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综述_叶琪

2008年第1期(总第148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Fujian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No.1,2008 

General,No.148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叶 琪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摘 要: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判断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强弱的重要依据和依托手段,指标评价体系的完整性、客观性、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区域竞争力研究建立在区域经济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综述,探寻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当前指标体系的不足之处,为构建我国更加完善的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研究借鉴。

关键词: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8)01-0091-06

  国内外学者对竞争力的研究首先是在理论上做了有益的探讨,包括竞争力涵义的界定、竞争力理论的演变、竞争力研究的切入点、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等等。理论研究是把竞争力静态地置于某一个层面,但更多情况下,竞争力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竞争力的研究不能局限于理论层面上的静态探讨,而要深入到竞争力的内部结构体系进行动态的评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正是适应了竞争力动态研究的需要,将影响竞争力的一系列因素归入竞争力的评价系统,通过科学的组合和分层设置,构建了评价模型,再根据评价模型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采用相关的竞争力评价方法,最后得出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对国家(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在国外没有专门针对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他们对区域的概念中,国家也是较大规模和范围区域,因此,对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沿用的就是国家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国内对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在建立的多个评价指标体系中,虽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大体包含的影响因素相似,综合起来,主要涉及经济实力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科学技术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生态环境竞争力、教育竞争力等等。

一、国外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综述

国外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源于国家竞争力 收稿日期:2007-12-21

 基金项目:本文是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BJL054)和2007年福建省社科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项

目编号:2007Z001)及福建省科技厅2007年软科学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07R00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叶琪(1982— ),女,福建浦城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产业竞争力、

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沿用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竞争力水平进行评判,其评价指标体系经历了以竞争结果进行评价转向以竞争力决定因素为评价尺度,在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中又由以单一因素为基础单方面评价向以多因素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方法转变。

(一)以竞争结果作为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竞争结果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区域经济实力的比较,这是对区域在竞争力作用发挥之后的结局的静态描述。例如Carmichael,E.A.(1978)使用贸易竞争指数,即以进出口之差与进出口贸易总额之比来作为国家竞争力变化的评价指标[1],Lundberg,Lars(1988)使用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即某个产业或产品的国内生产与消费之差和整个国内生产总额和消费总额之差的比,进行国际竞争力的评价[2]。美国总统产业竞争力委员会和其他一些学者认为,应该以人们的生活水平(通常用人均GDP表示)作为国家竞争力的判断标准,由于各国货币的购买力不同,依据汇率计算的GDP统计数据无法进行直接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于是,Kravis,I.B,A.Heston,R.Summers提出用153组商品的购买力平价(PPP)来计算真实反映各国经济实力的GDP水平[3]。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影响,Hill进一步提出以相对购买力平价计算和比较GDP[4]。

这些以竞争结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虽然比较直观也比较简单,但是这种静态的评价方

92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法存在一系列的缺陷。首先,竞争结果并不是竞争力本身,竞争结果除了受到竞争力的影响外,还受到竞争力以外的政治、文化、环境、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次,竞争过程中竞争能力的表现和抗衡无法反映;再次,竞争结果的评价指标往往只是单方面的表现,范围狭窄。正是存在这些缺陷,以竞争结果为基础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没有成为主流,更多的学者转向从竞争力的源头即竞争力的影响和决定因素来评价竞争力的强弱。

(二)以竞争力影响因素为基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是从竞争力的源头来探索指标体系的构建。竞争力影响因素包括单一影响因素和多种影响因素组合,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提供了不同的基础。

1、单一影响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

单一影响要素指的是对区域经济竞争力影响的某一个方面,通过一个或多个指标来对竞争力进行评价。国外以单一影响要素为基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生产率评价法。这种方法认为生产率越高的地区,其竞争力越强。克鲁格曼和波特在他们的竞争理论中都提出了生产率是最恰当的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

[5]

标上[10]。(4)产业集中度评价法。产业集中度指以某一产业内企业的平均规模来评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规模越大,则产业的竞争力越强。此外,还有国家风险评价法,即以对一国的信誉值和经济表现进行评价;投资规模评价法,以新增投资规模为基础进行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等等。这些单要素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是只针对影响竞争力的某个因素,指标体系比较简单,分析的范围有限,评价结果也往往比较片面和局部,因此,其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正确性也就会受到质疑。

2、多个影响要素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正是由于单个影响要素评价体系的局限性,国外更多的学者从一个更宽的角度和更广的范围将影响竞争力的多种要素综合处理,得出的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结果更准确,更科学,在这方面,最具影响的当属IMD和WEF所进行的国家竞争力排名。

