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教案([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诗三首》教学设计

主备人:章明星 张明 童孝文 审稿人:袁厚霞 时间:2013年12月2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背诵诗歌(重点)

(2)明白诗歌中重要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能力目标:(1)了解诗歌的内容

(2)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及意境(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方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就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二、《涉江采芙蓉》

(一)作品介绍

《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萧统把魏晋前一些无名氏的抒情五言诗编在一起而成的诗集。萧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他是南梁的太子,谥号昭明,所以后世也称他为昭明太子。萧统一家就是西汉时萧何的后人,他的父亲就是梁朝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在公元502年,萧衍抢了他家亲戚齐和帝的位子,当上了皇帝。萧统为后人所敬佩的原因,一是因为他身居太子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却勤政爱民,政绩突出,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二是因为他不但外貌出众、风流倜傥,而且还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所主编的《文选》,对后世影响较大,是后人研究魏晋的重要资料,是个难得的全才“官二代”。他为后人所铭记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的男主角(吊起学生好奇心,询问同学们可知道)。想听么?若有同学能背诵王维的《红豆》,我才能讲这个故事。

红豆——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传说有一次他去江阴顾山,一为躲避宫廷的斗争,二为安心编著《文选》。一日,太子下山来到当时的集市古塘视察民情。偶见一个长相十分秀丽的尼姑,法号叫慧如。二人便谈起了佛家的经义。太子见慧如才思敏慧,顿生爱慕之情,便跟踪到了草庵。二人又就佛家经义深谈而不舍。从此以后,萧统便多次去草庵找慧如。但可惜,两人身份太过悬殊,一个是皇太子,一个是出家人,根本没有可能结成连理。后来《文选》编著完成,萧统受皇帝的诏命回宫。可是慧如却因此相思成疾,忧郁而亡。当萧统听说之后,日夜兼程的赶来,面对的只

有一抔黄土。他含泪地种下了一颗红豆,并把慧如住过的草庵题名为“红豆庵”,以为纪念。萧统回去之后过了几个月,便也病死了。后来,他种下的这颗红豆长成了树,红豆树因此被称为“相思树”。萧统与慧如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所以,后人便常常用红豆代表相思。

当然,红豆代表相思的原因这只是其中一个说法,以后有时间再为同学们讲述其他的几个故事。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点,古人爱用花草等植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在本诗中也得到了体现。

(二)分析文本

1.请听朗读,并思考本诗是以什么植物来寄托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

2.请同学朗读(配乐)(可一人或几人)

3.同学们,读了本诗,哪句让你印象最深刻,最能引起你情感的共鸣?

(1)“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A.(询问)“同心”什么意思?(感情深厚);

B.你们怎么知道他们是“同心”的?(采花相送,思念)

哪看出他想送花?

强调:“采之欲遗谁?”遗(wâi):赠与、送给。在古代,人们喜欢用互送花草植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送“柳”,指挽留;送“红豆”表示思念;送“香草”,表示赞美对方等等。

C.那他的花能送到么?(不能)诗中原句“所思在远道”。

诗人采了花,直起身来,想着,这花送给谁呢?结果想送的人“在远道”,一个“远道”,把诗人采花的好心情全给搅黄了。

D.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E.那紧接着诗人是怎样做的呢?(“环顾望旧乡”)

还顾:回头看,给人什么感觉?(孤单、寂寞、忧伤)主人公涉江去采莲,给我们的是一个背影,现在,满脸忧伤孤寂的回过头来,但他背后却是长得生机勃勃的满泽荷花香草,植物的繁茂和凄苦的表情这个画面,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使诗歌笼上了一层厚厚的忧伤之色。

F.诗人还顾,看到的是家乡么?(不是)那是什么?(“长路漫浩浩”)

漫浩浩:无边无际。路途遥远,一眼望不到所归之处。天地如此广阔无涯,而我流落在外,如此渺小,若沧海一粟。心中的孤独疯狂滋生,从而产生了“忧伤以终老”这样孤苦、没有安全感的感觉,把心中的思乡情绪从单纯的思乡升华到了因亲朋不在身边的一种对人生的恐惧之感、凄凉之感。

4.齐读诗歌

5.讨论题:为何见热闹夏景却思乡?诗前两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有什么作用?

