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文章1

勇于担当重任

打造经典矿山

邵志军:“百年矿业”宏伟目标凝聚了矿山职工的美好愿景,“四个支撑”的发展战略为“三创”指明了方向。在公司发展的新阶段,担当重任,水厂铁矿要在公司整体资源平衡中发挥主体作用,就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打造一个“生产高效、指标领先、保障有力”,在行业发展中具有示范效应的“经典矿山”。这,对我们来说,既是压力,也是考验。

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我们从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入手,动员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创新创优创业,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着力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提升资源保障力,努力实现再服务“五十年”,为“百年矿业”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提升行业竞争力,持续追踪采选领域的前沿技术,为“一流矿业”践行责任担当;三是提升持续发展软实力,建设一支学习能力强、技术业务精,思想作风过硬的职工队伍,为新时期执行使命、完成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深度挖潜,提升资源保障力

多年来,水厂铁矿始终以确保精矿粉稳定供应为已任,严格贯彻“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自2009年10月份以来,始终保持“日产万吨”的水平,特别是2010年,在公司资源保障面临暂时困难的时期,我们生产精矿粉370万吨,占公司全年自产粉460万吨的80.36%,水厂铁矿地位重要、责任重大。但是,随着主采场开采深度逐年增加,持续进行的高强度供矿,再加上受到开采境界的制约,水厂

铁矿供矿紧张的矛盾逐步显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完成当前的矿粉生产任务,又要考虑几十年的长期保供。因此,避免矿石资源的过早枯竭,延长服务年限,夯实百年矿业的根基,是水厂铁矿干部职工必须坚守的职责。为了科学合理利用资源,千方百计增加矿石供应,我们大胆开拓思路,勇于创新思维,多渠道、多途径地深度挖掘资源潜力:优化主采场设计,增加长期资源储备;落实挂帮矿开采,释放占压空间;研制回收机,减少排土线资源流失;实施固废综合利用工程,在排土场、尾矿库回收资源。我们在资源挖潜工作中,面对新工艺、新技术,研究新办法,采取新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进入2011年,克服50年一遇特大暴雨的影响,1-10月份生产精矿粉302万吨,确保了持续稳定的精矿粉供应,做到了让全矿干部职工放心。

下面,由生产科副科长陈玉国介绍近一、二年来,水厂铁矿资源挖潜方面的工作情况。

陈玉国:为了实现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流失。在前几年,我们就针对排岩系统中含有的少量矿石,如何能够加以回收利用,进行了研究攻关,并先后在东、西排生产线上安装了两套在线回收系统。使用初期,由于技术不成熟、系统不完善,效果很不理想,我们就组织技术骨干,对整套工艺流程进行试验摸索,针对料层厚度、带速、磁偏角、分料板位置以及场强作用深度等参数进行逐项优化试验。终于在2010年底,研制成功了“在线矿石干选回收系统”,实现了在“大颗粒高速运行废料中回收矿石”的技术新突破。通过实施在线回收,岩石废料中矿石含量由7%的降低至4%以下,每年可回收低品位矿石105万吨,占全年矿石总量的9%。

如果说在排岩系统中回收矿石算是“节流”的话,那么,在原先的排土线、尾矿库中挖掘资源,废中觅“宝”,这,就是“开源”。我们在河东、河西排土场陆续建成6条矿石干选线,开辟了“第二采场”,年上料量达到1700万吨,回收精选矿石98万吨。在尾矿库实施尾砂综合利用工程,年上料量达到1000万吨,回收精矿粉25万吨,等于说开辟了“第三采场”。5年以来,面对新工艺、新技术,我们组织开展“尾砂再选”技术攻关,不断改进上料方式,改造磨选工艺,强化生产组织,先后解决了300多项问题。尤其是2011年,尾矿库进入开采后期,到达了深部开采部位,尾砂中出现大量渗水和积水,出现了陷铲、陷车等新的困难。面对新情况,我们不等、不靠,迎着困难上,借鉴主采场的掘沟开采方式,创造性地实施了“外部掘沟排水、中心逐层开采”的新办法,解决了积水问题,增加了可用尾砂150万吨。2011年,水厂铁矿从排土场和尾矿库,预计回收资源产粉可达64万吨,占全年精矿粉生产总量的17.88%。

潜力是挖出来的,路是闯出来的。2010年,水厂铁矿主采场空间进一步变窄,“三间关系”紧张,日产万吨精矿粉需要大量的矿石,怎么拿出来?电铲往哪儿摆?设备效率如何打?这,是关系到全体职工利益的大事。一段时间里,全矿上下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于是,我们组织技术人员,翻图纸、找资料,跑设计院、跑科研院所,收集了大量的数据,通过9次对地质勘探资料、边帮矿体特征以及矿体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北区东帮挂帮矿回收方案,并迅速组织了实施。截止2011年10月末,已累计回收矿石120万吨,占全年矿石总量的7%。

