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一、“一体两翼”区域经济发展架构

(一)“一体两翼”的概念

“一体”,是指以青岛为龙头,以青岛、济南两大中心城市为支撑,主要由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大板块组成的区域。它以胶济铁路和两条济青高速公路为轴线,东西绵延700多公里,是横贯齐鲁大地、挺起雄鹰脊梁的巨大躯体;它面积、人口、总量、收入等主要指标举足轻重,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它在发展中各部分各方面联系日益密切,正在逐步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两翼”分别指北临渤海湾的黄河三角洲和南接苏豫皖的鲁南经济带。“一体”是引领和带动山东发展的主要发动机和增长极,“两翼”对“一体”壮大和全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一体”带“两翼”,“两翼”促“一体”,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在新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这一重要战略,一改过去主要从“东中西”横向坐标考虑全省区域发展的思维框架,侧重于从“北中南”纵向坐标观察和思考问题,深刻地揭示了各区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总体思路和工作布局上,把“五大板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目前,“一体”的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主要进行优化开发,着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建成引领全省又好又快发展的主体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增长区。“两翼”是山东相对落后地区,对其实行重点开发,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区。与此同时,坚持陆海统筹,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山东的“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扩大和深化开放的战略。“一体”与“两翼”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东临大海,依托港口和临港经济以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把山东各地联系起来,把山东与世界和周边地区联系起来,创造新的整体优势并推进“北接、南联、东进、西拓”。向北,对接环渤海经济圈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分享全国第三增长极之利;向南,对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招商引资引智,提升产业结构与层次;向西,参与西部大开发,为长远发展储备战略资源;向东,对接日韩及东北亚经济圈,进而走向世界,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在整合省内资源的同时,建立“外循环系统”,从中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这一战略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体现了中央优化国土开发、建立主体功能区的要求,体现了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也体现了淡化行政区划、推进要素流动、实现一体化发展的经济走向。

(二)“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架构的由来、进程与问题

200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区域发展战略。这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又是对山东区域发展认识的深化和创新,也是形成主体功能区、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重要举措。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省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增强山东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竞争力。一体推进,两翼展开,区域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

在行政区域上,“一体”主要由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大板块构成,具体包括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泰安、威海、莱芜、德州、聊城10市。其中,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烟台、威海6市构成“一体”的紧密层,泰安、莱芜、德州、聊城4市构成“一体”的外围层。

“两翼”,即南翼和北翼。南翼是指鲁南经济带,包括日照、临沂、济宁、枣庄、菏泽5市。北翼是指黄河三角洲及周边,包括东营、滨州2市及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乐陵市、庆云县、高青县、莱州市。

近年来,山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宏观调控为契机,努力探索区域发展新思路,“一体”快速推进,“两翼”有效提升,继以胶济线为纽带的半岛城市群、构建日韩“引资高地”的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后,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着力构建的“一体两翼”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正在逐步显现出来,区域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为全省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做出了积极贡献。

2、经济增长基础比较稳固。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内外市场活力逐步显现。五年来,在一系列扩大消费政策和措施的强力推动下,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各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保持较快增长。

4、工业结构得到改善优化。五年来,在着力打造制造业强省、加快建设半岛城市群制造业基地等政策措施的有力带动下,各区域制造业进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5、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五年来,各区域在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工业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速均高于38.0%。从占“一体两翼”的份额看,“一体”和北翼的工业利润占据绝对份额,达八成以上。其中,“一体”年均增加338亿元,2007年达到2078.8亿元,占59.3%;北翼年均增长38.0%,2007年达到856.7亿元,占24.4%。南翼份额有所提升,2007年总量为573.1亿元,占16.3%,比2002年提高3.1个百分点。

6、居民收入水平有效提升。

(三)一体带动两翼,两翼支撑一体,合力推动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体两翼”新战略,从过去着力从东西横向上解决东西差距问题,转而从南北纵向上探求山东经济协调发展,丰富和深化了对山东区域发展特点、趋势和规律的认识,对于促进工作指导转变,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统筹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充分认识当前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大好机遇

