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省属211)心理学考研相关信息

教科院硕士生导师简介(040201基础心理学)

发布时间:2011-03-02 11:31:47 文章来源:教育科学学院 浏览次数:

01 蔡厚德,男,汉族,1957年12月生,江苏海安人,理学学士,教授。

1982年2月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1988年10月-1989年9月和1999年4月-2000年3月两次赴德国康士坦茨大学进修。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主要从事大脑两半球功能偏侧化和两半球相互作用机制、语言的认知神经机制、精神障碍的脑机制和应激的中枢与外周神经生理反应机制等问题的研究。先后主持“汉字认知的大脑功能偏侧化研究”、“汉字认知加工中大脑两半球的协同活动”等省级科研项目。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等心理学学术权威与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研究成果获第十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通讯地址: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邮箱:[email protected]

02 郭本禹,安徽肥西人,汉族。1964年生。1988年于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士毕业,1990年于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同年毕业留校工作至今。1993年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毕业,1995、2000年分别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1997、2000分别开始担任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理事、《心理学探新》编委、《心理研究》编委、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理论心理学、心理学流派和德育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首次提出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重建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史,首次提出用内部发展和整合与外部发展和整合重建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史。首倡西方心理学史论研究,突破了以往单纯的历史本身研究,开展对心理学史的史学理论研究。在德育心理学领域主要从事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研究,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关于科尔伯格理论与实践的著作。主编我国第一套《德育心理学丛书》,提出建构中国德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设想。

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我国完整德育模式的构建”、“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哲学基础研究”、“当代精神分析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儿童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在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研究”等10多项。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华东师范大学报》(教科版)、《教育实验与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如《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述评》、《库恩的范式革命与心理学革命》、《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测量方法学》、《宽恕:品德心理研究的新主题》等,其中有18篇次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心理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二次转载和复印,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反响。先后出版专著、主编、译著、编著《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道德发展心理学》、《心理学通史》(第四卷)、《心理学史导论》、《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当代心理学体系》、《西方心理学史纲》、《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等20余部。主编《德育心理学丛书》、《中国精神分析研究丛书》、《研究生教材·心理学系列》、《心理学理论及其应用书系》、《道德教育心理学译丛》、《当代心理学经典教材译丛》、《心理学各科理论译丛》等10套大型丛书。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10项,其中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1996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荣誉称号,2001年获得“第三届江苏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2002年获“江苏省优秀硕士生导师”称号,同年被列入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对象,2004年获得首届朱智贤心理学奖,2005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2007年被列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通讯地址: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210097,025-83598873(办),[email protected]

03 刘昌,男,汉,1968年9月生,籍贯湖北仙桃,博士、教授。现任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74

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科学》杂志编委会编委;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带头人(2007至2010)、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曾任江苏省心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1989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系生物工程专业,获理学学士;1998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生物心理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7月至今在南京师范大学从事基础心理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要从事与基础心理学专业(实验和认知心理学方向)有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记忆与思维的认知神经科学。先后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等2项,在国外SCI期刊、《心理学报》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50篇,代表性成果有:(1)宗教体验的情绪活动与生理活动研究(《世界宗教研究》

(2)Can subitizing survive the attentional blink? An ERP study (Neuroscience Letters, 2010年第2期);

2008, 440: 140-144);(3)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下冲突适应过程的脑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心理学报》2008年第3期);(4)心算的加工机制: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第3期);(5)青老年组不同难度下心算活动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心理科学》2005年第4期);(6)The development of fluid intelligence: Evidence for the role of working memory but not processing speed(《心理学报》2004年第4期),等。

其研究特色是强调从系统观的视野对心理学问题进行思考,同时高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方法学问题。其主讲的《实验心理学》曾获得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优秀研究生课程奖(2002)。此外还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4)等荣誉。

通讯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邮政编码210097)

办公联系电话:83598571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04 乔建中,男,1958年7月生,江苏南京,汉族,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教授。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研制组成员;

《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进展》审稿专家;

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系兼职教授;