另外,我们认真落实公司职代会提出的“全面利用存量

资源,提升持续稳定供矿能力”的要求,目前正在开展西部大扩帮开采的可行性研究,利用SURPAC工程软件对采场境界进行优化设计。按照新的设计开采方案,可以扩大可采空间,将极大缓解采场长期超强度供矿压力,预计可新增开采矿量达4172万吨、延长露天开采服务年限4年,缩短露天转地下过渡开采10年,为“百年矿业”提供长期资源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邵志军:二、消除短板,提升行业竞争力

先进指标,是一流企业最直接、最根本的标志。水厂铁矿自建矿以来,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工艺技术的革新与改造,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长时间处于行业的领先位置,时至今日,采矿各项指标仍然是行业的排头兵,2011年上半年,采矿14项同行业可比指标中6项排名第一,8项排名前三,占指标总数的57.14%。但是,近几年来,国内矿山企业技术进步和指标提升很快,我们的一些指标排名落后了。特别是选矿系统, 2010年,选矿16项同行业可比指标中,仅有4项排名在前三,仅占指标总数的25%,成为了事实上的“短板”。立志打造“经典矿山”, 用一流的目标引领创新实践,担当起“做精做强”的大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对比先进、反思找差,实现“短板变强项”的转变。

差距就是动力,问题就是潜力。我们主动与大石河铁矿、鞍钢矿业、马鞍山矿业进行全面的对标分析,查找差距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开展工艺改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选矿系统围绕落实“抓破碎、降粒度;抓选别、降尾品;抓分级、提效率;抓过滤、降水分;抓输送、提浓度”的思路,重点强化生产流程的精细化管理。

下面,由磁选车间副主任米红伟同志,向大家介绍选矿

工艺流程技术创新的工作情况。

米红伟:磁选车间做为水厂铁矿矿粉生产的主要责任单位,担负着全矿9项小指标中的8项,76项选矿指标中的34项。这些指标,通过与行业对比,我们看到,大部分处于落后位置,选矿工艺的“短板”,在我们车间显得尤其突出。为此,我们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工作就是责任,勇于争先就是担当。为了克服“短板”,提升流程的科学管控水平,我们组织车间技术人员,成立磁滑轮、球磨分级、选别、筛分、过滤五个小组,对全流程各控制点位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分析。这既是找问题的过程,也是再学习、再认识的过程,更是针对指标提升出主意、想办法的过程。通过这次考察,我们看到:不足25%的分级效率是制约选矿生产的首要瓶颈。为此,2010年开始,我们就着力研究分级系统的改造。

为确保改造的成功,矿领导率领攻关小组成员先后到丹东硼铁、太钢尖山、河钢司家营进行考察。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其他厂矿的旋流器都是根据整体流程设计时安装制做的,而现有流程却是建厂时按分级机模式进行布置,单独把螺旋分级机改造成旋流器,却没有现成的经验。同时由于生产任务重,不允许我们长时间地停机整改。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产的影响,成了此项工艺改造的难题。为此,车间召集生产骨干,在全面认识和了解设备参数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设计。由于没有成型的图纸,我们就自已动手,连续一周的时间,我带领专业人员,每道平台、每根柱子、每条管道地详细测量,然后绘出图纸,拿着图纸再到现场进行逐点位的验证,最终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拟定出了一套完整的改造方案。改造工作开始后,由于头绪多、时间紧、任务重,

于是我们每天都进行研究:看看今天做了什么,想想明天需要处理什么,逐项进行把关。我们车间的设备点检员曹师傅,已是近六十的人了,高血压、糖尿病都很严重,但每次有新开工的点位都是他亲自在现场组织。记得一次因为一个备件没有及时加工出来,影响了现场的进度,老师傅下班后仍没有回家,在加工厂房等到十点多,一直到备件加工好安装到了现场为至。通过这件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傅对车间设备的负责态度,以及做为一名骨干保生产、打指标的责任感。

干中学促成长,学中干见效益。2010年10月30日,随着球磨机的顺利运转,标志着历时8天的旋流器改造完成了。但是高效的设备如何发挥高效的水准?对此,车间组织了入厂的新员工,全面参与实验考察。20个试验条件、200多批样品,1000多个数据,艰巨的试验任务,让考察成员没有一丝喘息的机会,白天在现场调整、取样、改变条件再取样,晚上进行样品制作、数据整理,连续2个月,考察组成员没有一人向车间请假休息,正点下班都不好意思早走,周未轮休也会主动跑来解释。其中青工岳立伟,在最后试验报告撰写阶段,更是克服倒班的疲劳,每次下夜班都到车间进行试验报告的整理。经过努力,我们最终摸索出了旋流器最佳的工作状态和最好的分级指标,形成了合理的操作规范,为后续的推广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旋流器稳定运行后系列台时比改造前提高了6t/h,分级效率提高6.06%,由于台时提高,吨处成本由13.89元/吨处下降到13.39元/吨处,下降0.5元/吨处,单系列年效益64.49万元,工艺技术改造取得了成功。