(1)IMD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IMD早期的评价模型由八大要素组成,分别是:经济实力、企业管理、科技水平、国民素质、政府管理、国际化度、基础设施和金融体系。并且还从四个角度对一个国家竞争力的特征进行分析:扩展型还是吸引型、全球型还是区域型、存量型还是增量型、和睦型还是风险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就由8要素、47个子要素、290个指标所构成。从2002年开始,IMD改变了评价体系,将八大要素简化归并为四大要素,分别是:经济表现、政府效率、商务效率和基础设施,每个要素又各自包括了五个子要素,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进行调整,如2005年IMD采用的指标共314项,其中硬指标128个,在总排序中占2/3的权重;软指标113个(如表1)。

。(2)成本评价法。认为交易成本最小

[6]

的地区是最有竞争力的。Enoch将单位劳动成本(ULC)用来衡量国家制造业的竞争力

。而Anto则提出了以

[7]

相对总成本(RTC)的方法来评价竞争力价和分析美国制糖产业的竞争力

[8]

;Kennedy

和Harrison以总成本和成本要素的历史数据为基础来评

。(3)技术创新能力

评价法。Gustavsson指出,科技已经与要素价格及禀赋一起对竞争力产生了显著影响,应将科技与创新能力纳入竞争力评价[9]。Nasierowski和Arcelus在采用结构方程式和要素分析国家竞争力,已经扩展到国家创新体系指

表1 IMD的国家(区域)竞争力的评价要素与指标概况(2005)

要素经济表现政府效率商务效率基础设施

子要素

经济实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就业、物价

公共财政、财政政策、机构框架、商务法规、社会框架生产力、劳务市场、金融、管理实践、态度与价值

基础性基础设施、技术性基础设施、科学性基础设施、健康与环境、教育

指标77个73个69个95个

内容

国内经济的宏观绩效

政府政策对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公司在创新、盈利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

基本设施、科技设施和人力资源满足商业发展的程度

  资料来源:IMD.WorldCompetitivenessYearbook2005:620-621,http://www01.imd.ch/wcc,2005-08-02.

  (2)WEF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WEF自1980年以来就创立了一套评价国家(地区)经济增长与竞争力的理论和方法,其出版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85-1990年,WEF采用的指标共分为381项,其中249项为硬指标,132项为软指标。自1996年以来,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主要是设计了三个国际竞争力指数:一是综合反映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二是经济增长指数;三

是反映在全球经济增长中份额的市场增长指数。1998年根据波特竞争力理论,增加了微观经济竞争力指数。2000年国家竞争力再次调整,分为四个方面指数,即增长竞争力指数、当前竞争力指数、创造力指数、环境管制体制指数。根据这些指数,WEF也按八大要素分类来定量分析国家或地区竞争力,其中1/4来自统计数据,3/4来自调查数据,然后对不同要素和不同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见表2)。

 第1期叶 琪: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表2 WEF国家(地区)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与评价方法(2000年)

要素开放度政府金融技术管理基础设施劳动法规制度

内容

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引资和扩张能力政府提升竞争力的政策供给和实践能力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的结构、质量和数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推广传播的能力组织效率、持续盈利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利的自然、通讯、技术、交通和电力资源及时的、充裕的、高质量的劳动供应完善高效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框架

数据分类①

3:13:13:11:31:11:33:11:1

权重②1/61/61/61/91/181/91/61/18

93

  资料来源:杜晓力、李晗、崔立淳.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http://www.csis.com.cn/xslt/It087htm,2004-09-26.其中,①为各要素内部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与问卷调查数据的比例;②为各要素在竞争力指数排名过程所占的比重。

  IMD和WEF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被国家上公认为最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成为世界上评价与研究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引领者。但是这两个指标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IMD的一些评价指标设置和处理不够合理,有些指标重复设置;在指标处理方面不进行关键指标和相关指标的分析与筛选,致使指标多的评价要素在排名中所起的作用大于指标少的要素等。WEF的评价体系由于缺乏统一理论的指导,使得其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在不同的年份之间差别较大;大量使用定性指标,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11]。

(3)波特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波特(MichaelPorter)对全球竞争进行了全面研究和分析,在《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中,他提出了影响竞争力的五种作用力、三种基本