江苏省未成年人心理、卫生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员;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成员;

南京师范大学安阳实验中学名誉校长;

浙江省高中新课标省级培训授课专家。

1978.9.——1982.6.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学校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4.9.——1987.6.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基础心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82.8.——今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道德教育研究所,任教。

专业方向:情绪心理、普通心理、德育心理。

出版《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道德教育的情绪基础》、《课堂教学心理学》、等专著7部;主编《现代心理学基础》、《班主任德育理论与操作》、《家庭心理医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著作、教材60余本(册);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学探新》、《中国心理健康杂志》以及其他教育类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奖”、“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十余项奖励,并获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十佳”称号。

通讯地址: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210079;025-83598800;

[email protected]

05 杨莉萍,女,1965年9月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祖籍河北省行唐县,现籍湖北省宜昌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心理学探新》编委(2007——2010);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分会理事(2009——2013)。

1985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同年7月至1991年底,任职湖北省宜昌市委党校,主讲管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1990年7月至1992年7月,就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硕士学位课程班。1992年1月起任职湖北大学教育管理系,主讲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1999年3月至今,任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先后主讲基础心理学、公共关系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课程。2004年于南京师范大学获基础心理学博士学位。

最初的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在核心期刊发表过“心理学视角的社会交换论”、“社会化过程中预言的自我实现”等多篇论文。2000年开始关注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变革,对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做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索,著有《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先后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社会心理学经典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副主编《心理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参编《心理学通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等教材和著作10多部。近几年关注以社会建构论为方法论导向的心理学质化研究,积极倡导和尝试采用质化方法探索社会心理问题,研究主题涉及各类社会弱势群体的心理支持及学校中的师生关系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及各种社会心理问题是近几年研究的重点。

曾参与主持湖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建设中教学整体改革的系列研究》,主持江苏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心理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研究”等。参与完成《后现代心理学研究》等多项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获江苏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排名第3);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005);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独立);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独立);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排名第3)等。

通讯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邮政编码210097)

办公联系电话:83598571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男,之后曾多次出国进修。06 叶浩生,1991年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高觉敷先生的指导下获博士学位,1995

年1月至1996年7月在美国北依阿华大学心理学系师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吉尔根教授、2001年6月至12月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心理学系理论心理学研究中心从事高级访问研究。2006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担任高级研究者。现在担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心理学报》副主编、《心理学探新》副主编。

毕业多年来,叶浩生教授一直从事着理论心理学和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发表了《理论心理学辨析》、《实证主义的衰落与理论心理学的复兴》、《论心理学的“范式”与“范畴”》和《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若干倾向之我见》、《西方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分裂与整合》等系列学术论文80余篇。在心理学的一级权威期刊《心理学报》上,发表有关西方心理学史的系列研究论文10篇,主编和撰写了《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心理学理论精粹》、《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等著作9部,副主编《心理学通史》等著作2部6本。上述成果中,《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2000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心理学通史》(副主编,排名第二)2002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试析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2006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优秀成果二等奖,其它多项成果也获得省级和省教委的奖励。

叶浩生教授1998年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已有18名博士研究生毕业。现指导着6名博士研究生和多名硕士研究生、3名博士后。多年来,叶浩生教授在指导研究生的同时,坚持在本科教学工作的第一线,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好评。《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1998年荣获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2000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其主持的《心理学史》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在科研课题方面,叶浩生教授承担了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研究》(主持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理论心理学研究》(主持人)、教育部外事司课题《心理学的理论和体系》(第一主持人)、省哲学社会科学95规划课题《外国著名心理学家评传》(第一主持人)、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西方理论心理学新发展》、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后现代心理学研究》等。

叶浩生教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成果卓著、贡献昭彰,1994年被评为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998年被评为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000年被评为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200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帖。现为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基础心理学”学科带头人。

07 汪凤炎,男,汉,出生日期1970年3月25日,籍贯江西景德镇市,心理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基础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与心理学史分会”的理事(2009-2013)、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履历

