炮弹打完了,邓世昌又命令用步枪射击。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激战,“致远”舰弹痕累累,舰身倾斜,即将沉没。这时,日军“吉野”舰驶近“致远”舰。邓世昌怒视“吉野”舰,对大副说:“敌军舰队全仗„吉野‟横行,如果撞沉„吉野‟,我军一定能取得胜利。”他慷慨激昂地向全舰官兵宣布:“我们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致远‟舰伤弹尽,无力再战。我决定以我伤残之舰撞沉„吉野‟,与„吉野‟同归于尽。”全舰官兵齐声高呼:“撞沉„吉野‟!撞沉„吉野‟!”邓世昌登上驾驶台,双手紧握舵(duò)轮,开足马力向“吉野”舰猛冲过去。

敌军舰队发现“致远”舰向“吉野”舰猛冲,立即集中火力,轰击“致远”舰。“致远”舰的甲板上起火了,但它并没有停止前进,而是像一条火龙乘风破浪,继续冲向“吉野”舰。“吉野”舰上的敌军见此情景,惊恐万状,纷纷跳水逃命。敌军舰长也吓得目瞪口呆,魂飞魄散。但“致远”舰这时不幸被敌军鱼雷击中,锅炉爆炸,舰上燃起熊熊大火。“致远”舰渐渐沉入水中。 邓世昌落水之后,仍不停地大喊杀敌。他平日饲养的爱犬游到他的身边,用嘴衔他的手臂和辫子,想救起主人;有个随从还把一只救生圈扔给邓世昌,但是他都拒绝了。邓世昌决心实践自己的誓言:“与军舰共存亡!”他沉没在汹涌的波祷之中,壮烈牺牲了。全舰二百多名将士,除十六人获救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敌强我弱,更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虽然北洋舰队将士与敌军进行了顽强战斗,重创多艘敌舰,但最终还是没有挽回失败的结局。然而,邓世昌率领爱国将士顽强作战、宁死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全国人民。人们永远怀念这位舍身报国的民族英雄。

少年闰土

鲁迅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

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四瓜去,你也去。”

“管贼吗?”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刺猬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不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它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流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凡卡

佚名

九岁的凡卡·茹科夫,三个月前给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做学徒。圣诞节前夜,他没躺下睡觉。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

在写第一个字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边,把那张纸铺在台上。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他写道,“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

求上帝保佑您。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

凡卡朝黑糊糊的窗户看看,玻璃窗上映出蜡烛的模糊的影子;他想象着他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好像爷爷就在眼前。——爷爷是日发略维夫老爷家里的守夜人。他是个非常有趣的瘦小的老头儿,65岁,老是笑咪咪地眨着眼睛。白天,他总是在大厨房里睡觉。到晚上,他就穿上宽大的羊皮袄,敲着梆子,在别墅的周围走来走去。老母狗卡希旦卡和公狗泥鳅低着头跟在他后头。泥鳅是一条非常听话非常讨人喜欢的狗。它身子是黑的,像黄鼠狼那样长长的,所以叫它泥鳅。

现在,爷爷一定站在大门口,眯缝着眼睛看那乡村教堂的红亮的窗户。他一定在跺着穿着高筒毡靴的脚,他的梆子挂在腰带上,他冻得缩成一团,耸着肩膀……

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凡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我会替您搓烟叶,”他继续写道,“我会为您祷告上帝。要是我做错了事,您就结结实实地打我一顿好了。要是您怕我找不着活儿,我可以去求那位管家的,看在上帝面上,让我擦皮鞋;要不,我去求菲吉卡答应我帮他放羊。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等我长大了,我会照应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

“讲到莫斯科,这是个大城市,房子全是老爷们的,有很多马,没有羊,圣诞节,这里的小孩子并不举着星星灯走来走去,教堂里的唱诗台不准人随便上去唱诗。有一回,我在一家铺子的橱窗里看见跟钓竿钓丝一块出卖的钓钩,能钓各种各样的鱼,很贵。有一种甚至钓得起一普特重的大鲇鱼呢。我还看见有些铺子卖各种枪,跟我们老板的枪一样,我想一杆枪要卖一百个卢布吧。肉店里有山鹬啊,鹧鸪啊,野兔啊……可是那些东西哪儿打来的,店里的伙计不肯说。

