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及其意义

2008年10月

总第175期第10期学术交流AcademicExchangeOct.,2008SerialNo.175No.10

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及其意义

陆杰荣1,牛小侠1’2

(I.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沈阳110000;2.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是在代表古希腊哲学发展最高水平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的逻辑基础上提出的,其实体不仅保留着原子论和理念论否定现实感性而维

持抽象性和普遍性的特征,而且也注入了经验的成份,并使经验的因素在事物的构成中起基础性

作用。依据“实体”的不同性质实体的指向也发生着改变,在《范畴篇》中,实体分为第一实体与第

二实体,前者指个别事物,后者指个别事物的属和种,当对个别事物进行研究时,实体的指向是物

质或质料实体和形式实体以及质料与形式的综合物,归纳起来实体具有四层含义:在范畴上,第一

实体指的是个别事物;在原理上和定义上,第一实体是其所是的是;在认识上,普遍可以成为第一

实体;在最初因上,神是第一实体。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的意义在于实体的划分蕴含科学与

哲学内在的矛盾的分化;实体的指向奠定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研究基调以及综合实体揭示的哲学人

性基础。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实体;本原;质料与形式

[中图分类号]B502.2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8)10—0001—04

亚里士多德“实体”范畴的提出是古希腊哲学自然发展的逻辑结果。前苏格拉底哲学是自然哲学,自然哲学家探求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世界万事万物产生、相互之间联系的根源,即万事万物的“始基”,在西方哲学史上,“始基”从“无定形”的水、气、“无限”等到“有定性”的火的逻格斯的“尺度”,这些始基都带有经验世界的因素,所以,巴门尼德把带有物质因素的始基的观点称为“意见”,谈不上真理。并对上述观点进行抽象,得出了“存在”概念。这种存在是“抽象的存在”,从具体的意义讲是一种“无”。正如黑格尔所说“当我们说‘存在’时,我们并没有说到具体事物,因为‘存在’只是一纯全抽象的东西。”…所以,这种“存在”比起“非存在”来并不更多些。柏拉图在巴门尼德思想的基础上以及为克服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对立提出了“共相”即理念以及“分离说”和“模仿说”。但柏拉图根本没有摆脱“共相”的抽象性和自在性。“共相就其为共相而言,还没有实在性;实现的活动还没有被设定,自在的东西只是惰性的东西。”【21针对上述哲学家思想面临的困境,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的概念力图克服传统哲学的困境。亚里士多德在论证“实体”的规定及其种类的时候,系统地阐述了“实体”学说的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实体”学说所蕴涵的哲学普遍性价值及其人性的本体论依据。

一、亚里士多德“实体”范畴的提出

众所周知,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维方式是未分化的,总体的,即是“一揽子”式的思维方式,从实质而言,由于当时人的认识能力与认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对人物同源的异同的理解并未进行分化。事实上,当时只要能够找到人与物产生的同源性“始基”,也就能解释人性与物性的齐一性的规定,所以古代哲学家们不遗余力地寻找着“万物产生于它,又复归于它”的“本原”。寻找“本原”的思想在古代哲学家心中成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使命,寻找的结果有二:一是“本原”具有自然属性。二是“本原”具有超自

[收稿日期】2008一06一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哲学研究中心的演进逻辑与马克思哲学的时代定位”(07BZX00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陆杰荣(1957一),男,辽宁大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从事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外国哲学研究。万方数据 

