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提纲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

. 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

1. 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重要) 2. (很重要) 3. 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

4. 太阳系(很重要)

(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重要)

(2

(很重要)

Ⅰ.

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 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 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 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很重要) ...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了解)

1. 4H ———He+能量 (重要)

2. 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重要)

3. 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4.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

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很重要)

1. 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很重要) 2. 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很重要) 3. 太阳活动的特征:①周期性:11年;②整体性:群发。(重要) 4. 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很重要) 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 ④可能与地震有关联。

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总星系 (140其他恒星系 (2000多亿个)

1250多亿个)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很重要)

一、地球的自转(很重要)

1.

360°/24小时=15°/2.

R -地球半径,φ-纬度)

记住:0°—1670千米/小时、30°—1447千米/小时、45°—1181千米/小时、60°—837千米/小时。 3. 昼夜交替:产生原因:地球自转。(昼夜现象的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4. 地转偏向力:偏转规律:南左北右,赤道不偏,纬度越高,偏力越大。(很重要)

5. 15°,地方时相差1°,地方时相差分钟。北京的地方时为12时,那么“北京时间”为12时16分。 6. 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15°一个时区。 7.

【注意】:①东12区和西12区的特殊性——同时异日。② “北京时间”

=东八区的区时=120°E 经线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如:北京时间为12时,北京的地方时为11时44分。 8. 日期变更线(注意有两条)

Ⅰ国际日期变更线(固定的、人为规定的):理论上180°经线,实际上一条折线。西早东晚。顺减逆加。 Ⅱ零时经线(向西移动的、自然的):——决定了新旧日期的范围。东早西晚。

【注意】:①北京时间为

9月10日12时,美国西部时间为9月9日20

时。②9月20日12时轮船用了5分钟越过180°经线,到达时间可能是:ABC A.9月20日12时05分、 B.9

月19日

12时05分、 C. 9月21日12时05分。 二、地球公转(很重要)

1.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近快远慢。

2. 晨线和昏线:弃暗投明——晨线;弃明投暗——昏线。昼弧和夜弧的份额就是昼长和夜长的份额。

3. 4.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很重要)6月22日(夏至日)【注意】: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5. 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日出时间=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 6. 太阳高度:【注意】:昼半球—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

φ即地理纬度、δ直射点纬度)(很重要)【注意】:①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а:h )与楼距即影长(l )的关系:8.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很重要)

Ⅰ纬度变化:(很重要)【注意】:注意: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Ⅱ季节变化:(很重要)6月22日(夏至日)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9. 四季的划分:(1(很重要)

(2)划分:①天文四季: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季——冬夏两季间的过渡季节。(重要)②欧美四季划分:二分二至为四季的起讫点。(重要)③中国传统四季划分:“四立”为四季的起讫点。(重要)④北温带气侯四季划分:3、4、5——春; 6、7、8——夏; 9、10、11——秋; 12、1、2——冬。 10. 五带的划分:(1)形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都有随纬度变化的规律。(很重要)

(2)划分:热带——有直射,无极昼、极夜;寒带——有极昼、极夜,无直射。温带——既无极昼、极夜,又无直射。(很重要)【注意】: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本节联系图(很重要):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注意】:地震发生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而船上的船员只有上下颠簸。(很重要) ①莫霍面:大陆地下 33km 处,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增加。(纪念奥地利科学家莫霍洛维奇) ②古登堡面:地下 2900km 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纪念德国科学家古登堡) 地壳平均厚度17 km。(陆壳平均33 km,洋壳平均6 km

【注意】:软流层(深度约410 km处)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很重要)

【注意】(很重要)

2000-3000

H

6370 (重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1.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太阳系的家族,八大行星。 2.东加西减。——地方时、区时的求算。

3.顺减逆加。或(东来加,西来减)——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的换算。 4.近快远慢。——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规律。

5.(弃暗)投明为晨,(弃明)投暗为昏。——日照图中晨昏线的判断。

6.南左北右,赤道不偏,纬度越高,偏力越大。——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左右手定则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了解)【注意】: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重要)

