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_老莱子_典故探析_张彦

第29卷第6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ube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

Vo.l29No.6,2009

唐诗/老莱子0典故探析

张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1摘 要2 老莱子是先秦的道家学者,汉代的/老莱子0故事衍生两个支流:一,老莱子是古代楚国的隐士;二,老莱子是/戏彩娱亲0的儒家孝子。唐前诗歌的/老莱子0典故都用隐士含义,唐诗的/老莱子0典故大多数用孝子含义。这一现象彰显了唐人对儒家家庭伦理的倡导与推崇;唐人借此典表达对归家省亲的渴望之情;表达/忠先于孝0和/忠孝两全0的忠孝观念。1关键词2 老莱子;典故;唐诗;孝

1中图分类号2I206.2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9-4733(2009)06-0027-04 老莱子/戏彩娱亲0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0故事之一,是历代诗人喜用的孝养父母的典故之一。唐前诗歌的老莱子典故,尚未体现出孝事父母的含义,诗歌中的/老莱子0只是古代楚国的隐士。到了唐代,用/老莱子0典故的诗歌近130首(笔者据5全唐诗6及5全唐诗补编6统计),其中110多首诗在孝养双亲的含义上使用这一典故;10余首诗在隐士的意义上使用这一典故。为何/老莱子0典故会出现两种不同的使用含义?两种含义究竟来源于同样的典籍著述的同一个故事,还是来源于不同的典籍?本文拟梳理/老莱子0典故的由来,其含义的渊源流变,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唐诗/老莱子0典故所显现的情感意蕴和文化意蕴。

篇6接着记载了老莱子教导孔子的话,他让孔子不要汲汲于成就拯救万世的圣业,而要返归本性,抛之名利,忘乎善恶,顺乎自然,/踌躇以兴事0,这全然体现了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由此可见,老莱子可能是先秦道家学者,并曾当面训诫过孔子。

5战国策.楚策四6记载:有人劝说楚臣黄齐时说,老莱子曾以/舌柔齿坚0的寓言教导孔子如何事奉君王。史载老子也多用此寓言:齿虽坚,却日久磨擦年老而落,舌虽柔,却游刃有余完好无损,这典型的体现了道家全身保性的处世哲学;5史记.仲尼弟子列传6也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0[2]可见老莱子是楚国人,与孔子同时代,年龄可能比孔子较长,孔子曾多次受教于富有道家思想的老莱子。明确说老莱子乃道家学者的是两汉正史。5史记.老子韩非列传6载,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0[2];5汉书.艺文志6道家类典籍著录:/5老莱子6十六篇。0[3]老莱子的著述今已不存,其事迹在先秦典籍和汉代正史中仅留下以上语焉不详的记载,历史叙述的空白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是老莱子故事演变的契机。

于是老莱子又有了隐者的身份,张守义5史记正义6引5列仙传6云:

/老莱子,楚人。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杖木为床,蓍艾为席,菹芰为食,垦山播种五谷。楚王至门迎之,遂去,至于江南而止。曰:-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0[2]

5列仙传6旧题为西汉刘向撰,其实是汉魏时人托刘

一、唐前老莱子故事的渊源流变

/老莱子0典故在唐诗中最普遍的使用意义是其行

孝娱亲的孝子形象,但是历史古籍中最早记载的/老莱子0却是一位道家学者。

(一)从道家学者到隐士

关于老莱子的事迹,早在先秦典籍5庄子6中就已有记载。5庄子.外物篇6: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脩上而趋下,未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进乎?.老莱子曰:,,0[1]

老莱子先是劝诫孔子:若想成为君子就要去除形容举止所显现的骄矜,不要貌若负有经营四海的贤能和智慧。孔子深以为是,询问老莱子/业可得进乎?05外物

[收稿日期] 2009)09)04

[作者简介] 张彦,女,内蒙古满洲里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向之名而作,宣扬道家信仰。这里老莱子是一位躲避乱世而隐居蒙山,简衣疏食的隐士,并像庄子一样有拒绝楚王聘任的事迹,最终隐逸江南。西汉刘向5列女传6又有5楚老莱妻6条载:

/楚老莱子之妻也。莱子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葭墙蓬室,木床蓍席,衣緼食菽,垦山播种。人或言之楚王,曰:-老莱,贤士也。.王欲聘以璧帛,恐不来。楚王驾至老莱之门,老莱方织畚。王曰:-寡人愚陋,独守宗庙,愿先生幸临之。.老莱子曰:-诺。.王去,其妻戴畚莱、挟薪樵而来,曰:-何车迹之众也?.老莱子曰:-楚王欲使吾守国之政。.妻曰:-许之乎?.曰:-然。.妻曰:-妾闻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随以鞭捶;可授以官禄者,可随以鈇钺。今先生食人酒肉,授人官禄,为人所制也,能免于患乎?妾不能为人所制!.投其畚莱而去。老莱子曰:-子还,吾为子更虑。.遂行不顾。至江南而止,曰:-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之;据(当作/捃0)其遗粒,足以食也。.老莱子乃随其妻而居之。民从而家者一年成落,三年成聚。君子谓老莱妻果于从善。诗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疗饥。.此之谓也。颂曰:老莱与妻,逃世山阳,蓬蒿为室,莞葭为盖,楚王聘之,老莱将行,妻曰世乱,乃遂逃亡。0[4]

考察以上两段引文,可以看出汉魏间伪托刘向作的5列仙传6或许是按刘向5列女传6/楚老莱妻0条删改而成。5列女传6中突出老莱子妻的贤明,老莱子耕于蒙山还不是彻底归隐,似乎待明时而出,候贤王而用,楚王来聘老莱子立即答应,其最终归隐得益于贤妻的点悟;5列仙传6中老莱子的归隐简单而鲜明,由被动变成主动。西晋皇甫谧的5高士传6也记老莱子与妻逃世隐耕、安贫乐道、拒绝楚聘之事,语言基本沿于5列女传.楚老莱妻6的记载。老莱子隐者的形象与最初的道家学者形象是一脉相承的,在某种意义上是合二为一的。随着以上几种非正史的杂传在后世广泛流传,老莱子的事迹深入人心,成为知识分子塑造自我独立人格的精神楷模。

(二)孝子形象的确立

/戏彩娱亲0故事的文字版本最早见于南朝宋师觉授的5孝子传6(今已亡佚)。5太平御览6引其佚文:

/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班兰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胅,恐伤父母之(心),因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0[5]。

/戏彩娱亲0的楚老莱子,与其道家学者、隐士的形象有很大区别,他年已七十,穿五彩衣逗父母开心,不在老父老母面前称老,脚伤了像婴儿一样啼哭不让父母担心。而文中引孔子的话来称赞老莱子的孝道,更加强了儒家道德教化的意义。其实早在汉代就已出现老莱子行孝故事的图画及图赞,传最早刘向编订5孝子图6并附图赞,但证据不足难以实考。现于出土的浙江海宁东汉画像石墓、四川乐山东汉柿子湾岩墓、洛阳北魏宁懋石

室和孝子石棺、河南邓县南朝彩色画像砖中均发现5老莱戏彩娱亲6图(参见程宜5佛山木版年画二十四孝图探析6一文,此文载于5收藏家62007年第7期),可知老莱子/戏彩娱亲0作为行孝的民俗故事自东汉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南朝被编入师觉授5孝子传6,成为宣扬儒家家庭伦理的典范。

老莱子从道家学者到隐士的故事衍变是容易理解的,但是为什么会在汉代出现儒家孝子的转义?我们应该在汉代学术、政治文化转变背景下来看待这一问题。汉初统治者在先秦优秀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推行黄老之学,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0,但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日益受到统治者重视,儒家古籍被奉为治世经典,其中包括5孝经6。汉武帝时5孝经6经典地位的确立标志着汉/以孝治天下0政策的形成,具体实行了举孝廉制度,奖励孝子,惩罚不孝等措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治者以整个国家的力量来推行某种伦理价值观。汉代将/孝0提高到意识形态的高度,5孝经6的讲授和传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5后汉书6等正史专门为众多孝子立传,史家品评人物也以/孝悌0为上,在这样的时代风气下,收集孝子故事的杂传的编著者必然会赋予古代人物事迹以/孝0的意义。5孝经6要求为人子者,/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0[6]汉代人在老莱子的身上就赋予了/养则致其乐0的优秀品质。