首先,党的十七大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和理论依据。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其次,省第九次党代会为区域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抓紧编制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区域发展政策。统筹重点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努力形成东中西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繁荣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第三,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山东地理位置优越,向东面向浩瀚的海洋;向西,中原城市群正在加速崛起;向北,随着国家区域发展重心由南向北梯次转移,环渤海经济圈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如火如荼,开始

呈现竞相发展的强劲态势,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向南,江苏举全省之力支持苏北,边界经济发展迅猛。西、北、南三个方向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既为山东区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山东应增强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避免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被边缘化。

2、增强“体”质,切实加大其对“两翼”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体”和“两翼”,不仅各具优势,而且“体”、“翼”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具备互动基础,在发展要素、产业层次、功能定位等方面,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整体。只有“主体”强壮了,才能更有效带动“两翼”丰实。 增强“体”质,主要应从三方面下功夫。一是按照产业提升的要求,切实优化产业结构。在注重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的同时,更自觉地追求发展质量的提高。充分发挥“一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高的优势,促进其产业结构逐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转变,将其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交通发达带、主体产业带、城市连绵带、创新密集带、前沿开放带、资本聚集带和人才荟萃带。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全面提高竞争能力和水平。要加快三大基地建设,以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建设为依托,打造济南信息通信产业基地;以济南、淄博、威海、莱芜等为依托,以晶体材料、氟硅材料、碳纤维、冶金材料的开发为重点,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以沿海8市为依托,发挥国家技术优势,规划建设一批海洋产业开发基地,为海洋产业链条的形成和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三是找准突破口,全面增强外围层经济实力。针对外围层经济不够发达、与紧密层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在将“一体”作为优化开发区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的同时,将外围层作为“一体”内部的重点开发区,区别对待,重点突破。要充分发挥外围层地区优势,找准突破口,加大要素投入,促进资源开发,推动外围层和紧密层良性互动,切实增强外围层经济实力,提高一体化水平。

3、丰实羽“翼”,有效提高“两翼”的支撑能力

山东南北两翼,腹地广阔、资源丰富、区位优越,是“一体”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只有“两翼”丰实,协调并进,才能为“一体”更加强大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丰实羽“翼”,促进“两翼”齐飞,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率先突破北翼。要按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经济技术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北翼明显的资源优势,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农业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和高效生态渔业。工业方面,要充分利用油气资源、海洋化工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加工制造业,优先发展石油化工、盐化工等重化工业,扩大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服务业方面,要将发展现代物流业放到重要位置,突出发展好临港物流,配套搞好集散、中转、存储和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将其发展为面向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二是加快发展南翼。从南翼的实际看,五市可融性强,地域相接、民情相近、产业相联,各市既有分工,又是有机整体。因此,加快一体化进程,实现由“错位竞争”到“合作共赢”的转变,是加快发展南翼的必然选择。鲁南五市要明确自身定位,坚持分工协作,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合作共赢,形成区域发展的合力。要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旅游开发、信息化资源等方面,实现“五个一体化”。要以鲁南星火产业带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利用高新技术和先

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群,争取在产业链条中占据较高位置,把南翼打造成山东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

2.临沂的商贸物流业

一组数字足以说明临沂商贸物流业的强大:全市拥有各类市场1010个,个体、私营经济业户20多万家,依托市场发展生产服务的人员达到230万人,日流动人口高达30多万人,实现商品交易额近千亿元,稳居全国第二、江北第一;货物运输从业人员11.3万人,物流总额达到1500亿元。目前,临沂市拥有庞大的物流配送体系,已形成以立晨、澳龙等国际物流企业为龙头,20余处大型客货运市场为主体,40余家第三方物流公司、2000多配载业户为支撑的综合运输网络,每天发车6000多个班次,货物运输从业人员11.3万人,物流总额达到1500元……

改革开放以来,临沂市委、市政府立足自身优势,确立了“发展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建立商贸城”的商贸发展战略思路,按照“政府领导,工商监管,多方投资,联合建设,共同受益”和“先成市后建场,先繁荣后规范,先综合后分离,先分散后集中,先简易后提高”的工作指导思想,因势利导,精心培育,使临沂逐步发展成了闻名全国的商贸城。全市现有各类市场近千处,其中各类专业批发市场206处,综合集贸市场792处。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温家宝、费孝通、田纪云、胡绳等多次来临沂专业批发市场视察,并给予了充分肯定。2008年临沂商城的商品销售额达到538亿元,被中国商业联合会评为中国市场名城。

