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要点 (背诵)

1、夏、商、西周朝代更替

朝代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亡国君

夏 禹 公元前2070年 阳城 桀

商 汤 公元前1600年 亳 纣

西周 周武王 公元前1046年 镐京 周幽王

2、禹建立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3、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臵,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4、受战乱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

5、周武王与商军在牧野大战,周军占领都城,商朝灭亡。

6、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同时也反映了夏朝时期文明的进程。

7、西周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对象:宗亲和功臣

(3)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国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③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4)作用——加强对地方控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5)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6)实质:确立了周王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

8、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夏、商、西周三朝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知识要点 (背诵)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古人称铜为金)

1、青铜器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代表是齐家文化出土的铜镜。

2、青铜器繁荣于商朝以后:

①特点: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

②功能:饮食、祭祀、军事和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

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③青铜器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④代表:司母戊鼎。

历史地位: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的出土不仅体现了商朝精湛的 技术,也说明了商朝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清朝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2、地位或影响:①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②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商朝开始。

3、甲骨文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甲骨文40%都是象形字。

4、甲骨文与汉字的关系: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许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附:辨析题

1、在一次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主持人展示了铸刻有甲骨文的西周毛公鼎仿制文物艺术品。

错误:铸刻有甲骨文的西周毛公鼎。

理由:①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②铸刻在西周毛公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是金文。

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识要点 (背诵)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二、王室衰微

(1)原因:

①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遭到破坏。

②分封制度逐步瓦解。

(2)表现:①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②诸侯国势力崛起;③诸侯国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

(3)结果: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三、诸侯争霸

(1)原因:周王室控制力减弱,各国政治、经济发展部平衡。

(2)口号:尊王攘夷

(3)实质:奴隶主之间掠夺战争

(4)霸主: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其原因:首先他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其次他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口号;第三、地理上近海,有鱼盐之利,工商业发达。)

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5)结果:①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6)评价或影响:

进步意义:①它破坏了僵化和落后的西周体制,更重要的是使诸侯国数量减少,逐渐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②促进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融,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高潮; 消极意义:它确是无义战(

性质:春秋争霸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所以说“春秋无义战”),灭国杀人,给社会和人民带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

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知识要点 (背诵)

一、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的形成过程: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2、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特点: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4、战国时期著名战役:战国时期三次经典战役

主要战役 交战国家 典故

桂陵之战 魏、赵、齐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魏、齐 减灶计

长平之战 秦、赵 纸上谈兵

5、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先后衰落;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6、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评价:

第一、负面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第二、客观作用: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第八课 百家争鸣

知识要点 (背诵)

1、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派别;鸣是指发表见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根本原因),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兵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辩论,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2、学派 姓名 时期 著作 主 要 思 想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春秋》 ① 提出“仁”, 主张“为政以德”; ② 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谦虚好学

孟子 战国 《孟子》 ① 提出“春秋无义战”;

② 反对一切战争,用“仁政”治国, ③ 使自然资源能够持续利用 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经》 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

主张以柔克刚

庄子 战国 《庄子》 治国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墨子 战国 《墨子》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 战国 《韩非子》 改革,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兵家 孙武 春秋晚期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 战国 《孙膑兵法》 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

故天下服矣”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