然的属性,这意味着古代人们开始意识到人并非自然所能完成的作品,开始有自己意识的首次觉醒,这个觉醒以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为分水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31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性和超越性在古代人那里表现在对世界万物超越的“本原”的寻求。这种对“本原”的追问实际上是人的思维抽象发展的结果。特别是巴门尼德把原来一直视为感官对象的世界转化为超感觉的思想对象以后,追求超感觉的世界就开始运动了。巴门尼德的哲学意义在于区分了经验世界与本质世界、感性意见与理性真理,认为感性形成的是关于经验世界的意见,理性形成的是关于本质世界的真理。德谟克利特把世界的“本原”抽象为“原子”,这样的“原子”是人的肉眼看不见的,不仅因为它是抽象的,而且因为它是体积最小的,他更强调个别的抽象的精细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但他的最大的困难是从原子与虚空无法说明事物因人而获得的那些属性。“能够感觉到的存在是非实在的,而实在的存在又是感觉不到的。这无异于否定了对人而言的现实世界,要把人引向一个超现实的世界,所以德谟克利特作为一个非常注重现实性的哲学家,却得出一个完全否定性的结论”[41即我们不能真实知道什么,只知道存在是偶然的或意见。与此相对应的是柏拉图把世界的“本原”抽象为代表普遍性,一般性的“理念”,由于理念的高高在上统辖着可见世界的一切事物,是万物所效仿的“摹本”。所以现实世界的个别事物是本质“理念”的模仿并隶属于“理念”,现实世界中有多少事物,本质的世界就有多少“理念”,因此在柏拉图那里“理念”是多元的,怎样达到“理念”的一元性则是他没有思考也无力解决的问题,在他看来,“理念”的超越的世界虽然是人感知不到的但却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现实世界一切都是非真实的,从否认现实这一点看,柏拉图与德谟克利特两者的哲学性质是一致的。亚氏坚信着“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的信念”,着重地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批判,批判其“分离说”和“模仿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分离说”的错误在于不动永恒的“理念”怎样能产生变化运动的事物,因为根据古希腊的传统哲学所公认的“无中不能牛有”的原则,即“有与无”对立的矛盾律,不动永恒的理念不能产生动变的万事万物。“模仿说”的主要错误在于将一般的“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这不过是一种诗喻的虚无。“说通式使模型,其他事物参与其中,这不过是诗喻与虚文而已。试看意式,它究属在制造什么?没有意式作蓝本让事物照抄,事物也会有,也会生成,不管有无苏格拉底其人,像苏格拉底那样的一个人总会出现,即使苏格拉底是超世永恒的,世上也会有那样的人。”p。

亚里士多德为了给抽象的理念注入经验的成分,并使经验的因素在事物的构成中有基础性作用,他在《范畴篇》提出了10个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以及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遇。其中“实体”占着首要位置。“实体”具有几个方面规定性的特征:第一,原初性,“实体”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一个主体的东西。第二,单一性,表示“这个”即“个体”。第三,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不仅体现在它的上述两种特征上,而且也体现实体自身没有对立物,没有程度上的差别。按照上述规定性的特征以及10个范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对实体进行分类: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前者指个别事物,后者指个别事物的属和种。亚氏经常拿苏格拉底作例来区别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当提到“苏格拉底”时,指的是一个个别事物“实体”,当说“苏格拉底是人或白人或文明人或两脚动物”时,就涉及到“人”、“白人”、“文明人”、“两脚动物”这些第二实体。由上可知,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第一实体只能是主词,不述说主语,而“种和属”必须依托于个别事物,它们作为第二实体必须依附于第一实体。当研究个别事物的内部结构要素时亚氏的“实体”范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二、亚里士多德“实体”范畴的演变

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这部著作中深入地研究了“实体”并重申了实体的首要意义。实体“于定义为始”,“于认识之序次为始”,“于时间为始”。然后指出了实体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或者作为从不述说他物的终极主体;或者是作为可分离的这个而存在,即每一个体的形状和形式。”峥。在此,亚垦士多德承认三种存在的实体,一种是物质或质料的实体,另一种是形式的实体,还有一种是质料与形式的综合物,后来亚氏将三种实体称为“载体”——它是躺在下面的东西,是生成的基础而不是生成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下,质料被称为载体,在另外意义下,形状被称为载体,而两者所组成的东西被称为第三种载体。我把青铜成为质料,把所见的图像成为形式,由两者构成的组合是雕像。”旧””因此叮以说,没有质料是实体,其他都无从谈起。但“实体就是质料。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可分离的和‘这个’看来最最属于实体”【6J156也就是说形式以及由质料与形式所构成的事物与质料相比而言,更具有实体的特性,而综合物的性质取决于其形式而不取决于质料,因为形式因表示“这个”而具有目的性的倾向,质料・2・

万方数据 

是未规定的,它要具有目的性必须与形式结合,所以未得到形式规定的质料在这个意义上不是“实体”。在此,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念发生了转向,即由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转向个别事物的形式是第一实体,这表明了亚氏仍然没有摆脱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也说明其实体学说的矛盾性。