竞争战略、价值链分析等一系列具有新意的观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把他的国内竞争优势理论运用到国际竞争领域,创立了由生产要素、需求要素、关联和辅助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的优劣程度以及政府的作用和机遇因素等六大要素构成的“钻石模型”(见图1)。对区域的经济绩效测度,主要从总体经济和创新产出两大部分着手,总体经济包括就业增长、失业、平均工资、生活费用、人均GDP、人均出口值等,创新产出包括专利、机构创办、风险资本投资、初始公共投入、生产率增长、快速增长的公司等[12]。

学者批评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缺乏正规的分析模型[13],有些学者认为波特的钻石系统结构是静态的,只反映某一时刻的竞争状态,对国家竞争优势发展过程的解释比较缺乏。

(4)标杆测定评价方法

标杆测定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最早在美国实施的,目前在美国应用很广泛,美、欧、日等许多国家建立了政府性质的标杆测定机构组织协调标杆测定。标杆测定活动分别在企业、产业和国家基础环境构架三个层次展开。企业层次标杆测定经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发展到全球标杆测定阶段;产业层次标杆测定包括企业内工艺流程、企业外供应链、企业和政府关系、产业发展政策和环境等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各个关键环节;政府层次的标杆测定包括教育制度、海关通关、

科研制度、企业创立手续等。标杆测定法也受到一些质疑,Boschma对标杆测定法能否真的提高区域竞争力进行了专门讨论,并认为根本不存在一个最佳的发展模式,一般来说不大可能模仿和复制一个成功的模式[14]。Budd和Hirmis也怀疑标杆指标和方法[15]。

(5)SWOT评价指标方法

国际知名的市场营销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于1997年提出了国家能力的SWOT分析方法,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内在能力的因素包括五大方面(见图2),即国家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生产要素的禀赋”、“产业组织机构”、“政府的领导”和“社会融合性”五个因素[16]。

图1 波特“钻石结构”国家竞争力模型图

波特所倡导的竞争力理论被许多地方和政府广泛采纳,受到广泛的好评,但是也遭到一些批评,一些国外

图2 科特勒的国家能力研究模型

该的角分析力的优劣

94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突出竞争优势的指标评价体系(1)王秉安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008年 

但是这个模型的运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出发,忽视了定量的研究;指标有限,覆盖面不广;主要从宏观层次分析,忽略了对指标的进一步细分。因此,较少用该模型来分析国家竞争力,科特勒更多的是将该模型用于对市场的分析。

除了上面分析的五个影响力较大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外,还有许多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评价体系,但由于存在着不同的缺陷而没有被广泛运用和推广。这些模型的建立初期一般是用于对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后来随着区域经济研究的兴起后,评价体系经过适当的修改或直接就应用于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

二、国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综述

国内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吸收和借鉴国外关于国家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研究的理论成果,针对我国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情况,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目前,国内学者大都主张建立诸如“总目标———准则———分准则———指标”的多层次区域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17],涌现了一批较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一)直接引用IMD早期评价指标模型

国内早期有部分学者对国家竞争力的评价直接援引了IMD早期的竞争力评价模型。1998年,严玉龙在《经济日报》上发表了《全国各省市区域经济实力谁执牛耳》一文,用八大指标即地区经济实力、对外开放程度、政府作用、金融活动、基础设施、管理水平、科学技术及人力资源等对全国各省市区的竞争力进行了测评;樊新生、李小建也使用了同样的八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在二级指标的设置上比严玉龙有所增加,由16项增加到24项;杨瑞艳、甘健胜等的研究也同样直接采用了八要素的评价模型,只是在二级指标的设置上又略有调整。在引用IMD评价模型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评价中心“三位一体”的竞争力评价模型,该模型将八大要素进一步向上总结归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18]。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指标评价体系也是直接引用IMD指标评价体系中影响力较大的一组指标,该评价指标体系将影响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分解为8个一级指标和35项二级指标。

直接引用IMD评价指标模型中的八大因素指标,覆盖的范围比较全面,指标建立的依据也较充分,但是由于多数学者对二级指标的设置不尽合理,或设置较少影响了一级指标的全面性,或设置过多,影响一级指标评价的客观性。所以更多的学者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在对国外竞争力评价指标模型调整的基础上。

