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嘉兴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16日在嘉兴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代市长 鲁 俊

各位代表:

根据中共嘉兴市委《关于制定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制定了《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对报告和纲要(草案)进行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发展的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严峻挑战,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嘉兴市委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滨海开发、科教兴市、和谐发展六大战略,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科学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96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4%。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7410元。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334.3亿元和176.8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和2.6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翻番,由2005年的214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138亿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010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26.3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34.4万吨。进出口总额达到228.2亿美元,年均增长18.1%。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5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1倍,杭州湾跨海大桥、沪杭高铁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成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27.6亿元,年均增长13.5%,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173.1亿元和884.2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占比提高到22.8%和1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11.1亿元,是2005年的3.1倍,全员劳动生产率由6万元提高到11.7万元。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各级财政科技投入达到7.5亿元,比2005年增长1.8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2%提高到2.1%。五年累计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89个,实施重大科技专项133个,引进各类人才11万人,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583件,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资源节约利用和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五年累计淘汰水泥磨粉机产能430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21.5万千瓦,启动建设循环经济项目63个,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1%。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五年累计下降16%和21%以上,完成省下达的削减目标任务。

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副中心城市和新市镇的服务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对外高速化、对内快速化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新增高速公路20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6公里。港口开发和航道改造步伐加快,新增

万吨级泊位11个,新建改建航道857公里,2010年嘉兴港货物吞吐量达到443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5万标箱。能源保障得到加强,累计新增装机容量142万千瓦、500千伏以上变电容量425万千伏安,市域天然气管网贯通供气。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新建改建农村联网公路1224公里,公交通村率达到100%,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达到131个。新增自来水日供水能力113万吨,完成管网铺设和改造931公里,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五年新增和提升绿化面积15万亩,清淤疏浚河道1.1万公里,市控断面劣五类水体比例由72.1%下降到39.1%,市区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全面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以“两分两换”优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十改联动”取得初步成效。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工业和经营性用地出让“招拍挂”工作全面推行,率先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金融创新步伐加快,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2家、村镇银行2家,新增上市公司16家。南湖区被列为首批省级金融服务创新示范区。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资产监管制度逐步完善。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事业单位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1.89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1.95倍,项目平均规模由2005年的568万美元提高到1069万美元;引进市外项目3932个,到位资金657.8亿元;完成境外投资4.25亿美元,年均增长65.3%。嘉兴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扎实做好援疆援藏和“山海协作”等对口支援工作,提前完成四川青川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23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高中段教育、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3%,分别比2005年提高4.1个和15.3个百分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建成三级以上镇(街道)综合文化站63个,公共图书馆乡镇分馆和村级文化中心实现全覆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成省级规范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7个,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人均47元。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我市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竞技体育比赛中获得奖牌302枚。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免费婚检和免费孕检率分别达到87.4%和95.1%。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统计、气象、档案、地方志等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社会公共安全和应急体系建设全面加强,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数连续实现“三下降”。

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累计达到480.5亿元,年均增长25%。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8.5万人,完成劳动力技能培训51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五年净增64万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由864元提高到1509元。率先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41.1万名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水平超过300元。新型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健全,基本形成低保和高于低保标准20%、50%的梯度救助体系。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年累计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82.7万平方米,实现低保标准两倍以下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7487元和14365元,年均增长11.2%和12.4%,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9:1。

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实行市政府领导领办人大代表重点建议、政协重点提案制度,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联系进一步密切,五年共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283件、政协提案1605件。政府法制工作不断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累计清理各类政府规范性文件540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取消市级行政许可事项35项,39个部门576项审批事项进入市行政审批中心集中办理。落实信访目标管理责任制,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逐步健全。在全省率先实行居住证制度,大维稳大治安的格局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普遍提高。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加强政府廉政建设,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对台等工作得到加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军转安置、优抚、双拥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过去一年,市政府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完成。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7%,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新增城镇就业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人口自然增长率0.67%。。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5%和3%。