二、唐代知识系统中老莱子故事的传播

随着南朝师觉授5孝子传6的传播,到了唐代,老莱子/戏彩娱亲0的故事在知识传播系统中广泛存在。首先,这个故事被写进童蒙教材,唐代接受教育者,无论知识分子还是普通民众,都会在童年学习的伊始阶段,接触或记忆这个古代彰显孝道的故事,如唐大历年间的李瀚5蒙求6就有/老莱斑衣,黄香扇枕0的句子,用事和对仗整饬的童蒙教材对唐代诗人典故的积累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唐代一些广为学人士子阅读的类书也收录了这个故事,如欧阳询所编5艺文类聚6/人部0四/孝0条载录:

/5列女传6曰: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采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於亲侧。0[7]

经考查此5列女传6引文实非西汉刘向所著的5列女传6原文,可能是西晋皇甫谧或其他汉以后著者的5列女传6,此段文字也见于唐高宗时章怀太子李贤5后汉书6注。唐玄宗时所编类书5初学记6也收录了5孝子传6的佚文,这些类书对老莱子故事的收录,皆为文人作诗写文提供了知识养料。

最后,敦煌遗书写本残卷P.2621卷子中载有23则古代孝子故事,其中就包括老莱子/戏彩娱亲0。总之在唐代蒙训教材、类书、民间抄本中的/老莱子0,已经定型

为孝子形象,这成为诗人广泛征引这一典故颂扬孝道的基础。

从以上/老莱子0故事的演变可以看出,先秦/老莱子0道家学者形象发展到汉代,出现了两个差异性较大的衍生支流,一是隐士形象,二是儒家孝子形象。孝子形象虽在汉代已产生,但主要作为民间传说的形式传播,到了唐代,无论知识精英还是民间百姓都普遍接受了老莱子的孝子形象,并使之在更广阔的社会知识体系中传播,当然也包括诗歌这一唐代典型的知识传播媒介。实际上,唐诗不仅接受了老莱子典故的两种含义,也在这种文化继承中做出了艺术创新。

/老莱衣0、/老莱0、/莱子0、/斑衣0、/彩衣0、/彩服0、/老莱服0、/莱氏0等。唐人用这个典故表达了丰富的人伦情感和孝文化观念。

首先,唐代诗人用/老莱斑衣0之典表达对侍奉父母孝行的提倡和崇敬。侍奉双亲,养亲致乐,这是5孝子传6所说的老莱子孝行的基本意义,年事已高还在父母身边,殷勤孝养年迈的父母,细心照料父母饮食起居,不仅满足父母物质需求,还穿五彩衣逗父母开心,满足父母精神愉悦,这是儒家所倡导的最基本的家庭伦理,也是唐代社会对孝道的基本理解。唐代统治者承袭汉代、隋代/以孝治天下0的原则,把儒家孝道伦理普遍应用于朝廷施政实践:唐玄宗亲自注5孝经6,将之立于学官,诏令天下家家户户都要有5孝经6可读;下诏表彰有孝德的人,惩罚不孝之人;尊老敬老对老人提供物质赏赐;举孝廉选拔官员,设科举考试孝悌廉让和孝悌力田科等,这些政策使唐代形成了良好的孝文化氛围,唐人孝道意识的加强使得社会舆论提倡并尊崇孝悌,民间行孝、尽孝之风盛行。诗人李商隐称赞友人之孝:/雪中东郭履,堂上老莱衣,读遍先贤传,如君事者稀。0(5崔处士6),诗人用/东郭履0和/老莱子0典故,称赞崔处士既有隐逸的真性情又能殷勤恪守孝道;蔡希寂5同家兄题渭南王公别业6:/朝庆老莱服,夕闲安道琴。0既赞美友人在别墅每天礼拜父母的至孝,也仰慕友人清心守道的精神,诗人期望摆脱官俗繁务的羁绊,欣羡那种家庭生活的脉脉温情;再如李白5赠历阳褚司马6曰:/北堂千万寿,侍奉有光辉。先同稚子舞,更著老莱衣。因为小儿啼,醉倒月下归。人间无此乐,此乐世中稀。0此诗题下注/时此公为稚子舞,故作是诗0,诗人称赞为老母贺寿的褚司马,学古老莱子着五彩衣跳孩子般的舞蹈,拥有一颗孝敬的赤子之心,/人间无此乐,此乐世中稀0,诗人认为此乐情、此乐景是家庭亲情的极致。这些诗歌都借老莱子典故表达了对至孝行为的赞许。

