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考扶贫引出的如何通过教育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思考

由高考扶贫引出的如何通过教育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思考

1.高考扶贫政策含义

针对目前大学特别是名校农村学生生源比重下降的现状,自 2012 年起,国家组织实施了面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即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适量招生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引导和鼓励学生毕业后回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

按照教育部、财政部等相关部委的文件要求,“十二五”期间,每年要在全国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 1 万名左右的专项计划,且以本科一批招生计划为主。

2.高考扶贫初衷

文化素质是产生贫困的根本因素。一是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相对落后,贫困家庭难以承受子女的教育负担,导致受载体受教育水平偏低,文化程度偏低,影响就业和发展,最终导致收入差距拉大,不利于社会和谐。

提高农村学生在重点大学中的比重,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对农村学生的优惠性差别待遇,是对他们由于家庭缺少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而遭遇不公的适当补救,以及为了防止农村学生受到正向歧视而采取的特殊优惠待遇,其实质是缩小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在优质教育资源之间争夺的差距,推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而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代际流动机制,有助于促进弱势群体的子女实现经济社会地位的跃升,具有较强的促进代际流动的功能。

3.实际实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感觉这部分可以简略点说,因为重点还是在完善基础教育上)

3.1 引发腐败现象,制度和评定细主观性仍较强

一些结束高考参与过专项计划的考生表明 “优惠的还是极少数人”,政策实行过程中存在“乱象”。部分民众害怕这一政策会诱发某些掌权者利用政策为私人谋利,使降分优惠最终不能落到真正贫困者身上。

(这里就我的个人经验来说,高考时我家乡也被列入贫困县,当时也报了农村单招的项目,但其实真正招到的也并不是真正的农村学生,报名者的家庭条件大多也处于中上水平,基本无寒门子弟。另外部分大学在招生审批过程中也存在问题,审批标准也不清晰。个人比较推崇当时厦门大学的做法,符合农村单项招生的学生只要报名都能进入初选,最后按照高考分数从高到低进行录取,我认为这是相对公平的做法。总之就是现在的农村单项招生还没有统一的录选标准,且其中还是存在部分问题的。)

3.2部分农村学生进入名校易出现学习问题

就对“自强计划”招收的农村学生调查情况来看,由于之前基础教育的局限,许多学生英语和计算机基础都较为薄弱,且觉得数理课程难度较大。部分学生由于生活上从贫困的农村转换到发达的城市,学习上从当地的佼佼者到面临高难度课程带来的较大学习压力,加上文艺才能方面的欠缺,在大学开始时会产生一些心理落差和不适应感。

3.3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仍未跟进,无法根本改变二元差距

(引出根本之策及讨论重点)

不少基层教育工作者坦言,现在农村考生和城市考生本身就不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师资、经济投入、家长关心程度都差得太多,国家的政策导向有助于消弭城乡高考录取的巨大落差,但很难从根子上改变目前城乡教育的二元差距。

优质教师和学生的流失是农村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对农村优秀师资存在“吸血效应”,农村教师在积累了丰富教育经验、取得很好教育成绩后,基于工资等条件的巨大差距,优秀教师会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学校中,骨干优秀教师大量流失到县城和市级高中,中考也很难再招到大批高分优质生源,不少高分生源都在陪读大军的影响下去了县城和市级学校。此外,由于乡村留守学生较多,家庭教育条件有限,一些现代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大大落后于城市。

基层教育工作者仍呼吁,“高考扶贫”只是缩小城乡教育差的一种手段,要根本上解决城乡教育机会公平,还需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上下大力气。

4.观点

4.1 对于高考扶贫政策给予肯定,但要看到其局限性

给予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教育机会,是一种公平;而在目前城乡教育存在较大差距的现实情况下,考虑农村孩子之前所受到的不均等对待,在其升大学时给予一定优惠,也是一种公平.当然,未得到优惠政策的其他农村地区考生,城市贫民也受到地区发展、家庭经济地位等因素影响,但在优惠面不可能覆盖所有弱势人群时,国家选择最贫困地区给予招生政策倾斜,有其合理性。。 事实上,大学招生对弱势群体进行倾斜,并不是我国独有。美国著名的肯定性行动即对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上大学给予照顾与优先。

(个人认为这项政策从出发点来说是积极的,而且就我国国情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目前国家应将重点更放在贫困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上来,只有在进一步实质性提高农村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提供更多教育机会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高校农村单招计划,且将高考扶贫制度进一步规范化、透明化,才有利于分配公平的进一步实现。)

4.2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在基础上有所差距,但不能因此全盘否定,而是应完善对农村学子的帮扶机制

对两所名牌大学自强计划学生的案例研究表明,虽然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但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从总体来看,这些自强计划学生大都有比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再加上老师、同伴的帮助,一般在几个月或一个学期时间内就能调节好自己,最终大都能较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个人认为不能因为部分农村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吃力甚至遭到退学就全盘否定农村学子可以通过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大部分农村学生相较于城镇学子有更为顽强的意志和取得优异成绩的愿望,也能够及时调整,因此我们不能过于歧视甚至认为高考扶贫计划没有用处,而是应该通过完善学校对农村学子的帮扶机制来进一步给予这项政策积极的补充。)