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落实各项科技扶持政策,加快推进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建设,全年新列国家创新基金项目25项,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7家。实施“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入选首批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项目78个、遴选重点创新团队43个。被科技部确立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年度计划,制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全年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15项,工业生产性投入超过700亿元。落实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开展服务业招商,全年完成限额以上服务业投资607.7亿元。启动国际商务区规划建设,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被列入省级产业集聚区。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各级财政安排粮食扶持资金1.4亿元,新增粮食生产功能区16.5万亩,启动建设68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二是着力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制定出台深化完善“两分两换”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意见,投入村庄整治财政专项资金5.8亿元,稳步推进15个试点镇和全市面上“两新”工程,重点实施百个示范性城乡一体新社区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建设,全年复垦建设用地8256亩,流转土地14.1万亩。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修编完善市域总体规划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域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用事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统筹工作不断深化。三是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全面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部署开展“三清两绿”行动计划。加强对耗能大户和污染大户的监管调控,全年实施节能降耗技改项目270个,淘汰落后产能25项,关停污染企业110家。实施新一轮“811”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集中整治力度,全年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405起,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通过“摘帽”验收。市固废处置中心、联合污水处理厂二期15万吨处理项目等一批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四是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帮助3.5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重点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净增32.4万人。建成“多险合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年建成经济适用房23.4万平方米。加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监测和调控,各级财政发放物价补贴1254.3万元。制定实施新居民子女教育政策,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当年竣工面积33.3万平方米。成功承办第十四届省运会和

第二届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全面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力抓好并圆满完成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安保任务,获得“浙江省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安保工作突出贡献”称号。

五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发展转型、发展惠民、发展保障”的理念,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总结、坚持和发扬。一是始终坚持保增促调、转型发展。过去五年,我们全面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保增促调的各项工作措施,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从嘉兴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加快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二是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过去五年,我们着力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互动并进。在实践中,我们牢牢抓住事关全局的主要工作和关系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部署各方面工作,着力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三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过去五年,我们大力实施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战略,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发展的活力与动力进一步增强。在实践中,我们坚持用创新的思路优化发展举措,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努力营造嘉兴发展的新优势。四是始终坚持民生为本、和谐发展。过去五年,我们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促进群众就业创业,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实践中,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明显成效的五年,是嘉兴区域特色优势进一步形成和强化的五年。五年的历程令人难忘,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中共嘉兴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克时艰、奋力拼搏的结果,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嘉兴成功实践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奋战在各个领域、各个岗位,为嘉兴发展作出贡献的全市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给予政府工作支持和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嘉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及所有关心和支持嘉兴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层次偏低,服务业比重提高不快,低于“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城市化进程不快,城市的功能品位有待进一步提升,制约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破解,城市化水平低于“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仍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环境、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增多。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行政效能对照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不小差距,少数机关干部服务意识不强、作风不实、办事效率不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消极腐败现象。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关于“十二五”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国际国内环境还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国内需求潜力巨大,尤其是国家批准

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为我市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长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国内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市在发展中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与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相互交织。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开创具有嘉兴特色的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统筹协调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全面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大力实施与沪杭同城、城乡一体化、创新引领、服务业优先发展、滨海开发带动、生态立市和文化兴市战略,加快建设长三角创新型经济强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杭州湾宜居型滨海新市,全力打造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转型升级走在前列,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加快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工作导向上,要始终突出“三个提升”,即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攻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打造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倡导宜人和谐的城市发展理念,强化公共服务和要素集聚能力,彰显城市个性和魅力,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满意度。在指标安排上,为充分体现转型升级走在前列的要求,特别要注重把握好“四个高于”,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化水平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实现新突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700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0亿元。

——产业升级实现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传统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到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实现新突破。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副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1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生态市建设深入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实现阶段性目标,土地、水等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创业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再添活力。经济的区域化、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65亿美元。

——民生改善实现新突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新增城镇就业3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和11.5%,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十二五”时期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企业“三大倍增计划”,加快构建具有嘉兴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商贸流通、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重视龙头企业培育,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节能环保、生物、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个千亿元产值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创新发展水平,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培育扶持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促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三是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以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抓手,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重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扶持力度,推进涉农服务资源整合,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加快大平台建设。发挥中心城市对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加快以嘉善、平湖、海盐为重点的东部临沪经济区和以海宁、桐乡为重点的西部临杭经济区开发建设,推进沿杭州湾北岸、沿沪杭线、沿申嘉湖高速公路产业带转型发展,构建“一核两临三沿”的产业布局。加快滨海新区和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建设,全力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推进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新市镇工业功能区资源整合,促进企业集中布局、空间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

(二)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推进城乡区域联动发展,建设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一是完善城乡空间布局和形态。实施市域总体规划,加快构建以主副中心城市、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为基础的“1640300”城乡布局体系。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合理布局优先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规范空间开发秩序,逐步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的发展格局。二是提升主副中心城市功能。增强中心城市集聚功能,推进南湖新区、秀洲新区、国际商务区和湘家荡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功能区块开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实现向内涵提升发展转变。推进副中心城市建设,强化与中心城市的功能配套及相互间的分工协作,加快形成主副中心城市联动发展的格局。三是推进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完善“1+X”镇村布局,注重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保护,扎实推进农房改造集聚,重点培育40个左右各具特色的新市镇和300个左右功能完善的城乡一体新社区。完善新市镇综合服务功能,组织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形成一批管理水平高、集聚能力强、服务功能全

