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解读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发布时间:2011-01-26

稿件来源:长春晚报

规划综述篇—— 32000字绘就“十二五”发展宏伟蓝图

24日,长春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从启动到人大审议通过,先后吸纳各方建议600多条,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由十二个部分组成、约32000字的《纲要》,其描绘了长春市“十二五”发展的宏伟蓝图,这将是指导我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为做好《纲要》的起草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高广滨和市长崔杰自始至终亲力亲为,倾注了大量精力,对《纲要》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和框架结构等主要内容亲自把关。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隋忠诚任组长的“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纲要》起草、修改全过程的领导,及时研究确定重大问题。

《纲要》形成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开门办规划的要求。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后,在新闻媒体上开展了向全市征求“十二五”规划意见建议活动,全程接受社会各界人士建言献策;《纲要》初稿形成后,多次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县(市)区、开发区征求意见建议;《纲要》征求意见稿形成之后,市委、市政府先后组织召开县(市)区委书记座谈会、工商联和民主党派座谈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咨询会,并经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全委会充分讨论通过后形成《纲要》草案。《纲要》从启动到人大审议通过,先后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600多条,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的《纲要》由十二个部分组成,约32000字。

《纲要》六大特点

特点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贯穿全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吉林省对长春市未来发展抱有殷切期望,省委书记孙政才提出,长春要建设成为全省科学发展的领头羊、民生改善的排头兵、社会和谐的首善区。对长春市而言,就是要立足于“十一五”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准确判断我市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牢牢把握“十二五”面临的发展机遇,科学制订未来五年发展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归纳成一点,就是要把“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贯穿“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阶段,推动我市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

特点二: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城镇协调发展

按照吉林省实施“长吉图”战略和推进“长吉一体化”的总体构想,《纲要》对全市生产力布局和城镇空间布局进行了统筹谋划。目的是引导产业集聚,加强中心城市对县(市)的辐射带动,加大各城区、开发区和县(市)合作力度,努力形成长吉一体化务实推进、中心城区与开发区、县城和重点城镇统筹发展的空间开发格局,着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特点三:首次提出工业和服务业双拉动增长格局

《纲要》首次提出工业和服务业双拉动的发展格局,努力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要在充分发挥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全力支持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快发展,努力以服务业增强城镇功能、推动工业发展,逐步构建服务全省、辐射东北、面向东北亚的服务业体系。

特点四:突出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主导地位

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纲要》提出,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着力打造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提高创新驱动的核心战略性作用,提高科技进步的支撑引领作用,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作用。

特点五:围绕绿色宜居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绿色宜居城市是我市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提升城市承载功能的更高目标,对此,《纲要》提出,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重点加快城市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交通顺畅、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北方绿色宜居城市。

特点六:坚持以富民惠民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为顺应全市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纲要》把富民工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独立成章,提出坚持以改善人民生活为目的,以发展三次产业为手段,以增加群众收入为重点,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救助能力,着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让城乡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回顾与展望篇——

地区生产总值再翻一番

财政收入实现同步增长

GDP

到2010年,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由38.8%提高到44%

到2010年,民营经济占GDP比重由28%提高到55%

《纲要》开篇在总结分析“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机遇的基础上,重点谋划、制订了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路、原则和主要目标,为我市“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数据见证“十一五”

“3369.7”:过去的五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都实现了翻番, 2010年GDP达到3369.7亿元,是2005年的2倍;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近万亿元;

全口径财政收入超过56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7.3:52.5:40.2”:到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7.3:52.5:40.2;汽车、农产品加工等六大重点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95%;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由38.8%提高到44%;民营经济占GDP比重由28%提高到55%,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350”:2010年全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到350平方公里,三城两区建设拉开城市发展框架;长春龙嘉国际机场、轻轨一期、二期、四环路、亚泰大街改造等城建重点工程顺利完成;水、电、气、热等资源要素供给能力显著提高;“蓝天”“碧水”“绿化”“安静”等生态环境工程稳步实施,绿色宜居城市基本成型。

“100”:每年坚持为老百姓办好100件左右民生实事,努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和8%;五年累计开发城镇就业岗位61万个;为80万人改善住房条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率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率达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5%以上,和谐长春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150”: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外商在长投资企业超过3700户;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2%,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8%;国企改革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

地区生产总值再翻一番

面临机遇:国际方面,金融危机推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长春承接先进地区制造业转移的机会明显增多。国内方面,国家全面实施第二轮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政策,“长吉图”战略全面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将长春定位为吉林省重点开发区域。长春自身,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三化统筹”发展进入加速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需求空间巨大;服务业迎来转型升级战略机遇期。