(1)按存在形式分:①气态矿物(如天然气)、②液态矿物(如石油、天然汞)、③固态矿物(如石英,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2)按组成成分分:①金属矿②非金属矿(有方解石、云母、石英、金刚石等。) (二)岩石(很重要)

(1)岩浆岩: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2)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而形成。有两个突出特征: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一)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地质循环是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循环。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放射能→热能→机械能。(了解) (二)岩石的转化(很重要)

1. 2. 四个循环过程:(很重要) 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注意】:一出三进是岩浆,一进三出是岩浆岩。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很重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岩石圈不是完整的,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并且板块边界相对活跃,板块内部相对稳定。相邻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或彼此分离。(即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重要) 板块边界类型: (很重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褶皱: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的弯曲现象。(了解)

中间岩层向上隆起(上凸)的称为背斜;中间岩层向下凹陷(下凹)的称为向斜。 (很重要) 2. 断层:岩层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重要)

中间相对上升的岩块,往往形成地垒;(如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很重要)

中间相对下降的岩块,往往形成地堑。(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很重要) 3. 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形、地貌。如褶皱山、向斜山、块状山、断层线等。(重要)

4. 指导意义:储油气、储水;(重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很重要)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主要表现:①风化(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②(水、风、海、冰川等的)侵蚀、③搬运、④沉积、⑤固结成岩。【注意】:流水的侵蚀地貌:①横断山地的山高谷深、②青藏高原的水拍云崖,③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水的沉积地貌:①山口冲积扇,②河流中下游凸岸形成冲积平原,③河口附近三角洲。风力的侵蚀地貌:①风蚀城堡、②风蚀蘑菇、③风蚀柱。风力的沉积

地貌:①沙丘、②沙垄、③黄土高原。冰川侵蚀地貌:①角峰、②冰斗(U 型谷)、③峡湾。我国的喀斯特地貌:①广西桂林山水、②云南路南石林、③四川乐山天坑群、④浙江桐庐瑶琳仙境。

第三节 大气环境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 。 2. 大气的垂直分层: (重要)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表现形式:①选择性吸收、②散射 ③反射。(很重要)

呈现蔚蓝色。原因是: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容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射。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很重要)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是:①太阳辐射→②大气削弱→③地面吸收→④地面辐射→⑤大气吸收→⑥大气逆辐射。(即“太阳暖大地①②③,大地暖大气④⑤,大气还大地⑥”。)(很重要)

【注意】:(1(很重要)

(2)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远不如月球表面大?原因是:地球表面有厚厚的大气层,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效果好,气温高;故昼夜温差小。

(3)秋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解释“十霜九晴”)原因是:白天少云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少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气温低;水汽凝结成霜。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因素;②下垫面因素;③气象因素。【注意】:(1)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越集中,同时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很重要)(2)新雪比草地的反射率高、吸收率低,到达的太阳辐射少。(了解)(3)晴天多,到达的太阳辐射多。(了解)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很重要)

1. 形成原理:①温度差→②垂直运动(热上升、冷下沉)→③气压差(热低压、冷高压)→④水平运动(风从高压流向低压。)(很重要) 【注意】:产生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产生风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只有在水平方向上,大气才由高压流向低压;在垂直方向上,大气运动是冷热不均造成的。

2. 等压面弯曲:“高高低低”高压处等压面向高空弯曲,低压处等压面向低处弯曲。(很重要) 3. 常见的热力环流:(很重要)

(1)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巴山夜雨”。 (2)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鱼船晚上固定好。 (3)城市环流(风从郊区吹向城市)——化工厂放在远郊。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很重要)

【注意】:(1)等压线越密集→单位距离的气压差越大→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很重要)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 形成因素:(很重要)热力因素:如 赤道

低气压带和 极地 高气压带;

动力因素:如 副热带 高气压带和 副极地 低气压带。

2. 三圈环流、七大气压带、六大风带:(很重要)

(0°~30°)低纬环流和信风带(北半球东北信风带,南半球东南信风带); (30°~60°)中纬环流和西风带(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 (60°~

