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述评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述评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转贴 | 点击数:1323 | 更新时间:2007-5-5 | 文章录入:kezee ]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王晓芬

一、生平及心理治疗观的形成 二、自我理论 (一)自我的概念及特点; (二)自我的发展; 三、心理治疗观 (一)与传统咨询理论的区别; (二)“患者”中心疗法的特点——治疗关系; (三)治疗过程; (四)治疗目标; 四、教育观 (一)教育目标; (二)学习理论; (三)教学理论; (四)师生关系; 五、影响 (一)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 (二) 在教育领域;

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1902——1987)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马斯洛 去世之后,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言人。罗杰斯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对人格的 自我理论的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疗法的创立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倡导,对心理学的 最大贡献在于其心理治疗观。

一、生平及心理治疗观的形成

罗杰斯将其心理治疗观视为一种“人际关系哲学”,并专门写了一篇名为《我的人际关系 哲学及其形成》的文章回顾其心理治疗观的形成过程(下述的生平主要参考此文章)。 罗杰斯说“我之所以对谈话法发生兴趣,肯定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幼年的孤独生活有关”。 1902 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个虔诚信奉原教旨主义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幼接受父母的 价值观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以疏远、冷淡的态度对待家庭以外的人,自称“那一时期完全没有 与他人之间的亲密的、互相交往的人际关系”。 中学开始,渴望友情的愿望有所增加,但因为频繁换校,“确实没有和任何一个人结成一 种亲密的相互发生影响的私人关系”。 中学毕业后,考取了威斯康星大学农学院,并加入一个基督教青年会社团。在这一时期, 开始了对今后从事职业的最初探索, 曾是一个男孩俱乐部的主任, 还在一个夏令营担任辅导员。 在这时期结识了海伦并与其结婚,与妻子的相识和交流使其感觉到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与另 外一个人真正相互关心、息息相通的亲密关系”。 1924 年大学毕业后,进了纽约的尤君思神学院,欲从事宗教事业。他在那里结识了两位 重要的心理学家——华生和纽科姆,而且在那里的两段经历(一是参加讲习班;二是学习古德 堡•沃森主持的“与青年一道工作”的课程)对其人际关系哲学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 其是后者使罗杰斯“第一次清楚地认识到与人亲密合作是可能成为一种职业的”,这一认识使 其放弃了宗教研究。 随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的师范学院研究医疗心理学, 结识了著名

精神分析家阿德勒和临床 医学家霍林沃斯,与此同时开始接触杜威的思想观念。 1928 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同年受聘于纽约罗彻斯特“儿童研究室”(实际上是一个为 犯罪儿童和由于恶劣的家庭环境而受到社会组织保护的儿童们开设的一个指导诊所),边学边 干。后来,担任罗彻斯特指导中心的主任,并于 1931 年获博士学位。 在这一时期,与兰克的讨论以及雇用一个学过兰克的“关系疗法”的社会福利者,对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产生怀疑,他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详细叙述了这一观念的转变于 1937—1938 年写了《问题儿童的临床医疗》。 1940 年受聘为俄亥俄大学心理学教授,在此阐发了与病人进行谈话和心理疗法的一些新 的观点,发现自己开创的是“关于生活和人与人关系的一套独特的哲学观”。 1945——1957 年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在此期间收获甚丰,提出关于人类相互关系 的一种新理论,简要地叙述为“在任何亲密、持续的关系中,如果我想创造出一种真诚、关怀、

理解的气氛,我就必须相信人们,信任他们反省自我以及认识他们自身问题的能力,信任他们 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我敢于对工作人员组成的集体给予同样的信赖, ” 努力造成一种气氛, 使每一个人都感到他要对整个集体的行动负责, 而集体也要对每一成员负责。 人们给了我权利, 我要把它完全交给集体。”“我将进行试验,放手让学生和办集体自己选择方向,并且以他们 自己选择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取得的进步。” 到 1957 年,在治疗方法和治疗过程中医师与病人的关系等方面搞出了一套严密的理论, 自称“后来的十五年的研究证实了以上的假说”。 1962 年起在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任研究员。 1964—1968 年在加利福尼亚州西部行为科学研究所任常驻研究员。 罗杰斯一生著述甚丰, 出版了 16 本专著, 发表了 200 余篇文章, 其中最主要的著作有 《问 题儿童的临床医疗》(1939)、《以患者为中心的疗法》(1951)、《心理治疗和人格转变》 (1954)、 《学习的自由》 (Freedom to Learn) (1969)、 《择偶:婚姻及其选择》 (1973)、 《卡尔•罗杰斯论个人力量》(1977)、《一种存在的方式》(1980)、《80 年代学习的自由》 (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1983)。

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在长期的心理治疗中,罗杰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格理论,而关于自我的理论则构成了 他的人格理论的核心。 (一) 自我的概念及特点 罗杰斯关于人格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固有的、先天的维护自我、提高自我、 “自我实现”(Self-Enhance

ment)的动机,这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动机和目的,它指引 人朝向满意的个人理想成长。马斯洛提出的所有需要层次都可归入这一动机中。 罗杰斯认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而又不时地变动的经验世界里。这个个 人的经验和内心世界,罗杰斯把其称为“现象场”。罗杰斯认为自我是在与环境和他人的相互 作用中形成的,是现象场的产物。 自我具有四个特点:(1)属于对自己的知觉范围,包括对“我”的特点的知觉,以及与 “我”有关的人和事物的知觉的总和;(2)是组织化的稳定结构,对经验虽然具有开放性, 但其“概念格式塔”的性质不变;(3)并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意义上的人格结构要素,不是 控制行为的主体;(4)作为一种经验的整体模型主要是有意识的或可以进入意识的东西。

自我概念一旦形成,一个人可以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产生许多“机体经验”。例如,一个人可 以完整地知觉到他的机体,体验到他所有的知觉,体验到这些知觉与所处环境中其他知觉和整 个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 个体体验的积累决定着个体是否接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以及接受什 么样的影响。但是,有些机体经验被儿童意识到,这些经验成为现象经验,而没有被儿童意识 到的经验则以潜在的形式对自我的发展起着作用。 (二)自我的发展 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 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 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 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通过自身机体自动评价过程,有 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 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回避。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 生的体验, 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 罗杰斯把这两种体验称为 “正向关怀需求” , 但儿童这种“正向关怀需求”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而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 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 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 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 价值观念内化, 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 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评价过程去评价经验, 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

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 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预感到经 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 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 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 为保证经验与自我的一致即健康人格的形成,家长和社会就应该通过“无条件的积极关 注”,使儿童得到“无条件的满足”。例如,母亲通过给予儿童以慈爱,使他们逐渐学会像母 亲爱自己一样爱别人,把这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作为自己内在的需要和价值行动的准则。 也就是父母或其他成人在给予儿童爱时较少注意儿童行为的方式, 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儿 童,不会显示出价值的条件,自我与经验之间也便不会有不一致,儿童就能发展成为“充分发 挥作用的人”(the fully functioning person)。

按 Rogers 的看法,每个人心中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他的自我概念,即实际自我;一个是 他打算成为的自我, 即理想自我。 如果两种自我有跟大重合或相当接近, 人们的心理是健康的; 反之,如果两种自我评价间差距过大,心理问题就容易出现。

