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学人 | 公益慈善教育的现状与建设路径

编者按:教育培训是培养公益人才的主要方式,对公益行业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和持续影响。面对现代慈善发展所涌现的人才需求,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新的探索与实践案例?在《慈善法》等新政的催化下,慈善教育又会呈现出哪些新趋势?正是本期话题所关注的。

——本期主持人,杨志伟

北师大珠海分校

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课程统筹

作者简介

张帅

沈阳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2016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

公益慈善事业有史以来就为人们所关注,在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各种各样的慈善组织已然成为与政府、企业同等重要的第三部门。在我国,随着作为承载公益慈善事业重要主体的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也以同样迅猛的势头向前推进。

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而作为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公益慈善教育则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公益慈善教育要从人才培养、公民参与、企业责任、慈善组织等多角度着手,以提高我国公益慈善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公益慈善教育  人才培养  公民参与  企业责任  慈善组织

正文

公益慈善教育是伴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具有高尚人道主义精神的社会行为。加强公益慈善教育可以提升人们的公益慈善意识,激发民众参与公益慈善的热情,培养公益慈善专业人才,提高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关注,从而促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公益慈善教育的内涵

公益慈善在现代社会的公共性、平民性、专业性和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公益与慈善本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益是指让不特定多数的社会成员普遍受益的社会活动。慈善是指基于仁爱兼爱之心关怀、施予、帮助救济他人的善行善举和以此提供的善款善物。从隶属范围来研究,公益包括慈善,慈善是公益的一部分,慈善不能代替公益,而公益可以代替慈善。

公益慈善教育是公益慈善事业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同的学者对于公益慈善教育的认识各有不同。公益慈善教育包含两方面的内涵:首先是作为一种慈善行为的慈善教育,这种慈善教育的主体可以是多元的,社会民众、企业等都可以纳入到此类慈善教育中来。公益慈善教育的另一个内涵是作为一门学科的慈善教育。

“与公共生活中的另外两个重要部分(商业和政治)或者私人生活的另一重要部分(家庭)不同,公益慈善直到最近才成为一门教育科学。”此范围内的公益慈善教育主要是在高校、研究院所,以高职生、本科生、研究生为主体,除此之外,中小学生的公益慈善道德培养也应纳入于此。本文的公益慈善教育是广义的,慈善教育的主体是多元的。

二、公益慈善教育建设的必要性

(一)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社会治理领域关注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在公益慈善组织数量不断增加、社会捐赠成倍增长、公民参与志愿服务意识得到提高、高校公益慈善学术研究不断加强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效。

但是,由于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存在起步较晚、步伐较大、能力较弱、制度不足等多种负面因素,导致我国公益慈善发展产生许多问题:

一是公益慈善发展的主体能力、机制和人才不足;

二是公益慈善发展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生态链;

三是公益慈善发展的制度环境、体制和文化缺失;

四是公益慈善发展过程中民众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急需加强公益慈善教育,不仅要加大学术理论研究教育,还要加大对普通公民、企业、慈善组织自身的教育力度。

(二) 公益慈善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随着公益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每年参与到公益慈善组织等社会组织中工作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很多公益慈善组织开始呼吁要加强公益慈善人才的培养,因为公益慈善专业人才的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解决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问题的关键。

从当前我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来看,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应中国国情的公益慈善人才教学培养体系;缺少公益慈善专业学位,现有的教育仅是在相关学科基础上开展的,培养的仅是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领域的人才;目前存有的公益慈善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理论教育,而缺少实际参与公益慈善工作的实践经验。

(三)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需要

当前,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阻碍就是贫困,因此,国家不断加大力度去解决贫困问题,尤其是重视、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公益慈善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解决贫困,而在这个过程中,公益慈善教育则是必不可少的。公益慈善教育的对象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除了专业知识人才、普通公民等,还有需要公益慈善去扶助的民众。

