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

港口科技#港口建设

上海外滩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

姚家怡

(上海中交水运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上海 200092)

摘要:上海外滩集中了上海最具有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建筑。分析了外滩建筑文化三个时空段的不同特点。外滩建设文化就是在东西文化碰撞的结果下形成的海派建筑文化,包容性、实用性和多元性是其显著特点,对当前北外滩建筑风格提出了积极的设想。关键词:外滩 建筑 海派文化 实用性 多元性

TheArchitecturalCultureofShanghaiBundinDifferentPeriod

YaoJiayi

(ShanghaiChinaCommunicationWaterTransportationDesign&ResearchCo.,Ltd.,Shanghai200092)

Abstract:TheShanghais'architectures,whichhavemostlythecultureandartvalue,hasbeenconcentratedintheBundofShangha.iThearchitecturecultureofShanghaiBund,whichistheresultsofcollisionbetweeneasterncultureandwesternculture,hasformedtheShanghaiStyleArchitectureCulture.Magnanimity,practicalityandmulti-elementarethenotablecharacteris-tics.Thispaperanalysesthedifferentcharacteristicsinthreeperiods,andputsforwardafewactivesuggestionsforthearchitecturestyleoftheNorthBund.Keywords:bund architecture Shanghaiculture practicality multi-element 上海外滩集中了上海最具有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建筑,构成了上海乃至世界上最生动而又丰富的城市景观和滨水空间。外滩的大多数建筑形成

于20世纪20年代中晚期和30年代早期,代表了当时世界上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技术的一流水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外滩建筑的审美和历史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其使用价值,而且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产物,是世界建筑史一朵奇葩。1 外滩建筑文化的特征

上海是一座依水而建的城市,黄浦江是上海境内最宽、最深的一条河流,曾是上海最主要的水上交通枢纽并承担着城市供水、排洪、灌溉的重任,是城市发展的主脉。

外滩建筑文化就是海派文化,是在一种独特的氛围中逐渐形成的,西化和商业化这两种氛围形成了海派文化无比的包容性、实用性和功利性。

外滩建筑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是她的内涵。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银行财团大量进驻,各式西洋建筑纷纷抢摊登陆。哥特式、

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主义式,,各种欧式风格的大楼密集于黄浦江西岸的1.5千米长地带。外滩建筑运用的是欧洲建筑的基本元素,它的特立独行造就了区别一般城市的城市文化,而上海海派文化的优势和价值也就是以实用和功利为准则,拿来就用,不怕/西化0。因而只有在上海才可以看到中西、新旧、上下、雅俗之间混杂与兼容。2 上海外滩建筑文化的演变

上海人对于外滩的称呼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人们习惯上把1949年以前的,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的地带叫老外滩,以后的叫外滩,浦东的叫新外滩,而现在正在开发的虹口区地段叫北外滩,见图1。

港口科技#港口建设

图1 老外滩夜景

图2 新外滩陆家嘴

上海人把以外滩为代表的建筑作为上海的过去,把陆家嘴作为上海的今天,而虹口区的沿江地区叫做未来。与此同时,外滩文化的内涵和外在表现也随着称呼的改变发生着变化,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政治痕迹。老外滩的古典凝重、精致,新外滩的现代无序跳跃。外滩文化诞生于特定的历史年代和地理环境,也象黄浦江水一样,随着时代变更而不断发展变化着。3 外滩文化中的时空关系处理

外滩建筑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着明显的时空烙印,在处理时空关系时老外滩是一部经典之作。各种欧式风格的大楼密集于黄浦江西岸的1.5千米长地带,虽然缔造外滩建筑的建筑师来自不同的国度,建筑完成于不同时期,但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条处理协调,所使用的材料和建筑色彩极为相配,形成上海城市最和谐的水岸建筑。

改革开放以后,浦东的开发和振兴带动了陆家嘴金融区的形成和壮大。大量运用现代材料建造的摩天大楼,如东方明珠、国际会议中心、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建筑拔地而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风骨就这样被撑了起来。但是,看来都挺漂亮的建筑单体在形成城市景观时,却是各归各、高高低低的耸在陆家嘴的土地上,相互之间缺乏联系也谈不上与周围环境的形式和功能的协调,天际线被割得凌乱,缺少了一点韵律,见图2。

正如贝聿铭的儿子贝礼中点评陆家嘴所说:/陆家嘴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社区,没有成为有凝聚力的区域。过分强调了交通的通畅,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共生、融会,在高楼之间未能融入一丝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所应具备的脉络和底蕴,,

0据说陆家嘴的整体/球0规划是为了追求/大珠小珠落玉盘0的境界。对于东方明珠、国际会展中心这样的球形建筑物运用了球形的元素本无可厚非,但同时也折射出现代建筑风潮中存在着

