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叉的花园

  摘要 虽然《从今以后》不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最杰出和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但无论从情节叙述、风格特质,还是从主题呈现、文化传达来看,都不失为一部经典佳作。基于此,本文拟以影片为蓝本,着重对其蕴藏的文化意蕴进行深入挖掘,以期在论证影片卓绝性的同时,彰显伊斯特伍德多元深厚的电影创作观和文化视野。   关键词:文化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从今以后》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从今以后》是由美国著名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于2010年10月上映的一部经典佳作。它一反伊斯特伍德硬朗刚健的导演风格,采用三线平行手法,温情婉约地讲述了法国新闻媒体人玛丽、美国蓝领工人乔治和英国在校儿童深受死亡困扰中,几经波折最终走出迷雾的奇幻故事。虽然故事情节有些过于“魔幻现实主义”,但由于“文化多面手”伊斯特伍德的完美文化演绎,影片不仅被赋予十足的世俗现实内涵,而且还得以超越单纯的电影本位,升级到文化哲学的高度。那么,影片中文化交叉的花园到底呈现出怎样的景观呢?下面本文将着重进行分析探索。   一 多元开放――兼容并包的好莱坞文化表征   正如张英进在《好莱坞成功背后的秘密:文化工业与全球化策略》中所言:“作为一个由众多民族组成的移民国家,美国多元文化的特性要求好莱坞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文本策略,大批生产让不同阶级、种族、文化背景的观众都喜闻乐见的影片,这样的长期实践,形成了一整套比其他国家电影更具世界性的叙事和影像模式。”长期以来的文化工业和全球化策略实践,已经使好莱坞文化日益升级成为美国精神乃至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而且成为影片拍摄成败的重要秘诀所在。作为好莱坞十大知名导演之一,伊斯特伍德自然对此深谙此道,因此在《从今以后》中不遗余力地采取世界性叙事、多元文化影像展示、主流价值彰显等手段注入好莱坞文化因子,直至为观众营造出一座好莱坞文化大观园。   就世界性叙事而言,影片不仅一反其他影片以“单一地域”为叙事场景的传统模式,以法国、美国、英国三国为基点,巧妙地设置出平行叙事场景,同时辅之以印尼大海啸特殊场景,在深度解构观众的被动观影体验,激发观众投入更多的精力自主梳理叙事内容和叙事线索的同时,又以欧美等西方国家、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广域性强化影片叙事的国际性和世界性。除此之外,影片还跳出“单一主人公”人物塑造的窠臼,依托玛丽法国人、乔治美国人、马科斯英国人三个不同国籍、女性与男性二个迥异性别、知名记者、蓝领工人、在校学生三种不同身份、印尼大海啸死里逃生、身患重疾大难不死痛失同胞兄弟三种不同境遇,但都为死亡困扰人物的塑造,冲破了观众的阶级、种族、文化背景限制,在满足了世界观众审美期待的同时,也就充分表征出了好莱坞国际化和世界化叙事的文化视野与景观。   就多元文化影像展示而言,影片首先依托玛丽死里逃生,再现印尼大海啸场景,折射东南亚临海易发天灾的地域文化特质。其次,通过对右翼报纸及其他报纸观点的分别援引“是印度锡克教徒在街上打砸抢烧”,“骚乱是由民族主义党派分子挑起,引起对少数民族的负面猜疑情绪”,揭露了印度民族宗教文化冲突的发展现状。除此之外,它还以马科斯幸运躲过查令十字街地铁站爆炸劫难和玛丽收听国际新闻为媒介,引申种族冲突和恐怖主义的国际文化语境。最后,通过洁姬吸毒酗酒,一定程度上造成杰斯死亡,马科斯迷惘之情节,透射出教育文化的恶性循环。   就主流价值彰显而言,影片“首要满足美国观众期待视野”和“弘扬美国价值文化及表现其优越感”的好莱坞特质就表现得更加明显。如面对玛丽关于自己为何以《来世:死寂的秘密》取代密特朗传记的解释,出版商米歇尔不仅不以为然,反而以“可能只在美国市场上发行英文版”之语反唇相讥。