(二)国内区域竞争力指标评价模型的调整与创新目前在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指标体系不断调整,研究者一般用两套指标进行研究:一类是定性指标,另一类是定量指标,大多数学者会将两类指国内学者建立的此类指标评价体系中将首推福建行政学院的王秉安教授及其同仁。他们于2000年提出了由三个直接竞争力因素即产业、企业和涉外竞争力和支撑它们的四个间接竞争力因素即经济综合实力、基础设施、国民素质和科技竞争力,并据此设计出由七大竞争力因素组成的一级指标,再进一步细分为24个二级指标和69个具体评价的三级指标。在对上述指标进行定量测算时,对指标体系不设权重差异。该项评价指标体系也存在一定缺陷,首先,在指标设置上主要是硬指标,忽视了一些软指标因素的影响;其次是指标权重的处理带有较强的主观判断;再次,在指标设置中,还忽略了政府和金融等比较关键性要素,犯了将国际化的区域竞争局限于一国内部的错误[17]。

(2)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的指标评价模型

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在2007年出版的《全国省域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一书中建立了1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和184个四级指标构成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体系。四个级别指标在指标体系中作用和地位的不同,有的起主导作用,有的起辅助性作用,因此,在指标体系建立的数学模型中,采用了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分别赋予各指数以相应的权重,经过分级加权合成,形成了各级指标的合成结果

[19]

。这一指标评价体系是到目前

为止指标个数最多、范围最为广泛、指标最为完整的评价模型,而且采用的评价方法客观科学,决定其评价结果也是比较准确的。但是该评价体系还主要是从定量的角度分析,所采用的指标全部都是硬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软因素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不得不将其考虑在指标体系范围之内。

(3)天津财经大学竞争力研究室的指标评价体系天津财经大学竞争力研究室采用WEF和IMD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分析的理论依据,结合我国国情建立的中国省级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9大要素模块,31个要素支撑点,共计119项指标组成,其中硬指标93项,通过专家调查得到的软指标26项[20]。同时还对指标进行调整,严格控制软指标的数量,使其大体占到全部指标的20%,还设计选用若干统计指标对其信息进行检验、修正。这一评价指标体系是对IMD和WEF指标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但是该指标体系不足在于指标重复设置,以及有些指标设置不合理,如在国民素质竞争力中,没有很好体现知识的重要性。

此外,徐宏、李明在总结前人对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模型的基础上将影响因素分为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直接因素分为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涉外

 第1期叶 琪: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综述95

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共8大要素,79个指标

[21]

进红提出的“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辅助竞争力”三力体系。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力强弱的最重要因素,基础竞争力对核心竞争力提高具有支撑作用,是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26]。该指标体系设置了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以及88个三级指标。该指标体系考虑到指标与指标之间的协调关系,并且区分指标间影响力和作用力的大小,但由于指标之间的关联性较大,影响指标独立性作用的发挥,使评价结果对问题的反应比较有限,许多问题可能无法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我国国内区域经济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一般都借鉴了国外的竞争力指标体系,虽然指标的设置不尽相同,但大体上都包含了产业竞争力、经济实力、企业竞争力、技术水平、人力资源、政府作用、金融财政、自然环境与资源等等,同时对指标体系进行分级。在评价方法上,主要有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借助相关的统计和计量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虽然每个指标体系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大多数的指标体系都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三、总结

总体而言,国内外对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发展与完善是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自身研究的定位,尽量克服前人研究的不足,力求指标体系更加完整,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紧密结合区域竞争力的特征,首先表现为综合的竞争力,决定其指标体系必须尽可能的涵盖影响经济的方方面面的因素;其次必须要能体现区域特点,有利于各区域之间竞争力的比较。因此,综观目前所使用的区域竞争力评价体系,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就是绝大多数的评价指标体系都是客观评价指标,主观评价指标几乎没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多地要通过主观指标来体现;其次,绝大多数指标体系对经济综合分析都不够全面,而在具体某个指标上又存在重复设置,从而影响了综合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再次,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有待完善,特别是该如何更加科学、客观地对指标体系赋予权重。区域竞争力评价体系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随着专家、学者研究的深入,其也必将更加科学、完善。

。左继宏也在分析王秉安等

的评价模型中构建了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将企业、涉外两要素归入产业竞争力,强调地方政府和金融环境的重要性,并从增强区域吸引力的角度将居民生活水平也列为竞争力的形成因素。构建了三个层次的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突出比较优势的指标评价体系

