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形象的典型性及其意蕴

《狂人日记》形象的典型性及其意蕴

内容提要:《狂人日记》最初发表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在我国文学发展历史上揭开了全新的一页。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狂人的典型形象,其主要表现在叛逆的性格和理性的思维。他的叛逆是彻底的、毫不妥协,他的理性思维主要表现在科学的理性。正因为叛逆与理性相互融合,浸透作者理想的狂人形象,影响几代读者,现在依然对我们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狂人”这个富有丰富美学内涵和思想内涵的典型想象,具有历史深广性,在此无法面面俱到的加以探讨,只就狂人的叛逆与理性精神浅论一二。

关键词:《狂人日记》 典型形象 叛逆性格 理性思维

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说到:“凡是弱愚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要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从事文艺的目的是要拯救国民的灵魂,而文艺又有文艺的创作规律,它的首要功能是审美,即凭借文艺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来使接受主体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变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那么塑造典型的形象是至关重要的了。因此,作者在《狂人日记》中运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启蒙主义、象征手法、意识流、讽刺与幽默、欧洲语言的表达方式、西方的语片结构、心理分析等等以及作者借鉴中外小说的技巧,倾其生命激情塑造自由的形象。而自由的形象与自由的理想以及对客观必然的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密不可分的。“然而谈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他之所谓的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作者赋予狂人叛逆与理性的精神,正是符合时代的要求,也是世界文学宝库典型形象的延续和创新。

一、叛逆性格

放眼之,叛逆的典型形象从文学诞生之日起就成为文学的主题。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违背宙斯的意愿把天上的火盗来交给人类,成为“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马克思:《〈博士论文〉序》第3页)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莱特》反封建意识,中国古代文学《山海经》中的刑天舞干戚、夸父追日以及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等文学艺术形象,都具有叛逆的性格。为什么众多文学典型形象具有叛逆的性格,而代代读者乐此不疲呢?这与人的本质有关,人类的发展蕴含着人类的创造性的一面,“创造作为人生的真理性事件,它本身既蕴含着对传统的顺应,又蕴含着对传统和现实人生的否定和批判,从而使人生在价值关系上与现实和传统保持内在的张力,使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实现处于不断的创造之中”,③在人生相与创造相终极追求中符合人类审美原理。叛逆的典型形象因丰富的美学蕴含而被读者痴迷和被读者沥尽心血而塑造。“狂人”艺术形象中“叛逆”性格与历史文学宝库中典型形象相比具有历史的深度和广度,且“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反抗彻底的精神。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④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目的是“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狂人日记》中渗透着鲁迅先生的血和泪!当时的社会是封建势力走向腐朽而新的社会变革处于萌芽状态,在新旧势力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中华大地一片沉闷,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是“一间铁屋子,是决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在这里要想摧残陈腐的社

会,需要的是勇气和力量!《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就具备了这一点。如日记的开篇就写到“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它,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鲁迅运用象征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月光”象征新文化,“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比喻“狂人”一直受封建礼教、家族制度的毒害,从中可以看出“狂人”彻底的醒悟和执着追求。“狂人”醒悟了之后就开始行动,明知道“他们”想害他,依然不怕,“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薄子踹了一脚”,对于想“吃人”的人鬼鬼祟祟,“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的正气”。对于“吃人”的有自己的兄弟,他就去规劝他,“但只要转一步,只要立刻改了,也就从太平。”即使所有的人合谋“吃他”,他依然带着善良的心愿,启蒙他们的思想,“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最可贵的是当他分析到“母亲”和“自己”也“吃人”,敢于彻底剖析和无情批判,“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狂人”在知道自己反叛无望,并不气馁,把希望寄托于将来。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

救救孩子……”

我们从作品一些关键性的词句所包含的象征、比喻、暗示的意义中,通过联想作用所形成的和所体会到的,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家族制度的思想斗士的形象,他虽然站在萌芽的新思想一边,面对是强大的封建礼教、家族制度的封建思想,依然毫不畏惧,孤军奋战,毫不妥协,并把希望寄托于未来。这和我们传统的儒家思想,程朱理学中的“中庸”等等思想相比,“狂人”的叛逆性格何等可贵!