三、心理治疗观 罗杰斯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以自我理论为理论假设的心理治疗观。他的 “以人为 中心”的咨询疗法直接反映出他的心理治疗观。 (一)与传统咨询理论的区别 罗杰斯心理治疗观经历了“非指导性治疗”--“患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therapy, 又称来访者中心法)—“以人为中心”的疗法的过程。 罗杰斯曾受过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的系统训练,但在咨询实践中,他发现这种在当时被公 认为最权威的咨询方法并不能产生满意的效果。于是,他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和发展自己独特的 咨询方法和理论。1951 年,他出版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咨询疗法》一书,系统阐述其心理咨询疗 法的理论与方法。 罗杰斯的咨询理论与传统咨询理论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对咨询者与被咨询者之间的关系的 看法。传统的心理咨询理论强调咨询者在咨询过程中的中心和指导地位,因为他们受过专业训 练,有方法和经验去发现被咨询者的问题并指导他们解决问题;而被咨询者往往没有认识自己的 行为和动机的能力,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因而有赖于咨询者的指导。罗杰斯提出了截然相反的 看法。 他认为: 被咨询者清楚哪些情感受到伤害;应该向什么方向努力,关键问题在哪里,哪些经 “ 验被埋没了。”他坚信,只有被咨询者才真正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在罗杰斯看来,心理咨询的

成功并不主要取决于咨询者的专业知识和训练,而取决于咨询者 这个人本身和他对待被咨询者的态度。1957 年提出的“改变人格治疗的充足条件”都是指医 生的个人态度,与他们的职业训练无关。 (二)“患者”中心疗法的特点——治疗关系 以患者为中心疗法的特点是将将医师与患者关系视为改变和成长的最重要的治疗因素。 罗杰斯在《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一个心理医师对美好生活的看法》中描述了理想的以人 为中心治疗方法的情景: “医师和患者建立很深的个人关系和主观关系——不是像一位科学家 和一个研究对象那样的关系, 也不象一位医师在准备诊断和医治, 而是像一个人和一个人之间 的关系。

具体来说:医师感到患者是一个具有无条件自我价值的人:即不论他的处境、他的行为、 或他的情感如何都是具有价值的人。医师能让自己对患者有深刻的理解;没有任何内部障碍能 妨碍他在与患者相处的任何时刻对患者的状况察觉;而且,他还能向患者传达他设身处境的移 情理解。医师只满足一种于提供一种气氛,使患者能有最大的自由变成他自己。 对患者来说,这一理想的治疗意味着对他自身内部似乎越来越奇特的、未知而又危险的情 感的探索。他开始理解他的某些经验,这些经验在过去曾作为对自我的结构太有威胁和损害而 被排拒与意识之外,因而此时此刻他就是他的恐惧,或他的愤怒,或他的温柔,或他的力量。” 罗杰斯认为医患良好气氛的建立有赖于三个条件。首先,真诚一致。咨询者与被咨询者都 是真诚的。双方越是真诚,越是对治疗有利。要作到真诚,双方即要明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在 可能的情况下保持深层意识与外部表现的一致, 又要愿意通过语言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复 杂感受。第二,咨询者应该无条件地接受被咨询者。这意味“咨询者要表达对被咨询者作为一 个有潜力的人的深切、诚挚的关心;这是一种不因被咨询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而受到影响的 关心”。第三,咨询者要能站在被咨询者的角度去体验被咨询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把体验 到的这种情感、价值传达给被咨询者,使被咨询者意识到他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受到咨询者的 关注,使来访者有被人听到和理解之感。罗杰斯把此称为“移情理解”。 总之, 要帮助来访者就必须尊重他们, 相信他恶魔内具有成长的潜力以及自我向导的能力, 理解他们的体验与经验,真诚地关注他们,以使他们发展独特的自我。 罗杰斯认为这种积极的、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一旦建立起来,被咨询者就能够自由充分地 去体验那些过去因太具威胁性而不敢正视和

体验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治疗过程,从而自主解决 自身的问题,朝着“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的方向发展。 (三)治疗过程 罗杰斯在很早的时候就给心理治疗过程提出了 12 个步骤,虽然它们看似不同,但在实施 过程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 来访者主动求助。来访者如果没有改变自我的需要,治疗很难成功; 第二, 治疗者说明情况。治疗者向来访者介绍治疗过程,强调来访者的作用,治疗者的 作用只是创造有利于来访者成长的气氛; 第三, 鼓励来访者自由表达情感。治疗者不管来访者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均应以诚恳、 友好的态度相待; 第四, 治疗者能接受、认识、澄清对方的消极情感。治疗者不只是被动接受对方提供的

信息,仅仅对表面的内容作反映,而应深入到对方内心深处,注意发现对方影射 或暗含的情感。这是很困难且很微妙的一步; 第五, 促进来访者的成长。一旦对方将消极情感表达、暴露出来,模糊的、试探性的、 积极的情感便不断萌生出来; 第六, 接受来访者的积极情感。治疗者只需不加评价地接受对方的积极情感,促使对方 自然达到领悟与自我了解的地步; 第七, 来访者开始接受真实自我。由于治疗者对患者采取了接受和理解的态度,患者便 有机会重新认识自我,并接受真实自我。这为对方在新的水平上达到自我整合奠 定了基础; 第八, 帮助来访者采取决定。新的整合意味着新决定与新行为的产生,治疗者应协助对 方澄清可能做出的选择; 第九, 疗效的产生。来访者通过自我领悟,达到了对问题的新的认识,某种积极、尝试 性的行动便应运而生了; 第十, 扩大疗效。在已有尝试的基础上,治疗者应帮助对方发展更深层的领悟,并扩大 领悟范围; 第十一, 来访者的全面成长。来访者克服了对选择的恐惧,勇于探索自我发展的新行动。

此时,双方的关系达到顶点,来访者会主动提出问题与治疗者讨论; 第十二, 治疗结束。来访者感到无需再寻求帮助,治疗即告结束。 (四)治疗目标 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是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 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用罗杰斯的话说“变回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 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 罗杰斯在 《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中提到 “人们似乎有一种成为真正自己的强烈愿望。 这种愿望是一个有利的心理因素,它促使人摒弃他在生活中常用的面具,促使他去发现和体验 隐藏在面具后面的陌生人——他自己的被掩盖起来的部分”。抛开面具后

出现的新人(充分发 挥作用的人或自我实现的人)具有以下的特点: 1、 对经验开放 与防御戒备性状态相反。防御是有机体对于某些经验的一种反应,这些经验被认为或预期

为有威胁的,同个人对自身或对自身与外界关系的现有印象是不协调的。 他变得更易于了解源于自身机体内部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变得更能认识周围的客观现 实,而不是以先入之见去一味硬搬。 2、信任自己的机体 他不再那么害怕自己的情感反应,对源于自身机体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情感和倾向越来越发 感到信任和喜爱,相信他的机体是达到每一存在情境中的最满意的行为的一种手段。 3、出自个人内心的评判 他越来越感到评价的基点存在于自身内部,因而他逐渐不再寻求他人的赞可或否定,不再 依赖他人提出的生活标准,也不再依靠他人来帮助自己做出决定和选择。 4、创造力 充分发挥作用的人都具有高度的创造力。他们不是以遵循或者消极适应社会和文化的传统 而著称。在环境激烈变革中,更有适应能力并能生存下来。 5、愿意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 在自由的治疗对话中,他常常会放弃这些一成不变的目标,愿意接受这样一种令人满意的 认识:他不是一个固定僵化的实体,而是一个变化