突出比较优势的指标评价体系与竞争优势的指标评价体系主要区别就在于这类研究成果将自然资源、人口、资本等基础要素也作为影响竞争力的要素考虑在内,但重要性相对较低。高志刚将区域竞争力分解为8种竞争力:资源环境竞争力、经济实力竞争力、产业市场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人力资本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和管理服务竞争力[22]。这8种竞争力构成了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设40个二级指标。该指标评价体系所采取的方法克服了单一方法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所覆盖的范围还不够全面。刘勇将区域竞争力分为初始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现实竞争力[23]:初始竞争力由自然或静态因素所决定的区域比较优势;潜在竞争力是由软硬环境因素构成的动态区域发展优势;现实竞争力用来评价区域竞争力的现实或结果表现。但是作者没有给出权重分配比例的依据,也没有具体介绍评价方法。魏敏等也把区域竞争力因素分为初始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现实竞争力3大类,把这3类竞争力进行细分,采用了34个量化指标[24]。该指标体系主要偏向对硬指标的量化分析,并且对权重分配也不尽合理。潘丽柳主要选用25个指标对区域竞争力进行分析,这些指标涉及经济、环境、科教文卫等各个方面

[25]

。该指标体系将所有指标综合在一起,没有对指标

进行细分,显得比较杂乱,并且所列举的指标较少,无法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区域总体综合竞争力水平。

3、突出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

与前两类指标评价体系不同的是,这类评价体系主要从区域经济有效运行和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依据不同因素在区域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对IMD早期评价体系进行了重构,突出反应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有机性,以及区域协调运行下的竞争力效果。与前两类评价指标体系相比,这类评价体系较少,比较典型的就是张为付、吴

[参 考 文 献]

[1]Carmichael,E.A.Canada sManufacturingSector:Performanceinthe1970s[J].CanadianStudy,1978(51).[2]邹薇.关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测度与理论研究[J].经济评论,1999(5).[3]夏清华.从资源到能力: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理论综述[J].管理世界,2002(4).[4]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5]保罗·克鲁格曼.流行的国家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2)

96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7]Anto,E.W.Relativetotalcosts-Anapproachtocompetitivenessmeasurementofindustries[J].ManagementInterna-tionalReview,1987,27.

[8]Kenedy,P.L.andHarrion,R.W.Analyzingagribusinesscompetitiveness:thecaseoftheUnitedStatessugarindustry

[J].InternationalFoodandAgribusinessManagementReview,1998(2):51-62.

[9]Gustavsson,R,Hanson,P.andLundberg,L.Techno1ogy,resourceendowmentsand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J]

.EuropeanEconomicReview,1999,43.

[10]姜爱林.国际竞争力及其评价方法综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6).

[11商春荣,黄燕.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向[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6).[12]Porter,M.E.RegionalFoundationsofCompetitiveness:IssuesforWales,PresentationatWales(byvideolink),April

3rd,2002.

[13]Gray,H.Pl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Areviewarticle.InternationalTradejournal,1991,5(4):503-517.[14]Boschma,R.A.Competitivenessofregionsfromanevolutionaryperspective[J].RegionalStudies,2004,38(9):

1001.

[15]Budd,L.andHirmis,A.K.Conceptualframeworkforregionalcompetitiveness[J].RegionalStudies,2004,38

(9):1015.

[16]菲利普·科特勒.国家营销[M].俞利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7]芦岩,陈柳钦.国内区域竞争力研究综述———历程、问题与进展[J].河南社会科学,2006(7).

[18]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发展报告(2003)———区域竞争力发展主题

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

[19]李建平,等.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0]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系竞争力研究工作室.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1985-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

版社,2004.

[21]徐宏,李明.试论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特区经济,2005(5).[22]高志刚.基于组合评价的中国区域竞争力分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1).[23]刘勇.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3(1).

[24]魏敏,李国平,王巨贤.我国区域竞争力区位差异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5).[25]潘丽柳.我国区域竞争力评价[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2).

[26]张为付,吴进红.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2(6).

(责任编辑:林日杖)

SurveyoftheEvaluationIndexesSystemof

RegionCompetitionAbilityAroundtheWorld

YEQi

(CollegeofEconomics,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Abstract:Theregioncompetitionabilityevaluationsystemisanimportantcriteriaandmethodtoesti-matetheoverallregioneconomiccompetitionability.Theintegrity,impersonality,andscienceofthesys-temhavegreateffectonthecorrectionandcomparabilityoftheevaluationresults.Theregioncompetition

abilityevaluationsystemisestablishedonregioneconomiccompetitionevaluationsystem.Inthispaper,westudytherelatedtopicsaboutregioncompetitionabilityevaluationsystemandexploreritsdevelopingpro-cess.Basedoncomparisonandanalysis,wepointoutsomedeficiencyofabovethesystems.Theresearchresultswillbeusedasareferencetoputforwardamoreroundedregioncompetitionabilityevaluationindex-essystem.

Keywords:region;competitionability;evaluationindexessystem;survey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