“我以我血荐轩辕”,狂人形象中有鲁迅先生的影子。

二、 理性思维

“鲁迅的思维是东西方思维方式融合的产物,既蕴含了古代哲人的睿智,又闪耀着现代科 学的光芒,鲁迅的作品之所以具有深刻性和穿透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继承了前人的思维方法而又加以创新”⑤。“狂人”也继承了鲁迅先生的理性精神,但是鲁迅先生的理性思维与狂人的理性思维是有区别的,狂人的理性思维是与病态性纠合在一起,剔开狂人的病态性思维,再看他的理性思维,就是科学的理性。所谓科学的理性,其本质就在于怀疑、批判的认识态度,与超越、创新的价值趋归,表现为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世界,通过不同的途径追求真知,而绝不停止于已有的认识水平。鲁迅所强调的“研究”,实质上就是一种怀疑和批判;所谓“明白”,标志着对旧的、现存的认识水平的超越。二者的关系,典型地体现了科学实证法则的因果律。正是在这一点上,鲁迅标举的“研究才明白”的运思逻辑,与传统的“论辩常法”划清了界线。近代翻译家、科学启蒙先驱严复说过:“中国由来论辩常法,每欲求申一说,先引用古书,诗云子曰,而后以当前之事体语言与之校勘离合,而此事体语言之是非遂定。”严复:《名学浅说》。这种征于圣、验于今的思想方法,显然与科学理性背道而驰。所以,“狂人夜读图”的象征意蕴,和“礼教吃人”的思想性命意一样,也展现了鲁迅要表达的思想方法的科学性原则。“研究才明白”的运思逻辑,又表现为不同的具体方式,在《狂人日记》中,这可以从思想内容的平行类比与思维模式的揭露、批判两个不同层面来具体深入地加以考察。日记的开篇就提到,“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的有理”,虽然狂人知道“真理”所在,但是他也知道环境的险恶,须小心谨慎从事,他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翻开历史书看看,哪一种新思想萌芽初期而不遭到扼杀?普罗米修斯绑在高加索的悬崖上,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戊戌变法六君子”死得死,逃得逃,因此“狂人”是对历史的悟透而产生的多疑,对社会变革采取理性的评判,并不因为掌握了“真理”而盲目乐观,他知道革命的道路任重道远,他准备走一条艰苦而崎岖的道路。他通过赵贵翁的眼色进而推及所有的人想迫害他,包括孩子,“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似乎怕我,似乎想

害我。”在我们常人看来,小孩子是纯洁无辜的,何以成为陈腐社会的帮凶?这就是狂人科学思维的结果,他认为毒害人类的思想也有一个传承的过程,包括小孩如果没有新的思想启蒙他们,将永远陷入蒙昧状态,做残害先知先觉着的看客和帮凶,这是“狂人”科学思维对人类的贡献。

