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议论教学改革论文

小议高中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因其涉猎范围广,成绩提高慢,受到家长、学生甚至教师的质疑。这里谈谈我个人对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想法。

1、 教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当然,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是得费一点心思。每个人可能都不一样,但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自主意识很重要,即使是在把看书当作休闲的时候,也要带一点自主精神。借叶圣陶老先生的话来回答:“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

2、为训练正名

不少教师认为,训练就是做题目,于是下猛药,搞题海战术,直搞得学生昏天黑地,学得苦海无边,回头也看不到岸。

这是对训练的曲解。真正的训练不是这样的。真正的训练,我想从解释词义开始:训,是教师的教导、指导、辅导;练,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操作。“训练”一词由两个语素构成,这意味着师生之间的互动,所以,良好的训练,肯定是互动的,一堂生动有趣、成功的课,肯定是师生互动的结果,而绝对不是老师一人,学生一方所孤掌能鸣的。

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明白:训练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充分互动和合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训练与素质教育、人文熏陶一点也不会

产生冲突。开文学欣赏课,以训练为主线,把客观的事物,逐渐解析递进到意象的核心。在整个过程中,扮演设计者、引导者、启发者的角色,学生在引导下,一步步渐入佳境。

而正是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不仅能学到了知识、获得了能力,而且也得到了思想上、情感上的熏陶,学会了作文,学会了说话的艺术。因此,我认为:高效的、生动的语文教学,只能通过高效、生动的训练来完成,与升学考试没有丝毫矛盾。

3、看透语文考试

从高一到高三上学期,上课其实可以不考虑考试。考试的观念在脑海里始终保持在若有若无之间。那么,考虑什么?要考虑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喜欢读、乐意读,在读的过程中拓宽眼界。

对待考试,等到高三的下学期,安排一个月的时间,引导学生迎考,足矣。收集近三四年的中考和高考试卷,和学生一起研究考卷,看看命题的思路是什么,看看今年考题的特点和解题的思路、方法是什么。这样,参加考试会有一个非常平和的心态。心理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摸透了考试规律,考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倘若慌慌张张、丧失信心、硬着头皮进考场,结果只会打败仗。所以,想要让你的学生考出好成绩,老师尤其不要太紧张,把考试看得太重。

4、点滴积累远胜题海战术

最能遏制学生兴趣,最让学生心烦的,就是反反复复无休无止的题海战术。一大堆的题目能把学生原本很好的学习胃口全部搞坏。基础知识只能靠平时的点滴积累,面对考试,你可以突击题型,但无法

在短时间内获得积累。你看现在的命题,越来越讲究学科渗透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更加重视积累了。

围绕考试“指挥棒”转,只会扼杀学生的兴趣、思维灵性,这和教育的出发点、语文的本真是相左的。我们要坚信:一个学生,只要思维活跃,知识面开阔,对考试的题型有一定的了解,就肯定不会在考场上吃亏。

5、老师别提“傻”问题

讲到思维活跃,一般都追求课堂气氛好,最好是我课堂上问题一提出来,下面就哗啦啦一片争着举手,哇,课堂气氛多么活跃!但是,我想告诉大家,这种效果,十有八九是假象。有两种可能:一是问题事先有准备,在一些公开课上会见到这种情况;二是老师所提的问题太傻,学生不用动脑筋就能答出来。

6、好问题多引导

老师要善于问,训练的过程必须要出现师生之间的对话,这是肯定的。但是,看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不要追求表面,不要看有没有举手如林,而是要看学生有没有因为问题的导入,思维活跃起来,这是最根本的东西。2006年,我讲课,教《荆轲刺秦王》。当时的课堂气氛就很活跃,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我委婉地问:“荆轲有没有主动为太子出主意?”学生们大声回答:“有!”“哪一段呢?”我再问,有脑筋转得快的同学说“愿!”“是么?”我再问,“你怎么知道的?”……一番对话,:“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引出了文中“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的“微”和“愿”的意思。我相信,

听过那堂课的学生,到今天都还会记得这两个词的意思。而如果当时我直截了当问“微和愿是什么意思”的话,恐怕大家一下课就忘了。 我讲这个例子的意思是,老师要善于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提问,而对学生,我的观点是:会提问题的学生都不傻。

7、大疑则大进

有人对比过,中、美两国教育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教育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到“没问题”,美国教育是把“没问题”的学生教到“有问题”。国内教育往往过于求同,不习惯存异,导致了很多学生不敢问、不善问,也没有提问的习惯,所以聪明的老师,一定是先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习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至理名言。没疑问,肯定是没有深入到文章里头。你可以看,我的许多课,是完全建立在学生提问基础之上的。

让学生“疑”,老师做的是要保护好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最需要鼓励,有时,即使一个“打横炮”的问题,傻乎乎的问题,也要充分肯定学生,把问题引到正路上来。

有一次我讲《胡同文化》,一位学生忽然问:“北京人是不是精神不正常?”这是一个与语文完全无关的问题,可谓彻底“打了横炮”。面对这种情况,许多老师可能会很尴尬,会说:“这个问题对文章毫无意义。”或者说:“你不如去问生物老师。”但是,我不这么说,我反问———

“北京人是不是精神不正常?我也不知道,在座有没有哪一个同学知道,请举手。”

“没人举手,看来大家都不知道。但是肯定有一个人知道,是谁呢?”

“对,是汪曾琪。”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汪曾琪对老北京的怀念。“有一个同学答得极好,我顺势引入,开始介绍汪曾琪写作这篇文章的用意。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的问题,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以上是我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小议高中语文教学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