推进提问:(1)同学们刚才学习了诗歌,看来这个问题就十分简单了。本诗是以什么植物来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荷花表达思乡)

(2)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的作品,讲到思乡,一般都是在什么季节?(伤春悲秋)

比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李白《静夜思》;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

(3)那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夏季)

(4)那夏季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感觉?(热闹)

(5)讨论:诗人干嘛在热闹的夏季写那么凄凉的思乡情怀呢?还有,诗前两句有什么作用呢?(言之成理即可)

A:①用乐景衬哀情;

②看到荷花,觉得美,想给自己最亲的家人,就勾起了思乡之情。

B:①营造清幽高洁意境;

②用花草的美丽,给人欣欣向荣之感,与内心的忧愁形成强烈对比

③以娇美花草赠亲友,暗含对亲友的思念及祝愿。

6.梳理全诗。(板书)

采花赠花望乡伤怀

(三)总结: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 、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四)有感情齐读(可配乐)

三、《短歌行》

(一)导入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他,因为一个俗语,被现代人恶搞成“跑得最快的人”;他长的不咋地,身材也不高,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文武全才,乱世枭雄;他不但自己杰出,还拥有良好的基因,生出了跟他同样优秀的两个儿子,父子三人不但在政治军事上成就突出,而且在文学上,更是可以跟后来的苏家三父子并肩。他,就是曹操!

请问,“三曹”和“三苏”分别指谁?(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我给大家扩展一个对联吧。

上联:读三苏、诵三曹、研三袁、探三玄、志求三乐

下联:温四史、展四库、惜四孟、度四美、心美四君

读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诵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研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明朝湖北公安派”)

探三玄——《庄子》、《老子》、《周易》

志求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

温四史——“二十四史”前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魏•陈寿

展四库——经(儒家及研究儒家的作品)、史(史书)、子(诸子百家)、集(文人文集)

惜四孟——邹城:孟府、孟庙、孟林、孟母林

度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心美四君——“战国四公子”:魏•信陵君魏无忌、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楚•春申君黄歇

曹操,虽没有真正坐上龙椅,但作为魏国实质上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军事政治上的才华不用说,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统一中国北方。难得的是,他忙于治国打仗,但在文学上,同样造诣深厚。以“三曹”为核心,加上“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羽翼的建安文学,其慷慨悲、俊爽刚健的风格自成一家,被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

(二)分析诗歌

1.把握生字读音。(见导学案)

2.齐读,在请同学配乐朗读(可一人或几人,或分组、分男女)

3.本诗哪个字出现次数最多,也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忧)在文中哪里?(出现共三次,请同学说出来)

1)诗人在忧什么?(人生短促、贤士不得;原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1)先看诗人第一个“忧”——人生之忧。

请同学读第一段前四句“对酒当歌„„唯有杜康”

①“对酒当歌„„去日苦多”

翻译: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露水,转瞬即逝,流逝时光,实在太多。

“岁月是把杀猪刀,一刀一刀割人老”,经过无数战火硝烟,诗人已不再年轻。“对酒当歌”点出了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间,他是在参加宴会,正在喝酒。“当”和“对”都是对着的意思;但在“长歌当(dàng)哭”中,“当”是代替的意思,指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来抒发胸中的悲愤。

作者在这句诗中,用了一个比喻,是什么?(晨露比人生之短)

为什么这样比喻呢?(露珠存在时间短)

②“慨当以慷„„唯有杜康”

翻译:宴会歌声,慷慨激昂,抑郁之心,始终难忘。以何排解,心中忧思,只有美酒,沉醉解脱。

“慨当以慷”,注解12;“何以解忧”是“以何解忧”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杜康”,传说中是发明酿酒的人,后来人们用来代指美酒。心有垒石,需酒浇之。诗人因为时光易逝,却还未达到心中理想而苦闷,只有用酒来让自己暂时