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很重要)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形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北半球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呈块状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大,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重要) 【注意】:1月: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也叫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使之仅保留在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和大西洋(冰岛低压)上。7月:印度低压(也叫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使之仅保留在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和大西洋(亚速尔高压)上。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 季风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南亚的西南季风)(很重要) 2. 分布: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很重要)

【注意】:南亚的夏季风是西南季风,它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重要) 1. 受单一气压带影响的气候

①赤道低压带—— 热带雨林 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②副热带高压带—— 热带沙漠 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③极地高压带—— 极地 气候——终年寒冷干燥。

2. 受单一风带影响的气候①盛行西风带—— 温带海洋性 气候——全年温和湿润。 3. 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影响的气候

①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 热带草原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凉爽少雨。 ②副热带高压带和盛行西风带—— 地中海 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4. 季风气候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东亚的 温带季风 气候和 亚热带季风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低温少雨)。 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南亚的 热带季风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凉爽干燥。 5. 与海陆位置有关的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按属性、热力差异)分暖气团与冷气团。

2.锋面系统(按属性、热力差异、和移动方向)分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很重要) 3.冷锋、暖锋及其天气比较(很重要)

【注意】: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特征要牢记!(很重要)

4.准静止锋:我国著名的准静止锋有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二)气压系统与天气(很重要)

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是就气压状况而言;气旋和反气旋是就气流状况而言。(很重要)

(三)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很重要)

锋面气旋:气旋常常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在中纬度地区比较常见。往往出现雷雨、暴雨、暴雪、大风、降温等天气。【注意】:南、北半球锋面气旋的绘图与识别,雨区位置的判断,天气现象的描述。(很重要)

总结:引起天气变化的主要天气系统有 冷锋 、 暖锋 、 准静止锋 、 气旋 、 反气旋 、 锋面气旋 。

练习:下列天气现象与哪种天气系统有关:⑪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冷锋;⑫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⑬夏秋季节的台风:气旋;⑭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暖锋⑮冬季的寒潮:冷锋;⑯江淮地区的伏旱:反气旋;⑰贵阳“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准静止锋;⑱江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准静止锋; ⑲“一场春雨一场暖”:暖锋;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冷锋;⑴秋高气爽:反气旋; “⑵一场秋雨一场凉”:冷锋; ⑶云南“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冬” 昆明准静止锋。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1. 水循环三大类型(空间位置):①海上内循环、②海陆间循环、③内陆循环。(重要)

2.

六个环节(运动形态):①蒸发、②降水、③水汽输送、④地表径流、⑤地下径流、⑥下渗。(很重要) 台风登陆是水汽输送;“大江东去”是地表径流。 水循环的驱动能量:太阳能和重力能。 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重要)

①维护全球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器);②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大自然的空调);③促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淡水制造厂);④塑造地表形态(地形雕塑师)。 二、洋流

1. 洋流:(1)按性质分:暖流: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寒流: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洋流。 (2)按成因分:风海流:在信风带和西风带吹拂作用下形成。补偿流:有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

【注意】 3. 分布规律:(很重要)

①中低纬大洋环流:以 副热带 ②中高纬大洋环流:以 副极地 ③季风环流: 夏季受 西南 季风影响,自西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冬季受 东北 季风影响,自东向西流,4.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很重要)

(1)沿海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2)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或离岸风、上升流处形成世界性大渔场。 (3)航海事业。借助洋流可以节省时间,节省燃料。

(4)海洋环境。好处:加快净化速度;坏处:扩大污染范围。

【注意】:①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俄罗斯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②撒哈拉沙漠延伸到西海岸,受加纳利寒流的影响;澳大利亚西海岸的沙漠,受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秘鲁沿岸的沙漠,受秘鲁寒流的影响。③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形成;北海渔场:东格陵兰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形成;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

c g

e

a

b

f

00

h

汇形成。④秘鲁渔场:离岸风、上升流带来丰富的饵料。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重要)

化学演化→生物演化(有机进化)。2亿年前(中生代的侏罗纪),爬行动物繁盛。200-300万年前(新生代的第四纪),人类出现。 “孢子植物的时代”是古生代。“裸子植物的时代”是中生代。“被子动物的时代”是新生代。地质年代表:(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很重要)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了解)

