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重点归纳

政治学原理重点归纳

1.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 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

决定的。

第二, 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 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第四, 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概念: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以国家政权或国家问题为核心。政治学研究对象:即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

3. 政治学研究范围:

(1) 政治学基础理论

(2) 中国政治

(3) 比较政治

(4) 公共政策

(5) 行政管理

(6) 国际政治

4. 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5.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

(3) 理论联系实际。

(4) 阶级分析。

(5) 经济分析。

常用具体方法:

(1) 历史研究法

(2) 制度研究法

(3) 比较研究法

(4) 结构—功能研究法

6. 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1) 学习研究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

(2) 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的建设。

(3) 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

化。

7. 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氏族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群婚的第一个阶段的家庭形式是血缘家庭。 氏族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氏族,是具有血缘关、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氏族社会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第二, 氏族制度的组织机构—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第三, 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8. 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第一, 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表

明国家产生的时间。

第二,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三, 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国家在氏族废墟上产生的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它是国家产生的“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

第二种是罗马国家的产生形式。

第三种是征服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国家的形式。

区别:

第一, 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第二, 公共权力的设立。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没有公共权力。

9.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 神权论 在外国,神权说,最早发生在古代犹太的神权政治君主国。代表:托马斯-

阿奎那。

2. 契约论 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契约论是资产阶级关于国家起源的最具有影响的学说。

资产阶级契约论的两种含义:一种是用来说明国家的起源,一种是用来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3. 暴力论 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10.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定义: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具体含义:

第一, 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第二, 国家是阶级统治。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第三, 国家是个机器。公共权力是国家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

11.国家权力

概念 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特征

第一, 强制力的垄断性。

第二, 普遍的约束力。

第三, 主权性。

12.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首先,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权力的力量基础。

其次,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运行规则。

再次,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和发展。

13.自由资本主义国家

含义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或者是上升阶段。

1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15.如何理解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国家

16.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1.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2.社会主义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作为国家的阶级基础。

3.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和谐社会,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4.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

5.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17.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 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公有制。在中国现阶段,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

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2. 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维护社会主义的秩序和

稳定。同时,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

3. 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

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承担经济宏观调控职能,并且调整和改革不适

合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和体制。

4. 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和矛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6. 创造条件消灭三大差别,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18.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

含义: 国家形式就是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基本内容:第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尤其是中央(全国)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

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第二, 国家的整合形式,即国家结构,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纵向权力结构和权

力分配关系。

第三, 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也称政治体制,是组织、管

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的具体环节,属于国家形式的细节方面。

19.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国体决定政体,政体表现国体”,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国体决定着一个国家由哪个阶级来统治,国家的阶级本质从根本上决定着政体的选择;另一方面,一定的国体要通过一定的政体形式来表现,政体作为国家的外部形态,并非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它在实现和保证统治阶级的地位和权力、增强政权的统治能力方面具有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

20.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君主制(1)贵族君主(2)等级代表君主制(3)专制君主制(4)立宪君主制(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

2.共和制(1)贵族共和制(2)民主共和制

21.国家结构的含义

1.国家结构的概念

国家结构是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全国政府与地区政府之间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为国家的问题。国家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族统一的背景和进程,体现了其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水平。

2.现代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

(1)单一制 分为中央集权型单一制(法国)和地方分权型单一制(英国)

(2)复合制 分为邦联制(欧洲联盟)和联邦制(德国)

22.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

特点:我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是: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②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③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④全国人大批准省级地方的建置,国务院批准省级地方的区划并批准省以下地方的建置和区划,全国人大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⑤省、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但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自治区人大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但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消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消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既要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又要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

原因:①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有着统一的传统和实行单一制的渊源;②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有着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传统;③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在分族聚居的同时又与其他民族主要是汉族相互杂居,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④近代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抵御外敌入侵、实现国家独立的过程中结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⑤我国各民族之间在各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各民族需要互相帮助,实现共同繁荣和共同进步;⑥我国各族人民还会面临各种外来势力的颠覆和分裂的威胁,为了防止和抵御外来干涉和侵略,维护我国的独立与安全,需要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合作。