忘记忧思。但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真能使诗人得到解脱么?殊不知,酒醒之后,问题依然存在,留下的,说不定是更大的空虚与忧虑。

③大家想一下,曹操在这儿使劲的感叹自己的人生苦短,去日苦多,他还有别的用意么?(言之成理即可)

A.在提醒贤士们,人生短暂,不要再犹豫不绝,应该趁早出来建功立业。

B.抒发时间和时局的紧迫感,激发大家奋发的激情

(2)第二个“忧”——贤士之忧

①哪里可以看出诗人是因为贤士而忧?(“青青子衿„„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不可断绝”)

青青子衿„„沉吟至今

翻译:那些穿着校服的学子呀,你们令我朝思暮想。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才一直都不开心。

经过前面那么多的感慨,说人生短促,借酒消愁,心有忧思,无法排解,到了这里,诗人终于道出了忧思的真正原因,就是想要人才,想让天下名士都来帮助自己成就大业。“青衿”,指周代时读书人的衣服,跟你们穿的校服差不多,表明你们是读书人的身份。“衿”,就是古时候人们衣服的衣领。

在这儿,作者用了一个比喻,是什么?(青衿比贤士)

拓展:古人对日常服饰分得很清楚,“冠”指帽子;头发上插在发髻或冠上的长针叫“簪”,“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头发越来越少,连簪子都插不上了;为固定帽子,系在下巴这个地方的带子叫“簪缨”;上身的服装是“衣”,“衣”有分前后,前面的叫“襟”,后面的叫“裾”;下身的服装叫“裳”;

当然还有古代流行时间最长的妇女服饰襦裙,就是短小上衣陪长裙,现在夏天的时候,很多女孩子还这样搭配,就是上穿一件T恤,下身是长到脚后跟的那种长裙;“襁褓”指小孩穿的衣服,是背负小儿的背带和布兜;“弁髦(biàn máo)”是保护婴儿前额的一种装饰,现在人们还在用,因为婴儿的头很软,天灵盖这个地方对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为了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人们往往会给孩子带上这样一个可以保暖的东西。

“青青子衿”这一句是化自《诗经•子衿》。

②明明如月„„不可断绝

翻译:皓月当空,却不可收揽入怀。忧愁延绵,不可停止断绝。

掇,拾取、采取。

在此,诗人用了一个比喻,是什么?(明月比贤士)这句主要写因名士未来投靠,不能为诗人所用,而产生了忧思。

4、大家都知道,文人多傲气。所以自古以来,才有那么多的隐士高人。当初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可是三顾茅庐,最后才成功的。曹操想要人才,也一样,只有放低自己的身份,礼贤下士,贤士们才会到他那儿去。

那在本诗中,有没有体现曹操礼贤下士的句子呢?(“呦呦鹿鸣„„鼓瑟吹笙”、“越陌度阡„„心念旧恩”、“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1)呦呦鹿鸣„„鼓瑟吹笙

翻译:小鹿们呦呦地欢叫着,悠哉悠哉的吃着青草。若是你们这些贤士光临,我将敲锣打鼓欢迎你们。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化自《诗经•鹿鸣》。

“鼓瑟吹笙”表达了诗人的好客,对天下名士暗示,只要你有才,只要你

愿来,我就重用礼待你。在用人这方面,曹操的确是这样的,他提出“唯才是

举”,就是只要你有治国带兵之才,不管你人品如何,社会地位如何,他都会

重用。他这样的用人方式,在当时对于打破士族门阀对仕途的垄断具有很积极

的意义,也为后来魏国的强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越陌度阡„„心念旧恩

翻译:宾客踏着田间下路,屈尊来访。久别重逢,在宴会上杯筹交错,争相把往日的情谊述说。

这句话可以看作是诗人在对席上的嘉宾们表示感谢,实质就是是酒桌上的

客套话。大家都知道,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已经是实质的天子,但是他却说宾客们是屈尊而来,从而贬低自己,抬高宾客们的位子,这是为了塑造自己爱才的形象。 “契阔谈讌”,契,久别;契本指符契,契约,古代符契刻字之后,剖为两半,双方收存以作凭证,作为信物,后来引申为离别。讌,通“宴”,用酒饭接待客人。