以前的慈善是以送钱送物这种直接“输血”的方式帮助需要救济的人,而当前的公益慈善除了救助有条件、有能力就业的困难对象获得基本的生活物质需求以外,对他们还要着重进行一定的文化教育,尤其是可以帮助他们谋生的职业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完成国家扶贫开发的目标,实现公益慈善教育的“造血”功能。

三.公益慈善教育现状及问题

(一)公益慈善教育理念过于传统

公益慈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应该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生改变的,公益慈善教育的理念更应如此。目前我国的公益慈善教育理念趋于传统化,随着现代公益慈善公共化、平民化、专业化趋势的呈现,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慈善教育理念。我国的公益慈善教育主要由政府主导,是政府对民众进行教化的一种形式。

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公益慈善教育则是由社会组织、高校和研究院所承担主要责任,向社会提供多方面的公益慈善教育,在实践形式上就优于我国。我国的公益慈善教育不论是以前的向道德模范、劳动模范学习的形式,还是现在的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教育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都仅是对人们思想的一种教化,而缺少一种主动性、实践性,而这种教化是否发挥了最大效用还值得考量。

(二)  公益慈善专业人才缺乏

公益慈善专业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公益慈善发展诸多问题的核心。随着公益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急需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公益慈善专业人才以适应当前复杂化、市场化、全球化的公益慈善事业。

目前而言,我国公益慈善专业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公益慈善事业的需求,公益慈善专业人才的供给严重匮乏。

从当前我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来看,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应中国国情的公益慈善人才教学培养体系;

缺少公益慈善专业学位,现有的教育仅是在相关学科基础上开展的,培养的仅是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领域的人才;

公益慈善领域对跨学科、跨专业人才需求较为突出,因涉及学科整合、师资共享、立体培养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各高校创办公益慈善领域相关专业的积极性;

近几年,只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少数高校开始尝试推动对公益慈善专业人才的培养,并进行了实践研究,但仅在这些重点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数量还是有限,要尽快总结经验在地方高校实施培养计划;

目前存有的公益慈善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理论教育,而缺少实际参与公益慈善工作的实践经验。

(三)公益慈善教育在学校中发挥的作用不强

当前我国不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公益慈善教育活动多注重形式,而缺少内涵,很少注重教育最后所取得的成效。目前,有些学校开展公益慈善教育,将其目标确立为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与慈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个人品德。

当前中小学公益慈善教育实践的重点还是对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仅是在课堂上通过老师、课本去了解公益、慈善,而缺少真正触摸公益慈善的机会。

在当前我国大学校园中对公益慈善的教育更是少之又少,缺少公益慈善的相关课程教育,缺少公益慈善的志愿实践,在当代大学生的观念中少有公益慈善意识的存在,这是大学教育的一种缺失。我们对校园中的学生进行公益慈善教育不仅是要培养公益慈善意识,更重要的是致力于实现公益慈善的价值观念和慈善能力。

(四)公益慈善教育缺少对公民责任感的培养

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现代公益慈善阶段,但人们对现代公益慈善理念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公益慈善是富人的事,“需求有权获得帮助,而那些情况较好的人有义务提供帮助”,很少有人意识到慈善是现代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存在慈善认知的偏差。

因此,在我国的公益慈善捐助当中我们只把关注点聚焦到富人身上,而忽略了基层公民的慈善行为,也使我们公众的公益慈善意识淡薄,参与公益慈善实践较少。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必须要公民参与进来,才能发挥公益慈善的最大力量。

(五)公益慈善组织自身慈善教育力度不够

公益慈善组织作为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主体,必须要时刻加强自身的公益慈善教育,包括慈善理念、慈善方式、慈善组织内部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等。当前,我国的公益慈善组织起步不久,自身还存在诸多问题。我国的公益慈善组织主要是以社会组织为基础,内部工作人员多缺少公益慈善的教育背景,仅具有关于社会组织的理论基础。公益慈善的理念也缺少慈善伦理、慈善文化的引导。