2.中国单一制的两大特色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23.国家机构的含义

国家机关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各个具体的国家权力部门,而各种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的结构联结起来,相互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共同组成一个实行国家统治的统一的体系,这就是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是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它包括全部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国家日常活动的组织。

24.国家机构的特点

(1)阶级性(2)全社会性(3)整体性和系统性(4)强制性

25.资本主义主要国家机关

1.国家元首2.立法机关3.行政机关4.司法机关

26.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27.社会主义主要国家机关

1.国家权力机关2.国家元首3.行政机关4.司法机关

28.民族的一般特征

第一,共同的语言。这是民族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第二,共同的地域。这是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民族形成的外部条件。

第三,共同的经济生活。这是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四,共同的心理素质。这是民族存在不可缺少的条件和特征。

29.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一,民族差异。这是产生民族问题的自然前提和客观原因。

第二,剥削制度。这是阶级社会产生民族压迫的深刻根源。

第三,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依旧存在的主要原因。

30.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

一方面,从民族问题对革命和政权问题的依赖性来看,民族问题如何解决,在什么程度上解决,受当时社会政治总问题的制约。

另一方面,从民族问题在社会政治发展总问题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来看,民族问题解决的好坏,将关系到革命能否成功、政权是否稳定,对于国家的治乱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1.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任务和原则

第一,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巩固各民族民主平等的团结统一,这也是现阶段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政策。

第二,要逐步消除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事实上的不平等,扶助落后民族,使他们尽快跻身于先进民族的行列。

第三,要承认民族差别,照顾民族特点,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矛盾,按照民族特点和区域特点来处理民族问题,切实采取措施克服和解决民族矛盾。

31.宗教的起源

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的条件,其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其二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

(1)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中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它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认识局限,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无法被人们认识的异己力量,正是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

(2)阶级社会中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宗教产生的又一原因。在阶级社会,当被剥削的阶级对物质解放感到绝望时,就会去寻求精神的解放来代替,就会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宗教正是这种对现实世界的替代,它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社会处境的无奈,以及对美好的“另一个世界”的向往。因此,剥削制度的存在,是宗教产生的制度与社会根源。

32.宗教的本质

(1)从认识论上看,宗教是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是人类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只不过是一种不真实的反映。

(2)从功能上看,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33.宗教的政治作用

1.宗教与阶级统治

2.宗教与社会治理

宗教在现代政治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宗教可以对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有效的调节,从而减轻了世俗国家的政治“结构在运转过程中的负担”,能够有效地实现政治整合,维护政治秩序。但也应看到,宗教在履行社会整合作用的同时,它也可能成为社会分裂的原因。

3.宗教与政治意识形态

宗教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制约。宗教从根本上不可能脱离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因而宗教也容易转变成阶级统治的工具。宗教虽然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制约,但宗教一旦产生,也获得了自身的相对自主性,从而对政治意识形态产生影响,政治意识形态时常要在宗教教义中去寻找自身的合法性。尤其是在教会作为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的国家中,宗教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就更为显著。

4.宗教与民族

宗教是民族的,任何一种现代宗教的产生都必然和某一特定的民族相联系,民族之间宗教形式的不同正是民族心理及民族文化差异性的体现。宗教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系统,具有维系民族特征、形成民族性格强化民族凝聚力、影响民族思维方式的重要机能。各民族宗教信仰模式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族的政治。一般而言,共同的宗教信仰是巩固民族共同体的有力因素,而同时信仰具有很大差异的许多不同宗教的民族则很可能呈现出明显的政治不稳定。

5.宗教与国际政治

宗教传播、宗教运动、宗教纷争等都会成为国家间政治关系变化的重要变量。宗教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宗教可以成为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如相似的宗教信仰可以巩固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但另一方面,宗教也往往是国际政治冲突的原因