表面上看,这种讥笑只是一个唯利是图的法国出版商对玛丽“叛逆性”的强烈不满,实则却借怒斥突显了美国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这无疑与好莱坞文化“彰显美国优越感”不谋而合。再如,影片结尾原本看似不可能相遇的三人却因异国旅行、跨国书展,意外在英国“巧遇”,虽然有迎合观众“美好向上”的心理期待之嫌,但这却正契合了好莱坞文化的“旨在为观众提供令人满意的视觉消费和重复观赏的欲望”的艺术风格,由此也就完成了其西方主流价值尤其是美国主流价值的弘扬。   二 向死而生――超越时空的存在主义文化培植   影片中法国女主播玛丽遇到海啸侥幸生还。她在死亡边缘似乎看到另一个世界的一些人。英国小学生马库斯失去了他最亲爱的双胞胎兄弟杰森,他有许多话要对杰森说,于是开始寻找通灵者。在美国,蓝领工人乔治因为通灵而一次次错失爱情。三个人在伦敦的书展上相遇,每个人的命运也都发生了改变。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的出色之处在于,他能将三个不同的故事完美地结合在同一主题中。影片凭借海啸灾难来临时摄人心魄的场面,让人们立刻被片中所展现的背景、现实、人物和对话所深深吸引。海啸的象征多少代表着生命中死亡的概念。因此,电影的情节定位于对人生永恒问题的深入探索:人是为一种更高的、不同的某种东西而生?还是为了虚无、死亡而生?导演通过展现几个不同的逻辑核心也包括民间和大众的认识,使主题变得更加敏锐和激烈。人们都知道,每门宗教对再生、复活都有着自己的解释。而本片的导演却是暂时将宗教对人生的解读放在一边站在所谓的科学、预言者和招魂论的角度来触及这一主题的。尽管他没有描述这些事件的全部过程和看法,但却在某些片段中,透露出他对生命是否存在于另一世界这一论题所给出的答案。   在解释自己为什么执意拍摄《从今以后》这部“超自然”灵异题材的影片时,伊斯特伍德曾坦言:“我们总是喜欢祈求来生,总是向上帝祈祷,保佑来世怎么样。其实这些人都忘记了,最重要的是现在的生活。还有一种很矛盾的事情,那就是大多数人实际上并不相信来世这种说法。虽然我们常常祈求来世,但是我们根本不了解这是个什么东西。”这些话道破了掩映在影片“超自然”灵异题材后的沉实厚重的存在主义文化。   于是,观众发现影片不仅通过他人对玛丽和乔治“死亡感觉”的排斥对立和爱莫能助的态度,前者如玛丽情人对她“我在水下,看到一些幻象”之“濒死体验”描述的讥讽嘲笑“你有脑震荡,撞到头了,是吗”;又如,哥哥比利对乔治“这不是天赋,而是诅咒,我无法过正常生活,感觉自己像个怪物”的真实想法不以为然,并假借“既然你有这个天赋,你就有义务去帮助别人”之名背着他私设团体通灵室,招揽顾客。后者如医生虽然对玛丽研究濒死体验的决心极力认同,但却又以“这是条艰难的道路,只有独自一人去摸索,人们会觉得你疯了,甚至对你产生敌意”之言表示前途堪忧,折射出“死是一种此在刚一存在就承担起来去存在的方式”(《存在与时间》),死亡跟生存、衰老、生病一样是一种再普通与现实不过的生命现象,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却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怀抱“死确定可知会到来,但暂时尚未”的心态千方百计地避谈和排斥它的误区与禁忌,引申出“到底应该如何面对生死”这一存在主义话题,而且以玛丽试图极力忘却海啸濒死体验却难回生活正轨、乔治因“死”得福喜获通灵天赋却没有现实生活、马科斯无法忘却失兄之痛故而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平行叙事线索,依托他们的“死亡感觉”描述确证死亡之实在性:死亡并非如同人们常言的那般只是漆黑一片,相反它“有种失重的感觉,能看到一切,没有死角,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却可以了解和感受一切”,借助他们,最终走出迷雾,如玛丽因写书著作最终对濒死体验释然,回归正常生活;乔治因狄更斯故居参观和书展巧遇玛丽,收获爱情,重回生活正轨;马科斯因为乔治与哥哥再次对上话,领悟到生死交融,向死而生的生存哲理,最终放下心结,回归现实,牵引出“向死而生”这一存在主义文化的深刻命题:“向死存在的意思并不是指‘实现’死亡……也就不能是指:停留在终结的可能性中。”