四、教育观 罗杰斯自认为他的人际关系哲学(即心理治疗观)适用于一切以促进个人、促进群体成 长为其目的场合,包括治疗、婚姻、父母与子女、师生、社会地位不同以及种族不同的人们之 间的关系,甚至可以用于政治。教育观点是以他的关于人的本性、自我理论、心理治疗观为前 提和基础的,是他的心理治疗观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教育是罗杰斯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他自 身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在后半生更是把主要精力放到研究教育和教学上。19 69 年,他出版专著《学习的自由》,系统阐述其教育思想。该书在 80 年代再版,改名为《80 年代 学习的自由》。罗杰斯对人本主义教育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 (一)教育目标 罗杰斯认为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促进来访者的行为和人格变化,而真正有效的教育也必须 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促进学习和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因而使他们成为“充分发挥作 用的人”。罗杰斯认为传统教育或是不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或是产生消极影响,他说:“我 深以为传统教育几乎完全无用、无效,其作用在今天这个变化的世界中被过高估计。它最成功

之处是让那些不能掌握知识的学生感受失败。”他认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经验世界中,人需要 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经验以促进自身变化,实现自我。 罗杰斯的教育目的观远远超

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罗杰斯鉴于世界处于迅速 变化、充满矛盾、危机四伏的时代,主张教育目标应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 道如何学习的人,而不再象过去一样只重视学生知识内容的学习及知识结果的评判。正如罗杰 斯所说:“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 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有教养的人。毕竟在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 目标的依据,而这种变化又取决于过程而不是取决于静止的知识。” 当然,按此目标培养出来的人,必然是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罗杰斯认为,这种人的基本 特征是:(1)富有创造性;(2)具有建设性和信任感;(3)具有独立自主性;(4)有选择的自由。 (二)学习理论 1、学习观的主要内容 罗杰斯的学习观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其主要内容为:(1) 提出了意义学习的 学习观。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教育应当更多地帮助人们自我实现和心理健康(下面将有 具体阐述);(2) 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使 学生能够成为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3) 提供学习资源,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4)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倡从做中学,鼓励学生自由探索;(5)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 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6)强调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习 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罗杰斯强调学习不仅是知识 的获得,更重要的是方法的学习。 1、 意义学习的具体阐述 罗杰斯将学习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有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人们的一般看法是,前者是指 学习的材料能为学习者所理解,或材料有价值、值得学习。后者是指学习的材料不能被学生所 理解,或者没有什么价值,不值得学习。但罗杰斯主要是在材料是否对学生有价值这一角度来 阐释的。意义学习具有四个特点:(1)学习的“有意义性”,即学习的对象对学习者来说是 一个有个人意义或个人价值的问题,是与学生有密切关系的问题。(2)全身心投入的学习。 这种学习强调把逻辑的、理性的学习和直觉的、情感的学习结合在一起,使人的左右脑并用, 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3)自我发动的学习。罗杰斯强调学习要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儿 童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自发地学习;(4)自我评价的学习。主张让学生自己决定评价的标准

和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自己评分,来衡量自己的进步,从而把自我发动的学习变为自我负责 的学习。 3、自

由学习的方法 罗杰斯对学习原则论述的一个核心是要让学生自由学习。他列举了 10 种促进自由学习的 方法,其中有些方法是直接从人本主义的观点中派生出来的,有些则是从其他学习理论中借鉴 而来的。(1)构建真实的问题情景;(2)提供学习的资源;(3)使用合约;(4)利用社区; (5)同伴教学;(6)分组学习;(7)探究训练;(8)程序教学;(9)交朋友小组(enco unter group 或 译成遭遇小组);(10)自我评价。 (三)教学理论 罗杰斯将他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移植到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 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 1、“非指导性”教学法的特点 “非指导”不等于不指导[注:英语中的 non(非)不同于 un、in、ir(不)等],罗杰斯所提出的非 指导可 in、ir(不)等],罗杰斯所提出的非指导可以说是指导的另一种或特殊形式。它强调指导的 间接性、非命令性,以区别于传统教学中的那种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示式的指导。罗 杰斯始终强调教师的“非指导性”原则和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原则,即学生做主人,教师是促 进者(facilitator)。 1958 年,罗杰斯应邀在布兰代斯大学教授一个为期四周的课程。课程进行的异常顺利。坦 恩鲍姆以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给罗杰斯写的一封题名《罗杰斯与非指导性教学法》的信,阐述 了非指导性教学法,通过他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此教学法的特点: (1)无结构教学 课程大部分的进程缺乏连贯性和方向性。指导教师则聚精会神地、认真地倾听着每一个人的发 言,他并不在乎学生发言切题或不切题。 (2)鼓励思考 学生间相互交谈。导师也参加进去,他的作用应该比班里任何一个人都重要,但他却设法使自 己与班级化为一体; 学生组成的集体占了首要地位、 成为中心, 它取代导师成了活动的组织者。 (3)接受的重要性 罗杰斯认为,如果一个人被人们接受,而且完完全全地被接受—不是对他评头论足,而是 体贴和同情—这个人就能够面对自己,产生丢开戒备心理和正视自己的勇气。

(4)一种新型的方法论 他从来不做总结性的发言。各种讨论最后都悬而未决,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总是在流动变化 之中。学生以真实的自我与他人进行交流,产生了亲密关系和热烈气氛,与一般课程上的那种 非人格化的课程内容恰恰形成了对比。 2、“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原则 “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安全感,信任学生,同时感受到被学 生信任。在满足此原则的基础上,强调过程的学习方式,其教师要遵循以下原则:(1)教师要以真 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

的情感和兴趣,并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2)学习的决 策是师生共同参与完成,学生单独或协同制定学习方案,并对其后果分担责任;(3)学习班集体的 着眼点放在促进学习过程的发展上,学习内容退居第二位;(4)课程安排是无结构的,主要从事自 由讨论;(5)教师是一个非强制的知识资源,在学生问到时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并鼓励学生也把个 人的知识和经验纳入这种资源中,形成“滚雪球效应”;(6)自律是学习达到目的的必备条件,学生 必须把自律看作是自己的责任;(7)学习评估主要由学生自己做;(8)促使学习以一种更快的速度 更加深刻地进行,并渗透到学生广泛的生活和行为中去。 从罗杰斯的教学论思想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他强调情感因素和人际关系。“在‘以学 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中大大突出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形成了一种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 将情感作为教学活动基本动力的教学模式”。罗杰斯不仅强调情感因素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 积极作用,而且他还竭力呼吁应培养有充实丰富情感世界、 精神世界的人,也就是知情合一的 “完 整的人”、有形成良好人际关系能力的人。 (四)师生关系 罗杰斯的教育观里除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外,还强调教 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正如在心理治疗中把重点放在医患关系上一样,罗杰斯认为教学 的重点也应当放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或教师态度上。因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 能、课程设计、教学设备资源等,而是教师和学生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 为了促进学生人格的充分发展,他认为教师必须具备四种态度品质:(1)充分信任学生能够 发挥自己的潜能;(2) 真实(realness)或真诚(genuineness)或表里一致(congruence)。它是指师生关 系中的坦诚如实,思想感情要表里一致。罗杰斯认为,这个要素是最重要的; (3) 尊重(reward), 也称接受(acceptance)或认可。罗杰斯认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认可每个学生都是作为具有他 自身价值的一个独立个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情感,欣赏并

