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赏析示例课文。本单元的鉴赏方法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本单元教学重在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

【设计思路】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在唐朝蔚为壮观的诗歌创作中,《全唐诗》仅录存了张若虚的两首诗,其一便为《春江花月夜》,然而他的这首诗却能以一抵百、以一抵千,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全唐”之誉。欣赏这首诗要反复诵读、吟咏,运用联想和想象去体会诗歌的“美”:独特的意象、优美的意境、动人的情思、深远的哲理。由于学生的人生经历和欣赏诗歌的能力有限,多数学生在欣赏这首诗歌时可能只停留在景象和情感的层面,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反复吟咏,感悟该诗之美。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借助想象和联想,置身诗境,赏析并体会该诗景、情、理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的优美意境。

2、缘景明情,深入理解并体会诗人对宇宙深远的思索以及对个体深切的关怀。

【教学重难点】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体会该诗景、情、理是如何有机融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浩瀚的诗文中,有无数文人墨客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文:“波心荡,冷月无声”我们感受到了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我们感受到了宁静恬淡;“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我们感受到了无尽的相思;“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我们感受到了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度镜湖月”我们感受到了神奇梦幻„„在如此浩瀚璀璨的诗海中,有一位诗人因一轮明月而成就了千古美名,他就是唐代的张若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春江花月夜》,去感受那一轮月

亮的光华吧!

二、因声求气,读出诗韵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2、听配乐朗诵,注意各部分的语气语调、轻重缓急,初步感受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3、进入诗人的精神世界,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在诗歌之中,携着诗人的情思,带着自己的感情,读出这首诗歌的味道。(课文赏析完以后在学生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整体感知

问题:题目《春江花月夜》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在这几个意象中,哪一个意象统领了所有的景?

明确:在众多的意象中,“月”是整首诗歌的中心意象并贯穿整首诗歌的始终,整首诗歌围绕着“月”的变化过程展开,从“月生”到“月升”再到“月落” 描绘了月下的风景、月下的情思以及月下的人们——游子和思妇。诗歌前几句写景,后面是景而引发的情思。

(二)品读诗文,感受诗美

下面,我们循着月光的扩散,展开丰富、奇妙的想象,一起走进张若虚为我们描绘的这幅美妙的春江花月夜景图。

1、品美景

这首诗歌中“月”统领了所有的景物,那诗人描绘了月光下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合作交流、展示后,明确:

(1)“月生”图:诗歌前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选取“春江、潮水、明月”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连天、月潮共生、波光与月光相辉映,处处春江处处月的雄浑开阔的画面。

(2)“月升”图:“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中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六句,选取“月下江流、

芳甸、花林、流霜、岸汀、白沙”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月光朗照、月伴花、花伴月、江天一色、澄净空灵的图画。

(3)“月落”图:“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几句诗写了落月摇情、江水流春、落月西斜藏海雾,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迷茫无尽、凄清朦胧的画面。

小结: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得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优美恬静。同学们在鉴赏写景抒情诗歌时,要深入文本,细细品味,从诗文中的意象入手,借助联想和想象,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板书:迷离的美景)

2、品哲理

过渡:闻一多先生曾经评价《春江花月夜》说:“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1)问题1:闻一多先生所评价的“强烈的宇宙意识”,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后,老师明确:

①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 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天一色,澄净空灵,诗人望着空中的孤月,不禁情思连绵、感慨万千:“是谁在这江畔看见明月,这明月又是何时开始照着人们?”人生代代无穷无尽,而这江月却年年相似,不知道这月亮在等待着何人,只看到江水滚滚而流。这八句话,就传达出了宇宙永恒、江月常照而对个体而言,生命却如此短暂的感慨。