因此,玛丽大可不必“为了忘却而忘却”,只要坦然以对,定能释放心结,乔治大可不为“通灵”与只与死亡有关苦恼,只要跳出坦然以对,就能寻找多种可能性,重回当下,“任谁也不能从他人那里取走他的死。当然有人能够‘为他人赴死’。但这却始终等于说:‘在某种确定的事业上’为他人牺牲自己。这种为他人死却绝不意味着以此可以把他人的死取走分毫。每一次向来都必须自己接受自己的死。只要死亡‘存在’,它依其本质就向来是我自己的死亡”,故而马科斯不必死守“若不是杰斯自告奋勇去完成原本是自己完成的任务,就不会出事”的愧疚感,只需好好活在当下,就能与杰斯交融一体,同心同体,获得生存的多种可能性。   三 信仰与拯救――永恒救赎的基督教文化灌溉   正如蔡卫、游飞在《美国电影研究》中所言:“好莱坞和美国本身也永远无法摆脱‘灵’(Soul)与‘肉’(Flesh)的冲突。”身为两次问鼎奥斯卡奖、闻名世界的美国导演,伊斯特伍德自然乐于并擅长通过对现代社会中人“灵”与“肉”的斗争来提升影片的主题与品格,从而赋予影片十足的基督教信仰文化意蕴。   有一个特别引人注意的细节,那便对狄更斯的频繁提及隐射。如心烦意乱的乔治在睡觉前,都要静心倾听名作《大卫・科波菲尔》;又如,当梅兰尼初到乔治家中时,发现墙壁上挂的也是狄更斯的画像;再如,在被解雇后,为了放松自我,乔治选择前往英国参观狄更斯故居,由此牵引出导游对狄更斯最富争议之作《圣诞颂歌》的介绍。表面上看,这些只不过是乔治的个人兴趣爱好而已。实则不然,其包含着导演别具匠心的基督教文化传达。一方面作为生活在19世纪中叶宗教气氛浓郁的维多利亚时代,受基督教信仰耳濡目染,狄更斯虽然十分反感牧师传教和教条主义,但是对基督简单丰富、圣洁无瑕的信仰要义如视珍宝,因而不仅在思想上追求与其同一,而且在创作中也不遗余力展示这些信仰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其最富争议性的作品《圣诞颂歌》,又以圣诞夜为背景,通过自私冷漠的吝啬鬼斯克鲁奇被“过去之灵”“现在之灵”“未来之灵”三个圣诞精灵造访,最终由冷酷之人转变成仁慈、乐善好施之人,既帮助他人,又超越自我的故事,隐射基督教赎罪和拯救主题,进而与影片中玛丽、乔治和马科斯的信仰与拯救遥相呼应。   除此之外,为进一步表露基督教文化的真正内涵,影片既依托乔治为他人“通灵”的行为向观众呈示基督教文化忏悔和救赎主题,如在为希腊人通灵时,希腊人之妻让乔治传达自己的歉意,因为自己病情拖累了丈夫,更压抑了其与琼的爱情;又如,为梅兰尼通灵时,梅兰尼之父借乔治之口,为自己多年来对梅兰尼所做的事道歉,又借助马科斯教堂礼拜失败、访问网站无效、亲赴通灵现场受骗等经历,向观众对比诠释基督教文化的核心要义所在:真正的基督精神不是“the angel of god”式的言语布道,亦不是“No fear of death”式的夸夸其谈,更不是假借“圣灵赋予”“圣音”“魔镜”“科学感应流”之名的惺惺作态和弄虚作假,而是只有“向死而生”的自我信仰和拯救。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获得基督的永恒救赎。   综上所述,《从今以后》不仅以世界性的叙事、多元文化影像的展示、主流价值的彰显深度演绎了好莱坞文化,而且依托濒死、“通灵”等死亡体验展示了死亡之确证性和“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文化内涵,还借助狄更斯隐射、乔治“通灵”行为展示、马科斯寻兄之旅呈现了基督教文化的真实内涵,构建起一座文化交叉的花园,不失为一部深具文化意蕴的佳作。   参考文献:   [1] 张英进:《好莱坞成功背后的秘密:文化工业与全球化策略》,卢燕、李亦中主编:《聚焦好莱坞:文化与市场对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333497.htm.   [3] 马丁・海德格尔,陈嘉映、王节庆译:《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4] 蔡卫、游飞:《美国电影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刘亚娜,女,1977―,河南新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电影文化、英语课程教学论,工作单位: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