公益慈善组织内部的具体管理,如资金、人力、项目、慈善捐赠等也都只是采用普遍的管理方式,而缺少适应公益慈善组织的管理理论和手段。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是因为我国在公益慈善教育领域培养出的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少,更主要还是因为公益慈善组织缺乏对自身的公益慈善教育,出现了组织人员素质能力不足、组织缺少公益慈善文化的指引、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不高、捐赠者不知所捐款项去处等问题,从而阻碍了公益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

(六) 企业公益慈善教育发展失衡

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企业慈善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慈善通过利他的、互利的或自利的慈善活动,能够产生一种影响,激活或抑制资源分配的导向力量,这种力量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企业慈善本身。

加强企业公益慈善教育,提升企业公益慈善文化,对于推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我国,加强企业公益慈善教育的重要性并未被每个企业所认识,同时受一些实际情况的影响,导致我国企业公益慈善教育发展出现不平衡。

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跨国企业相比,公益慈善意识淡薄,慈善教育力度不够。诸多大型跨国企业和国际企业在开展慈善活动中,并不仅仅提供财力支持,他们更多的是在公益活动中用人力去帮助群众和项目。

与此相比,我们很少看到国内企业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即使有,在方式与经验上也显得欠缺。从捐赠形式上看,国内企业多以资金捐赠为主,而国际企业与跨国企业则是以捐赠资金、产品、技术、设备等多种方式并存。

四、加强公益慈善教育建设路径分析

(一)加快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培养步伐

2016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八十八条,明确规定“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将慈善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培养慈善专业人才,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慈善理论研究”,这标志着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法治时代,也为公益慈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

我国公益慈善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培养对象。我国高等教育中划分高职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对于公益慈善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针对不同学历,开设相应课程,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既需要能投入到公益慈善一线工作的专业实践人才,也需要能够进行高层次学术研究的人才。这些当前在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实施。

?第二,人才培养体系。我国公益慈善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立足中国实际情况,创造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打造出以德才兼备,适应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公益慈善专业人才为目标。培养出的人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要能够独立从事公益慈善领域的实际工作。在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上,要根据不同层次人才开设不同课程,公益慈善专业跨学科性很强,因此,相关不同学科的基础理论课、具体的方向课、实践课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人才培养范围。目前,我国仅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深圳大学等高校设立了公益慈善人才培养的专业,但这并不能满足当前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需求。所以,应该尽快总结这些高校的实践经验,将培养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以满足公益慈善事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二)加强道德与教育融合,提升学生公益慈善意识

学校的德育教育是学生成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益慈善教育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一种有力补充。当前,我国学校德育课程中缺少公益慈善事业的内容,致使学生群体对公益慈善事业知之甚微。学生对公益慈善事业不完整、不系统的认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将公益慈善教育填补到学校德育教育课程之中。

提升学生的公益慈善意识首先要通过教师、家长的引导,要对教师、家长进行公益慈善宣传,以提升他们的公益慈善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公益慈善活动中来,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形象。另外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公益慈善教育普及,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状况,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参与到公益慈善活动中来,现阶段有哪些人需要捐助。还可以邀请公益慈善人物到校园中进行宣讲,宣传公益慈善事迹。

在提升学生公益慈善意识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通过参加公益活动,培养公益慈善意识,还可根据学生年龄层次的不同来培养他们的公益慈善能力。尤其是要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各界组织的“志愿者”、“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

(三) 加强公民公益慈善理念建设,培育公民慈善责任感

公民公益慈善理念不是先天形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公民公益慈善理念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加强公民公益慈善理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公民、政府、舆论、慈善组织等多方一同努力。