的现代小城市雏形。四是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以公路、铁路、航运为重点,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全市铁路里程达到29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50公里,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达到350公里,嘉兴港货物吞吐量达到1亿吨。加强水系综合规划,完善市域防洪抗旱工程体系,积极推进千岛湖引水前期工作。加强电源电网建设,完善城市公交、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覆盖主副中心城市的天然气管网。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高速宽带信息网络和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着力打造“数字嘉兴”。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生态立市之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建立严格的能耗行业准入制度,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和节水节地节材工作,促进能源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二是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水污染综合防治,完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工业废水和城乡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加大对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基本消灭劣五类水体,努力改善主体水质。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整治,实施空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确保大气环境质量稳定趋好。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加强地面沉降综合防治。三是创新生态保护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支撑体系,积极创新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排污权交易、公众参与等机制,进一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提高生态环境管理能力。

(四)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科技强市、教育强市和人才强市建设,促进经济增长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建设一批企业技术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加快重点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二是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加教育投入,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统筹发展特色职业教育,推进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重视发展学前教育,支持发展特殊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三是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大力实施“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推进重点人才工程建设,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引进培育一批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结构。

(五)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步伐,提升文化软实力。一是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和“崇文厚德、求实创新”的嘉兴人文精神,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创新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提高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和受益面。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努力打造一批富有嘉兴特色的文化品牌。重视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和创新,繁荣文艺精品创作。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优势文化企业,扶持新型文化业态,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六)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打造“平安嘉兴”。一是积极扩大社会就业。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援助、职业技能培训

制度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最大限度创造就业机会。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劳动争议调处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二是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全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健全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推动各类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协调。健全新型社会救助和福利体系,鼓励社会互助和社会帮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加快完善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为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提高残疾人保障水平。统筹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和廉租房建设,扩大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四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加强体育公共服务,增强公民体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强人口规模综合调控,努力改善人口结构。五是创新社会管理。注重发挥社区、社团、社工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作用,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加快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增强有效应对各类灾难事故和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七)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一是大力实施“与沪杭同城”战略。全面加强与沪杭的对接,积极引进高端资源要素,大力发展关联产业,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与沪杭两地要素互动、产业接轨和城市功能融合。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积极参与杭州都市经济圈和浙东经济合作区合作共建,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分工与协作。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关心支持海外、市外禾商创业发展。二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建立健全国际贸易摩擦预警防范和应对机制,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资源进口。三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外资利用方式,注重引进资本和引进技术、人才、品牌相结合,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等领域。鼓励外资企业在禾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与国有、民营企业合资合作,推动内外资企业融合发展。四是加快“走出去”步伐。完善“走出去”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到境外经贸合作区投资设厂,建立区域性总部、营销网络和营销机构,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发资源、承包工程和并购知名品牌。

(八)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围绕构建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一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国有资本运营监管机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加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二是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探索建立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稳步推进水、电、气等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大力扶持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三是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创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有序推进农民跨区域集聚和身份转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农村产权制度。四是加快市域一体化改革。实施国土片区联动开发,完善跨区域共建

项目投融资机制。推进公共事务信息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医疗卫生、就业培训、职业教育等跨区域财政差额结算体制,加快公共服务市域一体化。五是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原则,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行现代事业制度。加强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支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提升社会自治水平。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目标令人振奋,任务光荣艰巨。全市人民万众一心、团结拼搏,一定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开创嘉兴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2011年政府工作主要安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政府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目标导向,建议2011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新增城镇就业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以内。完成省下达的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等节能减排年度目标。 做好2011年工作,必须按照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的“保持平稳增长、突出转型升级、深化统筹协调、坚持务实为民”的总体要求,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以扩大内需为重点,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组织实施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三大千亿”工程,编制实施“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和年度重点项目计划。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实施中关村长三角创新园、敏惠电动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千方百计保障项目要素供给,实行建设用地计划供应和统筹安排,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的金融支持,优先保证在建、续建项目。加大高端外资、优质民资和央企国资的引进力度,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引进内资超过180亿元。继续落实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政策,优化商贸网点布局,引导连锁经营向镇村延伸,带动和扩大城乡消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新型商贸业态,积极培育旅游休闲、健身娱乐、教育培训等消费热点,力争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加快完善市场营销网络,推动重点商品市场到境外开设分市场和产品配送中心,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做好重点产业、重点产品贸易摩擦的预警监测和应对工作,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250亿美元。支持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全年完成对外投资8000万美元。

