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物理学科学业考试大纲

2017广东省初中毕业生物理学科学业考试大纲 ∙

∙ ∙

∙ 考试性质 指导思想 考试依据 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生物理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对初中学生是否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所规定的物理学业水平进行评估。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初中毕业生物理科学业考试应有利于引导课程的实施,落实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择优录取新生。 指导思想

作为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能力立意,以有利于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加强学科教与学的正确导向,在全面落实新理念下的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注重区分与选拔,同时又要强调考试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引导作用,促进新课程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1.学生学业水平的考查和教与学导向相统一的原则。试题要能体现对学生学业水平考查的目的,试卷要有较好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同时又要体现对新课程教与学的正确导向。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并重的原则。试卷既要体现对知识和技能的全面考核,同时在试题编制上也要体现对学生学习期间经历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的考查,在试题资源选择上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容,实现对三维目标的考查。

3.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落实《标准》的课程目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4.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基础知识的考查不等于知识的简单复现,基本技能的考查不是实验操作的机械组合,应灵活多样地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

5.突出以能力立意来命题。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是通过知识内容的考查体现的,作为载体的知识内容可以是《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标准》中物理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探究形式多样化,可以是实验探究,也可以是简单的理论探究。如类似于课堂内的探究性活动、课堂外的家庭实验、调查分析等。

考试依据

广东省初中毕业生物理科考试内容是以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结合广东省初中物理教学实际而制订的。

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试目标和要求 初中毕业生物理学业考试应体现《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考试应体现课程目标,将能力考查渗透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考查过程中。考试应加强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自学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附:目标水平与行为动词界定

(二)考试范围和要求

第一部分 能力要求

对能力的考查,主要包含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五种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含义,初步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应用能力

会应用学习过的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会应用物理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将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科技、环境和社会相联系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能够把一个较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找出共同的特征,从而概括出概念和规律。

4.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包含自学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实际中选取素材,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相关的资料收集和针对性的阅读,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答相关的简单问题。

5.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1)提出问题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2)猜想与假设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3)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认识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5)分析与论证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6)评估

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7)交流与合作

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有团队精神。

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对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加强观察、实验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具有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能利用实验器材和已知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实验,会正确地使用仪器,会归纳实验结果并撰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学生要具备简单的实验设计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第二部分 科学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标准》中的“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主题,十四个二级主题。考试大纲是根据《标准》并结合广东省课程改革与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方式

1.鼓励考试方式多样化。

2.根据《标准》的要求,考试方式包括笔试、实验操作等形式,具体做法由各地级以上市统一确定。不论采用何种考试方式,都应有书面笔答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的内容。

3.笔试一般采用闭卷考试,试卷满分100分,答卷时间80分钟。

4.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卡,分开印刷,试题不留答题位置,答案必须填涂或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方式由各地级市确定并公布。

(二)试卷结构

1.自行组织命题的地级市的试卷结构由各地级以上市统一确定。

2.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命制的试卷结构如下:

(1)试卷题型

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和综合能力题。

选择题是四个选项的单项选择题。

填空题是要求依据题意在相应的空格处填上结果。

作图题包括画图和填图。

计算题要求写出解题过程和必要的文字说明,带单位计算(单位用英文字母表示),并最后作答。

实验题包括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探究、实验设计的考查。试题形式有多种,例如填空、填图、填表、选择、作图、简答等。

综合能力题是侧重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科学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题目,并体现体验性要求的考查,试题形式有:阅读研究、问题探究、分析归纳、解释现象等。

(2)试卷难易比例

容易题:40%;中等难度题:50%;难题:10%。

(3)考试内容比例

主题一 物质 约20%;

主题二 运动和相互作用 约40%;

主题三 能量 约40%。

(4)试题要求 试题编制依据考试大纲。试题的设计要进行难度、区分度和信度、效度控制;要配合适当的背景材料,符合题型的考查目的,无科学性错误。试题的表述简明、易懂,图文配合恰当,印刷清晰。

指导思想作为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能力立意,以有利于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加强学科教与学的正确导向,在全面落实新理念下的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注重区分与选拔,同时又要强调考试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引导作用,促进新课程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具体遵循以下原则:1.学生学业水平的考查和教与学导向相统一的原则。试题要能体现对学生学业水平考查的目的,试卷要有较好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同时又要体现对新课程教与学的正确导向。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并重的原则。试卷既要体现对知识和技能的全面考核,同时在试题编制上也要体现对学生学习期间经历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的考查,在试题资源选择上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容,实现对三维目标的考查。3.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落实《标准》的课程目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4.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基础知识的考查不等于知识的简单复现,基本技能的考查不是实验操作的机械组合,应灵活多样地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5.突出以能力立意来命题。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是通过知识内容的考查体现的,作为载体的知识内容可以是《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标准》中物理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探究形式多样化,可以是实验探究,也可以是简单的理论探究。如类似于课堂内的探究性活动、课堂外的家庭实验、调查分析等。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