1989.9.1-1993.7.1: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管理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1993.9.1-1996.7.1: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基础心理学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96.9.1-1999.7.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基础心理学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1999.9.1-2001.10.30: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9.8.1-至今: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2001年6月被江苏省教育厅破格评为副研究员;2005年6月被南京师范大学破格评为教授。2000年12月应邀至中国台北市参加“第五届华人心理与行为科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6月11-14日出席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第六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ISTP)2009年5月15-19日出席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2009年国际理论心理学大会”,并作题为“On the Connot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Cultivating Methods of Wisdom”的Keynote发言;2010年6月11-13日出席在日本长崎大学召开的“The 5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ia Pacific Network for Moral Education”。

●研究介绍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化心理学(含中国心理学史)和教育心理学(侧重德育心理学)。出版国内第一本《中国文化心理学》著作(第一作者;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提高了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生命力与吸引力;在德育心理学领域,出版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的著作——《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并在《德化的生活》(第一作者,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里初步建构出专门用于解释品德学习迁移现象的良知说。

曾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活即德育‟的育德模式及其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研究”(EEA010437,已于2006年6月结题)及两项厅局级课题;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度研究项目“和谐德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07JJD880241)、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和谐德育的育德模式及其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DEA070061)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荣辱观教育的心理学研究”(D/2006/O1/O88)。已出版个人学术专著3部(其中1部出了修订版);已出版合著论著2部(均是第一作者,其中1部已出版第3版),另有两部合著即将于2010年秋冬季出版;主编教材两部(含副主编);参编(译)著作8 部;

在国际著名道德教育研究学术刊物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England,SSCI刊物)和国内权威学术刊物《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心理科学》和《道德与文明》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16篇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等杂志全文转载或转摘。

个人学术专著《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于2003年12月获2001-2002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于2004年12月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个人学术专著《中国传统心理养生之道》(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于2001年12月获1999-2000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合著《德化的生活——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第一作者;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于2008年11月获江苏省高校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论文《新论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于2000年10月获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心理学三等奖;论文《“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3期]一文于2006年12月获“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2005年6月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2004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培养期限为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2006年3月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三等奖。2006年12月被南京师范大学评为“优秀博士后”。2007年9月获“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师奖”。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邮政编码:210097)

家庭电话:025-83598175

E-mail地址:[email protected];或[email protected]

08 蒋京川,女,汉族,1970年5月生,四川广安人,心理学博士,副教授。

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分配至三峡大学教育学院工作,历任助教、1992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讲师、副教授。2004年6月在华中师范大学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6月在南京师范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至今。

主要从事智力心理学、动机心理学、心理测量学、人格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兼具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技术路线。近5年来先后在《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科学进展》、《自然辩证法通讯》、《国外社会科学》等权威期刊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心理学》、《文化研究》全文转载。2005年荣获南京师范大学“朱敬文奖”,2006年荣获“校长特别奖学金”。主持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项目“斯腾伯格智力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研究”课题,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参与编写2本教育部 “十一五规划”高等学校教材。主讲的课程有:心理测量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辅导。

通讯地址: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1**********]

邮箱:[email protected]

教科院硕士生导师简介(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布时间:2011-03-03 02:55:55 文章来源:教育科学学院 浏览次数:

01 陈益导师简介

基本情况:女,汉族,1969年4月生,发展心理学硕士,学前教育学博士,副教授。

简要履历:

1986-1990: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学校教育本科;

1990-1993:南京师范大学院教育系学习,发展心理学硕士;

1993-1999: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工作,执教《公共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

1999-2003: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在职攻读幼儿教育学博士;

2003至今: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工作,执教《游戏心理学》、《家庭心理治疗》。

2005至今: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兼职咨询师。

受训经历:

1. 2000年-2003年:“结构式家庭治疗高级培训班”

2.2000年-2003年:"中德精神分析治疗连续培训项目"