赞扬学生的优点,同时也宽容其缺点,维护学生的尊严与爱好,相信学生能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 (4) 理解(understanding)。罗杰斯所指称的“理解”是一种对他人设身处地的理解,是从他人的 角度来理解他人,常被称为“移情性理解”。它与“评价式理解”相对。教师只有以这些态度 品质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才能免除学生种种精神上的威胁和挫折才可能使学生的自我实现 的学习动机得以自然地表现。

五、评价 (一)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 罗杰斯首创“来访者中心疗法”

,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国际影响的理论与方法,成为当 代最有代表性的心理治疗理论之一。1988 年和 1991 年分别召开了“来访者中心及经验性心理 治疗国际会议”。《以人为中心评论》杂志发行于全世界。该杂志的主编凯恩认为:罗杰斯的 影响至少波及 25 个国家,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 12 种文字。他的国际影响已经超过在美国的影 响。凯恩在庆祝《以人为中心评论》杂志创刊 50 周年所写的评论中高度概括了罗杰斯心理咨 询与心理治疗理论的影响:强调咨询关系的建立及重要性;相信人有充分的潜力并自我实现; 发展了来访者叙述的技巧;用来访者代替患者,增强了对来访者的尊重;将治疗过程录音,以 便于他人学习和进行非正规研究;倡导对心理咨询过程和结果的科学研究;为心理学家和其他 非医学研究人员从事心理治疗工作铺平了道路。 但治疗者对来访者情感的过分重视及对来访者本身的过分依赖,受到了一些批评。这种 源于对人类本性过分浪漫化的思想导致了治疗理论的过分 “空泛” “不现实” 甚至 、 , “天真” 。 (二) 在教育领域 罗杰斯是近半个世纪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家之一。他“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 学思想代表了在许多方面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新型教育模式。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 的许多教育改革尝试,如“自由学校”、 “开放课堂”、 “个别化教育”以及 80 年代以来的“个 性教育”、“情感教育”都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直接或间接相关。罗杰斯的“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育成为二战以来最有影响的三大教育学说之一(另外两种为学科结构运动和新行为 主义)。 1、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罗杰斯所倡导的许多观念都已深入人心,并已成为美国和其它一些国家教育领域的一些主 流思想。罗杰斯的教育观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的价值,他的一些教育观念对我国的教育,包括

幼儿教育带来了众多的启发: (1) 学生观—积极的自我实现者

罗杰斯认为, 人类具有先天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它引导着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人生来 就具有发展的巨大潜能,只要具备了合适的条件,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 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更是要坚定此信念。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成 长的动机。教师要对学生暗含期待、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满信心,教师应由衷地信任学生能 够发展自己的潜在能力。当孩子表现出令你不满意的行为时,当你经过努力仍没有帮助孩子达 到目标时,不要轻易放弃你的努力,不要对孩子抱有“破罐子破摔

”的念头,再一次的努力或 许就是成功! 此外,把你的期待与愿望传达给孩子,让他感觉到你对他抱有期望、你希望他能进步、你 在关注他,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会产生。 罗杰斯还认为,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 表现在对环境的探索,对世界事物的好奇。 在现实的教育中,这种好奇心往往因他们在学校教育中的经验和扼杀而变得迟钝。幼儿教育要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索精神。众多的“不准”,对孩子问题的粗暴拒绝或嘲讽,都是对孩子 好奇心的摧残。 (2) 师幼关系—平等、互动、自由

罗杰斯强调尊重学生,承认每个学生都是必须尊重的独特个体;强调将学生作为学习中的 主体,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他力图确立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绝对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需 要、兴趣、情感和价值,强调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存在主义(其实也是罗杰斯思想的理论基 础)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你与我的关系,即两个具有主体性人的相互关系,也即对话与交流的 关系。只有相互信任,师生对话才能产生。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机制下,师幼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是知识和权力的拥有者,幼儿是服从 者。 知识传授中,以 “教师讲,幼儿听” 的方式为主,教师是相对的主动者,而幼儿却完全是被动者;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师幼知、情、意、行的互动性和多方面的参与性。 罗杰斯的观点无疑给我们以新的启示。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要俯视孩子, 蹲下来平视孩子,用温和的眼睛与孩子交流,用善意的话语与孩子平等地对话;与孩子交流, 把社会需要的特定文化知识教给孩子的同时,也从孩子那里学习;教师不要随意、无所顾忌地 闯入孩子的生活世界或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独处的权利,给孩子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立的空间,

允许孩子偶尔的走神、做白日梦。 (3) 教育目的—全面发展

罗杰斯看到世界的迅速变化,也看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日益提高和发展,因此,主张教育 的目标应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罗杰斯的教育目的观远 远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他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即 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 教育要为人一生的幸福做准备,要赋予人以应对变化的能力,要为把握人生时机做准备。幼 儿教育面向 0——6 岁的孩子,他们刚刚从狭小的家庭步入幼儿园、脱离父母的怀抱来到教师 的跟前,在情感上他们对教师有更多的依赖,在情感上的满足将极大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的意义在于为个体以后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基础与可能, 幼儿期

的全面发展对未来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教育界一再呼吁“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但因为种种原因,我国的教育总是摆 脱不了“应试教育”无形的指挥,这种观念也渗透到了幼儿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理论知识的过 分关注,幼儿园“不要孩子输在起跑线”口号的宣传,出版商利用父母的这种心理在大大获利 的同时也增强了这种趋势。忽视孩子生活的多样性,过分关注知识的记忆,忽视情感的发展是 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较之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还需要这方面的努力。 (4)教师角色—促进者、支持者 罗杰斯认为,只有主动自发、全心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教师在安排学习活动 时,只须提供学习活动的范围,让学生自由选择决定他们的方向,去探索发现结果,而教师从旁协 助,以减少阻力和挫折。 罗杰斯强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 强调学生参与教育的 决策过程,允许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自由; 强调学会学习的重要性; 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 促进者;提出的全新的教育方法—非指导性教学法,更是对传统教学法的冲击。这些都要求教 师在进行教学安排时要考虑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权和自主权,把教师的角色放在促进者的地 位。 对幼儿教育而言,要求教师放宽对儿童的监督,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比如教师为孩子准 备活动所需的材料,让孩子也参与活动材料的准备工作,为孩子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教师把 自身作为非强制的知识资源, 与孩子共同协商、 发现活动来源、 制定活动计划及评价标准等等。 2、质疑 当然,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育也不乏质疑者。(1)有人认为罗杰斯

的教育模式过分理想主义,他们认为“非指导性”教学可能走得太远,以至于大量宝贵的教学时 间在学生的“发现”活动中被白白浪费掉;(2)也有不少人质疑学生是否有能力选择和决定 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方法。他们认为,受过专门训练的教育者应该比学生更清楚他们 需要学习什么和怎样学;(3)教育中年龄阶段的限制。在罗杰斯的“学生中心教育”中并没 有涉及到其适用年龄范围的界定,但在现实教育中,推行“学生中心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 因素,而且此种教育模式对学生和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都相当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 知识和社会化基础。是否适用于幼儿教育领域有待商榷;(4)教育思想来源于心理治疗思想, 将其简单移入教育领域,忽视了教育固有的特殊性,有将教育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一样,评价一个理论也不应该

以它是否完美地回答了所有问题 为标准。同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不可能完美无缺。罗杰斯的贡献,正如他本人所指 出的,不是发展了一套方法和技巧,而是提出了有关教育和教学的一些基本原则。人本主义教育 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这些原则所代表的信念和态度,这些信念和态度带给我们启示与思考,促使 我们考虑当前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叶浩生主编.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杨韶刚著.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M]. 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施江玉&李辉.对罗杰斯教育理念的再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 [6]曹树真. 论罗杰斯的师生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0.(12) [7]向海英.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论及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山东教育科研.2000.(1.2)

罗杰斯健康人格模型介绍:充分起作用的人

杨眉 2003

"在我看来,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心底深处反复自问:我到底是什么人?我怎样才能接触到隐 藏在表面行为下面的真正的我?我如何才能真正变成我自己?"