?首先,中国的慈善事业才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对于我国的公民来说,必须加强学习,以积极向上的姿态迎接新慈善理念的洗礼。公民要主动加强学习,经常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公益慈善现象,能尽己所能主动帮助他人。将自身形成的公益慈善理念转化为公益慈善行动,由原来的被动参与公益慈善转为主动参与,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政府要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加大公益慈善宣传力度。政府应把公益慈善理念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来,普及公益慈善教育,树立公益慈善理念,弘扬公益慈善精神,从而强化公民公益慈善感。政府还要通过媒体、公益慈善设施建设、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等方式,推动公民广泛参与到公益慈善中来。

?此外,社会上的主流媒体要加大公益慈善理念的宣传力度,要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在不知不觉或自觉主动中接受公益慈善理念和文化的洗礼。另外,公益慈善组织也应时刻扩大在社会上的公益慈善宣传,以公益慈善专业角度去引导民众,要将政府、媒体未关注到或忽略的内容及时传递给公民,以提高公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四) 公益慈善组织要加强自身教育

公益慈善组织作为公益慈善事业的主体,必须要时刻加强自身教育,主动发现自身问题并及时解决。第一,强化公益慈善组织自身理念教育和管理教育。公益慈善组织必须要有明确先进的公益慈善理念的引领,组织中的成员必须树立正确的公益慈善意识,缺少这些公益慈善组织的运转必然会出现问题。

对于管理教育,主要是针对组织日常管理与运转问题,公益慈善事业的专业性很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要求也很高。而当前我国公益慈善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现有公益慈善组织工作人员多缺少专业教育,因而,在组织内部资金、人力、项目、活动等方面存在管理非专业化问题。

针对诸如此类问题:

?第一,公益慈善组织必须加大专业管理教育力度,可以聘请高校或科研院所专业的专家学者到组织中授课,也可将组织中的人员送往专业机构和高校进行培训,以提高管理的经验和水平。

?第二,强化公益慈善组织自律与监督教育。公益慈善组织要明确完善组织理事会职责,加大理事会监管教育力度,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推动公益慈善行业之间建立透明的自律联盟。也要加强组织工作人员对公益慈善组织的监督,及时发现、提出组织存有的问题,构建上对下、下对上、同级之间有效合理的自律监督体系。同时,公益慈善组织也必须确立接受外部监督的理念,时刻注重捐赠主体、受赠主体、舆论、公众、第三方机构监督所提出的问题与建议。

?第三,强化公益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教育。当前我国的公益慈善组织多存在信息不公开的问题,捐赠者不知道自己捐赠的资金物品去了何处。信息公开透明是公益慈善组织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的重要渠道。所以,必须强化公益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教育,可以通过建设本组织公益慈善网站、手机定期向捐赠民众推送捐款去向、定期下基层向民众宣讲组织的公益慈善信息等方式来实现。

(五)强化企业公益慈善教育

目前我国企业公益慈善发展不平衡表明,企业的公益慈善活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企业作为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强化企业的公益慈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企业要树立公益慈善理念,提高公益慈善意识。

当前国内企业很少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中,主要是因为缺乏公益慈善的理念。一个企业要长久发展不衰,必须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而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必然要承担社会责任。因而,企业必须要将公益慈善理念嵌入到自己的企业文化中去,在全公司、全行业乃至全社会宣传公益慈善,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加强企业真正参与公益慈善实践教育。

未来企业捐赠将会在公益慈善捐赠中占据绝对地位,而这就需要企业能够真正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来,不是仅打着公益慈善幌子或者被政府要求被动参与或以他人为参照,他捐我就捐,而应是主动积极。除自身参与外,企业还要向公民、本行业去宣传公益慈善文化,以带动整个社会的公益慈善热情。

参考文献:

[1]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罗伯特·L·佩顿,迈克尔·P·穆迪.慈善的意义与使命[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3]王名,李勇,李长文.公益慈善学科建设基本构想[J].《中国非营利评论》第十八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5

[4]王玲雪.慈善文化进家庭:意义、挑战与路线图[J].经济师2016(11):36

[5]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慈善理念与社会责任[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