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摘要 介绍了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影响发病的因素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由病原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Erwinia chrysanthemi pv.zeae (Sabet)Victria,Arboleda et Munoz.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发病轻引时起千粒重下降,出米率低,严重时造成绝收。主要分布于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西等南方稻区。2007年在海安县雅固镇有所发生,造成水稻千粒重下降,出米率降低,影响水稻品质和产量。笔者将该病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影响发病的因素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总结,介绍如下。

1 危害症状

1.1 分蘖期症状 水稻分蘖期发病的主要症状为枯心,植株心叶青卷枯黄,叶片自上而下发黄,直至全株枯死,根节部变褐色腐烂,伴有恶臭味。

1.2 拔节期症状 水稻拔节期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发黄,叶鞘近水面处边缘呈褐色,中间出现青灰色长条形病斑,根节变色并伴有侧生根,有恶臭味。

1.3 穗期症状 水稻穗期主要表现为青枯,病株先失水青枯,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根节与茎节变色,并伴有侧生根,剥开时内有恶臭味。

2 发生规律

2.1 病原特征 致病细菌为单生,呈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为(2.6~3)μm×(0.6~0.8)μm,鞭毛周生,无芽胞和荚膜。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牛肉浸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变形虫状,初乳呈白色后变土黄色,无光泽。为厌氧菌,不耐盐,能使多种糖产酸,使明胶液化,可产生吲哚,对红霉素敏感,产生抑制圈。

细菌可在病稻草、病稻桩和杂草上越冬。

病菌从叶片上水孔、伤口及叶鞘和根系伤口侵入,以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为主。侵入后在根基的气孔中感染。2.2 发生时期 水稻分蘖期至穗期均可发生,其中以分蘖盛期和齐穗期发病最重。在整个生育期重复侵染。早稻在移栽后开始出现症状,抽穗期进入发病高峰。晚稻秧田亦可发病,孕穗期进入发病高峰。大田出现3个明显的发病高峰。第1次高峰出现在移栽后10~15 d,第2次高峰出现在搁田复水后,第3次高峰在抽穗灌浆阶段。其中以第3次高峰对水稻的产量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