3.2006年5月:在北京大学参加“瑞士荣格分析心理学培训项目”的培训。

4.2007年10月:在上海参加阿南朵指导的“钻石之旅”治疗情绪创伤体验性课程。

5.2008年1月:在上海参加“第二届中国荣格周:荣格心理分析的方法与实践”培训项目。

研究方向:游戏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治疗

科研项目:游戏.无意识.潜能,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随笔:

1.也谈顺其自然,幼儿教育,2004年12期。

2.笑脸,幼儿教育,2005年5期,卷首。

3.“欲哭无泪”地下铁,幼儿教育,2005年10期,卷首。

4.小成成于勤,大成成于嬉,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10期。

通讯地址: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邮箱:chyi9999 @sina.com

02 邓铸,男,汉族,1964年8月生,河南商城人,博士,教授,心理学实验中心主任、心理学系副主任,兼任中国心理学会“普通与实验心理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暨秘书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基础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1987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系留教育系任教,先后在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学习,于2002年6月获得基础心理学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2004年开始指导“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和高校教师硕士,已指导获得学位研究生21人、在读全日制研究生15人、在读高校教师硕士和教育硕士12人。

主要从事实验认知心理学与学习心理学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思维心理学(问题解决、思维结构与风格发展、创造力的要素与发展)、眼动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验等,并注重心理学方法学课程的建构。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知识丰富领域问题的表征机制与学生智能训练策略的研究”、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机制的研究”,并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出版书目主要包括《当代认知心理学》、《行为科学研究方法》、《应用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与SPSS应用》等,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华人心理学报》(香港)等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2005年被评为南京师范大学“青蓝工程”二期第二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807

代表性论文主要包括:

1. 邓铸:时间记忆中注意机制的研究,心理学动态,1997年第1期,第30-35页。(获得“河南省社科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

2. 黄希庭,邓铸:分时距认知特点的研究,心理科学,1997年第3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心理学》1997年7期撰文转载)

3. 邓铸,李学亮:元记忆教育训练的认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7年第4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心理学》,1998年第2期。(河南教委优秀论文一等奖; 获得新乡市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4. 邓铸,李德俊,张秋菊:场依存性与卡特尔人格特质及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0年第2期,第234-235、233页。(该论文在“心理素质与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进行交流并被评为贰等奖)

5. 邓铸,张庆林:青少年元记忆能力发展的认知研究,心理学探新,2000年第1期,第38-41页。

6. 邓铸,余嘉元:问题解决中对问题的外部表征和内部表征,心理学动态,2001年第3期,第193-200页。

7. 邓铸:专门知识与学科问题表征. 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5期,第45-47页。

8. 邓铸:简单与复杂物理问题解决及状态元认知. 心理科学, 2003年第3期,第479-482页。

9. 邓铸:问题解决的表征态理论. 心理学探新, 2003年第4期,第17-20页。

10. 邓铸:高中生物理问题表征机制的实验研究. 华人心理学报(香港),2004(2):143-179

11. Deng,Z. (2004). Theory and experiments of problem represen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 39 (Isuue:5-6):558

12. 邓铸:眼动心理学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0-95;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心理学》,2005年第5期

姜子云:问题图式获得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 邓铸,2006.04,

111-115

14. 陈庆荣,邓铸:阅读中的眼动控制理论与SWIFT模型.心理科学进展,2006.05,675-681

15. 陈庆荣,邓铸,谭顶良:汉语句子-图片信息整合的眼动研究.心理学报,2008,40(5):543-551

16. 姜子云,邓铸:问题表征过程中信息提取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8,31(3):620-624

17. 陈庆荣,邓铸,蒋波:工作记忆和句法复杂性对汉语判断单句的影响.心理科学,2008,31(3):633-637

曾晓尤. 场依存性认知方式对问题表征及表征转换的影响. 心理科学,(4):18. 邓铸,2008,31814-817

19. 邓铸:创造力的本质及其对基础教育的启示.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5:38-42,47

20. 邓铸. 创意思维形成机制与成功营销策略. 江苏商论,2009,12:115-117

21. 袁鸣,邓铸. 幼儿计划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学前教育.幼教版,2010,4:44-45