1. 地质历史时期两次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二叠纪)和中生代末期(白垩纪)。 2. 生物灭绝的原因:环境变迁、灾变事件。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了解)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人与环境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协调人地关系: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了解) 1.五大圈层(自然地理环境组成):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

2.四大循环:①地质循环②大气循环③水循环④生物循环。 3 ③区域与区域相联系。(重要)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重要)成土母质(风化物):是土壤的原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氮除外),影响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二)气候与土壤(很重要)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性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1.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黑土形成 2.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少。红壤

(三)生物与土壤(重要)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密切影响土壤肥力。森林土有机质含量低于草地。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为土壤表层提供大量有机质。

(四)地形与土壤(了解)地形通过影响温度和降水,形成明显的垂直分化。 1. 地势:①陡坡:难发育深厚的土壤。②缓坡:发育深厚的土壤。

2. 坡向:①阳坡:光热条件较好,水分条件差;②阴坡:水分条件较好,光热条件较差。 (五)人类活动和土壤(了解)

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地,如南方的水稻土,北方的黑垆土。

消极影响:过度利用,导致土壤退化,如盐碱化、荒漠化(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土壤板结等。 土壤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成土因素中,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是成土母质和地形,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是生物和气候。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成土过程中主导因素是:生物和气候。

土壤是一个构成复杂、不断变化的自然综合体,其形成过程相当缓慢。(很重要)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差异性无处不在,差异性是 绝对 的;而整体性是 相对 的。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很重要)

1. 地带性分异规律 表现出一定的性。

2.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 常常表现出

和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

因地制宜。①在 湿润 区:植树造林。②在 干旱 区:使乔木-灌木-草本形成合理的结构。

生态退耕。①在森林自然带: 退耕还林 。②在草原自然带: 退耕还草 。③在湿地: 退耕还湖 。 五、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很重要)

寒带冰原气候 寒带苔原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60°N 90°N 80°N 70°N

寒带冰原带 寒带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海洋性

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大陆性

气候

40°N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30°N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带和 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10°N 0°

热带草原带

理想大陆自然带图:(很重要)

A .

I

B . C .

J

D . E . F .

L M R Q

N

O P

G . H . I .

例1:读我国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答:

(1)沿AB 线自然带的更替属于__纬度地带__的分异规律,由A 到B 依次出现的森林类型是寒温带 针叶 林、中温带 针阔混交 林、暖温带_落叶阔叶_林,亚热带_常绿阔叶_林,热带季雨林,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_热量 _为基础的,产生这种分异规律的根本原因是__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________。

(2)沿CD 线自然带依次由__温带落叶阔叶林带__、_温带草原带_过渡到__温带荒漠带__;这属于__干湿度地带__的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__水分_差异所造成的,这种变化在_中纬度_地区较为明显,产生这种分异规律的根本原因是__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__ 。 例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自然带名称: A 热带雨林带 ,B 热带草原带 ,

C 热带荒漠带 ,D 亚热带长绿硬叶林带 。

(2)A→B →C →D 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纬度地带 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 热量 为基础的。

(3)形成非洲这种地域分异,主要是受 太阳辐射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4)图中C 自然带直通西海岸的原因是 受加那利寒流影响,降温减湿 。 (5)图中赤道穿过的地区东部形成B 自然带,西部形成A 自然带,试分析其原因。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是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A

D

B

1. 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地形条件深刻影响着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

2. 分布特点(形态特点):(很重要)

(1)我国北方平原(河流较少)地区:规模一般比较大,人口较多,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2)南方丘陵地区:规模一般比较小,人口较少,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多在山谷,呈点状。 (3)在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规模一般比较大,人口较多,多呈带状。

(4)在西北内陆地区:聚落(绿洲)呈串珠状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好处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相对发达。(还沿着交通干线分布。)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 地形条件:深刻影响着交通线路的布局、形态和走向。(很重要)

【注意】: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地形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很重要)