②但张若虚对于宇宙、人生的感慨是别开生面的。对于宇宙、人生奥秘的探索,古而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这些古人的诗歌大多抒发的是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慨叹,他们的关注点只是停留在个体层面。而张若虚面对浩荡的江水、永恒的江月,不落窠臼,发出的却是人生短暂但人类却繁衍不息的慨叹。他的关注点已由个体扩展到整个人类,其情感基调“哀而不伤”,这就使他的境界比其他人

略高一筹。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几句诗,去感受诗人的深厚迥远的宇宙意识和哀而不伤的情感。

(在这一点,学生的人生阅历较浅、鉴赏分析能力有限,对于分析诗人这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哀而不伤”的情绪有难度,为此,我会出示相应的诗歌与该诗做比较;其次,有人评价说“诗人的情绪哀而不伤,我们听到的不是哀怨和绝望,而是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在诗人心中回响”,我认为诗人这种深远厚重的宇宙意识和哀而不伤的情绪是受唐代诗歌风尚影响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我为学生准备了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的一段文字:这便是唐人的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的很广。他们的步履是放达的„„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

(板书:迥绝的宇宙意识)

过渡:诗人在“永恒与短暂”、“无限和有限”的矛盾与冲突中,把自己的目光由宇宙转到可恋慕的人生,而这人生的精华就是“情”,是什么“情”?是被宇宙意识升华了的爱情,是思妇与游子的纯洁的爱情。

3、品情感

(1)问题1:从哪一句看出作者转向了对个体人生的观照?

明确:“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话中的“待”字,用了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写江月待人,实际上是写月下的人在等待,自然而然的引到下一个画面。

过渡:请同学们齐读“白云一片去悠悠”到文章结尾。齐读结束,总结。这一部分的结构是总分结构:“白云”一句到“何处相思”一句是总写,总写游子和思妇的相思之情;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写思妇的相思之情;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结尾,写游子的情感。

(2)问题2:“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几句是如何表达相思之情的?

明确:“白云”飘忽不定、“扁舟”四海漂泊,象征羁旅在外的游子;“一片”写出了游子的孤寂;“青枫浦”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和《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隐含感伤离别之意。

诗人想象谁家今夜扁舟子正经过江边的青枫浦这个分手的地方,目睹白云一片去悠悠而生漂泊不定的旅愁,于是想到了远方的妻子在某处明月楼上思念自己。从结构上来说,是总写,游子思妇之间的离愁别恨。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此所谓“一种相思,两种闲愁”。

(3)问题3:诗歌是如何来表现女子的相思之情的?(提示:“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可抓“徘徊”之月“、卷“”拂”动作描写揣摩思妇的心理。)

学生交流回答后展示总结: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可妻子望月怀人,而人终不至,因而她怕见这恼人的月光,于是思妇卷起玉户帘,拂净捣衣砧,可卷起玉户帘,却卷不走月光,可以拂净捣衣砧,却拂不掉月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捣衣是写给游子缝制寒衣。诗人借“卷“”拂”两个动词表现了思妇看到月光触景生情,反而相思又深,烘托了女子挥之不去、无法排遣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月色可恼,可思妇又痴想能追随月光,跨越时空和游子相伴,“我寄愁心与明月”,追月照夫君当然不可能,“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那我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可鸿雁奋飞,也飞不出明月的光影,鲤鱼腾跃也只能激起水面的波纹。我又何时才能见到夫君啊!这种深情是多么感人,多么投入,多么执着。

(4)问题4:那诗歌又是如何体现游子的相思之情的呢?(提示: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

让学生自读相关文字,画出意象,体会情感。

学生交流展示,总结:花落了,春去了;月落了,夜更深了。游子思妇,一在北方的“碣石”一在南方的“潇湘”,地北天南,道路绵长,相隔天涯,相聚无期啊!只有那落月的余晖,带着人间的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木。

诗人通过写“闲潭”、“落花”、“流水”、“落月”、“海雾”等意象,营造了惨败黯淡凄清的氛围,烘托游子的思归的孤寂、惆怅、凄苦之情。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和《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隐含感伤离别之意。