——卡尔•罗杰斯

第一节 卡尔•罗杰斯的生平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出生于美国。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师,业余 时间喜欢经营农场。他的母亲是一个家庭妇女。罗杰斯早年生活较为富裕,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十 分亲密,父母的要求较为严格。 罗杰斯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宗教信徒,由于父母奉行圣经中的那句“生活于人群之中而洁身自好”的 格言,所以他们家始终与外人保持一种距离,因此罗杰斯自小就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读书上。上学 后由于他已习惯了离群索居并且缺乏社会交往的能力,他没能与同学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以 至于直到青春期他都没有一个朋友。 是大学生活首次打破了他的自我孤立状态。大学时他最初上的是农学院,在学校参加的一个基督 教青年会讲习班上,他第一次体验到交友的快乐。大二时他转学历史,开始进一步与同学交往。 促使他选择心理学的是他研究生时的经历。起初他研究生念的是神学,他在一个由学生自发组成 的讲习班中体验到人与人之间信任和尊重的情感, 后来受一位叫沃森的老师的一门“与青年一道工 作”的课程启发, 罗杰斯认识到与人密切合作是可以成为一种职业的, 于是, 他决定放弃宗教研究, 改学医学心理学,在读博士期间,罗杰斯对谈疗法产生了极大的热情,按他的说法:“我感到我之 所以对谈疗法产生兴趣

,肯定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幼年的孤独生活有关。谈话疗法是一种为社会所 公认的与人们结成真正亲密关系的方式,因而它正好满足了我当时无疑怀有的与人交往的愿望。 它还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既能与人交心,又不必经历与他人逐步加深了解的那种长期艰难的过 程。”((罗杰斯,1980)(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p119,北京:华夏出 版社,1987)。 1931 年,罗杰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在纽约一所难管教儿童观测中 心任职并创办了一所独立的心理教育中心,其后他相继在俄亥俄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康斯威星大 学任教。 1942 年,罗杰斯写了他的第一本书:《咨询与治疗》,1945 年,他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一个咨 询中心,在此咨询中心工作的过程中,他出版了他的主要著作:《来访者中心疗法》,在这本书 中,他介绍了他的基本理论。 罗杰斯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观提倡了一种全新的理念,那就是:在心理治疗中,医患之间

是一种平等与合作的关系,医生要相信患者有足够的潜能恢复健康,并尊重患者的选择。罗杰斯 认为,每一个患者都具有丰富的自我认识、自我指导的内在资源,这些资源通过医生的积极态度 就能够被激发出来。此外,罗杰斯用“来访者”这一称呼取代 “病人”这一称呼,是罗杰斯尊重患者、 强调患者自主权利的具体体现。 罗杰斯新治疗观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这一新治疗思想源 1930 年代中晚期他在 纽约儿童观测中心的工作。当时他处理了几个很有意义的个案,其中最关键的一个个案是这样的, 一位母亲带着她的极为淘气的儿子前来咨询,罗杰斯与其他专家会诊后的结果是:孩子问题的症 结在于母亲对孩子表现出放弃的态度,于是他们在此诊断上与母子分别会谈十多次,但始终没有 什么效果。于是罗杰斯决定中止治疗,而这位母亲也表示赞同,但就在她走到门口时,她突然转 身问到:你们这里向成人提供帮助吗?罗杰斯刚表示偶尔也提供时,她立刻走到椅前坐了下来并 滔滔不绝地谈起了她和她丈夫的问题,罗杰斯不知如何是好,大部分时间就是听她说,几次以后, 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不仅她的夫妻关系得到了改善,而且她孩子的行为也不断改善。罗杰斯后来 总结说“这件事给我上了极端重要的一课。在我们讨论的过程中,我是跟着她的思路而不是我的思 路走。我仅仅在听,而不是诱导她去接受我的先入之见。这是一种个人色彩浓得多的关系而不是 那种“专业化”的关系。然而,效果本身已说明了问题。” ((罗杰斯,1980)马斯洛等

著,林方 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p121,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后来,罗杰斯在读书中发现他自己摸索出的这套新方法在理论基础上可以追溯到存在哲学,这使 他受到极大鼓舞。不久以后,他又把“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观推广到师生关系中,即“以学生为 中心”。目前,这一以当事人为中心的观点已广泛应用到医疗、管理、学校教育等一切与人有关系 的工作关系中。 罗杰斯在自己的个人经历和心理治疗的实践中还有许多重要的贡献,其中之一是,他确信,人最 终必须依靠自己的经验,因为这是个体能够了解的唯一现实。这种对自己经验的信任,后来成了 罗杰斯人格心理学的基石。 罗杰斯在自己的研究中还发现:一切个体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实现倾向或说动机,正是由于实 现动机的推动,人既使在可怕的生存环境中,也不仅仅求生存而且求发展。正因此,他对人性的 看法十分积极,他认为人的基本属性自由发挥作用时总是富于建设性的,可以信赖的。 罗杰斯是在自己的心理治疗过程中发展起健康人格模型的,后来,他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帮助 美国公众实现健康人格的大众性活动中。 不仅如此,罗杰斯还凭借其对美好人性的坚定的信念,将其理论运用于推进地区与世界的和平。

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多年中,把自己的方法运用于政治,帮助训练政策制定者、领导者,帮助他们 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使他们明白他人并不是自己的对立者。不仅如此,他还致力于世界和 平,他在自己 80 高龄之时还为了推进和平而到世界各地旅行,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举办促进彼此 了解的大工作坊。他曾经到中东地区,到北爱尔兰帮助解决宗教冲突,到南非帮助解决种族冲突, 在美国协助解决劳资冲突,他最后一次旅行,是他 85 岁时到苏联的访问,在那里,他为促进两 个阵营的沟通与了解做了很多的工作。 罗杰斯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家,不仅在心理治疗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身体力行,为建设美 好世界做了很多的工作,为我们树立了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榜样。目前,罗杰斯的影响远远超 出了心理治疗领域,在教育界、机构管理、冲突解决、全球和平促进等方面都发生着积极的作用。 正因此,他被视作 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心理治疗家。 1987 年 1 月 28 号,罗杰斯被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但仅仅几天后的 2 月 4 号,罗杰斯去世,享 年 85 岁。 目前,罗杰斯的著作被译成 20 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第二节 罗杰斯的健康人格概念