22. 邓铸,黄荣. 情绪与创造力关系研究的新进展..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究),2010,4:92-97

23. 邓铸. 思维的本质与定义新论.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4):138-144 通讯地址: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邮箱:[email protected]

03 丁家永, 男 ,汉族。 1957年6月生 ,江苏南京人。硕士, 副教授。

1989年毕业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普通心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

1997年任副教授至今。

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持省厅级科研课题三项。学校多项教改课题和课程建设项目。出版著作四部,其中《现代教育心理学》获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权威和核心期刊20多篇。

通讯地址: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210097

电话:83726879 E-mail:[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04 傅宏,男,汉族,江苏扬州人,博士,教授,副院长,兼任江苏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与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 1982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获学士学位,1987年8月毕业于广州师范学院获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获博士学位。在南京师范大学工作期间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治疗及心理预防保健的教学科研工作。目前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宽恕性情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文化差异比较;针对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行为训练策略;心理预防保健;以及儿童认知行为治疗等。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儿童青少年宽恕与道德发展水平之比较研究”,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和谐人际关系建设对促进儿童青少年思想建设作用之研究”,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基金项目课题“学生青少年宽恕品德的心理学理论及测评研究”等项目。先后出版个人学术专著《认同社会》、《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儿童行为评估与矫正》等多部。并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Educational Review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批颇具影响的学术论文。此外,受中国教育电视台委托,主讲过15集儿童心理健康系列节目。

通讯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10097

办公电话:025-83598198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05 谭顶良,男,汉族,1962年8月生,江苏省江阴市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马来西亚儿童教育研究中心顾问。

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 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7年任硕士生导师,2000年晋升为教授,2004年任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师范大学原教育系副主任、教科所常务副所长。

主要从事学习与教学心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中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学习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中国——加拿大合作课题 “中学生道德自主性发展研究”。主持并完成课题研究国际合作3项、国家级2项、 省部级4项、厅局级4项;个人独立专著2部,主编4部,参编12部;发表论文50余篇。代表性成果有:专著《学习风格论》、《学习能力培养》、《高等教育心理学》等,论文《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意义》(教育研究)、《学习风格与教学策略》(教育研究)、《学习风格理论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尝试》(心理科学)、《学习方式的转变:热点冷观》(南京师范大学学报)、Chinese Adolescents' Reasoning about Democratic and Authority-based Decision Making in Peer, Family ,and School Contexts (Child Development)等。在我国率先从事学习风格的研究,揭示了学习风格的要素、类型、形成机制及其对教与学的影响,并提出了扬长补短的匹配教育策略和有意失配教学策略,以及同时匹配和继时匹配教学模式。该研究突破了教育心理学关于个别差异的范围,开辟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为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提供了新的途径。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对促进大中小学生进行高效学习起到了广泛的指导作用。曾多次赴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访问、合作研究和讲学。

曾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心理学会优秀教学论文奖、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江苏省第五、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通讯地址:210097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电话:025-83598571。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副06 郗浩丽,女,汉族,1973年11月出生,江苏徐州人,心理学博士。

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1996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99年硕士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获得基础心理学博士学位。

主讲本科生课程“变态心理学”和“行为与动力性心理治疗”,研究生课程“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

主要从事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出版专著《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2008)、副主编《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2009);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南京师大学报》、《教育学术学刊》、《医学与哲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部分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转载。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 “儿童精神分析思想的研究”,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等。多次接受国内外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培训,2010年完成了为期三年的中-挪高级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在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及本系心理咨询实验室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通讯地址: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邮箱:[email protected]

07 刘国雄,男,汉族,1977年11月生。籍贯湖北,研究生学历,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副教授,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8)。

个人履历:

2008.5—: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副教授

2005.8—2008.5: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讲师

2002.9—2005.7: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

1999.9—2002.7: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

1995.9—1999.7: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士。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儿童认知与社会性发展,尤其是儿童的心理理论、情绪理解、道德发展、智力发展等。 目前主持一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青年基金项目(青少年对社会规则的认知发展研究)、一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初步研究),曾参加多项课题,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至12岁儿童认知能力发展与促进的研究”、“童年早期儿童朴素理论的发展”等。