. 全球变暖:(很重要)(1)原因:①大量使用矿物燃料;②砍伐森林。

(2)危害:①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②全球降水量显著变化,引起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3)对策:①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等;②保护植被、植树造林;③国际合作。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 影响自然资源。2. 加剧自然灾害。3. 破坏生态系统。4. 影响生产领域。5. 危害人体健康。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自然资源概述 (一)自然资源概念

1.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沙漠、闪电、水电、汽油、化肥都不是自然资源)

2.属性:(五个)①有限性:②整体性:③地域性:④多用性:⑤社会性: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1.按自然属性分: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2.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其中:可再生的、普遍存在的、有数值特征的、有较大的变率的是 气候 资源。

:有地带性分布规律。 ②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具有地质作用的规律。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很重要)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二)工业社会时代——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两大因素是:①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②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

煤炭工业城市: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石油工业城市:黑龙江的大庆、新疆的克拉玛依、山东的东营、英国的阿伯丁。钢铁工业城市:辽宁的鞍山和本溪、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河北的迁安。有色金属工业城市:甘肃金昌的镍矿、安徽铜陵的铜、云南个旧的锡。

(三)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日趋弱化。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了解)

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①地质地貌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

②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冰雹、雪灾、焚风、龙卷风、沙尘暴、冻雨、雾霾。 ③生物灾害:物种减少、物种入侵、蝗灾、鼠灾、禽流感、森林火灾。 ④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咸潮。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有:群发性、多因性、突发性、周期性、潜在性、复杂性。(群多突、周潜复) 二、自然灾害的危害(了解)

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环境破坏,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洪涝和干旱最为常见、危害范围较广。地震造成的损失最大。 三、中国的洪涝灾害(了解)

(一)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 (二)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夏季风的进退与降水地区分布:4月份雨季开始,雨带北上,9月份,雨带南移;10月份,雨季结束。

表示4、5月份雨带图的是 D ;表示6、7月份雨带图的是 B ;表示7、8月份雨带图的是 A ;表示8、9月份雨带图的是 C 。 (一)98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措施。(很重要)

(1)自然原因:①树状水系,支流多,流域面积大; ②流域内普降暴雨,持续时间长;

③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 ④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淤塞河道;②围湖造田,导致调蓄能力差。 措施:①疏通河道,加固堤防;②保护植被,植树造林; ③退田还湖; ④兴修水库。 (二)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及措施。(很重要)

(1)自然原因:①扇形水系,支流多,流域面积大; ②流域内普降暴雨,持续时间长;

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④河道淤塞,失去入海口。

(2)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淤塞河道;②围湖造田,导致调蓄能力差。

措施:①疏通河道,加固堤防;②保护植被,植树造林;③退田还湖;④兴修蓄洪工程;⑤开挖入江水道、人海水道。

对地理问题的分析,一般采取模式分析法。读某循环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若该图表示地壳物质循环,③表示外力作用,则C 是 D 构造和含有 。

(2)若该图表示热力环流,则A 、B 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小的是,原因是 ② ④

若该图表示夜晚海陆间热力环流,A 、B 两地表示陆地的是 。 若该图表示亚洲东部季风环流,A 表示陆地,则此时为 季节。 ① (3) 若该图表示低纬大气环流,则A 处为B 处为带。 B A

若此图为南半球中纬度大气环流模式图,则图中A 处为 带,B 处为 带,箭头①的风向为 ,形成原因是 。

(4)若该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箭头③表示 ,人类对 (填序号) 环节影响最大。

(5)若该图表示大洋环流示意图,则该环流为半球纬度大洋环流,属于风海流的是和,它们分别是风带和 风带推动海水所形成的洋流。字母 处可能形成世界性大渔场,该渔场最主要成因是 ;在太平洋是 渔场,在大西洋是 渔场。在太平洋②是 洋流,④是 洋流;在大西洋②是 洋流,④是 洋流;

海洋:A 地中海(面积缩小)、B 红海(面积扩大)、C 大西洋(面积扩大)、山脉:D 阿尔卑斯山脉、E 喜马拉雅山脉、F 落基山脉、G 安第斯山脉、岛屿:H 冰岛、I 复活节岛、J 台湾岛、K 夏威夷群岛、L 东非大裂谷、M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N 马里亚纳海沟