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还分析了“其所是的是”、“普遍”与“种”是否是实体?“其所是的是”是由己的存在,定义是“其所是的是”的原理,而定义更多地表示“其所是的是”的形式。所以定义和“是什么”是一样的意思。因此,“其所是的是”是实体。“除了实体,任何东西都不具有其所是的是和定义,而在另一方面却将有。不须多说,定义就是其所是的是原理,其所是的是要么只属于实体,要么最多地、最初地、简单地属于实体。”怕Jl“接着哑氏又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了“普遍”不是实体。第一,“第一实体是为个别所独有的,它不依存于他物,普遍则是共同的。所谓的普遍,在本性上就意味着依存与多。”垆¨”第二,“实体按其本义就是不述说主体的,而普遍却总是述说某一主体。”[6]1s2第三,“这个和实体。如若出于什么的话,不是出于实体、出于某一这个,而是出于质,是不可能的、荒唐的。这样,非实体和质将要先于实体和这个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不论在原理上、在时间上,还是在生成上,实体的属性都不能在先。不然,它们就可分离了。”【6Jl”“最后,同样清楚,实体不可能成为有那些的内在者构成,因为像这样现实的二,绝不可能成为现实的一。反之,如若是潜在的二,就可以是一了。”[6Jls3所以,亚里士多德在此否定了普遍作为第一实体的可能性,它述说主体时从属于主体,故称为第二实体,第二实体之所以是实体是由于要认识同类事物必须把握事物的普遍,否则无从认识,所以在认识论上它是实体。但事物的形式不是普遍的,如果它是普遍,那么动物与人就是相同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如果是实体的话,那只能是潜在的实体。现实的实体有两种,一种是可感觉的实体,即由质料和形式组成的现实的综合物,例如,人由肉体与灵魂构成的;另一种是不可感知的永恒实体,即神学实体,它是生成上的最初因和实现。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体具有四层含义:在范畴上,第一实体指的是个别事物;在原理上和定义上,第一实体是其所是的是;在认识上,普遍可以成为第一实体;在最初因上,神是第一实体。神实体是亚里士多德在理性思想上所要达到的“至善”。思想与被思想的对象达到了同一,这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最高境界,这也决定了哲学成为人的一种自由追求的智慧之学。“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找寻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学术”p归。

三、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是建立在古希腊早期哲学的演进基础之上,并对这一演进成果加以高度概括与凝炼而提出的。这一学说的提出对整个西方哲学的其后发展具有标志性的示范意义,这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首先,亚里士多德对“实体”的划分,蕴含着哲学与科学性质的分化的说明。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探索起于对自然的惊奇,“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口垆哲学的理论任务就是要说明“实是之所以为实是”的原因和原理,他界定哲学性质,使哲学与人所生活的外部世界结下不解之缘,始终沿着科学理论的思维去面对人的二重世界。在人类的早期,哲学作为智慧之母,与其他意识形式相安无事,所以亚氏说哲学是最高智慧之学,它折射着那个时代的人的生存状况:刚刚从自然脱胎出来的人类最根本的活动就是要同这个优先于自身的自然界打交道,因而关于生活其中的世界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便成为人与人的生存和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为人所最关注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哲学作为人的意识形式之一必然要研究探索这个世界的本质。当人类智慧形式诸如文学、艺术、科学发展起来也来研究这世界的性质时,哲学就必须提出自己研究的独特任务以及区别其他意识形式对世界的研究问题,特别是科学随着人类能力的增强,科学理论思维突飞猛进之时,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内在矛盾在近代时就显现为外在的矛盾。“亚里士多德种下哲学和科学矛盾冲突的种子。他依靠哲学中的‘神学”部分‘解决’了矛盾。当着神学从哲学分离出去以后,哲学不再町能借助神学的内容和性质去同科学相区别,那是该怎么办呢?哲学和科学的冲突就成为不可避免。这就是近代哲学所陷入的困境。”【4J1“应该说这种内在矛盾自从哲学产生以来就存在着,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学术分类中的第一哲学与第二哲学之间的矛盾已把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内在矛盾彰显出来。第一哲学研究永恒的不动的神实体,这种神实体在中世纪演绎成为了高高在上的自足的“上帝”。第二哲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包括物学与数学。它们研究可感的变化的实体。亚里士多德的学术分类蕴含着哲学与科学的研究对象的分野:哲学研究超验世界的性质,科学研究经验世界的性・3・