其次,唐人用/戏彩娱亲0典故表达士子归家礼拜父母的渴望和喜悦。作为社会人的唐代知识分子,总是因为各种社会原因诸如求学干谒、科举考试、转官徙地等不得不与父母分离。尤其是仕途的频繁迁转使得他们忠孝不能两全,不得不为生计和养亲奔波求仕徙转于各地州府,这是我国宗法制社会政治形态造成的不能避免的家国矛盾,正是家庭伦理和国家政治的矛盾,使得诗人更渴望归家,弥补不能长期侍奉亲人的不孝,珍惜短暂相聚的温情。实际上为调节家国矛盾,唐代统治者已经非常重视社会成员人伦亲情的培养,倡导官员在任职期间可以请假归家省亲;或是朝廷特命诏许功臣省亲;或是官员升官省亲;或是士子科举擢第、落第后省亲等。唐人用诗歌记录下这些自己或友人省亲的情感,是为/省亲诗0,唐代共有省亲诗180余首,其中使用/戏彩娱亲0典故的就有90多首,这些诗中的/戏彩娱亲0典故常常被赋予归家礼拜父母的意义,如诗人薛能有诗5乞假

三、老莱子典故的隐士含义及其情感意蕴

唐前仅三首诗用/老莱子0典故,且都用在隐士意义上。如阮瑀5隐士6云:/四皓隐南岳,老莱窜河滨。颜回乐陋巷,许由安贱贫。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0诗人在诗题中就已表明,列举的几个历史人物都是自守其真的隐士,诗人借赞扬古代贤者来表达自己的隐逸志向。嵇康5六言诗6(其九)和郭璞5游仙诗6也都以老莱子妻劝夫偕隐为赞扬对象。魏晋士人在司马氏政权统治下,都向往全身远祸的生活,他们往往以老莱子为榜样,来表达自己/避0乱世的心志。

唐代有10余首诗用了老莱子典故的隐者含义,与魏晋时代表达隐逸志向的诗相比,唐人用/老莱子0典,不惟咏赞之,有时还反其意而为之,颇具创新。有些诗借用老莱子来指称当代隐士,如陈陶5赠野老6诗云:/何年种芝白云里,人传先生老莱子。消磨世上名利心,澹若岩间一流水。0有的诗以老莱子来喻自己,表达道家隐逸思想和不愿为世俗所羁绊的志向,如初唐隐逸诗人王绩的5山中叙志6和盛唐道士吴筠的5高士咏#老莱夫妻6等。有的诗则自我嘲讽,如潘咸5送陈明府之任6有句:/吏散落花尽,人居远岛闲。过于老莱子,端简独承颜。0贯休5避地寄高蟾6有句:/旅梦遭鸿唤,家山被贼围。空余老莱子,相见独依依。0潘咸感叹友人离去,只有自己闲居无事,一个/独0字表达出诗人内心不用于世的寂寞和如老莱子隐居一世的不甘;贯休诗句也用一个/独0字,依依唱出自我避地江南的窘境,荒寺空雨之外是家乡的战乱和国家的满目疮痍,乱世中诗人只能隐居,两首诗都暗含着对自己像老莱子一样作为隐者的不认同,更是对晚唐乱世无路可以献策事君的愤懑。另如白居易/莱妻卧病月明时,不捣寒衣空捣药0(5秋晚6),读之令人心酸,诗人反用老莱子典故,伤叹贤妻同自己过着贫病交加的谪居生活。可见初盛唐承袭魏晋诗歌对老莱子隐逸高士的称赞,而中晚唐则以之作无奈之语。

四、唐诗老莱子典故的孝文化蕴涵 更多的唐诗使用老莱子/戏彩娱亲0之意,据笔者

统计共110多首,这一典故在唐诗中的表现词语通常为

归题候馆6云:/仆带雕弓马似飞,老莱衣上著戎衣。邮亭不暇吟山水,塞外经年皆未归。0诗中/老莱衣0代指诗人归家拜见父母,诗人多年在塞外征战,终于可以实现回家的渴望,纵马而行,归乡情切,都无瑕游览路途中的山水美景,欣喜之状溢于言表。