34.国家与宗教的关系模式

1.政教合一模式2.二元竞争模式3.政教分离模式4.宗教政党模式

35.社会主义国家中宗教作用的二重性

1.宗教的积极作用

首先,宗教有利于社会稳定。

其次,宗教有利于民族团结。

再次,宗教有利于文化建设。

最后,宗教有利于国际交往。

2.宗教的消极作用

首先,宗教和马克思主义是相对立的思想意识,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主义宣传是不利的;

其次,宗教问题也可能影响到民族团结。

再次,宗教不利于激发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最后,可能成为外国敌对分子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的工具。

36.政党的定义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具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37.政党的特征

第一,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政党这个特殊的政治团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现象。

第二,政党由阶级、阶层或某些重要的社会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所组成。

第三,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建立政党是为了进行有成效的政治活动。 第四,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第五,政党与政权密不可分。

38.政党的功能

第一,争取群众和影响群众

第二,集中阶级意志。

第三,行使国家权力。

39.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一)两党制(二)多党制(三)一党制

40.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

1.政治团体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工具

2.政治团体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新的有效的媒介

3.政治团体与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稳定密切相关。

41.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

1.意见表达功能

2.组织功能

3.参政功能

4.民主监督功能

5.教育功能

42.政治文化的含义

政治文化概念首先是由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提出的。

概括如下: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43.政治文化的特点

第一,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第二,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

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4.政治文化的功能

第一,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

第二,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

第三,影响政治过程。

第四,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

45.政治文化的类型划分

1.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

2.冲突型政治文化、协调型政治文化和混合型政治文化。

3.理想型政治文化与现实型政治文化。

4.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

马克思主义区分政治文化的标准:一、经济基础 二、阶级性质

政治文化的基本类型或主体类型是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

46.政治文化的结构

概括的说,政治文化的结构主要由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这三大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47.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1.主导型政治文化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的引导和制约。

2.培养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政治能力的手段。

3.对反社会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

48.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生的第一学校。

第二,学校。学校生活是个体完成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

第三,社会。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此外,社会共同体也对政治社会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大众传媒是政治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社会工具。

49.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

(1)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

(2)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系统。

(3)政治制度的新旧更迭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

(4)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50.为什么说政治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根本任务。

第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结构的合理化与政治管理的高效化,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四,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复杂矛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谋求渐进发展。

51.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

第一,人类生活是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机统一。

第二,政治文明产生于人的现实活动,必须以现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基础。 第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建设,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建设。 第四,政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从古代政治文明向现代政治文明进化的过程。 第五,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第六,“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新型的现代政治文明。

第七,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

5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第一,国家权力属于劳动人民所有,建设大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共和国。

第二,人民代表会议是实现人民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的最好制度形式。

第三,人民代表会议掌握国家权力,人民通过“有经验的代理人”——即人民代表——掌管国家事务。

第四,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

第五,共产党是动员和组织劳动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的领导力量。

第六,用法制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53.国际政治的含义

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其基本含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 国际政治发生于国际社会的多个行为主体之间。

第二, 国际政治的本质内容,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

第三, 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的政治关系体系的总和。

54.主权国家

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行为主体,也是构成当代国际社会的最基本的实体单位。 主权国家的特质及其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第一, 主权国家能够控制和最大限度地调动、支配、运用一切资源,形成国际社会强大的

行为主体、实体。

第二, 主权国家是人类社会生活诸共同体的唯一合法总代表。

第三,国家之间政治关系决定着国际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向。

按照国际法的要求,在国际社会中,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国家,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

第一,固定的领土。第二,定居的居民。第三,统一的政权机构。第四,国家主权。 第一, 普遍性。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对于一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第二, 共识性。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是建立在大多数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普遍共识基础上

的。

第三, 规范性。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是国际政治诸行为主体应该遵循的规范。

第四, 约束性。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对于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相当的约束力,这种约束性

既体现为道德性约束,又体现为实际性约束。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