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选择题作业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16.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17.“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 )

A.一般发展 B.自我实现

C.全面发展 D.情感发展

18.(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19.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 )

A.普遍主义 B.唯科学主义

C.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20.( )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A.课程编制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选择

21.“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 )的观点。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2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 )

A.整合性 B.逻辑性

C.个别性 D.超体性

2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24.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

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2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 )支配。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理论理性

26.( )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7.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 )

A.利维 B.泰勒

C.布卢姆 D.莱斯

28.下列各项中( )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A.随机访问教学 B.情境教学

C.支架式教学 D.问题教学

29.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 )

A.学术中心课程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C.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D.人格中心课程

30.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1.D 2.C 3.C 4.C 5.C

6.A 7.A 8.A 9.C 10.B

11.D 12.C 13.B 14.C 15.C

16.A 17.B 18.C 19.C 20.D

21.D 22.A 23.B 24.A 25.A

26.A 27.A 28.D 29.A 30.C

1.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 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

A.教育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哲学

2. 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 )

A.华生 B.罗杰斯 C.杜威 D.斯金纳

3.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 )

A.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

B.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4.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 和环境因素。( )

A.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B.教师的因素、教材的因素

C.教材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D.教材的因素、同伴压力

5.下面不属于教学语言艺术特点的是( )

A.科学性 B.教育性进制 C.启发性 D.正规性

1.D 2.D 3.B 4.A 5.D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要以( A )经验为主。

A、间接 B、直接

2、( D )是课程改革的统帅,认清它,对于我们把握课程改革是很重要的。

A、课程改革手段 B、课程改革途径 C、课程改革目标 D、课程改革评价

3、我国的课程标准框架中的第一部分是:( B )

A、内容标准部分 B、前言部分 C、课程目标部分 D、实施建议部分

4、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早在19世纪,( D )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就曾阐述过。

A 、泰勒 B、布鲁纳 C、杜威 D、斯宾塞

5、关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正确的是( C )

A 、课程资源是指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图书馆、实验室等,不包括知识、技能等。

B、 只有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持,而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则不需要课程资源。

C、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D 、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没有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

6、以下不属于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直接途径的是( C )

A 、做实验B、教学参观 C、看书 D、到自然界观察

1.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但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课程问题的分析,而课程问题的研究,也更注重(A),以及实施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

A.实施过程B.教学目标C.教学成果D.教学环境

2.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D)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A.教育学B.社会科学C.自然科学D.哲学

3.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A)的一个重要途经,是学校教育中发展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最重要的载体。

A.目标B.教学C.内容D.方法

4.(D)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

A.华生B.罗杰斯C.杜威D.斯金纳

5.(B)认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社会环境。

A.冲突理论B.互动理论C.“结构一功能论”D.分析学派

6.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B)。

A.泰勒B.斯坦豪斯C.施瓦布D.塔巴

7.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这是哪一种课程取向?(B)

A.人本主义取向B.学术理性主义取向C.认知发展取向D.社会重建取向

8.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课程设计的特点是(B)

A.课程的适应性B.课程设计的体制以统一的模式为主

C.注重学生发展与贴近生活实际D.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9.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D)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A.泰勒B.艾斯纳C.杜威D.斯坦豪斯

10.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两个重要含义:第一,课程、教学目标要着眼于

(A);第二,课程、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A.学生的行为B.社会C.教师的行为D.学科结构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分数:2 得分:2.0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