论文及出版物:

刘国雄,方富熹.学前儿童朴素情绪理论的发展.心理学报,2009,41(10):939-946

刘国雄.青少年对不同领域事件的区分.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5(4):110-114 方富熹,Wellman,H.,刘玉娟,刘国雄,亢蓉.纵向再探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模式.心理学报,2009,41(8):706-714

冯天荃,叶浩生,刘国雄.中学聋生对道德和非道德规则的认知.中国特殊教育,2008,(4): 15-19 刘国雄.学前儿童情绪认知发展研究述评.南京社会科学,2008,(3):115-119

刘国雄,方富熹.幼儿对基于信念的惊奇情绪的认知发展.心理学报,2007,39(4):662-667 刘国雄,方富熹.学前儿童对愿望与情绪之间关系的认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67-72

刘国雄.107名中学聋生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中国特殊教育,2007,(12):28-32

Wellman HM., Fang FX., Liu D., Zhu LQ., Liu GX. Scaling of Theory of Mind Understandings in Chinese Childre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6, 17(11): 1075-1081

刘国雄,方富熹,赵佳.幼儿对不同情境中的情绪认知及其归因.心理学报,2006,38(2):216-222 刘国雄,方富熹.儿童朴素情绪理论发展的近期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6,29(3):643-645 刘玉娟,刘国雄,方富熹.非典停课对疫区中小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11):1016-1018

刘国雄,施建农.乡镇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育.中国特殊教育,2004,(2):77-80

杨小冬,Twila Tardif,刘国雄,方富熹.学前儿童对“知道”和“会”的认知.心理学报,2004,36(1):59-64 龚少英,盖笑松,刘国雄,方富熹.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个体差异研究.心理科学,2004,27(6):1314-1316 方富熹,盖笑松,龚少英,刘国雄.对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诊断工具IPDT的信度效度检验.心理学报,2004,36(1):96-102

方富熹,盖笑松,张丽锦,刘国雄,龚少英.认知发展水平诊断工具IPDT北京市常模的制定.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4):272-275

刘国雄,方富熹,Monika Keller.幼儿对条件许诺的理解.心理学报,2003,35(5):656-661 刘国雄,方富熹,杨小冬.国外儿童情绪发展研究的新进展.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98-104 刘国雄,方富熹.关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的研究进展.心理科学进展,2003,11(1):55-60

施建农,邹枝玲,刘国雄,刘正奎译,Elium J. & Elium D.著.养育女儿.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会议报告

刘国雄,方富熹.3-5岁幼儿对日常情境的情感观点采择及其归因.全国发展心理学第九届学术研讨会,大连,2005年5月

刘国雄,方富熹.幼儿朴素情绪理论发展的研究.全国心理学第10届学术研讨会,上海,2005年10月 Liu, Guoxiong., Fang, Fuxi., Keller, Monika. Preschoolers‟ understanding of conditional promise and warning.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August 8-13, 2004, Beijing, China.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10097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08 郑红,女,汉族,1970年4月生,江西上饶人,博士,副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1993年7月本科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系,1997年7月在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获硕士学位,2008年12月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获基础心理学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12月从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调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工作至今,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和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现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项目“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青少年核心价值观与道德教育研究”(B-b/2008/01/07)和2008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性教学,促进心理学课程建设”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先后参与汪凤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度研究项目“和谐德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07JJD880241)等三个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出版学术专著《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三版(第二作者),《良心新论——建构一种适合解释道德学习迁移现象的理论》(第二作者)即将于今年在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编写《教育心理学新编》(副主编)教材,即将出版第三次修订版。在《心理科学》、《道德与文明》等权威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含第二作者);研究成果获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通讯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邮政编码:210097)

邮箱:[email protected]

教科院硕士生导师简介(040203应用心理学)

