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

目录

第一章 诗仙的一生游历··································1

第二章 诗仙的浪漫主义情怀······························3

第三章 诗仙的现实主义情怀······························5

第四章 全文总结········································7 参考文献··················································8

浅析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

摘要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史称“诗仙”。他出生于盛唐时期,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及大半个中国。在游历中他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篇。他的诗歌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揭露现实,抨击时政,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这篇论文从李白的一生经历入手,随着他的足迹和历练分析他诗歌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色彩、杰出的艺术成就以及李白自己洒脱不羁的气质和傲视独立的人格。

关键词:李白,游历,浪漫主义,酒,月,现实主义,《古风》,悲天

悯人

第一章 诗仙的一生游历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盛唐时期,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及大半个中国。他的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情感为主,与诗人杜甫并称为“李杜”。[1]

李白年少时就开始喜欢游侠,而他家的所在地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从小深受道家的影响。在他大约十六岁的时候,李白读到了当时著名纵横家赵蕤的著作《长短经》。这部著作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使他立志要建功立业,谈王霸之道。至此,李白开始了他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奋斗。

24岁时,李白出蜀,写下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江陵,他遇到了一生中对他仕途影响很大的一个 人——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司马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受到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李白受到很大地鼓舞,决心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了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这也是他最初扬名天下的文章。从此,他开始了鹏程万里的飞翔。[2]

此后,李白到了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等脍炙人口的诗文。而到了金陵以后,李白深感往日的古都已经一片颓废,根本比不上今日的太平景象。然而,虽对当时的朝庭有很深的感情,但李白却感到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后经扬州、姑苏等地,思乡之情愈加深刻,但他为没能创出自己的事业而感到惭愧,进而再次远游。

由这几次出游可见,李白的前半生始终活在自己“神游八极之表”的愿望里,而没有真正达到自己的目标。也由此可以推出,当时的文人都或多或少地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

公元735年,也就是李白34岁的时候,他来到长安,结识了卫尉张卿,并向玉真公主献诗,一步步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在此期间,李白还结识了著名诗人贺知章。然而一年过去了,李白仍没有被任用,只好发出了“行路难,归去来”

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公元742年,玄宗十分赏识李白的诗篇,令他供奉翰林,草拟文稿,陪侍皇帝左右。由于受到宠幸,再加上李白放浪行骸的个性,他受到了同僚的诽谤,这使他“大济苍生”的热情骤冷,与此同时,李白被赐金放还。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李白开始了再次远行。在公元744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在创作上的切磋也在此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长安开始的再次远行,李白先后结识了杜甫、高适,且在幽燕山看到了安禄山厉兵秣马的形势。他一面求仙问道,一面仍企图为国建功,心中仍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而后,李白又错误地投奔于永王门下,遭到最后一次流放,五年后,李白遇大赦,《朝发白 帝城》便是此时作品。

在公元762年,也就是他6l岁之时,李白病逝,中国历史上一位最伟大的诗人与世长辞。[2]

行旅很容易使诗人产生优秀诗作,漫游对诗歌创作往往有重大影响。李白一生是漂泊的一生,长江南北,黄河上下,大凡名山大川、精美去处,几乎没有李白没去过的。可以说,李白占尽了中国名山名水之风流。李白在漫游过程中就是用诗歌表达这种行旅之感的。在漫游中,李白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他对待一切具体的事物都和这种世界观和生活态度联系起来,看待一切都有他自己的角度、想法和审美判断,因此他在诗歌的表现上也就具有了自己的特点。李白并没有把他的山水诗按山水诗写,他完全是用自己的心灵任意挥洒。因此,李白的山水诗也就拥有了他自己的灵魂。而在他的古风和战争诗中又流露出心怀百姓的热忱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诗仙李白的名作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特征,李白的诗和他的漫游是分不开的,是他在漫漫一生的旅行中留给后世的无穷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 诗仙的浪漫主义情怀

李白这位亘古不朽的唐代大诗人,其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是其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驰骋磅礴的丰富想象,大气恢宏的意境,把离奇的神话和历史故事与现实结合起来,表现自己热烈的情感,风格奔放维奇,色调瑰伟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豪放飘逸是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这已成文学史上的定论。李白诗歌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一致,使诗歌具有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这种情怀和魅力可以从他诗中常有的意象——酒和月就可以分析得到。[3]