“亲爱的爷爷,老爷在圣诞树上挂上糖果的时候,请您摘一颗金胡桃,藏在我的绿匣子里头。”

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爷爷总是带着他去。多么快乐的日子呀!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要砍圣诞树了,爷爷先抽一斗烟,再吸一阵子鼻烟,还跟冻僵的小凡卡逗笑一会儿……许多小枞树披着浓霜,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等着看哪一棵该死。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跳出一只野兔来,箭一样的窜过雪堆。爷爷不由得叫起来,“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

爷爷把砍下来的树拖回老爷家里,大家就动手打扮那棵树。

“快来吧,亲爱的爷爷,”凡卡接着写道,“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又孤零零的,难受得没法说。我老是哭。有一天,老板那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我问候阿辽娜,问候独眼的艾果尔,问候马车夫。别让旁人拿我的小风琴。您的孙子伊凡·茹科夫。亲爱的爷爷,来吧!”

凡卡把那张写满字的纸折成四折,装进一个信封里,那个信封是前一天晚上花了一个戈比买的。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

“乡下爷爷收”

然后他抓抓脑袋,再想一想,添上几个字。

“康司坦丁·玛卡里奇”

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前一天晚上他问过肉店的伙计,伙计告诉他,信应该丢在邮筒里,从那儿用邮车分送到各地去。邮车上还套着三匹马,响着铃铛,坐着醉醺醺的邮差。凡卡跑到第一个邮筒那儿,把他那宝贝的信塞了进去。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孔明借箭

佚名

却说鲁肃领了周瑜(yú)言语,径来舟中相探孔明。孔明接入小舟对坐。肃曰(yuē):“连日措办军务,有失听教。”孔明曰:“便是亮亦未与都督贺喜。”肃曰:“何喜?”孔明曰:“公瑾(jǐn)使先生来探亮知也不知,便是这件事可贺喜耳。”唬(hǔ)得鲁肃失色问曰:“先生何由知之?”孔明曰:“这条计只好弄蒋干。曹操虽被一时瞒过,必然便省悟,只是不肯认错耳。今蔡、张两人既死,江东无患矣,如何不贺喜!吾闻曹操换毛玠(jiè)、于禁为水军都督,则这两个手里,好歹送了水军性命。”鲁肃听了,开口不得,把些言语支吾(wú)了半晌(shǎnɡ),别孔明而回。孔明嘱(zhǔ)曰:“望子敬在公瑾面前勿言亮先知此事。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鲁肃应诺而去,回见周瑜,把上项事只得实说了。瑜大惊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肃劝曰:“若杀孔明,却被曹操笑也。”瑜曰:“吾自有公道斩之,叫他死而无怨。”肃曰:“何以公道斩之?”瑜曰:“子敬休问,来日便见。”

次日,聚众将于帐下,叫请孔明议事。孔明欣然而至。坐定,瑜问孔明曰:“即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孔明曰:“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瑜曰:“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枝箭,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孔明曰:“都督见委,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瑜曰:“十日之内,可完办否?”孔明曰:“操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瑜曰:“先生料几日可完办?”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瑜曰:“军中无戏言。”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置酒相待曰:“待军事毕后,自有酬劳。”孔明曰:“今日已不及,来日造起。至第三日,可差[chāi]五百小军到江边搬箭。”饮了数杯,辞去。鲁肃曰:“此人莫非诈乎?”瑜曰:“他自送死,非我逼他。今明白对众要了文书,他便两胁生翅,也飞不去。我只吩咐军匠人等,叫他故意迟延,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如此,必然误了日期。那时定罪,有何理说?公今可去探他虚实,却来回报。”

肃领命来见孔明。孔明曰:“吾曾告子敬,休对公瑾说,他必要害我。不想子敬不肯为我隐讳(huì),今日果然又弄出事来。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子敬只得救我!”肃曰:“公自取其祸,我如何救得你?”孔明曰:“望子敬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màn),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吾别有妙用。第三日包管有十万枝箭。只不可又叫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计败矣!”肃允诺,却不解其意。回报周瑜,果然不提借船之事,只言:“孔明并不用箭竹、翎(línɡ)毛、胶漆等物,自有道理。”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复我!”