发布时间:2011-03-03 03:05:18 文章来源:教育科学学院 浏览次数:

教育学会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苏省心理学会秘书长。

1985年7月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学院教育系,1998年7月在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主要从事职业指导与心理测量的研究及教学工作,研究范围涉及中学生、大学生及在职人员等多类人员的职业心理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先后参与、主持“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 “Training University Faculty About Working With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y”、“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正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进行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大学生职业指导》、学术编著《中学生升学与择业》、《高校专业评析》等,在《教育与职业》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研究论文“关于职业价值研究现状的思考” 获“99国际职业指导研讨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通讯地址: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

办公电话:83598107

邮箱:[email protected]

02 李小平,男,1956年9月出生。江苏南京人,博士,教授,南京市鼓楼区政协委员,2000年至2008年任心理系副主任。

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南师大工作,2003年获博士学位。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先后在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和人事测评,目前的研究内容为非线性科学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社会稳定性和社会冲突研究等。先后主持过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学位委员会5项研究课题,和台湾台南师范学院合作课题“中小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目前主持的课题有南京师范大学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社会心理的动力学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群体性冲突应对策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群体性冲突的动力学机制和冲突解决的策略研究”。

出版著作《学校社会心理学》,主编《基础心理学》,《新编基础心理学》,参编《心理学基础》,主编《开启阳光心扉——青少年成长心理辅导丛书》(6本),翻译《人际关系心理学》。其中,《新编基础心理学》和《心理学基础》被评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开启阳光心扉——青少年成长心理辅导丛书》被评为“百种优秀苏版出版物”。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排名第三),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课程奖(排名第一),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排名第一),南京师范大学精品教材奖(排名第一)。

通讯地址: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邮编:210097,

电话:85899118,[1**********]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03 刘穿石, 199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主持的科研项目有:近代西方心理学史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诊断技术研究”;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中小学网络远程学习的智能化管理与指导”;江苏省教育规划项目“影像文化的内涵与影像资源的开发”;江苏省人文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影像心理表征及其在人文精神培养策略”。科研成果主要有《心理科学》《中国古代激励思想研究》,出版《人类的天罗地网:INTENET时代的大众心理与社会人格》、《创业能力心理学》,参编《西方教育心理学史》,参编《西方心理学历史与体系》等。主要承担《人格心理学》、《文化—人格理论》等课程教学。 838 01 顾雪英,女,汉族,1963年6月生,江苏张家港人,博士,副教授,心理系主任,兼任中国职业技术

04 余嘉元,男,汉族,心理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49年10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76年1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前身)物理系。1982年12月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硕士学位。1982年12月到南京师范大学工作至今。期间曾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者。目前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测量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心理学报》、《心理科学》、《人类工效学》和《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测量和工业心理学。先后主持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两项,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三项,江苏省软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两项,主持了江苏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国家人事部回国人员基金资助项目一项。出版专著4部,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三等奖两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通信地址: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邮编:210097

电话:025-83598442

Email: [email protected]

05 赵凯,男,汉族,1964年10月出生,安徽芜湖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副教授。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工会主席,心理学系党支部书记。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心理技术应用论坛秘书长、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等社会职务。

赵凯履历简介:1985-1996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历任心理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96年至今,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研究方向:管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团队激励与领导力、职业心理等。近年来科研成果主要有:受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委托进行了中国保险业企业内训研究并完成咨询报告、受海信集团委托进行了销售人员职业价值观研究等。发表了“论企业社会责任的工具性”等学术论文。目前主要的科研项目为某保险公司横向课题:保险市场结构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联系方式:210097,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电话:85899699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06 张宁,男,汉族,1963年5月生,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副院长、医学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督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精神科学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委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级应急专家,江苏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28项国家、省、市级学会及杂志职务。

主要从事异常心理学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20余部。曾获省市科技进步及教学奖13项,为江苏省“333”人才、南京市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通讯地址:210029 南京市广州路264号南京脑科医院

办公电话:83700011-6318

邮箱:[email protected]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