一种比较片面的趋势,这就是:一切都要具有意义,而这种意义大多通过很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陆家嘴之所以能有那么多球状建筑的出现,大多都是在这种求大、求全、求深刻含义以及明显效果的大环境下导致的必然产物。建筑作为一种空间艺术,个体的外在形式固然很重要,但建筑的功能特点、建筑风格的整体协调以及区域建筑文化的浑然一体都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如果我们从空中俯瞰上海,老外滩、新外滩、北外滩呈三角形分布浦江两岸,黄浦江就象一根金线把它们串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建筑空间。相信随着建筑理念的不断提高,审美观的不断进步,在北外滩建设中一定能看到既有视觉冲击和时代特征,同时又是空间美学完美体现和历史沧桑一脉相承的建筑艺术。

4 北外滩建设的畅想

代表上海未来的北外滩在未开发前是老式装卸码头和仓库。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海运及港口经济经历了根本性的结构转变,从而导致港口运营方式全面重组,城市与港口之间在功能上和空间上的关系得到新的诠释。狭窄的码头和老式的仓库已经满足不了如今集装箱化的货物运转需求。而北外滩改造就是在现代化的港口区域从市中心撤离、老港区被荒废、老建筑被空置后实施改造来提升老港区价值。如果把北外滩设计成四大块,即靠近外滩的为商业区,饭店、购物中心、文化娱乐将集中在这里;靠近苏州河的地段为金融机构集中地;还有居住区,这里的学校、医院、

港口科技#港口建设

小商店、公园、将比较集中,市民日常可以很方便地喝咖啡、锻炼身体等。而住宅将全部朝南并且对着外滩,人们可以看到优美的外滩景观;另外一块则为历史风貌保护区域,例如一些历史遗留的建筑等将展现在市民面前。为确保市民在每个建筑都可以看到黄浦江的景观,靠近外滩的建筑将要矮于后面的建筑,形成阶梯形。人车分流的规划思路,重视对北外滩地区城市历史风貌的保护与研究,强调滨水区域与腹地的关系,构造良好的视觉走廊和通道,在规划形态和天际轮廓线处理上都比较注重和谐统一。

海派文化讲究的是实用和实惠,又富于创造性。拿北外滩滨江绿地来说,绿地是一个带大平台的土坡,地形狭长,略有起伏,北坡较短较陡,南坡相对平缓。笔者认为在景观处理时应以人行坡道作为构架,以一个个近似三角形的坡面为主体,分段营造不同的围合空间。绿化土坡局部景观的形式处理原则是服从总体平面的现代设计风格,同时也发展每个局部各自的特性。基本上是以流畅的弧线加放射状的直线来控制平面构图。各个景观局部之间,注重相互自然衔接和平衡,从而做到既美观又符合交通组织和功能;在各个局部都设计了一些具有一定功能性的小品,如景观灯柱,景观树池;结合坡度的设计,布置若干嵌入土中的条石,或者是矮墙,从而在土坡中生成一系列有力的线条,使本来自然面貌的土坡变得更加挺拔,更有现代感。而这些石条、矮墙等可就地取材,大量利用现有的老码头基石和废弃的民防防汛墙设施。既有年代久远的沧桑感,又省去搬运、维护的费用。同样,为增加滨江景观的趣味性,沿岸线布置一系列的小品。沿江岸本来就有许多铸铁的系缆桩,见图3,间距约15m,建于1931年,一眼望去,很容易唤起人们对上海港口的历史记忆,且维护、保养都很方便,是十分难得的有纪念意义的景观小品,

不但

[1]杨馥源.外滩文化与城市发展[M].上海:上

海远东出版社,2003.

[2]钱宗颢.百年回望(上海外滩建筑与景观的历史变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阿伦.布兰克.园林景观构造及细部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钱建,宋雷.建筑外环境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5]罗伯特#霍尔登.环境空间-国际景观建筑

图3 系缆桩 图4 船锚

图5 矮墙景观

应予以保留,而且要用特殊的地面和灯光做为衬托,向人们更好地展示;在个别地段,例如港池边,设置一处大型雕塑,展示仿制或真正的船锚,见图4。其有力的体量将与周边现代景观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滨江步道的很多地方,设计了一些景观矮墙,见图5。设想部分墙面可由专业人士创作以上海历史为主题的现代雕塑,以加强北外滩绿地的人文气息。此外,塔吊整体拆除时会留下部分构件,以及原来港口的车辆、工具、各种水位标高遗迹,均可以结合景观予以保留,作为小品因地制宜加以利

用。

在各地城市建设涌动大拆大建之风时,合理利用原有资源,换一种形式和视角对北外滩实行改造而不是重建。这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做法不就是对海派文化最好的传承吗?

每个人都有其性格,每个建筑群体和城市应有其独特的个性。当我们和世界靠得更近的时候更应凸现我们自己的文化)))外滩文化。

参考文献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