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苦丁茶还是巧克力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1-003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现实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进度安排、课后习题设置和处理等方面的确存在着一些非常显著的不同。这些不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化学的学科内容、学习方法、学科思想等多方面的体验,学生的这种体验又能反作用于教师,也将不同程度的塑造教师的教学风格。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每天满怀热情进入课堂,伴随学生高中三年,呈现给学生的是一杯杯先苦后甜的苦丁茶,还是一块块始终香甜的巧克力?笔者结合自己在一线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感受:      1以学生为本设计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过程      有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注重化学内容的内在严谨性,担心学生用对特例的理解代替了对概念、规律的全面理解,所谓容易造成“先入为主、后患无穷”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考虑知识学习的阶段性,不考虑在有限时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概念完整地呈现给学生,然后再分类让学生理解、演练,求得最终能够全面理解概念规律的目的。以高一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为例:   教学设计思路为:   上述教学设计看似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问题探究方式学习化学反应速率,一环扣一环,内容体系严谨,逻辑性强。但事实上,化学反应原理内容是高一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对浓度、温度、催化剂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微观理解有很大的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就像一杯浓浓的苦丁茶,只有那些经得起失败的勇士才能体会其苦尽甘来的感觉,而更多学生会在困难面前退缩,总结出所谓的“化学难学”结论,失去学习兴趣,出现两极分化。   如果换种教学方法:按照模块要求,在高一“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影响因素”,在高二“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用活化分子、有效碰撞、活化能等知识解释催化作用机理”。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化学原理的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样的设计就会使学习变得轻松,就会像一块块香甜的巧克力,让学生感受到“甜头”,建立一种自信和认同,乐于参加化学的学习和探究,也就不会出现高一课时紧张,完不成教学计划的情况了。      2将实验探究融入学习过程中体现化学的学科魅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从化学科学的角度看,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其产生、形成都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不断发展起来的。从化学教学的角度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基础和必由之路。取消了化学实验,也就扼杀了化学教育;不做化学实验,再有才华的学生也学不好化学。正如我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所说的,“在化学教育中强调化学实验,无论如何都不会过分;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丰富的场所”。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课例,在教学设计中注重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发现实验现象的不同从而提出自己的问题;注重以动手做实验为主的实验探究向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多种探究形式的拓展;注重学生的分工和合作,让学生之间形成学习的互助小组;注重教材深广度的把握,把学生已有的一些知识和实验方案的设计相结合,凸显体现通过实验学化学的理念。   例如,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笔者就是按照上述教学设计实施的。在“实验探究”环节,笔者将课本中的三个实验做了改进和重新组合,具体做法为:把课本中三个实验独立,分别验证三个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大组有七个小组。由于预先考虑到学生对多反应、多因素的实验设计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限定每个小组只探究不同因素对同一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影响,然后通过组间的交流和讨论获得多反应、多因素的综合结论。这样做,学生能很自然理解同一化学反应可以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同时,同一变量有三个反应多组的实验结论互相验证,得出可靠的一般规律。这样不仅把课本上的三个实验变为至少九个实验,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更符合科学归纳法。由于学生有了真实的感性认识,在微观理解影响反应实质时就很顺利,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的本质、进行科学探究、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将实验探究融入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化学的学科魅力。      3通过作业环节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理科不做习题肯定是不行的,但应在不同的阶段给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作业题,不能急功近利。对新高一学生随着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应当配以新形式的课余作业,不能照搬以前的习题册,整本无选择的留给学生。同时,作业的方式也应具有多样性。在家庭作业方面,应选择计算过程简单但能够突出化学思想的题目,数量不宜太多,每课时后留10~15分钟的笔答作业即可,留一些学生自主选择的作业,不做强行要求,让大部分学生感觉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能够完成学习的任务。要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认为“化学不难学、化学很有趣,学化学很有意思。”并以此为基础,循序渐进地开展自主学习。如果在初次接触的学习内容上就追求高考难度,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亲自做题,但只要动笔,就面临很多“陷阱”,长此以往,便会造成学生懒于动手,只愿听不愿做的习惯。   例如,在“物质的量”的学习中,初次学习时应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之间的相互转化、通过简单计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定量研究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有的教师认为,高中计算是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如果在第一次学习时训练到位,以后再遇到相关内容时,对有些学生还是夹生饭。因此,可适当增加课时,拓展训练,甚至涉及一些陌生的反应(其实这些反应在后续的章节中会逐步学到),增加守恒计算等内容。综合性强、方法灵活的习题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固然有用,但长期的辨析和训练,容易使学生偏离章节的基本内容本身,使学生注重技巧的模仿、掌握和应用,轻视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规范解题习惯的养成。   又如,高一讲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内容时,新教材只安排两课时,甲烷的性质1课时,烷烃1课时。教学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建立有机物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烷烃的结构要从甲烷的结构模型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碳链是不是直线结构?键是否可以旋转?碳原子有没有其他连接方式?应用插拔的结构模型或者由学生自己用橡皮泥、木棒等代用品制作的简单模型,加深学生对有机结构的认识,同时也能教给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但是,在高一的教学中有的老师对教材的安排没有深刻领会,只看到教材中有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相关内容,于是又补充了烷烃、烷烃的命名等内容,让学生写出6个碳烷烃的同分异构体和5个碳烷烃一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其难度可想而知。难怪那段时间里每天中午都看到有好多学生在围着老师问。操之过急的结果是学生连基本的问题都不会做了。   学生遇到的这些难题就像一杯杯的苦丁茶,需要懂茶的人在忍耐下体味,期待以后甘甜的到来,然而中学生是否都有此耐心和恒心,在坚决信任老师的前提下痛苦地等待高考挑战的到来,再以成功的结果回顾自己成长的历史?著名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我们教育的关键是带领学生再现那些成功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而不是去重温前人曾经出现过的那些错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合理的铺垫和变式训练,让他们在成功的基础上寻找成功,而不是不断的“跌倒了,爬起来”,让挫败感使学生变得冷静而坚强。   以上是我的几点思考,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指正,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努力去发现新的问题,与大家探讨。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试行).   [2]王磊.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3]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   [4]宋秋前.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