3)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翻译:高山不满足于高,大海不满足于深。如周公般礼贤下士,天下人心才会归顺。

厌,嫌恶、满足。泰山不拒细壤方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任何一座高山,都是用无数的沙粒石头组成,任何一条江河,都是由无数的水滴汇聚而来。身为一位王者,必须要有广阔的胸襟与气度,包容乃大。我们普通人同样如此,只有心胸开阔,自强不息,永不满足于现在的成绩,不断攀登才能取得成功。

周公,本是西周的一个爵位,是辅佐君王的最高位子,有点后来宰相和辅

政大臣的意思。第一任周公就是周文王姬昌的四子旦,他辅佐君王时,广贤纳士,深受后人爱戴。此处,曹操把周公作为自己的榜样,意思是说,他会像周公那样礼待贤士,使天下最后人心所向。归,动词使动用法,使„„归顺。

4)诗人为什么那么急于得到贤士?(言之成理即可)

A.人生岁月不多,想尽快实现统一中国的理想

B.敌人力量强大,要壮大自己的力量

5.(讨论)诗人与宾客们谈天说地,说志向抱负,不知不觉之间,天色已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但不知为何,乌鹊却“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诗人写月、星、乌鹊,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月明星稀„„何枝可依”

翻译:明月升空,星星闪烁,倦鸟知返,往南而去。绕树而飞,却不栖息。

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A.月象征诗人,星,象征贤士。月追求众星捧月,但星稀,表达求贤之心

B.月光遮掩星星光华,是写实

C.绕树不依,指贤士在乱世之中,未遇明主,而无归宿

D.可指诗人正在寻觅贤士

E.也可指诗人因不得贤士而彷徨

6.通过诗人情感在积极与消极之间的徘徊,了解其情感的变化,并梳理全文。(板书)

积极

忧思难忘

消极

7.拓展:现代有一段京剧段子,《说唱脸谱》,里面有一段是这样唱的: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大家都知道,在京剧中白脸是代表奸诈狡猾的形象。但是从本诗中,我们看到的诗人是胸襟广阔的,是虚怀若谷的,是英明神武的。是我们的教材在故意美化曹操,还是民间对曹操的认识出现误差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这与曹操的很多作为有关。①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从封建的正统角

度来说,他因为董卓要迫害他,他从京城里逃出来,路过老朋友吕伯奢家,因听到人家磨刀的声音就疑心人家要害他,就把人家全家杀了,知道是误杀后,他还说了一句“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如此一来,把全天下,甚至上千是属于乱臣贼子范畴的;②“魏晋名士难有全者”,他为了自己的统治,杀了很多对他不满或稍有微词的人,而这些人在社会上是有相当大的名望的,比如孔子的二十代孙,很有名的孔融;③曹操生性多疑,对人疑心很重。年的人们全给得罪了。大家都知道,人言可畏,史笔如刀,因此,曹操也就成了最大的奸雄!

回过头来,我们也可以知道,曹操写这首诗,所要的人才是什么人才。会

治国带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听我的话,能为我所用的人才。你再有才华,但是一天对我说三道四,对我的命令也不听从,不能为我所用,那我要你干嘛?留着你无用,还一天到晚惹我生气,放了你吧,又太可惜,要是你跑去帮别人,增加我的竞争压力,那还了得?因此,没有办法,不能为我所用的就是废材,废材就得有节约粮食的自觉,于是,就只有把你给杀了。

曹操是个相当务实,并且有才干,有野心的人,但是人无完人,任何一个

人都会有自己的缺点,我们应该客观的去看待评价他。就像我们同学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同时也有自己的缺点,我们不能单纯的去评价一位同学他是好是坏,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去看待,最终达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求同存异,和睦相处的目的。

四、《归园田居》

(一) 知识回顾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五柳先生传》:不慕荣利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 厌恶官场 乐于归隐