除旋流器改造以外,选矿系统以打指标为核心,进行多方面的技术升级,收到了较好效果:破碎系统围绕“多破少

磨”目标,通过更换小孔径筛网,筛下粒度平均相比以前降低1.61mm。同时,积极组织新型细破机的试验,为设备升级做好技术储备。针对尾矿输送系统,我们先后到东北地区进行考察,在考察单位不提供任何技术数据的情况下,我们自主设计、自行改造,历时17天,完成了新厂3#大井加装倾斜板箱体的技术改造,改造后,单台大井沉降面积增加1203平,尾矿输送浓度由不足25%提高到28%以上,环水水质也实现了达标。就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升级,选矿指标取得的实实在在的进步。

邵志军:三、团队创新,提升持续发展的软实力

打造“经典矿山”,为“百年矿业”提供有力支撑,不仅要勇于担当、善于担当,更要能够担当。人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坚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增强职工的学习力、创新力和执行力,做为“能够担当”的有力保证,做为提升持续发展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首先,着眼于激发全员创新的积极性,大力营造“人人是创新主体、处处有创新课题”的氛围,针对设备运转的疑难杂症,激励职工在平凡岗位上开动脑筋,主动降成本。2010年职工提合理化建议114项,实施后创效益846万元。其次,着力于打造学习创新团队,围绕全年45项重点工作,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实现新的突破,创造出新的业绩。2011年,“赵新民团队学习室”获得北京市总工会命名的荣誉。第三,着重于对生产流程的薄弱环节,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实施自动化改造,依靠职工的小科技、小发明和小创造,提升生产流程的科学管控水平,创出新效益。近年来,完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钻机GPS定位穿孔的推广,研发了尾矿库安全监测系统,研制了新型智能加球机等等,产生了一批有影响

的科技成果。

下面,由我矿工程师室自动化攻关小组组长王传平,给大家介绍自动加球机研制的体会和感受。

王传平:生产上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课题。大家知道,球磨机磨矿是靠滚筒内钢铁球在转动中粉碎矿石来实现的,传统的人工加球方式存在许多弊端:工人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不安全,由人工定时一次性将球加入磨机,大小的配比不合理、相互磨损严重、无功消耗增加,磨机效率低。研究出一种自动加球机,取代人工加球作业,这是选矿工艺升级的重大课题,也是几代选矿技术人员梦昧以求的事。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水厂铁矿也尝试过研发自动加球机,但失败了,全国同行业许多厂矿也为此做了很多尝试,但都没有成功。通过对比分析,我们看到,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没有办法解决好堵球与自动计球的难题。

创新要敢于逆向思维。初期设计加球机,我们采用中心式出球法。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在球量逐渐减少时,钢球在储仓底部形成环型挤压线,造成机械手抓不到钢球,堵球这个老大难问题仍然没能得到解决。此后,围绕改进抓手做了许许多多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这个难关一卡卡了我们半年的时间。我们在深深地思考:既然斗里抓不出球出,反过来想,为什么不让球进去的时候就让它排列好呢?按照这个想法,我们第二次设计时,对第一次的设计方案,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变:创新性地开发新型加球机构,设计出“S”型储球轨道,让球排列起来,堵球问题就解决了。

执着的精神是成功的关键。储球仓的问题解决后,加球机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我们先后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如单轨道出球改成多轨道,增添加球斗,设计新

球爪,加弧形减速轨道,轨道倾角最初设计的6。改为7。,最后确定为8。等等。我们在这些攻关过程中,没有灰心,没有气馁,反复地进行试验。为了验证最佳的轨道倾斜角度,我们买来跳棋的玻璃球模拟钢球,用纸板折叠成弧形轨道,做验证试验。在加球机最紧张的试用阶段,堵球问题、自控程序问题频繁发生,团队成员左晓辉家住水厂,加球机晚上出问题的时候,电话一打,他就得到现场去,这一阶段正值他爱人生小孩,为了不影响她们母女俩休息,他把电话挪到客厅,晚上就睡在客厅沙发上。

就这样,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通过不断改进设计和反复试验,自动加球机的研发成功了。2011年4月份,在全厂推广使用。使用结果表明:球耗由0.67kg/吨下降到0.62kg/吨,节球率7.05%,年节球的效益达300多万元。目前自动加球机已申报发明专利。

水厂铁矿成立自动化、信息化攻关小组,就是针对生产经营中的薄弱环节,以信息化、自动化为手段,提升管控水平、节约成本、降低人工劳动强度。近年来,围绕“数字化”矿山建设和科技创新,我们完成重点科技项目11项,其中6项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自动布料小车、复合闪烁精选机和新型流态给矿机3项成果取得了国家专利,为水厂铁矿科技进步做出了新的贡献。

邵志军:责任在肩,创新如歌。围绕资源长期保供,围绕指标创一流,围绕职工转型提素,我们的学习没有止境,我们的创新实践没有终点,“三创”精神要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创新方法要进一步向先进单位学习和借鉴。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完成赋予我们的重任,用更加丰硕的成果为矿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