谈到健康人格,罗杰斯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健康人格不是人的固定状态,而是一种

过程。所以, 我们也应从动态的角度去理解罗杰斯有关键康人格的概念。他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有如下一 些特点: 一、对一切经验持开放态度 指的是:充分起作用的人面对自己和世界不胆怯、不防御,他们开放、坦然而又准确地体验一 切情绪和经验。他们不仅能够接受各种经验,而且能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中。由于他们 能广泛体验生活中的各种刺激,因而他们的人格显得富有灵活性,积极性和建设性。 对此,罗杰斯自己的一个表述很能说明问题:“我愿把所有这些感情,思维和冲动容纳在我胸中, 成为我丰富的人格之一部分。我并不打算根据每一种感情、念头或冲动去行动,但是当我对它们 兼收并蓄的时候,我就成为一个更真的人。我的行为也因而更能适应具体的环境。”((罗杰 斯,1980)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p127,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而缺乏心理健康或者说未能充分起作用的人的防御性过高,对人对己的戒备与清规戒律太多, 因而缺乏吸收和认识经验的能力。 具体说就是:充分起作用的人解除了思想上种种观点的束缚和限制,因此能够不带任何成见地、

尽可能客观地看待并且体验自己和世界。不会因为自己产生了一个什么不好的念头或者与别人的 观点不同就简单地怀疑甚至否定自己;比如,与自己的暗影相遇时,他们不会被吓倒,因为他们 知道人的好坏不以念头区分而以行为区分,他们可以坦然正视自己的缺点或者弱点,然后以积极 的行动去提升自己,而不会陷在自责或者自我排斥中不能自拔。 因为“对一切经验持开放态度”,健康的人更能够并且也更善于倾听自己的心声,他们不害怕和自 己独处,相反,他们爱和自己相处,他们不仅可以以开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弱点,也可以以坦然 欣赏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优点。 如果用罗杰斯的一家之言来解释现在很多人的忙忙碌碌,可能的原因之一大概就是因为他们害怕 面对自己,害怕和自己独处或者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需要留出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和空间,现在 有一本很流行的书提倡《给你自己一分钟》,如果用罗杰斯的理念来看,那是太少了,每天或许 应该有两个小时才是。 在与他人相处时, 这些充分起作用的人能以客观现实的态度与别人交往并且随时准备向他人学习。 与人交往中,他们的防御机制很少被激活,因为他们开放的态度使他们很少体验到需要调动防御 机制的焦虑。不仅如此,开放的态度也使他们既能容忍现实中的模糊性也能容忍不同的观点。 二、存在主义地生活 这类似于帕尔斯所提倡的“生活在此时此地”

。 充分起作用的人完全生活于存在的每一瞬间,对于他们而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他们以充分 自由、不带任何框框的态度看待并体验生活,不断接受各种新经验的影响,在生活中具有很强的 适应性、灵活性、自发性和应变力。 而不健康的人则常常歪曲新的经验,以削足适履的方式使新经验适合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因此 就显得缺乏适应性和应变力。 “存在主义地生活”其实是“对一切经验持开放态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存在主义地生活”就 是指要在每时每刻充分体验当前的生活,并且对当前的生活负责。“存在主义地生活”这个理念帮 助人摆脱由过去或者未来引起的困扰,使人能够集中精力在当前的时刻。这点和我们以前介绍帕 尔斯的观点“生活在此时此地”也有相同之处。大家知道,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前 设是:人都有向上向善的无限发展的愿望和潜能,因此,只要一个人认真负责地过好并且体验他 的每一天,他就能充分实现他自己,就能够:从眼前走出远行的路。 既然今天的生活也是生活,我们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生活? 具体说,大家现在努力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动机就是,为了将来生活得更好,这没有错。但是这

样的话,学习就成了手段。而到了将来,工作也有可能被当作一种手段,如果一切真是这样发展,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开始生活? 可是如果我们现在就学会享受学习,那么我们现在就在生活,而且是一种很美好的生活,不仅如 此,因为具备了享受学习的能力,将来到工作岗位时,也能很快学会享受工作,这样一来,我们 的人生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学习与生活或者工作与生活,应该是合二为一的,否则,就会导致人的异化。也就是说,本来人 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结果人却成了学习或者工作的奴隶。 所以,我们要经常地问一问自己:我是否能够享受现在的学习生活?我是否能从眼前的生活中体 验生活的美好? 三、信任自己的机体 罗杰斯在这里指的是信任自己的感觉、直觉和经验,指在必要时能够不受约束地按照瞬间的直觉 并且不受外界的影响去自发地行动。罗杰斯视经验为最高的权威,他认为如果经验认为是对的, 那就是对的。尽管这个观点在操作上有问题,不是那么容易掌握,但是,这个提法是有道理的, 前面说过,罗杰斯具备存在——人本主义哲学观,因此对人的看法十分积极。他坚信人都是向上 向善的,因此都可以引导自己。坚信当一个人信任自己并且按照直觉和经验去自发地行动时,总 能做出最好的选择。因为健康的人能全面接收信息并健

设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所以必要时,就 可以不依赖推理的过程而仅凭着直觉和经验就作出最恰当的选择。而当一个人坚持说只有社会存 在问题时,他是在按照别人经验而非自己生命的提示在生活。 对此我们如果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说也能加以解释。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其集体无意识中的良知 系统、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已经发育得十分成熟,而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就更是如 此。他已经进入“随心所欲,不逾钜”的境界,所以,他可以完全信赖自己的直觉和经验。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也可以印证这点。刚开始做咨询时,一个咨询人员的眼里可能全是病甚至 是问题,但是,做的咨询越多,他就能越发现人具有十分神奇的自调节力和自愈力,而一个人所 以会产生心理问题,只是因为“当事者迷”,是因为他被情所惑。所以,从操作上看,心理咨询者 所能做的,就是帮助来访者调节他的情绪,当他的情绪平和时,他就能为他自己作出最好的选择。 而所谓心理咨询的本质就是:心理咨询帮助解决来访者的情绪,以使来访者能够有效解决他自己 的问题。 健康的人不仅信任自己,懂得尊重和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且始终能够忠实于自己。 因此,就个人而言,从操作上看,出现以下情况时大家就有必要引起注意,即:当我们努力说服

自己做一件我们最初认为不该做的事时,或者我们努力为一件事情寻找理由时,说明我们都有可 能正处在违背自己机体的状态中。 缺乏心理健康的人由于防御性过强,只知教条行事,往往漠视自己的机体,过份关注社会舆论, 加之平时封闭而缺乏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因此在需要作决定时,通常只重理性而忽略情感需要和 自身的经验,结果往往可能会作出违反人性的决定,或者由于缺乏对自身机体的信任,在关键时 刻只知人云亦云,不敢特立独行,因而坐失良机。 罗杰斯所说可以信任自己的机体,是相对于一个成熟健康的人而言的,大多数青年学生在身心方 面都未曾全面成熟, 主要的社会化任务仍然尚待完成, 因此, 有可能把“充分信任自己的机体”与“为 所欲为”混淆,这是需要我们警觉的。否则,就会南辕北辙,辜负自己的机体。 四、具有自由感 由于充分起作用的人对经验持开放态度,注重体验生活的每一瞬间,生活充实并信任自己的直 觉和经验,因而他们都有很大的选择与行动的自由。他们不受别人愿望的约束,自己驾驭和控制 自己的生活,体验着充分的自由感。因此,在他们看来,生活是自由的,有很多可供选择的余地, 他们确信自己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人只有