有的诗人用老莱子典故表达归家喜悦,进而表达衣锦还乡的自豪情怀,如罗隐5送霅川郑员外6有句云:/明时塞诏列分麾,东拥朱轮出帝畿。铜虎贵提天子印,银鱼荣傍老莱衣。0在唐代银鱼符是五品以上官员才佩戴的,诗人为郑员外升官后衣锦还乡而喜悦,用/银鱼荣傍老莱衣0来指称郑员外的升迁给家门带来了荣耀,赞美他对父母的大孝。再如岑参5送薛彦伟擢第东归6和5送蒲秀才擢第归蜀6,都写给擢第后将要省亲的友人,两诗用相似的诗句表达对友人的称赞:/名登郄诜第,身著老莱衣0;/新登郄诜第,更著老莱衣0,两句都用了/郄诜丹桂0和/老莱斑衣0的典故,新科及第与拜见父母,自是人生两大快事。另如钱起5送冷朝阳擢第后归金陵觐省6一诗以/莱子0代指喜中红榜,衣锦还乡的冷朝阳,据5唐才子传#卷三6载:/冷朝阳,金陵人,大历四年齐映榜进士及第,不待调官言归省。0[8]白居易及第后归觐,留别同年云:/擢第未为贵,拜亲方始荣。0这道出了擢第后省亲礼俗的心理原因,这不但表明了社会对行孝行为的提倡,同时也表明士人们期望得到社会对其人生价值的两方面,即/治国0与/齐家0加以肯定和赞许的心理欲求,彩衣归家满足了他们对亲情的渴求,也实现了/扬名声、显父母0的孝道。

再次,唐人用/戏彩娱亲0典故表达士子不能尽孝双亲的内疚和不安。归家是永恒的文学主题,是人类普遍的心理追寻,古今亦然。家与双亲是久在外乡拼搏求进的士子疲倦心灵的精神救赎,他们每一次归家都是对身心的暂时疗伤和安抚,也是对不能日日侍奉父母歉疚的补偿。刘得仁(一作殷遥)5送友人下第归觐6有句云:/君此卜行日,高堂应梦归。莫将和氏泪,滴著老莱衣。0士人科举落第之后回家省亲,应举不中是巨大的挫折,内心怀有不能光耀门楣、孝养父母的愧疚,但是诗人劝告友人在父母面前莫要流泪,给父母造成精神性的苦楚是不孝的,老莱子不称老就是以一颗赤子之心来保护父母早已苍老的心,所以收敛悲伤,娱亲侍孝。再如罗隐5送进士臧濆下第后归池州6也劝说友人/珍重彩衣归正好,莫将闲事系升沈。0与擢第后荣耀的回家相比,下第后面对亲人难以舒心,越是这样越要珍惜亲情,放下内心的不安。诗人不但指出了对待亲情的应有态度,这劝慰的语言尤显友情珍贵。杜甫送友人韩十四回江东省亲,面对战乱后河山不整,不禁慨叹:/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0(5送韩十四江东觐省6)动乱的时局下,再不能奢谈人伦亲情之乐,亲人相失,无家可归,/兵戈不见老莱衣0诗人感叹的不仅是自家的不幸,而且是家家的不幸

和国家的不幸,国兴则家兴,国灭则家亡;一不能归家孝亲,二不能为国出力,诗人将一己的亲情置于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悲悯下,满怀忧虑,诗情诗境顿觉阔大无边。

最后,唐人用/戏彩娱亲0典故表达理想的忠孝观念。除了少数诗人弃忠求孝,吟唱着/茂宰隳官去,扁舟著彩衣0(徐铉5送龚明府九江归宁6)放弃求仕专门事亲;多数诗人省亲只是对亲情缺失的短暂弥补,省亲之后依然是漫长的蹉跎仕途,唐人只能在心中寻找忠与孝的平衡,他们认同儒家孝道所谓的/孝之终也0,即学有所成、登第致仕、建功立业、事主荣亲,这样既能以优厚的条件赡养父母,更能让父母得到精神性的荣耀,这比单纯的侍奉父母是更大的孝,在此意义上忠与孝实现了统一。杜甫就曾勉励儿子要/精熟文选理,休逐彩衣轻0(5宗武生日6),不让宗武局限于家庭的/孝之始也0。独孤及曾勉励后辈:/少年当效用,远道岂辞艰。迟子扬名后,方期彩服还。0(5送阳翟张主簿之任6)也是主张先忠后孝,孝的实现有赖于建功立业;诗人刘方平赞友人/出塞能全仲叔策,安亲更切老莱心0(5寄严八判官6),友人成就功业与安亲行孝的忠孝两全得到了诗人的推崇,这种忠高于孝、忠孝合一的观念体现了唐人理想中的忠孝观念和积极追求事功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唐诗中的老莱子典故主要使用了汉代以来/戏彩娱亲0的含义,在唐代省亲诗中广泛引用,表达了诗人对双亲和家庭丰富的情感,彰显了儒家孝道伦理文化,使其从民间流传的孝子故事的传播形态,上升为知识分子的诗性语言,诗人们的广为传唱,为其成为/二十四孝0之一奠定了更广泛的传播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姚汉荣,孙小力,林建福.庄子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732.