4.3 要想通过教育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之策还是完善基础教育

及提高待遇促进农村学子回乡建设

教育专家还指出,高考只是一种人才选拔的手段,给予农村孩子高考录取的更多机会只是一种手段,未来更需要在农村薄弱地区基础教育投入方面下大力气,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这才是治本之策。

除此之外,进入高校学习的农村学子回乡建设和创业意愿较为淡薄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农村发展亟待人才支持,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中,93.8%的人把城市作为首选的工作地点,不足7%的人首选愿意回到县城、城镇或农村工作。当谈到“以后倾向于就业还是自主创业”时,大多数农村籍大学生表示愿意就业,而不倾向于自主创业。他们认为就业风险少,而创业不仅有风险,还需要更多的保障条件,比如资金、人际网络等。

而此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农村发展机会较少、待遇较低及部分农村陈旧观念等。其中部分优惠政策没有落到实处也是原因之一。尽管这些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西部和地方建设,对于大学生基层就业也有所重视,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力度不够,再加上资金投入少、工程项目规模小,所以无法满足农村籍大学生们的需要,使他们认为在基层工作没有未来。

6.改进措施及建议

虽然实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专项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了社会对贫困地区学子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使得该群体切实受惠。从理论上看,该政策有其公平合理性;贫困农村地区的学生需要高等教育尤其是名牌大学来促进其升迁性社会流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小乡收入差距。但需要注意的是,向农村考生倾斜的专项招生政策是基于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发展历史和现状的无奈之举和暂时之举,并不是长远之计。未来的改革既需从根本上改善落后的农村经济和教育,也需进一步完善招生政策本身及相关补充完善措施。。

6.1 完善选拔措施

在专项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要注意名额分配的问题,要深入调查,根据实际情况来分配。因为每年的学生情况不同,应该酌情进行变动。并且政策必须能够落到最需要的学生身上,根据地区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政策。要深入贫困地区内部,判断该地区是否需要该政策,需要怎样的政策,不能盲目制定。 由于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要在政策制定之初就避免和减少非贫困区学生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专项计划帮助的情况,避免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哪些人是专项计划的照顾对象,应当有明确的区分。考生的家庭情况和户籍情况要有严格的证明,并且要对申请人进行严格的筛查,考生是否是为了能够得到专项计划名额转户口,发现不符合条件的考生立刻取消其资格。

6.2 加强招生监管

加强招生过程的监管,要消除招生过程中的权力寻租现象,禁止掌权者利用政策为其子或利益相关者谋利,让优惠的招生政策落实到真正的贫困农村学生身上。。

6.3重视对录取农村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辅导

大学应该建立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体系,组建相关机构。首先,大学应当对农村学生学业水平进行分析,如果发现农村学生为学习弱势群体,应当给予特别帮助,如给予农村学生更大的专业选择自由,使其根据兴趣选择专业,直接改变家庭经济情况;成立学习中心对农村学生予以专项帮助,包括表达能力,计算机能力,人生规划,求职、实习等方面能力的培养,重点提供一对一帮助;以高校暑期学校为平台,要求农村学生提前一个月入学,有针对性地专门设计大学教育,对其欠缺予以补课

辅导。

6.4 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根本之计(重点)

要加强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配套建设,首要必须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财政保障力度,如继续实施义务教育政策,逐步增加对贫困农村地区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生活费补贴、书本费减免等政策;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加强贫困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将贫困地区的教师工资收入纳入到财政支出范畴中,并制定“贫困地区人才资源补贴政策”,集中人力、财力办好教育工作;可采取相邻的贫困县区联合办学,建设规模大、师资强、科目多、实用性强的教育机构,逐步改善贫困地区人才培养水平,稳定和壮大人力资源队伍,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基层从事教育工作。

其他还有,如提高农村地区的师资待遇、加强农村学校教学硬件投入,建立针对城乡学生不同的更科学的考试评价机制,真正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

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代际流动机制,有助于促进弱势群体的子女实现经济社会地位的跃升,具有较强的促进代际流动的功能;只有真正改善基础教育,才能真正通过教育促进收入代际流动,改善整个社会收入公平状况.

6.5注重引导农村学生回乡创业建设(重点)

引导农村学生回乡创业建设需要,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合理引导。

首先,可以改革招生制度,实行部分定向招生。如中国部分院校可以对一部分学生实行定向招生制度,要求他们毕业后到制定的农村地区工作一定年限。对于定向招收的学生,可以在费用上实行减免,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承担,从而为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与此同时,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这表现在继续制定相关的政策,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并通过财政支持为到农村就业的大学生提供社会保险和生活补贴;其次,通过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创业,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如给予学生创业贷款优惠等;第三,要继续加大对基层创业的毕业生的支持力度,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全方位、全过程援助。

此外,还需要加强社会舆论的支持,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基层就业氛围。报纸、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体要使农村形成重视、吸引并留住人才的观念;另一方面,需要媒体宣传政府对于基层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让大家了解农村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优势,这样才能改变毕业生自身及其家庭的陈旧观念,营造良好的基层就业氛围。

在学校层面,张秋山指出,高等院校应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努力为毕业生提供创业项目、帮助论证和启动创业项目,并有效开展后续的追踪和支援,同时可以组织基层创业团队或创业接力队,形 成源源不断的基层就业、创业生力军。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