思想的自由,没有行动的自由。完全的自由对人对己都只能是灾难。这在任何时代和任何 社会都是一样的。 罗杰斯此处所说的“行动自由和不受别人愿望的约束”是有一个前提的,即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自 我实现者,他们已经具有道德健康这个基本特质。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基于一个基本的前提,即: 不仅懂得做人的底线是决不以任何名义伤害他人,而且知道与他人合作并且共享。 任何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都不可能允许完全的行为自由。社会是人与人组成的社会。如果在一个 社会中,人人都只按他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因为很多时候别人也在渴求我 们所渴求的东西。人人都为了自己所渴求的东西为所欲为,这个世界就会乱套,其最终结果就是 人人都会受伤。 因此,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们每个人都以一定的自我约束去与社会交换做一个公民的权利, 这是一种社会契约。如果一个成人不肯自律,那么就有可能被社会剥夺其做公民的权利。 所以,人有思想的自由,但却没有行为的自由。因为任何思想或念头,只要不变作行为,就不会 给他人或社会造成影响,就不会妨碍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行为不然,它会造成实际的影响,如果 它造成的是违背社会规则的大影响,就有可能受社会的强制约束。 此外,随心所欲、任性妄为也并非真正的自由,而是让心灵成了本能的奴隶,被本能所左右,这

种情形积累到一定时候,就有可能被社会约束。 所以,现在再看罗杰斯的定义,大家一定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罗杰斯在这里所提倡的是心灵的自由和选择自己生活态度的自由,这与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 心理治疗家弗兰克的观点也正好是一致的,这应该算是殊途同归。 而缺乏心理健康的人则不然,他们总被这种或那种因素所控制,他们能选择的范围很窄,他们所 感受到的自由度也很小。 现实生活中,那些总是抱怨现有条件不好的人,那些总是认为自己被环境束缚甚至操纵的人,那 些从来不去想自己现有的处境与自身关系的人,都是缺乏心灵自由的人,这样的人,即使在再好 的环境中,也难以有做人和做事的成功,更难以体验生活的幸福;而那些不论在什么环境中都努 力奋发向上的人,那些从来不抱怨环境而只知道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环境的人,不论在什么样的 环境中都拥有心灵的自由并能脱颖而出,成为能够影响他所在环境的人。这样的范例实在太多, 中国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外国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在他们的实例前,所有以环境为理由而做的抱 怨,所有以环境为借口而想出来的托词都显得那样的苍白和

无力。 五、创造力 充分起作用的人具有很高的创造力,他们对世界敏感开放,他们信赖自己的机体,在生活中常常 主动追求新的挑战、刺激和激动,所以,他们总能以创造性产品和创造性生活表现自己,使他们 的产品和生活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不仅如此,由于他们具有创造力,他们不论在什么样的特殊 环境中,都能建设性地妥善处理与环境的冲突,适应环境并为自己创造丰富美好的生活。 一个人不把时间花在自我排斥、自我否定或者随大流上,而以开放而又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自 然就会有很多精力去“主动追求新的挑战”,并在这种追求中产生很多思想的火花或者灵感,他们 享受追求的过程,而“创造性产品和创造性表现自己”只是这种追求的副产品而已。 而有防御性的人则不然,他们由于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只能适应单一的环境,稍有变动, 他们就会有强烈的不适应反应。这样的状态下是很难产生创造性的。 以上介绍了罗杰斯有关健康人格的概念,它们既可以作为我们自我认识时的对比参照,也可以作 为我们自调节时的参照。 下面,我们来看罗杰斯所提出的实现健康人格的方法。

第三节 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

由于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是坚信人具有“实现的倾向”(actualizing tendency),即认为人类 的基本动机是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坚信人的基本属性自由发挥作用时是具有建设性的,可以 信赖的。因为,人性是美好的并且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的,而实现健康人格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变 成自己的过程, 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人同时也就成为了充分起作用的人 (full functioning persons) 罗杰斯认为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 一、自动自发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 罗杰斯在其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个人能否自发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首先取决于其早年是否得到 了父母的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即无条件地接纳、关爱和赞成 孩子。在罗杰斯理论中与“无条件积极关注”紧密联系的另一个概念是自我(self),在罗杰斯的观 点中,一个人的自我的发展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和在对自身存在的体验中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的 自我评价主要取决于他所经历的社会评价。 如果一个孩子在其成长中,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渐渐地,他就会产生和谐的 自我,能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关注。他在任何时候就都能感觉到自身价值,具有安全感,能创 造性地生活,能充分表现和发展自我,并自然走上实现自我的正途。 这里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不是指放任孩子,对孩子不加管束,而是指

不以管束和规矩为爱的条件。 不是“你按我说的做我就爱你”,而是“我爱你,我希望你能听取我的建议”。不是“你不做我就不爱 你”而是“你不做我会不高兴,但这不会影响我对你的爱”。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中得不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如果他被父母忽略甚至冷淡,或者只 有当他的行为符合他父母的期望时才能得到爱、接纳和赞许,渐渐地,他的自我就会被扭曲,就 会产生价值条件化(conditions of worth),即认为自己只有在做了别人所希望的行为后才有价 值。其表现是,把别人的感觉当作自己的感觉,用别人的眼光评价自己,不敢信任自己的感觉和 经验。举例说,在高考制度下,一个学生的价值不再是他自身的存在,而取决于他的行为和分数。 人的价值成为行为或分数的价值,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在无意识中害怕考试、害怕竞争、害怕排名、 害怕别人比他“强”的结果,因为那只会带来对他真实价值的否认,并使他在价值条件化的过程中 进一步丧失自我价值。 这就是在外人眼中看到的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的无意识的活动,因为是在无意识水平)外人和 孩子都没有意识到,所以,外人不知道孩子的不爱学习是因为害怕被贬低的评价,孩子则不知道 自己的不爱学习是在逃避被评价或者说就是被贬低,因为在一个喜欢用外在标准评价孩子的家长 的眼中,自己的孩子是永远也无法满足其评价标准的。

一个处于价值条件化状态的孩子会为了换取成人的关注和爱,学着曲己从人,学着用别人的标准 评价衡量是非。其结果往往是,他被外界关注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他自我关注的需要却受到了挫 败。如果他总是依赖成人的关注而不顾及自己内心的判断,久而久之,他内心就会产生自我不协 调,即他的经验和他的自我概念发生分裂。而这种不协调的产生有可能导致焦虑、混乱和不适应 的感觉,这就有可能激活个体的自我防御机制,其主要表现是否认和歪曲,个体运用这样的防御 机制去否认或者歪曲他自身的经验,以降低对自我概念的威胁,结果往往就可能出现心理障碍。 罗杰斯认为,得到父母亲人“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人,绝大多数都具备自动解决自身问题的动机和 能力,因此,在他们产生“自我”意识之后,便会自动自发地走上实现自我的道路。对他们而言, 实现自我的过程是成为自己的过程,是发展一个人独特的心理特性和潜能的过程,是建设性承担 人生责任的过程,这过程将持续人的一生,其最终目标便是:发现并且实现自我。 但罗杰斯也指出,实现自我的过程并不总是充满快乐。有时候,它不仅是艰难