李白与酒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李白饮酒当然不同于俗人为纵情享乐而饮,也不能单纯理解为自我麻醉和逃避现实而饮,而是与其基本生活情趣、人格、世界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他那狂饮痛醉后的诗句里,使我们领悟到别具一格的人生滋味。李白的古乐府长诗《将进酒》是其首次入从长安失意归来而写,此诗格调高昴,富有激情。抒发了诗人对现世的不满和及时行乐,纵酒人生的潇洒情怀。[4]诗人以“天生我材必用”的情怀奠定了本篇劝酒诗的高昂格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宠辱不惊,来去自如的飘逸人生,此诗应是李白性格情怀的最恰当的表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开篇即横绝古今,发出了人生苦短的慨叹,这两句,以黄河之水入海之迅和青丝白发之变来作比喻和夸张,形象地让人震憾于时光的飞逝如电并流露出诗人内心的焦虑,放眼满目繁华的盛唐世界,何处是诗人自己的理想人生。接下来,诗人反弹琵琶,出笔自是不凡:“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得意,其实诗人此时人生何曾得意,但诗人天生的豪气贯云,这豪气就倾注在他的酒里,酒入诗人豪肠,自是更增一丝豪气,毫气无限,酒量自是无限。大唐盛世中的李白以天赋的豪情展示了自己自信人生态度,这便是接下来应称为“千古第一诗句”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试想一想,这是何等旷达的气慨和胸襟。诗人钟情于酒,但与沉缅于酒的慵懒之徒绝对有天壤之别,诗人并没有麻木于酒,可以说,诗人胸中自有丘壑。其实任何一个凡人都有自己可用之材,这样的诗句,千载而下,令人读之,虽如我辈之凡夫俗子亦当有脱尘之慨而毫气填膺。席间的岑夫子,丹丘生,都是李白年青时的至交好友,酒逢知己,自然是千杯不醉。此时的李白,偕同两位挚友,开怀畅饮,虽心怀愁绪却也是人生一大快事,“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这样的喝酒,没有那种虚伪文士的惺惺作态,没有那种各怀心事的叵测之心,大家襟怀坦荡,举止自然,颇有魏晋士人的潇洒风度。李白从小在道教胜地长大,又喜谈纵横之术,内心早已浸染

了来去自由,进退自如的道的思想,颇有“仙风道骨”。可见饮酒的兴致是一浪高过一浪,兴犹未尽,诗人干脆反客为主,“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如此豪情,确实少见,更何况是以客人的身份劝主人典当千金以买一醉,这里其实是诗人以设问的语句虚写,以灵活摇曳多变的笔态写出了在饮者之间放浪形骸,亲密无间,不分彼此的融和气氛,真是“酒逢知已千杯少”。

在李白的诗作中,咏月诗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首首都是传世佳作。月亮因为有了李白的诗作大放光彩,而李白诗作也因为月亮更增添了一份神秘和飘逸。[6]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不仅是一个参与者,而且是一个见证者,并且是那样的富有人性,蕴含着深厚的人情味,由此而促成了李白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李白对明月是情有独钟的,皎皎月色是他寂寥失意时对酒当歌的知己,是他人生快意时引吭高歌的听者,是他思家怀乡时寄寓愁心的鸿雁。这一轮千古明月明鉴了李白诗歌的雄奇飘逸,也承载了诗人浪漫奔放的情思。[6]一首《月下独酌》表现了诗人与明月相亲相伴,物我相融,让人回味无穷。这首诗反映了深藏于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愁闷.但却并不直抒胸臆,而是极尽委婉曲折之能事。借月写孤,借酒写愁,月与酒的相随相伴,更突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愁闷。春天的一个月夜,诗人独自一人坐在花丛中饮酒,有春月春花美酒相伴,岂非赏心乐事?诗人又幻想同月与影会影歌舞,并想象着由地上到天上,与月永结交游,交欢行乐,载歌载舞的喧闹情景,亦真亦幻,且虚且实。然而,这样一种交欢行乐的情景背后,却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愁寂。人在孤寂时。一棵树、一只鸟都可成为良友知己伴侣,而人到了借物为友的境地,其孤独愁闷则无可言语了。可知,花月酒影,本是陪伴,却更是陪衬,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闷。一个亘古未有的旷世奇才,在京城长安却沦为了一个御用文人,还不得已常在皇帝妃子和达官贵人们的酒宴上作附庸风雅的助兴之作。当时,诗人这种有志难伸、知音难遇的苦闷可想而知。多年来的漂泊中与他朝夕相伴的只有酒,而在这无尽的寂寥中能知他懂他的,也唯有这亘古不变的一轮明月了。