却说鲁肃私自拨轻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并布幔束草等物,尽皆齐备,候孔明调用。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肃问曰:“公召我来何意?”孔明曰:“特请子敬同往取箭。”肃曰:“何处去取?”孔明曰:“子敬休问,前去便见。”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

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叫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léi)鼓呐喊。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nǔ)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shǎo]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叫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却说孔明回船谓鲁肃曰:“每船上箭约五六千矣。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万余箭。明日即将来射曹军,却不甚便!”肃曰:“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孔明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叫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鲁肃拜服。

船到岸时,周瑜已差五百军在江边等候搬箭。孔明叫于船上取之,可得十余万枝,都搬入中军帐交纳。鲁肃入见周瑜,备说孔明取箭之事。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战风车

佚名

这时候,他们远远望见郊野里有三四十架风车。堂吉诃(hē)德一见,就对他的侍从说:“命运的安排,比咱们要求的还好。你瞧,桑丘·潘沙朋友,那边出现了三十多个大得出奇的巨人。我打算去跟他们交手,把他们一个个杀死,咱们得了胜利品,可以发财。这是正义的战争,消灭地球上这种坏东西是为上帝立大功。”

桑丘·潘沙道:“什么巨人哪?”

他主人说:“那些长胳膊的,你没看见吗?有些巨人的胳膊差不多好几里长呢。”

桑丘说:“您仔细瞧瞧,那不是巨人,是风车;上面胳膊似的东西是风车的翅膀,给风吹动了就能推转石磨。”

堂吉诃德道:“你真是外行,不懂冒险。他们确是货真价实的巨人。你要是害怕,就走开些,做你的祷告去,我一人单干,跟他们大伙儿拼命好了。”

他一面说,一面踢着坐骑冲去。侍从桑丘大喊:“那明明是风车,不是巨人。”他满不理会,认准了那是巨人,既没听见桑丘叫喊,跑近了也没看清是什么东西,只顾往前冲,嘴里嚷道:“你们这伙儿没胆量的下流东西!不要跑!来跟你们厮(sī)杀的只是个单枪匹马的骑士!”

这时微微刮起一阵风,转动了那些庞大的翅翼。堂吉诃德见了说:“即使你们挥舞的胳膊

比巨人布利亚瑞欧的还多,我也要和你们见个高低!”

说罢,他虔(qián)诚地向他那位杜尔西内娅(yà)小姐祷告一番,求她在这个紧要关头保佑自己,然后把盾牌遮稳身体,横托着长枪飞马向第一架风车冲杀上去。他一枪刺中了风车的翅膀,翅膀在风里转得正猛,把长枪迸(bènɡ)作几段,一股劲儿把堂吉诃德连人带马直扫出去;堂吉诃德滚翻在地,狼狈不堪。桑丘·潘沙赶紧骑驴来救。跑近一看,他已经不能动弹,驽(nú)骍(xīnɡ)南得把他摔得太厉害了。

桑丘说:“天哪!我不是跟您说了吗,仔细着点儿,那不过是风车。除非自己的头脑给风车转糊涂了,谁还不知道这是风车呢?”

堂吉诃德答道:“甭(bénɡ)说了,桑丘朋友,打仗的胜败最拿不稳,看来把我的书连带书房一起抢走的弗瑞斯冬法师对我冤(yuān)仇很深,一定是他把巨人变成风车,来剥夺我胜利的光荣。可是到头来,他的邪(xié)法毕竟敌不过我这把剑的锋芒。”

桑丘说:“这就要瞧老天爷怎么安排了。”

桑丘扶起堂吉诃德。他重又骑上几乎跌歪了肩膀的驽骍南得。他们谈论着方才的险遇,顺着往拉比塞峡口的大道前去,因为据堂吉诃德说,那地方来往人多,必定会碰到许多形形色色的奇事。

童年乐趣

佚名

一天晚上,六岁的克利斯朵夫决心要写乐曲了。其实好久以前,他已经不知不觉地开始作曲了,他不知道自己作曲的时候已经在作曲了。

对一个天生的音乐家来说,一切都是音乐。只要是颤动的、震荡的、跳动的东西,大太阳的夏天,刮风的夜里,流动的光,闪烁的星辰,雷雨、鸟语、虫鸣,树木的呜咽,可爱或可恶[wù]的人声,家里听惯的声响,咿(yī)咿呀呀的门,夜里在脉管里奔流的血——世界上一切都是音乐;只要去听就是了。这种无所不在的音乐,在克利斯朵夫心中都有回响。他所见所感,全部化为音乐。他有如群蜂嗡(wēnɡ)嗡的蜂房。但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自己更不必说了。