总体思路:坚持一个主题,即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贯穿一条主线,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握两个关键,即发展和民生;抓住四个重点,即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建好城市、促进和谐;做到五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地推进“三化统筹”;坚定不移地落

实“三动”战略;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服务业双拉动;坚定不移地加快“三大板块”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推动富民工程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建设繁荣长春、和谐长春、开放长春、美丽长春,努力使我市成为全省科学发展的领头羊、民生改善的排头兵、社会和谐的首善区。 主要目标:在总体目标上,要实现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富民工程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完成。在具体目标上,经济发展方面,地区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财政收入实现同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都在15%以上。结构调整方面,三次产业比重达到5:52:43,居民消费率累计增长2.5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50%,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60%。城乡建设方面,城镇化率达到60%,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50平方公里,日供水能力达到180万立方米,城市热化率达85%,综合气化率达到98%;公共交通分担率提高10个百分点。富民惠民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年均新增就业人数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50万人。

空间布局篇——

实施“三化”统筹战略

推进长吉一体化、“三城两区”建设

合理制定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发展空间布局,是城市协调有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纲要》把优化空间布局摆在突出位置,并在谋篇布局上独立成章,这是“十二五”规划与以往五年规划相比的显著特点之一。

背景问题

基础情况:“十一五”以来,我市城区发展按照X轴布局,进一步拉大城市发展框架,初步形成“主副中心、分散组团、轴向发展”的城区发展格局。县域承接中心城市辐射能力

明显增强,城市规模不断壮大,重点城镇建设加速推进。

问题梳理: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快速扩张的前提下,部分开发区、城区缺乏统筹谋划生产力布局,出现了功能定位不清晰,产业存在无序竞争等现象。同时,还存在着城镇化水平不高,中心城市对县(市)的带动力不强等问题。

现实要求:“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城镇化加速期,我们要实施“三化”统筹战略,统筹谋划全市生产力布局,协调推进长吉一体化和“三城两区”建设,就必须不断提高开发效率,引导产业集聚,避免无序竞争,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形成长吉一体化务实推进、中心城区与开发区、县城和重点城镇统筹发展的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具体目标:长吉北线、长吉中线、长吉南线三条产业带建设初见成效,长吉经济圈加快形成;中心城区进一步优化升级,三城两区成为城市新的发展极,开发区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县域实力不断壮大,承接中心城市辐射能力进一步提高,重点城镇吸纳和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实现路径

推进长吉一体化:加快长吉之间三条产业带建设,加强长吉合作,促进产业整合,实现长吉两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提高长吉腹地的支撑作用,带动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快速发展。 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城市核心区实施“解密外疏”、优化升级战略,加快旧城改造步伐。“三城两区”在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统筹规划建设生活服务设施、商务服务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城市新的发展极。

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突出开发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开发区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率超过70%,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超过70%。

壮大县域经济:以建设成中等城市为目标,主动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突出发展工业,促进结构升级。四县(市)五年累计建成工业园区100平方公里,每个县(市)建成2-3

个带动能力强、具有明显优势的大型龙头企业。

发展重点城镇: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强化产业支撑和载体功能,加快建成一批具有长春特色、吸纳能力强、集聚能力突出的卫星城镇。重点推进10个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城镇建设,加快20个特色城镇建设。

产业发展篇——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

产业发展是长春市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纲要》产业发展部分,贯彻“三化”统筹战略、工业和服务业双拉动战略,科学谋划制定三次产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背景分析

基础情况:

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369.7亿元,年均增长15.1%。三次产业结构为7.3∶52.5∶40.2,工业主导型产业体系进一步强化,规上工业产值完成5750亿元,年均增长26.7%;服务业不断壮大,文化产业、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高;粮食稳定在85亿公斤水平,养殖业所占比重达到51%。

问题梳理:

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我市经济总量排名仍然靠后,三次产业结构仍然不优。各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工业中除汽车产业外,农产品加工和轨道客车产业优势不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服务业比重仍然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现实要求: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实现在副省级城市中争先进位的目标,就要扩大经济总量,调

优经济结构。要靠工业和服务业两条腿走路,不断提高我市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

要努力在壮大汽车产业的同时,改变一枝独秀的局面,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立足服务全周边3000万人口的需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全力保障粮食稳产高产,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体系。

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年均增长14%左右;三次产业比重达到5∶52∶43。

分解目标:工业,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多业支撑、品牌闻名、集约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初步形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0亿元。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都取得长足发展,长春服务周边城市能力显著增强,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农业,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亿公斤水平,县域经济实力明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实现路径