25

18

6

7

17

15 13

16

12

14

10

10

9

10

11

19

3

4 1 2 8

5

24

23 22

21 20

25支洋流、4大渔场:

岩石、大气、水、洋流、自然带小常识:(很重要)

1. 列举四种岩浆岩:侵入岩有:①花岗岩、喷出岩有:②玄武岩、③安山岩、④流纹岩。 2. 3. 列举四种变质岩:①片麻岩、②大理岩、③石英岩、④板岩。 4. 5. 列举四种地垒构造:①华山、②庐山、③泰山、④峨眉山。 6. 列举四种地堑构造:①渭河平原、②汾河谷地、③吐鲁番盆地、④东非大裂谷。

7. 8. 列举三种流水沉积地貌:①冲积扇、②冲积平原、③三角洲。 9. 10. 列举三种风力沉积地貌:①沙丘、②沙垄、③黄土高原。 、③峡湾。 11. 列举三种冰川侵蚀地貌:①角峰、②冰斗(U 型谷)

12. 13. 列举内力作用的五种表现: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地震、④火山、⑤变质作用。 14. 15. 列举赤道穿过的六大板块的名称:①非洲板块、②印度洋板块、③亚欧板块、④太平洋板块、⑤南极洲板块、⑥美洲板块。 16. 列举消亡边界的三种标志:①海沟、②岛弧、③山脉。

、③海洋。 17. 列举生长边界的三种标志:①海岭、②裂谷(断层)

18. 列举地质构造应用的三个领域:①背斜找油气、②向斜找水、③工程建设避开断层。 19. 说明隧道选址的地质构造名称,并简析原因。

答:背斜。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工程量小、②不易塌方,安全性高、③不易渗水。 20. 列举大气受热过程的六个环节:①太阳辐射→②大气削弱→③地面吸收→④地面辐射→⑤大气吸收→⑥大气逆辐射。 (列举热力环流的四个环节:①温度差→②垂直运动→③气压差→④水平运动)

21. 列举三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城市环流、②海陆风、③山谷风 。

22. 列举六大风带的名称:①东北信风带、②东南信风带、③④盛行西风带、⑤⑥极地东风带。 23. 列举七大气压带的名称:①赤道低压带、②③副热带高压带、④⑤副极地低压带、⑥⑦极地高压带。 24. 列举六个常见的天气系统:①冷锋、②暖锋、③准静止锋、④气旋、⑤反气旋、⑥锋面气旋 。 25. 列举季风的两种主要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26. 27. 列举受单一气压带影响下的三种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沙漠气候、③极地气候。 28. 列举受单一风带影响下的一种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9. 列举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影响的两种气候:①热带草原气候、②地中海气候 。 30. 列举水循环的七大环节:①蒸发、②降水、③水汽输送、④地表径流、⑤地下径流、⑥下渗、⑦蒸腾 31. 。 32. 列举南半球的四支寒流的名称:①秘鲁寒流、②西澳大利亚寒流、③本格拉寒流、④西风漂流 。 33. 列举南半球的四支暖流的名称:①巴西暖流、②东澳大利亚暖流、③马达加斯加暖流、④南赤道暖流 34. 列举自然环境的五大要素:①气候、②地形、③水文、④生物、⑤土壤 。

35. 列举自然环境的四大圈层及四大循环:①岩石圈——地质循环、②大气圈——大气循环、③水圈——水循环、④生物圈——生物循环。 36. 37. 列举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八个自然带:①积雪冰川带、②高山草甸带、③高山荒漠带、④高山草原带、⑤高山灌木带、⑥针叶林带、⑦针阔混交林带、⑧常绿阔叶林带。

38. 列举六个自然带非地带性因素,并各举一例:①海陆分布—南美洲缺失针叶林带和苔原带、②地形起伏—南美洲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③洋流—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带的形成、④水源—尼罗河沿岸的“绿色走廊”、⑤小地貌—黄土高原小流域重复出现、⑥土壤—华北酸性土壤长油松,碱性土壤长柏树。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