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毛概读后感

故乡—灵魂的栖息地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

—101112132 黄瑞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一部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结合,大时代与小细节的交织,一部影响着很多人的纪实文学作品,延续着作者自由、明辨、慈悲、温暖,关乎心灵与真实的写作之路,不得不说是熊培云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作者如是说。就这样一句简单的却夹杂着浓厚的乡土情结的话就足以将读者深深吸引并引起大多数读者的共鸣。没有人不喜欢自己的故乡,没有人不思念自己的故乡。

在自序中作者说道:我的村庄是一个能够让我褪去浮华、回归安宁的所在。村庄,故乡,美好的地方,说起她们,难免会与阳光明媚,空气清晰等字眼联系起来。在当今这个各方面均发展迅速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压力接踵而至。最近一直在关注“天下女人幸福力”课程首席专家海蓝博士不断更新的关于全国百名静修生百日静观减压之旅的微博。她说:今天漫步在河边,看到迷迭香,花香浓郁,走近后,惊奇的发现,上面布满了蓝色的不知名的小花。我不知道她们那刻是不是在村庄,我只知道,她的话语只能让我想起我的故乡。或许,只有自己的故乡才会让自己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得到久违的平静与安宁。

“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在写到故乡村边晒场上方的那棵老树,作者感慨。在作者看来,卖掉村庄里的古树就等同于将自己的村庄下葬,这些树见证了故乡经历的风风雨雨,它们是故乡的捍卫者。打着建设与美化的幌子,村庄的大树在一点点的消失,现在的村庄大抵如此。每每看到家乡那些陪伴着自己长大却渐渐不在到最终出现在大城市的树木,伤感失落在所难免。村庄,难道不是由树木组成的庄园吗?在砍伐或者移栽它们的同时,那些所谓的建设者与美化者难道就一点没有想到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吗?树木在消失,村庄在沦陷,哀痛。

然而“沦陷”一词的意义又何止这一点!尤其对中西部的部分农村而言,简直就是崩塌。因为这30年来的发展,主要是城市的发展。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农民都要涌入城市,可是由于“土地拥有农民”,城市对于农民而言只是个“暂住地”,哪怕居住了10年20年。结果是大量的青壮劳动力低调地入住城市,农村中留下大量老人和儿童,缺乏生气。而且农家子弟一旦鲤鱼跃了龙门考上大学,

就大多不会再回去,升学体制如抽水机一般,将农村里最有生命力的个体诱惑进城。“他们本来只是需要土地,却被告知还有天堂”,饱含多少讽刺的一句话,却真切道出了当时的农村所存在的一个可笑现象。另一方面,农家的孩子考上大学的确是喜事,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困境。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而不能入学的事情也屡见不鲜。经济的落后,以及与城市之间存在的种种不公平现象也是导致故乡劳动力与知识分子短缺以致村庄渐渐沦陷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民苦于种种贫困与不公,又无望于改变,想来心凉。

读完这本书,太多地方与作者产生共鸣,感触最深的还是作者所说的农民工部分。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对农民工这个字眼自然不陌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父亲就开始以农民工的身份漂泊于外地。父亲小学未毕业,却是喜欢看书的,不管走到哪里,包里都会揣着一两本自己喜欢的书籍,不时还会写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也曾见到他写道关于家人、关于家乡的一些文字,生硬然而读起来却很有味道。每每他回到家中,憨厚的笑,晒得黝黑的面庞,家人都会生出一股莫名的踏实感。每次父亲回家的第二天,通常就是和村里的大人一起一边在村子里转悠,一边聊着天,从村边的大树到乡间的路,从村东边的菜园到家旁边的池塘。哪里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你一句我一句,对家乡的喜爱都堆在了脸上。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那个时候的父亲,那个时候的美丽村庄。

大多时候,我庆幸我是生于农村。当讲起小时候在农村的种种:春天田野间的小野花,夏夜的萤火虫,秋季的霜冻,冬天的皑皑白雪,室友各种羡慕,生于大城市的她们经常说到她们是没有童年的人,这时我便会有一种自豪感。是的,我是爱我的故乡的,可爱的村邻,互相看着彼此长大的小伙伴,想想都觉得美好。而现在,我依然行进在求学的路上,与故乡渐行渐远,故乡也在悄悄发生着如作者所说的一些变化。如今身处于大城市,喧嚣嘈杂,每到内心烦躁的时候就会拉着好朋友在黑夜里漫步在幽静的大学校园,或许只有在那时才会找到一些与故乡相似的地方,凉凉的风,不如故乡好看的夜色,因为没有明亮的月,拥挤的星。

作者拿自己的小村庄做例子来反映那个时期乃至现在中国的一些状况,我想,不论故乡如何沦陷,如何改变,作者依旧将她放在心底,没有人愿意放弃自己的故乡,对故乡心存希望,永不泯灭。有故乡,便有灵魂。

拿作者的一句话作结:有故乡是件美好的事情。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