现在的临沂批发城,位于临沂市城区西部,占地4.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由小商品、服装等44处批发交易区组成,有各种经营房间、摊位近2万个,从业人员6万人,上市商品3万余个品种,日上市人数达25万人次。 自1992年至今,临沂批发城一直居全省同类市场首位。在1992年国家统计局按集贸市场综合效益排序中,名列全国行业百强第三位;在国内贸易部评出的1996年度全国十大工业品市场中名列第三位。自1993年以来,连年被国家工商局授予全国文明市场称号。临沂批发城云集了全国客商,形成了鲁东南地区重要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中心,成为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并带动了当地生产加工胶合板、服装、建材、五金、塑料产品等企业6000余个,为国家、集体提供直接经济效益3.8亿元,为临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临沂商贸城形成的原因,从根本上说得益于天时、地利和人和。所谓天时,是指中国改革开放所提供的发展商品贸易的大背景。所谓地利,是指临沂自身所具有的环境条件。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处中国南北过渡、陆海连接地带,是鲁南苏北重要的交通枢纽。距日照、岚山、连云港三大港口百余公里,距青岛港260公里,北京至上海的高速公路纵贯全境,临沂飞机场是鲁南最大的航空港,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济南、青岛等航线。临沂机场为国家二级机场,是鲁南地区最大的民航机场,可起降波音737、麦道82等机型,现已初步开辟了通往全国各地的15条航线。而现已搬迁至远郊的长途汽车新站据闻是亚洲最大的汽车站。所谓人和是指临沂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敢于拼搏的大无畏精神。

临沂市市长张少军曾经阐述了临沂发展商贸物流业的优势:一是良好的区位优势。临沂地处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的过渡地带,离港口一百多公里,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临沂地处京沪高速公路中间点,胶新铁路、兖石铁路在此交汇,枣临、长深(临沂段)两条新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临沂机场年客运已达30万人次,辟有15条到国内重要城市的航线。良好的区位优势,为临沂商贸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辐射空间。

二是临沂人思想开放,商品经济观念比较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临沂群众就开始了个体商业经营。近年来随着经营业态不断提升,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临沂人的创业热情和追求一直不减,推动市场越做越大。

三是临沂市场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常年在临沂经商的有30万人,而浙商就7万多。类似的外来经商群体一方面为临沂市场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同时也带来新颖的观念,对当地经营户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真诚感谢在临沂批发市场经营的7万多浙商,他们为临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是政府有力的引导和推动。临沂市委、市政府这些年一直把商贸物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来抓,不断出台政策引导市场发展,提升市场管理水平,学习借鉴外地市场经营经验,专门制订搬迁改造规划,在城区西部规划了4.2平方公里的市场区。到2008年年底,有32个市场已经搬迁结束,辐射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原来经营比较粗放、业态相对落后的状况有了质的改变,形成了“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市场格局。

张少军归纳说,临沂目前共有68个专业批发市场。小到针头线脑,大到汽车及配件,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应有尽有。去年销售额就达538亿元,连年以10%以上速度增长,成为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商品市场。

临沂批发城健康发展得益于科学的管理和稳定的环境。九五年,市办专门设立了市场行政执法机构—一市工商局市场管理处,下设24个市场管理所,按照国家工商局市场规范化管理细则和《山东省城乡集贸市场管理条例》对专业批发市场实施全方位统一管理。为强化治安,还成立了全省第一家专司市场治安工作的市场公安派出所,并在市场成立了治安办公室,形成了完善的治安联防网络。 交通枢纽在哪里,人流和财富就会到哪里。临沂新客运总站的搬迁,带动了临沂商圈的西移,这一变化给物流、商贸批发城、房产等行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凡有车站处,皆有商业圈”,车站的搬迁,不仅仅是带来交通的变化,也意味着一个以新车站为轴心的“黄金商业圈”将逐渐浮出水面。新客运总站的营运必将带动周边商贸物流的发展,为临沂市物流业带来化学反应般的变化。