万方数据 

质。这种学科性质的划分在康德那里达到极致,康德为哲学与科学研究对象及其性质的划定领域,科学研究离不开两种因素:先验形式与经验材料。哲学研究对象仅仅是形而上学。康德这一思想实际也是来源于亚里士多德,这可从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评价中看到:“亚里士多德毫不含糊地把纯粹哲学或形而上学与其他的科学区别开来,认为它是一种‘研究存在之为存在以及存在的自在自为的性质的科学。”’[2坤现当代,当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之时,科学理论以它前所未有之力占领曾经是哲学领地的自然、社会与思维的三大领域之时,哲学与科学之间内在矛盾的张力是以哲学“被边缘化”为结局的。

其次,亚里士多德对“实体”本性的确立从基本方向上,奠定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理论主旨。大体来说,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可分为三类:物质实体,它包括质料实体以及由质料与形式组合而成的综合实体;精神实体即外在于人的神实体;“纯形式”实体,这一实体可以看作为亚氏的潜在“自我实体”,这一实体在近代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中获得了明证性。亚里士多德的“三实体”理论在后世的哲学发展中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形式显现着。虽然笛卡尔通过怀疑的方法推导出“自我实体”即“我思”的明证性并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其实,在他那里仍然表现为三种实体:我思实体;由我思明证性把握到的“上帝”这一精神实体以及由上帝创造的物质实体。同时“上帝实体”既统辖着“自我实体”与“事物实体”,又为各自划清了界限。所以笛卡尔的实体既延续了亚氏的“三实体”思想又具有二元论的倾向。莱布尼茨用“单子”这一精神实体克服了笛卡尔实体的二元论的倾向。在康德那里,他虽然把莱布尼茨的“单子”精神实体看作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但他又使实fl£.-重化,即现象界的实体与“自在之物”实体。虽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从而产生表象,但这个表象并非是“自在之物”而是现象实体,所以实体在康德理性中形成了“二律背反”。康德这种“二律背反”的实体通过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统一到“绝对精神”这一超验的精神实体身上。由于黑格尔不仅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同时还借鉴了斯宾诺莎的“实体自因”的思想,提出了“绝对精神”既是实体又是主体的思想,如果说斯宾诺莎的实体统率了主体,那么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一主体就统率着实体,自身内在地包含着无限多的矛盾,所以,外在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生活其中的人都是“绝对精神”内在矛盾扬弃的结果。因此,从上述意义上可以说,从亚里士多德之后,整个西方传统哲学的历史是关于实体发展的历史。

再次,亚里士多德对综合“实体”规定的理解在深层根基上,以哲学的方式揭示了哲学内在所蕴涵的人性基础。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实体是由质料与形式构成的实体。质料是经验可感知的,形式是超验的,因此,综合实体是经验的要素与超验要素的统一体。如果说经验的部分原因的探索属于科学理性思维研究的内容,而超验的部分原因的探索归属宗教研究的范畴的话,那么前者构成的世界是一种潜在的世界,后者构成的世界是一种应然的世界,两者各执人性的一个方面,因而都是非真实的现实世界,真实的世界是潜在世界与应然世界的统一,这就是哲学面对的世界。哲学的世界是一种活生生的世界,这种活生生性源于人是一种活生生的存在,不断自我超越的存在。这种超越性表现在人不断变更自己的世界图景,他生活在一个“有形”的世界,而向往着一个“无形”的世界,并希望通过实践方式把一个“有形”的世界变成一个“无形”,同时又把一个“无形”的世界“有形化”。所以马克思说人类只有在“批判旧世界中才能发现新世界”。世界的两重性源于人自身存在的两重性。即自然(自在)的存在与超自然(自为)的统一,或说是自在自为性的存在。“康德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对立是以它所特有的方式,表达了世界由于人的存在而具有的‘两重性’矛盾内容”¨坤。所以,只要有人存在,人的形而上的本性决定着人对形而上学的追求就不会消失,因此,海德格尔说:形而上学的追求是人所固有的本性。

[参考文献]

[1]

[2][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99.[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89.

高清海.传统哲学到现代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65.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7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4.[4][5]

[6]亚里士多德选集一形而上学卷[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18.

[责任编辑:张正明]・4・

万方数据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