[2](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186、2141.

[3](东汉)班固.汉书(卷三十)[M].北京:中华书局,

1962.1730.

[4]张涛.列女传译注(卷二)[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84-85.

[5](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四一三)[M].北京:中华书局,1960.1907-1908.

[6]汪受宽注译.孝经:纪孝行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53.

[7](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二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69.

[8]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106-108.

(责任编辑:徐柏青)

(下转第71页)

复,不能不闻不问,久拖不决,或石沉大海。

(三)对民间反腐败力量要积极进行培育

目前,我国民间反腐败力量还处于弱小阶段,个人力量发挥不充分,民间反腐败组织发展不健全,中介组织发展不完善。从总体上来讲,民间反腐败力量的发展壮大,必须依赖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公民社会的发展。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管理权、选择权、监督权,对民间反腐人士,要大力加以保护,积极鼓励。江苏省泗洪县纪委为了对民间反腐组织进行培育,向社会招募/68名特别监督员0,让他们对党员干部8小时之外进行隐形监督,随时向纪委举报

[6]

[参 考 文 献]

[1]周志强.网络舆情的/娱乐化0大于/社会化0[DB/

OL].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2-25/1578184.shtml1

[2]曹建文.网络监督,助推社会良性发展[N].光明日报,2009-2-20(11).

[3]王治国.民间组织,参与反腐败自身须/干净0[N].检察日报,2007-7-31.

[4]柳能1民间反腐之力[J].人民政坛,2009,(3).[5]侯健康.反腐官方资源与民间资源要形成良性互动

[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2)1

[6]江苏泗洪县纪委招募68人秘密监督官员引发争议

[DB/OL].http://www.voc.com.cn/article/200903/[***********].html1

。这一作法对发挥民间反腐败力量有很好的借鉴

意义。对公民自发成立的民间反腐败组织,党政相关部门要积极鼓励,先发展后规范。对各种中介组织、协会等,要彻底与政府部门脱钩,或脱离关系,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觉管理、自我监督的组织,真正发挥它们在反腐败中的作用。

(责任编辑:徐柏青)

Discussiononthenongovernmental

anti-corruptionforcesinChina

RAOHao-zhou

(EzhouPolytechnic,Ezhou 436000,China)

Abstract:Thewritersystematicallyanalyzesthemaintypes,backgroundofformation,functionofthenongovernmentalanti-corruptionforcesanddiscussionsitsproblems.nongovernmentalanti-corruptionforcesneedtobeinstitionalizedandnorma-lized.Professionalanti-corruptionneedstobecombinedwithnongovernmentalanti-corruptionforcesandnongovernmentalanti-corruptionforcesshouldbeactivelycultivated

Keywords:anti-corruption;nongovernmentalanti-corruptionforces;discussion

(上接第30页)

Thestudyonliteraryreferenceof

/LaoLaizi0intheTangpoetry

ZHANGYan

(BeijingNormalUniversity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LaoLaiziisaAoismscholarinthePre-Qin,ThisstoryformingtwotributariesintheHandynasty:Thefirst,LaoLaiziisaAoismrecluseinTheChuCountryofAncienttimes.ThesecondisLaoLaiziisaConfucianismfilialson/thatwear-ingthecolouringclothesandmakehisparentshappy0.Meaningsoftheliteraryreference/LaoLaizi0inBeforeTangPoetryallareAoismrecluse,meaningsoftheliteraryreferenceLaoLaizi/inmostTangPoemsareConfucianismfilialson.Thisphenom-enonshow:TangDynastypeopleadvocatesConfucianfamilyethics;TangDynastypeopleexpresseshomecomplexofpersonalhomesickness;showtheir0loyaltyisgreaterthanfilialpiety/andOneco-existenceofthem/Loyalty-FilialpietyconceptsandEthicalpursuitsinThisliteraryreference.

Keywords:LaoLaiz;iliteraryreference;theTangpoetry;filialpiety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