临沂新客运总站座落在王庄路、琅琊王路与双岭路交会处间,作为城西“新商圈”的核心地带,周围环绕临沂小商品城、香江中国商贸城、凯歌国际文化城、澳龙国际服装城等众多批发城。随着汽车客运总站搬迁,大量涌入的客流,带动了这些批发城的客流,进而演化成滚滚财流。

位于临沂新客运总站正南的临沂小商品批发城,今日热闹非常,客流量增加的“扩张效应”在这里显现明显。市内外的客商不断涌来,一些店铺出现应接不暇的“爆棚”场面。在批发城内名为“贵族文化用品”的店铺里,前来采办办公、体育用品的客商挤得满满当当, 让客商下车后几乎零距离便能到达我们这里,从1日起客流翻了一番,我现有的十几名工人已经应付不来了,零售相比以前在其他地方大大增加。”

随着车站的搬迁,西部买房潮也开始风行。前几年,市民一听到琅琊王路、工业大道附近居住就直摇头,现在随着商圈的西移,到西部去买房的市民多了起来。曹家王庄小区、冠蒙时代花园等房地产项目的热销就成了有力的证明。

市民张先生就认为,买房对交通问题考虑的比较多,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出行方便,所在位置的房产才有前景。现在,城区西部的房地产发展非常迅速,环境也大有改善,尤其是新车站启用之后,交通更加方便,西部房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车站搬迁将使西部成为临沂掘金地带。随着新汽车站的全面运营,周边市场内的人气将不断汇聚,以车站为中心的商业圈将呈向外辐射状发展,形成一个成熟繁荣的新商圈,临沂西部的商业圈也将变成掘金地带。

“新客运总站的营运加快了商业圈西移的速度,提高了货运市场升级改造的步伐和城区市场搬迁速度。”市交通局运管处货运科隋科长说。新的人流物流中心将集中在市区外,这为我市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改造、打造品牌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另外,它也将改写临沂商业格局,加快临沂西部商圈的发展。临沂市场相继西迁,所形成的规模优势促成了临沂西部商贸大环境的成熟。批发城是临沂的活力之源,它传播了商品意识,带动起多种经济模式协同发展。仅就加工业而言,全市有3000多家企业直接进驻批发市场,年销售额达50多亿元。临沂全市,围绕批发城从事餐饮、货运、旅店等服务行业的人员就达30多万人。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重点支持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批零餐饮、商务服务、家庭服务、房地产、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十大领域。注重做大服务业集聚发展载体。省里重点协调抓好50个服务业重点城区、100个重点服务业园区、100家大型服务业企业、100个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服务业大项目。

着力抓好十大产业体系建设

《意见》认为,要巩固发展农业基础,加快实施粮食千亿斤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多措并举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将着力抓好十大产业体系建设:粮油产业体系,形成从原粮到高端食品的产业链条;蔬菜产业体系,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条;畜牧产业体系,形成从养殖到食品、皮毛成品的产业链条;水产品产业体系,形成养殖、加工、出口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果品产业体系,形成鲜食水果、干果、果汁饮料、果酒等多元化

的产业链条;棉花产业体系,形成从种植到纺织、服装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林木产业体系,形成林产品加工、林纸一体化为主的产业链条;花卉产业体系,形成培育、生产、分级、保鲜、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种业产业体系,形成研发、繁育、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农业旅游产业体系,形成农村旅游产业链条。

建立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机制

《意见》指出,要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机制,挖掘政策投资和大项目带动就业增长潜力。鼓励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加强和改善就业公共服务,完善和落实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社会保险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实施加强就业培训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五年规划,设立就业培训专项资金,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的技能培训,到2015年每年培训城镇各类就业人员100万人。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5年,全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到2011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到2012年新增廉租住房保障6万户以上,为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适用住房12万套,改造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1000万平方米。

四大工程推进工业优化升级

《意见》说,推进工业优化升级要落实10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40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和13个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指导意见,突出抓好四大工程:

一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在项目安排、资金平台、财税政策上综合施策,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二