第三章 诗仙的现实主义情怀

在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生的创作中,出现了不少现实主义的力作,这些诗作滋生的土壤是李白复杂多变的人生际遇。中年的诗人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跻身仕途,却屡屡碰壁;晚年的李白命运多舛,把对生命遭际的慨叹化作对现实的关注,使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中凸现出现实主义的灵性。[7]

坎坷的仕途促进了诗人创作风格的转变。天宝元年,李白来到长安,玄宗让其当翰林院供奉,但这与李白的愿望相违,以其雄心壮志与傲然不屈的个性,绝不会安于侍从文人这样一个角色,他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宰辅之臣。而这,却是他这个职位永远无法实现的,这是李白深层的矛盾与痛苦。对于李白来讲,他毕生的最高追求就是要在政治上三年的翰林生活使李白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玄宗后期的政治黑暗与腐朽有了清醒的认识,他的政治理想和当时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飞跃,具有了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批判,这是李白的诗歌由浪漫转向现实的正式标志。

多舛的命运夯实了李白现实主义诗风形成的基础。仕途的失败让李白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在李白人生历程的最后二十年间,坎坷的命运让他认识到现实的残忍,这为他逐步形成较为明显的现实主义风格进一步夯实了基础。在这一阶段,李白徜徉山水仗剑行侠的浪漫做法趋于冷寂,他的飘逸,不是弃世绝尘,而是愁情难消,故通过游仙的形式,将心别寄。中年后的李白儒家思想占据了主导的地位,道侠观念居于下风,但始终徘徊在心灵深处,时常跳跃出来,共同抒发诗人拯物济世的情怀。

李白不仅通过诗歌抒写个人的悲惨境遇,对国家的关心,对人民的热爱,还使他在诗歌中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民生,同时,李白从其政治思想出发,对阻碍唐代社会进步的种种腐朽黑暗的现象和事物,予以深刻的揭露和大胆的批判。天宝年间的李唐王朝虽然尚处于强盛的顶峰,却也潜伏着深刻的危机,朝政开始由开明转向腐败。李白长安三年供奉翰林的生活使其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和痛切的感受,《古风》二十四即以唐玄宗宠信宦官,荒于嬉戏,腐败昏庸为题材,通过描写宦官、斗鸡者恃宠骄恣,飞扬跋扈,抨击了是非颠倒、善恶不辨的污浊现实。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很多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李白的不少诗篇,还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诗歌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当时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等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在大唐帝国兴盛阶段,大唐帝国的边境

屡有战事。在漫长的边境线上,从东北到西北,从西南到东南,各处都不太平。这其中与唐玄宗穷兵黩武,一心想开边拓土有很大关系。统治者一心开边,恣意消耗唐朝强大国力,殊不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战城南》写道:“烽火然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鸟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可以说,李白创作此诗,是很有现实依据的,“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是针对“天宝元年北伐,与奚怒皆战于桑干河,三败之。”和“天宝六载,诏仙芝以一万步骑出讨”二事而作出猛烈抨击。其中,“败马”“鸟鸢”“枯树枝”等意象的重叠,交织出一片凄惨景象,震撼人心。正是出于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反对与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诗人在全诗的最后发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呼唤,即是为人臣的劝谏,同时也是一首反映现实的悲歌。这其中不乏诗人悲天悯人的胸怀和对现实深邃的观察和认识。[8]

第四章 全文总结

李白的诗无论从其数量上,还是其艺术魅力上,在中国古代诗坛上都是佼佼者,他的诗不仅给人留下了艺术上的享受,而且也留下了他所处年代历史和他人生追求历程的烙印。通过他的诗,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李白复杂的人生以及他多元化的思想,认识了李白在坎坷中乐观、豪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人生积极进取追求人生理想的人格魅力,给后世人们在精神上和文学创作上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具有深广的意义。[9]

诗仙李白的名作,具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双重特征。在今后应该给予这位大诗人的那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作关注的同时,对他的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应该给予更多地关注,以此来纪念他那份心怀百姓的热忱,纪念他那份为时代而放声大哭的沉郁。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2133/htm

[2]王旭飞,胡晟,“诗仙”李白的一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3]马华,从《将进酒》看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文本解读

[4]邹壮云,从《将进酒》看李白的飘逸人生,教育时空

[5]柴彦莉,李白的明月情怀,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6月号上旬

[7]马国平,谢青芮,论李白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诗风的转变,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第9卷,第3期

[8]秦浩,诗仙悲天悯人的现实主义情怀,学理论

[9]甘文泉,浅析李白诗中表现出的思想多元性和复杂性,科苑观察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