“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侯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为什么遭到封建礼教、家族制度残害的下层劳动人民也成为迫害解开他们身上枷锁的思想斗士的帮凶?我们现在都认为被压迫被奴役的劳动者是觉醒的,是反抗万恶的旧社会的。1925年,女师大学生许广平写信给鲁迅先生,问他对当时学潮中的一些问题的看法。鲁迅先生回信说:“我的习性不大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所以我疑心……”。⑥现在科学家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一群猴子的都割掉,把一只没有割尾巴的猴子放到里面,那群割了尾巴的猴子就看不惯这只没割尾巴的猴子,非要把它的尾巴拉扯的鲜血淋漓直至掉了才觉得平衡。黑暗的社会如一个大染缸,它把每个人都变得麻木不仁,包括被残害的劳动人民,把毒素浸染到他们的心灵,形成黑暗势力,进而又摧残觉醒的勇士,“这是何等的痛苦与悲哀”!但是“狂人”依然带着冷静的态度去剖析,去思考这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而发现真理性的事件。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也正因为狂人的理性思维,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看出了中国文化表面的“伪善”,实质上是“吃人”,这是多么深刻犀利的评判,也需要何等的勇气,这都是“狂人”理性思考的结晶。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也正因为狂人理性思维,不被表面现象迷惑,才敢做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决断。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狂人不仅发现了中国整个历史的吃人,而且也发现自己的兄弟也吃人,虽然他十分震惊,但不隐讳这个事实,最后依然说出。我们试想狂人经过了怎么激烈的思想斗争,或许他宁愿相信这不是事实,但是他崇尚理性精神,不“瞒”和“骗”,这种精神在我们现在谎言流行的时代是何等的可贵!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狂人”一眼就看出了这些“吃人”者的本质,但他依据依然是他们平时言行所透露出来的,例如在“我”放声大笑时,他们“却失了色,被我这勇气正气镇压住了”,“狂人”的理性精神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地方,他对细微处都要观察、研究,并得出科学的结论。

“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

“狂人”发现了真理还觉得不够,他要将真理的火种传播到人间,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但是他知道历史发展的规律,任何都阻挡不了滚滚的历史车轮,可是在当时历史现状,他的声音是多么弱小,处于孤立无援境地,但他决心动手,从身边的至亲兄弟开始,我们任何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他依然动手去做,并且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在我们现在充满享乐的社会里,谁还愿意去做那些有损于自己利益的事情,更何况是充满凶险的环境,这是何等的不易!但狂人依然带着科学思维,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去干常人看来是傻子干的事情。 后来他去劝他大哥以及周围的人,但那些人都已病入膏肓,谁听他的真理性的语言,并且想办法在精神及肉体上残害他。但他依然说:

“你们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

这是何等的悲壮,这是何等的勇气。这里面浸透着狂人科学性分析,正因为他冷静的分析,得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也坚信“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狂人最后分析得出这些病入膏肓的人是难以拯救,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孩子的身上,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昭示着“狂人”分析是何等的精辟!狂人也因叛逆性格与理性精神具有美学思维中的“自由形象”而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宝库,由于众多学者的研究具有丰富的意蕴,相对于“狂人”这个典型形象,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虽然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但他不能清晰的知道他所反抗的对象,以及反抗的盲目性与妥协性;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虽然有叛逆性格,但不付诸行动。这样比较而言,狂人典型形象的叛逆性格与理性思维具有历史深广性,在中外文学形象中树立了里程碑。

鲁迅先生的“狂人”典型形象只是他一生创作中冰山一角,我们对他的继承也必须是前瞻性的继承,将21世纪的中国文学纳入不断的螺旋式、阶梯式框架,即牢牢把握时代的现实基础,在选择性的世界文化整合的动态平衡中进行民族文化的批判、继承与提升,又在继承的同时有超越性的创造与发展,这才是继承的本质。狂人这个典型形象在我国现在科学发展观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依然具有指导、借鉴作用。现在我国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多元的时代,世界的一体化冲撞着我们传统的思维,怎样面临这个社会,我们就要象狂人那样敢于对陈腐的旧的文化、僵化的思维进行彻底的叛逆,需要一种大无畏的勇气。但这种以理性思维为底蕴,即科学的理性。这样我们在新旧文化交替中就不会困惑迷茫,在分崩离析中傲然前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指日可待。

注释:

①②④鲁迅《鲁迅全集》,P422——423,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③朱立元《美学原理自学辅导》,P25,华东师范出版社,2000年版。

⑤⑥邱存平《智者的思考》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

参考文献:

⑴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⑵钱谷融、吴宏聪《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⑶金元浦《外国文学史》,华东师范出版社,2000年版。

⑷朱立元《美学原理自学辅导》,华东师范出版社,2000年版。

⑸邱存平《智者的思考》,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