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工程。每年筹集10亿元左右,设立省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通过贴息、补贴、奖励方式,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尽快形成规模。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新材料基地。对大项目、好项目,在税收上实行优惠,产品推广使用上给以扶持。省里确定的高新技术项目,在项目审批、环评、供地上建立“绿色通道”。三是新特优引领工程。打造一批中国名牌和山东名牌。四是产业集群壮大工程。抓大扶小,近期着力培育 170个过50亿元、100个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打造140个特色产业镇,形成一批过百亿元、过五百亿元、过千亿元的大企业集团。 建立职工收入正常增长机制

《意见》指出,全省各地要研究制定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完善消费信贷政策,鼓励引导健康消费、绿色消费、低碳消费。以“搞活流通、便民利民、扩大消费、促进增长”为主线,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开辟新的消费领域,扩大休闲旅游、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节庆会展等消费,引导汽车、住房等大宗商品消费,推动公务用车改革。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建立职工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平均工资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加快流通体系建设,打造一批区域性商贸中心、现代商品批发市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一批现代流通示范县、示范镇,做强一批现代物流配送中心。鼓励支持企业在国内主要城市建立“山东商贸城”、“山东商品直销中心”等内销平台,拓展省外市场。

2011济南经济发展前瞻 抢占制高点 提高支撑力

济南市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早,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地热能开发利用和生物质能发电及相关配套产业发展较快。济南市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优势明显的产业体系,规模水平在全省居首位。 更加鲜明地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更加扎实地抓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按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创新驱动、富民惠民

四大战略,全力推进实力济南、魅力济南、宜居济南建设,着力在培育主导产业、加快城市建设、保障改善民生上取得新进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这是2011年济南市经济工作的总要求。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医药及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重点,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加大培育力度,加快构建具有高成长潜力和长远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推进新型城市化速度和发展提升服务业提供强大支撑,是济南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必然选择和现实路径

1月8日上午,济南高新区孙村片区,齐鲁泰山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清洁高效汽轮发电机组生产建设项目开工。

这个计划占地607亩、投资18.5亿元的发电机组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汽轮机、汽轮发电机700万千瓦的发电设备配套生产能力;达产后,企业年销售收入可达30亿元。此外,结合国家行业政策调整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在东区建设项目规划中还预留了60万千瓦级产品的发展空间,建成后即具备60万千瓦的研发和制造能力。该项目对打造我国第四大发电设备制造基地,振兴国家装备制造业,实现省政府建设济南发电设备基地的规划目标,提高我省发电设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端装备制造业只是济南市加快培育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

一。在不久前刚刚印发的《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济南市提出,“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形成规模优势,提升发展质量。同时,加快培育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

在去年12月29日召开的济南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济南市提出了大力实施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创新驱动、富民惠民“四轮驱动”战略。目前,济南市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成长期。无论是从

为加快城市化速度和服务业提升提供强大支撑,还是从着眼长远、积蓄发展后劲方面考虑,科学选择具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并实现新的突破,已是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现实路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对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极强拉动效应,未来将高速增长并发挥主导作用的产业。如果用三个词来概括,那就是“高成长潜力”、“长远竞争力”和“极强拉动力”。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省会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特别是经过多年的培育扶持,济南市具有相对深厚的产业基础。

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可以说是济南市的“传统长项”。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675亿元。现已形成以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为核心,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齐鲁软件园)、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园区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拥有浪潮、中创等一批极具行业知名度的软件企业。

济南市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早,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地热能开发利用和生物质能发电及相关配套产业发展较快。太阳能热利用产业优势明显,太阳能热水器年产能突破700万平方米,居全国首位。

济南市生物产业涉及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能源、生物服务等多个领域。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是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国家级创新药物孵化基地,省级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制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居全省前列。

济南市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优势明显的产业体系,规模水平在全省居首位。

凭着现有的良好发展基础,再经过精心培育和扶持,济南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产业规模和新的增长点。 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

“重点发挥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齐鲁软件园的优势和浪潮、

中创等骨干企业作用,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和高端软件产业,抓好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量子通信技术和三维CAD/CAM项目;大力扶持以力诺、桑乐、晟朗、北车风电、济锅集团等企业为重点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以齐鲁制药、福瑞达等企业为重点的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产业,以二机床、法因数控等企业为重点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专利、品牌、商标、标准战略,启动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规划建设,全市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400家以上,培育150家创新型企业和50家成长型科技企业。”