(二)作者简介

在前面,我们介绍了南梁萧统。现在,我们讲的这首诗的作者,陶渊明,就得好好的感谢他。因为陶渊明的诗文,在他生前和死后的几十年间,都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肯定和承认。到了梁朝,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

重视,爱不释手。因此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从而诞生了《陶渊明集》,这部文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专集,为后人较好的保留下了陶渊明的作品,意义重大。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曾经都身居高位,

但是他父亲去世太早,留下他与母亲、妹妹相依为命。他一生中当过一些小官,但总是在出仕和入仕之间徘徊。在他41岁时,在当了八十几天的彭泽县令后,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便辞官而去,从此,直到63岁去世都没有再当过官了。在归隐后,他写下了很多描写自己归隐生活的诗文,从而使他被后世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创作于陶渊明刚刚归隐时写的诗歌,看看这位如

此潇洒、有性格,不爱当官爱种地的诗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分析诗歌

1.请同学们结合注解,听朗读。然后请几位同学配乐朗诵

2.刚才大家已经听了很多遍,对诗歌内容已经有大致的了解。请问,诗歌讲的是什么内容呢?(讲诗人厌倦官场生活,回归乡村自然的心情)

3.从哪些句子看出诗人爱田园不爱官场呢?(“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

4.在这些句子中,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

诗人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把田园比作旧林、

故渊。

5.讨论:这么多句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这种厌倦官场的心情呢?(“误”“久”等)

“误”、“久”字,明确表达了诗人认为进入官场是个彻底的错误,做官生

活是难熬的。既然是错误,又那么的不开心,那作者为什么还会多次出仕呢?一个“误”或“久”字,真能为诗人的这种行为辩解么?(言之成理即可)

诗人家境贫寒,需要他来维持家计;加上从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救济

天下的大志。现实的逼迫与后天教育的影响与天性产生巨大的冲突,所以导致诗人多次出仕。“久”字,表达了诗人在出仕的时候精神生活的痛苦,内心的痛苦纠结从未间断,对做官生活的无法适应;“误”字,表达了诗人此时是天性占了现实的上风,含有他对过去生活的全盘否定情绪,表达了他的彻底醒悟。

6.诗人从官场回到所钟爱的田园,那诗人的田园是怎样的呢,请大声读出来?

(“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

7.请一位同学把诗人描写田园的诗句用绘画翻译出来。(对同学的画作简评)

8.诗人的田园给人什么感觉?(宁静、美丽)

9.哪句最能体现田园的宁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为什么有狗叫有鸡鸣还说是宁静的呢?(以动衬静)

同学们以前还知道哪些运用“以动衬静”的诗句呢?(提问学生)

展示收集的诗句,并齐读(幻灯片7)

拓展:在文学作品中,文人们爱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其实在其他领域,

人们也爱这样用。比如瑞典的音乐团队——班得瑞,有同学听过他们的音乐吗?他们的音乐空灵而静谧,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纯净高远的感觉,特别是他们创作的描绘自然风光的曲子,都是先用录音设备录下动植物的声音,然后进行一定的处理,再合成音乐。这些原始的声音,给人的感觉不是繁杂、凌乱,而是一种平静,悠远的感觉。班得瑞在这里所运用的手法就是以动衬静,用声音来

描绘自然的美丽。大家要是有兴趣,课后可以去听一下他们的曲子,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减压,调节心情的方式。

10.“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长久地被世俗而羁绊,如今,经过长期的挣扎,终于想得明白,放弃了世俗的东西,顺从了自己的本心,逃出世俗的囚笼,回归田园,得到了身心的解脱,做回了自己。

(四)梳理:纵观全诗,诗人共写了哪些内容呢?(板书)

本爱丘山误落尘网开荒园田复返自然

(五)配乐齐读

(六) 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七)作业:辩论:陶渊明因为本性的追求,挂印而去,他心灵得到了解脱,但生活却陷入了更加贫困状态。他的做法是对是错?(分为两组,下节课辩论)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