的甚至会是痛苦 的。它可能会饱含着紧张和种种考验与挑战。举例说,很多时候,有时候,一个人仅仅是坚守自 己都很难,因为它可能导致被误解、被嘲笑,甚至被孤立。即使你再自信和富有勇气,久而久之, 也会体验到不被理解以及被孤立的苦涩。 所以,实现自我的过程并不是一个轻松快乐的过程,它充满了挑战与冒险,但它使生活丰富, 使生命富于意义。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自动自发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是不现实的。这样的 人不是没有,只是太少了,因为即使客观上看某人的父母是无条件爱他的,并且他在外界也没有 受过什么大的伤害,他仍然可能因为他的心理现实而有很强的挫败感并因此形成价值条件化。所 以,我们更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以下方法上。 二、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 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面具中走出来 指不过份依赖自己的社会角色,在遵从社会规则的前提下抛弃用来应付生活的伪装,努力学习运 用自己的感官去感觉并判断事物,努力去发现并接近真实的自己,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根据自己的 意愿去做出自由的选择。 这种摆脱面具影响的做法最初往往有可能会给人造成混乱,比如一个人一辈子习惯于按别人的指 令办事,现在让他自己做主去做一件事,他会感觉不安甚至恐慌,因为这意味着他必须自己承担 责任,但如果他坚持迈出第一步,学习运用自己的判断并做出自己的决定,渐渐地他就会协调好

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关系,而不再只知扮演角色而丢失了自己。 罗杰斯此处的意思不是指人可以不要人格面具, 而是指人在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时也要能保持 自我,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能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社会。 2.体验自己的情感 罗杰斯极为重视个人的经验和体验,因为他认为这是人摆脱社会影响,回归自己的重要途径,而 机体自动发生作用时,总能把人引向自我实现。 他认为,而要想成为健康的人,就需要学会最大限度地体验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这种体验可以 使人“开始逐步地、痛苦地探索在他用来对付世界的面具后边究竟是什么,甚至他自己也一直受着 这个面具的欺骗。他深刻地,而且常常是生动地体验到了隐藏在他自身内部的各种因素,因此他 越来越变成了他自己。他不再装着处处顺应别人,不再玩世不恭地否认一切情感,也不再披上理 智的外衣,他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的、起伏变化的生命过程。一句话,他 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 (罗杰斯,1980)(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p306,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

7)。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原因妨碍我们充分体验自己的情感。比如社会要求男儿有泪不轻弹,那么,当 一个男性因为极度痛苦而需要哭泣之时,却往往由于社会的约束、否认和压抑而不敢释放自己的 痛苦,久而久之,他就可能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再有,由于价值条件化或说超我的作用,人们不仅难以体验自己的情感,反而常常会为自己产生 的一些情感而感觉不安、害怕、羞愧。比如,一个因为迫切想要上进而对别人的成绩产生嫉妒的 人,一个因为别人的误会而感觉愤怒的人,一个因为不喜欢某人而产生厌烦的感觉的人等等,他 们对自己的负性情绪面前充满了自责,意识中想要逃避都来不及,哪里还能想到去体验。 而一个人如果连体验自身情绪的勇气或者说能力都没有,他又怎么可能真正了解自己并且实现自 己? 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需要学会最大限度地体验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这种体验 可以使人逐步地探索在他用来对付世界的面具后边究竟是什么,使他学会认识并且接纳真实的自 己,使他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按照自己内在的指引去实现自己。 我们曾经谈过情绪对人的意义,它们就如同我们的四肢一样,有极其重要的适应功能,一个总是 否认或者逃避自己情绪的人是不可能与自己同在的,他也一定是不喜欢自己的,所以,如果我们 想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我们就可以从学习体验自己的情绪入手。 3..学习表达自己的情感

罗杰斯主张,和人相处时,不论自己产生了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情感,都应把它表达出来,要敢 于抛弃一切保护性的掩饰,以自己的真实面目面对世界。 这种表达不仅有利于个人的释放,而且有利于增进人际间的相互了解和真诚交往。 我们在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要注意几个原则,那就是“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实事求是”。不论 是表达正性情绪还是负性情绪,我们都要注意以上原则,否则就有可能引起误会。 4.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 对于已经发生了心理疾患的人而言,如果没有专业帮助是很难较快地走出困境的。因此,解决问 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向心理治疗者寻求帮助。 说到专业帮助,罗杰斯的观点是,由于心理疾患是一个人受到忽略或者得到的是有条件的关注所 造成的结果,因此,心理治疗者需要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理解、倾听与真诚等方法帮助 其走上实现自我的道路,具体说就是: (1)帮助来访者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并信任自己的机体 指通过良好的医患关系帮助来访者重新发现自己,评价自己,认识自己内在的成长潜能,帮助 其学会体

验并正视自己所面临的现实,帮助其学会信任自己的判断。 (2)帮助来访者学会给自己以“无条件的、积极的自我关注” 罗杰斯主要指通过良好的医患关系,如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理解、倾听与真诚等方法帮 助来访者学会重视并以恰当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使来访者能够信任自己,尊重自己,能发现自 己存在的价值并对自己承担起关注、爱护和发展的责任。 但是,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这个问题。即:我们也要承担起的自己积极关注的责任。 不论在过去的生活中,我们经历过什么,或者由于别人的不关注甚至是伤害,从现在起,我们都 要学习承担自己对自己无条件关注的责任,学会关注自己、欣赏自己、关爱自己,并进而去欣赏 他人和世界。 说到看心理门诊这个问题,有不少中国人还存在顾虑,总担心别人会因此看轻、取笑甚至疏远自 己,总觉得看心理医生是很丢面子的事,总怕因此而被人说成“有病”或“不正常”。其实,人产生心 理问题是非常正常的,就如同世界上不存在 100%的躯体健康一样,世界上也不存在 100%的心 理健康。因为人人都会遇上生老病死,会遇上让自己不快甚至痛苦的事情,这种时候产生情绪上 的种种困扰是很正常的, 更何况,出现心理问题常常是一个人面临着成长的转折点,因此只要有效处 理问题,心理危机就会成为心理转机。 由于机体自调节的作用,绝大多数人很快就能在自身内部资源——自我实现的倾向——的支持下

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只有极少数人会因为钻了牛角尖自己走不出来,这才需要在专业帮助下尽快 走出困境。所以,出现心理问题时去看心理门诊与我们在出现躯体问题时去看医生是完全一样的 道理。所以,我们不必有顾虑,如果总是走不出困惑就要尽快去向专业人员求助,那会让我们少走很 多弯路。 说到向专业人员求助的重要性,这里有一个需要澄清的误区,那就是:“只有有问题才需要做心理咨 询和治疗”。其实不然,心理咨询和治疗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心理问题,更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 实现自身的潜能,使我们获得成长并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所以,并非有了问题才需要做心理咨询和 治疗。

综上所述,罗杰斯对人的看法是以存在——人本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他相信人生来就具有实现 的趋向和无限发展的潜能,他确信绝大多数人都能自动自发地选择追求自我实现,也就是朝着更 复杂的、独立的、更有创造性和责任感的方向发展。他作为治疗家所提出的帮助来访者走向健康 人格的那些方法和原则,不仅对心理治疗者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也可以成为我们自

我调 节时的重要参照。 罗杰斯健康人格观中提倡的健康人格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状态的观点,对我们也有很重 要的启迪。这意味着,只要我们自觉地而不仅仅是依赖自发地以开放的态度看待生活,体验存在 的每一瞬间,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和直觉,努力行使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那么就是在走向 健康。 此外,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家,罗杰斯不仅在心理治疗学和教育学方面有着极为特殊的贡献,而 且为促进世界和平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对人所怀有的坚定信念和他身体力行为促进人类实现其善 的一面而作出的种种奉献,值得我们永远感念。

引自杨眉心理学网站 http://www.yangmeipsychology.com/show.asp?id=306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