在去年12月29日召开的济南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长张建国对2011年的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

在《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济南市提出将通过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等举措,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比2009年翻两番,达到6500亿元,年均增长26%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家,努力培植千亿元以上的超大型企业集团;全市研究与开发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以上,突破100项关键核心技术,建立20个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增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培育100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建成产业特色明显、产业链比较完善、龙头企业主导、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市经济工作会议:全力推进实力、魅力、宜居济南建设

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提出坚持“四个结合”突出“五个注重” 12月29日上午,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今年全市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安排部署明年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市委书记焉荣竹,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建国出席会议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华东,市政协主席徐长玉和市委常委出席会议。 焉荣竹指出,明年全市经济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

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鲜明地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更加扎实地抓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按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创新驱动、富民惠民四大战略,全力推进实力济南、魅力济南、宜居济南建设,着力在培育主导产业、加快城市建设、保障改善民生上取得新进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九十周年。 焉荣竹要求,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扎实做好“十二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明年在经济工作指导上,要坚持“四个结合”。坚持把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坚持把科学发展与加快转变结合起来。坚持把城市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坚持把强市与富民结合起来。完成明年各项目标任务,在工作重点上要突出 “五个注重”。一是更加注重经济的平稳较快健康发展。二是更加注重培植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三是更加注重以新型城市化推进区域加快发展。四是更加注重在发展中富民惠民。五是更加注重改革攻坚和扩大开放。

张建国全面总结了今年经济工作情况,对明年经济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讲了意见。他指出,要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强消费拉动力,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确保投资稳定增长,抓好投资结构调整;加强物价调控监管,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要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工业优化升级,推进自主创新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结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要精心抓好老城区改造提升,加快建设西部新城、东部新城和滨河新区,推进北跨发展,完善县域城镇体系。要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社会建设。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鲜明地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更加扎实地抓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按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新型城市化、新型工

业化、创新驱动、富民惠民四大战略,全力推进实力济南、魅力济南、宜居济南建设,着力在培育主导产业、加快城市建设、保障改善民生上取得新进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城市建设让济南变得更美

规划长清黄河大桥、黄河隧道等建设

在老城区改造提升方面,推进泉城特色标志区、商埠区、济南金融商务中心、二环东路金融商务区等重点片区规划建设,抓好官扎营宝华片区、后屯苗圃片区等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旧简易楼改造。

加快建设三大新区。完成西客站综合客源枢纽工程建设,推进西部新城核心区、济西湿地生态区、大学科技园等片区开发。东部新城加快奥体文博、贤文、汉峪等片区开发建设,推进服务外包和总部经济基地、孙村高端产业区建设。滨河新区全面完成小清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加快实施华山、新东站、北湖、泺口、美里湖等片区规划建设。

推进北跨发展。规划长清黄河大桥、济齐黄河大桥、黄河隧道、石济客专黄河公铁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服务设施跨河延伸。

加快市内轨道交通规划

做好济南铁路枢纽优化等重点交通项目和国省道建设改造。积极推动省会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开工建设济南、青兰等高速公路,完成国道220线平阴段改建。完善城区路网结构,加快市内轨道交通规划,实施二环西路高架桥、张庄路等20条道路建设改造;优化支路微循环体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施济西二期供水工程,建设东区水厂,开工建设西部电热厂、济阳电厂。

加强南部生态功能区建设,启动新一批园林绿化工程,进一步做好名泉保护有关工作。重点做好市区周边荒山绿化,完成造林13000公顷。

点击2011年济南经济大盘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9日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为即将到来的2011年济南经济大盘定下了调子。会议上提出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创新驱动、富民惠民的四大战略,将指引未来一年济南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会议上的一个个关键词,市民可以从不同侧面观测到2011年济南经济发展的全局。

内生动力,让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体系,健全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培育消费热点,包括用足用好汽车家电不乡、以旧换新等政策,大力发展旅游、健身等服务型消费业态。

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包括改造提升一批特色商业街,构建5至8分钟便民消费服务圈。

投资:着力推进省会文化艺术中心等建设

明年将启动一批“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引导投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中小企业和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倾斜;着力推进省会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和园区建设,积极做好城际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