像所有的儿童一样,他一天到晚哼个不停。不论什么时候,不管做着什么事——在路上一蹦一跳的时候;躺在祖父屋子里的地板上,手捧着脑袋,看着书中的图画的时候;在厨房里最黑的一角,薄暮时分坐在小椅子上惘(wǎnɡ)然出神的时候……他的小嘴老是在那里咿咿唔唔,闭着嘴,鼓着腮帮,卷动舌头。他会这样毫不厌倦地玩儿上几小时。

有一天他在祖父屋里打转,跺着脚,仰着脑袋,挺着肚子,转个不停,直转得自己头晕,一边还哼着他的曲子。老人正在剃胡子,这时放下剃刀,脸上还满是肥皂泡沫,望着他问:“你唱什么呢,孩子?”

克利斯朵夫回答说不知道。

“再来一遍!”祖父说。

克利斯朵夫试来试去,但是再也找不到他的调子了。祖父的留神使他很得意,他想卖弄一下他的好嗓子,便独出心裁唱了一段歌剧,可是老人要他哼的并不是这个。祖父不作声了,似乎不理他了。可是孩子在隔壁屋里玩耍的时候,他特地让房门半开着。

几天之后。克利斯朵夫用椅子围成一个圆圈,正演着一出音乐喜剧,那是用戏的片段回忆拼凑起来的。他学着人家的样子,一本正经地跳着小步舞,向挂在壁上的贝多芬像行礼。正当他用一只脚站着打个转身的时候,看见祖父在半开的门里探着头对他望着。他以为老人在嘲笑他,便害臊(sào)起来,立刻停止了。奔到窗前,把脸贴在玻璃上,好像看着什么挺有趣的东西。老人一句话也不说,走过来,拥抱他。克利斯朵夫这才看出他很快活。小小的自尊心不免乘机活动起来:他相当聪明,知道人家赏识他,可拿不准在戏剧家、音乐家、歌唱家、舞蹈家这些才能中间,祖父最赞赏他哪一项。他想大概是歌舞才能,因为那是他自己最得意的玩意儿。

过了一星期,他已经把那件事全忘了,祖父却像有什么秘密似的告诉他,说有些东西给

他看。老人打开书桌,取出一本乐谱放在钢琴上叫孩子弹。克利斯朵夫莫名其妙地勉强(miǎnqiǎnɡ)弹着。乐谱是手写的,还是老人用他肥大的笔迹特别用心写的,题目都用的花体字。祖父坐在克利斯朵夫身边替他翻谱。过一会儿,祖父问他这是什么音乐。克利斯朵夫只顾着弹琴,根本没注意弹的东西,回答说不知道。

“你想一想吧,难道不认得吗?”

不错,这音乐明明是熟的,可想不起在哪儿听过……祖父笑道:“再想想吧。”

克利斯朵夫摇摇头,说:“我想不起来。”

他仿佛心中一亮,觉得这些调子……可是他不敢……不敢指认……

“祖父,我不知道。”

他脸红了。

“哎,小傻瓜,你自己的调子还认不得?”

对,他知道是自己的,可是让人家一提,反倒吃了一惊。

“哦。祖父!”

老人喜气洋洋地把这份乐谱解释给他听:

“你瞧,这是咏叹调,是你星期二躺在地上唱的。——这是进行曲,而你想不起来的。——这是小步舞曲,是你在我的安乐椅前面按着拍子跳舞的……你自己瞧吧。”

封面上,美丽的哥特字体写着:

童年乐趣:咏叹调,小步舞曲,圆舞曲,进行曲。

克利斯朵夫作品第一号。

克利斯朵夫简直愣住了。他看到自己的名字,美丽的题目,大本的乐谱,他的作品!……他只能结结巴巴地接着说:“噢!祖父!祖父!……”

老人把他拉到身边。克利斯朵夫扑在老人的膝上,把头钻在他怀里,快活得脸红了。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