以强化科技创新为重点,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全面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嘉兴科技城、科技孵化城建设,发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的集聚带动作用,继续加大对国内外高端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研发基地的引进力度,新增各类创新载体20个以上。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30家。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年内引进培育创新团队20个、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项目40个以上。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服务业“百项百亿”工程,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抓好嘉兴现代物流园、平湖九龙山度假区等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完善各类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鼓励

引导企业由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制定实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深化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1个省级开发区、9个区域性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规划,组织实施一批新兴产业重大工业项目。启动实施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企业“三大倍增计划”,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加强组织协调,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0%,全市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大企业达到50家、100亿元以上大企业达到3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农业“五个一百”示范工程,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4万亩。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确保完成省定粮食生产任务。

以推进“三清两绿”为重点,着力加快生态市建设。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出台落后产能淘汰目录,抓好重点高能耗企业的节能工作,全年实施节能项目280项。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新一轮清水河道工程,加快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污水纳管进度,县(市)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强地面沉降监控和防治,全面禁止非法开采地下水。重视农村环境建设,实施畜禽养殖总量和区域“双控制”,探索农业面源污染排污权交易,巩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成果。实施清洁空气行动方案,开展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污染等专项整治,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强化区域限批,加强对重点污染行业和企业的执法监管。深入推进“八个十”绿化攻坚工程,抓好贯泾港生态湿地、湘家荡公园和生态绿道等项目,全年新增和提升绿化面积3.5万亩。

以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重点,着力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深入实施以“两分两换”优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十改联动”。编制实施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全面推进百个示范性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年内流转土地10万亩、复垦土地6000亩,搬迁改造农户3万户、力争4万户。启动秀洲区王江泾镇、嘉善县姚庄镇和桐乡市崇福镇省级小城市建设试点,加强新市镇、城乡一体新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管理服务,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嘉兴军民合用机场和杭平申航道改造工程,加快嘉绍跨江通道、钱江通道以及高铁南站辐射市域各重要节点的快速路网建设,建成嘉兴至海盐(南北湖)公路。加快统一市域养老和医疗保险及生活补助标准等社会公共政策。全面开展与沪杭等周边城市的合作交流,推进城市之间公共交通、医疗服务及其信息资源的互联互认,统筹做好援疆援藏和“山海协作”等对口帮扶工作。 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着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实施一批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建成开放。广泛开展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精心组织第三届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积极参与大运河联合申遗,做好工业遗存、传统技艺等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利用。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快嘉兴创意文化产业园、创意创新(软件)园等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动漫等产业。制定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意见,深入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立普通高中助学金制度,深化市域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和招生统筹工作,加快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完成市老年大学迁建。全面完成近期医改五项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农村卫生综合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完成市一院迁建、市二院扩建。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市第七届运动会和全国第八届残运会嘉兴赛区活动。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扩大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覆盖面。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促进社会和谐。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帮助3.1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配合做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重点抓好新居民务工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养

老保险参保工作。研究制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衔接政策,统筹做好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工作。继续推进市区旧区老居、开放式老住宅小区改造,全市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2.4万平方米,新增廉租房受益家庭400户。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加强重要农产品生产、储备和供应,强化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努力保持重要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基本稳定。认真落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政策,确保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开展安全生产重点行业专项执法活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做好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和社区矫正等工作。完善居住证制度,提高新居民服务管理水平。整合基层维稳资源和力量,推进镇(街道)示范综治工作中心建设,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完善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加强对重大政策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估。严格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完善行政调解、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机制。深化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完成新一轮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全面推行以“两集中、两到位”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积极推进预算信息公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实施政府融资债务全口径监管,积极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加快公务用车管理制度改革,严格控制行政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出国(境)经费、公务接待费支出继续实行“零增长”,把有限的财力用在改善民生上。今年市区将抓好中心城区路网完善、农村幼儿园建设等10项民生工程。深化惩防体系建设,加强对重要领域、关键岗位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规范政府采购和工程招投标行为,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和管理,注重公务员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公务员队伍的责任心、执行力。大力推进作风效能建设,大兴主动服务、创新服务、尽责服务和高效服务之风,千方百计为企业、为基层排忧解难,尽心尽力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各位代表,回顾“十一五”,勤劳智慧的嘉兴人民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展望“十二五”,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站在新的起点,我们信心百倍;迈上新的征程,我们豪情满怀!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嘉兴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以坚定不移的信念、百折不挠的决心,同心同德、开拓创新,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11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