诗人想象谁家今夜扁舟子正经过江边的青枫浦这个分手的地方,目睹白云一片去悠悠而生漂泊不定的旅愁,于是想到了远方的妻子在某处明月楼上思念自己。从结构上来说,是总写,游子思妇之间的离愁别恨。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此所谓“一种相思,两种闲愁”。

(3)问题3:诗歌是如何来表现女子的相思之情的?(提示:“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可抓“徘徊”之月“、卷“”拂”动作描写揣摩思妇的心理。)

学生交流回答后展示总结: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可妻子望月怀人,而人终不至,因而她怕见这恼人的月光,于是思妇卷起玉户帘,拂净捣衣砧,可卷起玉户帘,却卷不走月光,可以拂净捣衣砧,却拂不掉月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捣衣是写给游子缝制寒衣。诗人借“卷“”拂”两个动词表现了思妇看到月光触景生情,反而相思又深,烘托了女子挥之不去、无法排遣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月色可恼,可思妇又痴想能追随月光,跨越时空和游子相伴,“我寄愁心与明月”,追月照夫君当然不可能,“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那我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可鸿雁奋飞,也飞不出明月的光影,鲤鱼腾跃也只能激起水面的波纹。我又何时才能见到夫君啊!这种深情是多么感人,多么投入,多么执着。

(4)问题4:那诗歌又是如何体现游子的相思之情的呢?(提示: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

让学生自读相关文字,画出意象,体会情感。

学生交流展示,总结:花落了,春去了;月落了,夜更深了。游子思妇,一在北方的“碣石”一在南方的“潇湘”,地北天南,道路绵长,相隔天涯,相聚无期啊!只有那落月的余晖,带着人间的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木。

诗人通过写“闲潭”、“落花”、“流水”、“落月”、“海雾”等意象,营造了惨败黯淡凄清的氛围,烘托游子的思归的孤寂、惆怅、凄苦之情。

另:为学生补充“落花”“流水”在古代诗歌中的寓意。不息的流水、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古人以落花流水为媒介,来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

教师提升: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是多么的感人、多么的深刻,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因为有了这些动人情感而显得可爱和无价,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人生是有价值的。相比之下,宇宙和自然的永恒是虚无的,相思虽然很苦,但却很美。

(板书:纯洁的爱情)

(5)问题:有人说张若虚的相思之苦已经超越了自我,上升到了天下的离人思妇,你怎么理解,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展示:“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一句可以看出来。

诗人用“谁家”“何处”的互文方式,表现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都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要表现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苦已经超越了自我,超越了时代。

过渡:正因作者要表现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苦已经超越了自我,超越了时代。所以诗人在最后四句抒写由爱情辐射出来的无限的同情心。请学生齐读诗歌最后四句。

教师总结提升: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普天下的游子思妇,地北天南,不知道能有几人乘着月华归来,他们大概和我们一样只得无奈吧,对所有离人充满了无限的同情。“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你我他的心上。

(板书:无限的同情心)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这首诗歌,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春江花月之丽景,美不胜收;万物灵长之人类,生命虽短暂,却代代相承,这是人生的精彩之美;相思与爱情是文学作品亘古不变的母题,想到世间有一人与我心意相通、彼此惦念,虽等待绵长、相思苦涩却心怀希望,这何尝不是一种美?诗人由宇宙转向个体,又由个体转向群体,他同情天下相爱却两地分离的爱人,超越了自己超越了时代,这是人间大爱,是人间大美。这些就是

诗歌的美。

(板书:美)

那下面请同学们携着作者的情思、带着你的深情再读课文,将这首诗歌的美读出来。

【作业】

1、背诵全诗。

2、把这首诗歌改写成一篇散文。

【板书】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迷离的美景

迥绝的宇宙意识美

纯洁的爱情

无限的同情心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学校:烟台十四中

姓名:高龙飞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