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小说京味风格探析

  摘要:老舍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市民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京味浓郁,开辟了现代文学创作题材的新领域。  关键词:市民世界;京味;幽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189-01  老舍是一位生活积累厚实、创作激情旺盛的作家,他的创作跨越了两个时代——现代和当代,成就卓著。老舍来自市民阶层,对他们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他的创作是写他最熟悉的生活。他的作品主要以他对市民阶层的深刻了解,塑造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市民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开辟了现代文学创作题材的新领域。从作者伦敦早期三部小说看,老舍的创作兴趣与写作水平都在渐渐提升之中。刚开始创作时,有“幽默冲淡了正义感”的倾向,但自幼濡染京城满族文化,使用俗白而富有生活情趣的北京方言,描绘北京风土人情,以喜剧方式演绎悲剧的风格特点,为现代文坛吹来了全新的风,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风格是“京味”。它是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土人情、特殊的文化趣味的精妙展示所形成的一种独特审美趣味。“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画卷。在《骆驼祥子》中老舍的画卷长廊里有寿棚寿席、巫婆的请神画符、坐花轿的婚礼、热闹的赶集庙会等,古都底层社会的众生相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细节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古老、颓败的皇城根下的四合院与胡同市民的生活情趣、文化取向被演绎得生动无比。老北京人要面子、讲排场、喜气派,向往精致的生活艺术,讲究老礼与老规矩,追求散漫、苟且偷安、温良敦厚的生活态度,老舍在北京市民的庸常百态中揭示了其文化心理构成,也形成了“京味”的风格。这样的“京味”气息弥漫于老舍作品气氛的营造之中、人物形象塑造、风俗的刻画之中。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有大量的对其精致、高贵、雍容的赞叹与欣赏,也有对美的不可避免的衰败与凋谢的惋惜与伤感。  老舍的市民世界有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三类。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太太等,善良、驯顺而又保守、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老舍在刻绘人物病态精神时使用夸张手法,达到漫画式对传统文化和北京文化颓废心态的鞭挞。“新派市民”的形象,在《离婚》、《牛天赐传》和《四世同堂》等作品中都出现过。其中既有兰小山、丁约翰之类西崽,也有张天真、祁瑞丰、冠招娣等等一类胡同纨绔子弟,一味求“新”、求“洋”而堕落,老舍以漫画式肖像手法对新派市民予以嘲讽。老舍同情地注视着从事个体劳动的城市贫民,此类市民形象勤劳、善良、质朴、坚韧,祥子是其中的代表形象,在旧社会的扭曲挤压之中,最终沦为城市流氓无产者。  《老张的哲学》中的赵四,《赵子曰》中的赵景纯,《二马》中的李子荣,是老舍理想市民形象的代表,老舍天真地赞美他们的侠义并以“大团圆”喜剧作为结局。  从创作伊始,老舍就在小说中注入幽默色彩,把幽默看成是作品的润滑剂,自我调侃与以“笑”泄“愤”。早期老舍的作品有些许低级趣味和失之于油滑,经历了世事沧桑的磨砺,讽喻与抒情、悲剧、正剧、喜剧融合,成为了老舍独特的幽默风格。  老舍的语言通俗、直白,却又加入了文学性,考究而不粗陋,生动形象,干净利落。语气、句式、说话的神韵都带有北京文化的烙印,充满“京味”,在北京市井浅显通俗的口语中挖掘出精制动人的美感。  在三四十年代,老舍并没有羸得普遍的好评,但在不多的评说中,都注意到他是特色作家。五六十年代老舍在文坛名声大振,被誉为“人民的艺术家”,但对老舍小说及其文学史地位的系统研究仍不多。直到文革后,樊骏《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一文发表,如何界定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才成为学术界重视的课题。80年代前期主要的老舍研究成果有宋永毅的《进入多维视野的老舍研究》这篇综述,80年代后期的专著有宋永毅的《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孙钧政的《老舍的艺术世界》以及赵园的《北京:城与人》,甘海岚的《老舍与北京文化》,还有吴小美和魏昭华的《老舍的小说世界与东西方文化》,陈霞文和石兴泽的《老舍创作论》,谢昭新的《老舍小说创作基本心理研究》等等,海外也有许多学者关注老舍研究,如新加坡王润华的《老舍小说研究》。有关老舍研究的书目,有《老舍研究资料》(吴怀斌、曾广灿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老舍年谱》(张桂兴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老舍研究纵览》(曾广灿著)、王惠云、苏庆昌的《老舍评传》(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等等。  参考文献  [1]茅盾.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N].新华日报1944-4-17.  [2]老舍.老舍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3]老舍.三年写作自述[J].抗战文艺.1941,(7).  [4]老舍.三年写作自述[J].抗战文艺.1941,(7).  [5]老舍.我怎样写《骆驼样子》[J].青年知识.1945,(l).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