工业——

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依托一汽集团,打造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属地生产各类汽车达到300万辆左右,到2015年,汽车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

建设世界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延伸产业链,重点建设玉米等十大加工体系,培育第二个双千亿元级支柱产业,打造绿色食品城。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000亿元。

建设世界级轨道客车产业基地:依托北车集团长客股份公司和长客装备公司,强化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加大轨道客车研发力度,建成世界级双千辆轨道客车生产和研发基地。到2015年,轨道客车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

建设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推动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国际化为目标,大力发

展以光电信息、生物和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口径产值力争达到4000亿元。

服务业——

文化产业: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打造长春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建设东北亚现代文化名城。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

金融业:推动金融业态、融资渠道、产权交易等方面的创新,加快建设东北区域性金融创新城市。到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现代物流业:围绕汽车、农产品等优势产业,完善物流体系,建设物流专用通道,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打造立足吉林、辐射东北亚区域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物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房地产业:围绕改善市民居住条件,规范有序地推进房地产开发。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

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和利用好耕地,积极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着力推进畜牧业扩能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走农业现代化之路。推进农业制度创新,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大农业科技和金融创新步伐,探索建立市场化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建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强化物质装备,突出农业特色,提升科技水平,着力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到2015年,建成省级新农村示范村500个。

科技创新篇——

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

力争达到200件以上

背景分析

基础情况:

我市科技研发基础力量雄厚,拥有吉林大学等全日制高等院校26所,中科院物理所等独立科研机构9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科学家与工程师

5.1万人,直接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的人员2.5万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较快发展,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递增25%。开发区载体建设日趋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市创新驱动的先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支撑。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形成了有力的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政策支撑体系。

问题梳理:

目前我市产学研结合还不够紧密,企业尚未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科技成果转化仍存在一些体制与机制障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少大的龙头企业,在以技术链延长产业链,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上还有明显差距。全社会科技投入仍然偏低,区域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

着力提高创新驱动的核心战略性作用,提高科技进步的支撑引领作用,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作用。

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建成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 具体目标:

未来5年,我市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0%以上。

实现路径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研发平台建设能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2015年,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力争达到200件以上。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建立“政府、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科研院所、开发区”四位一体创新驱动战略联盟,构建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多元科技投入体制,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增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作用,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支撑能力,着力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到2015年,我市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5%。

切实建立人才支撑体系:

围绕汽车、玉米化工、轨道客车等优势产业打造产业人才高地,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实施“五大人才工程”,推动“长吉图”人才一体化开发。

绿色宜居篇——

构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确保500万人、100万辆车出行通畅

《纲要》在城市建设部分,提出打造交通顺畅、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北方绿色宜居城市,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既顺应春城人民新期待,又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实现路径

建设成就:过去5年,城市基本框架已拉开,三城两区建设启动实施,建成区面积增加

到350平方公里,年均增加近12平方公里,先后组建成立汽车产业开发区和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长春龙嘉国际机场、轻轨一二期、四环路、大连陆路干港、亚泰大街改造等150项城建重点工程顺利完成。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2万公里,发电能力达到215亿千瓦时,污水处理能力增长1.1倍,城市综合气化率和热化率分别达到98%和80%。17个公园、600多块绿地完成新建改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6平方米;1500多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变成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居住区。

问题梳理:水、电、气、热供给能力还不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交通压力持续增加,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用事业监管还不到位,城市管理机制还有待于完善。

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打造交通顺畅、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北方绿色宜居城市。 分解目标:

城镇化方面,城镇化率达到60%,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50平方公里。承载能力方面,日供水能力达到180万立方米;城市热化率达85%;综合气化率达到98%;公共交通分担率提高10个百分点。环境建设方面,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累计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国家和省下达任务;森林蓄积量达到2800万立方米;空气净化、城市绿化、水系美化任务基本完成。 实现路径

提升城市规划水平: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原则,科学规划城市总体布局,着力形成多中心、多组团、敞开式的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引导城市建设协调有序发展。

构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完善城市路网系统,构建“四环五纵六横八放射”的交通主干路和快速路网,提高次干路和支路密度,加快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建设,确保500万城市人口和100万城市车辆出行

通畅。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远近结合、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城乡规划,提高能源保障水平,破解生产生活要素瓶颈制约,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打造绿色生态体系:

按照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小区绿地化、水系洁净化的要求,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进森林城建设。

推进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

坚持把综合整治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相结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

实施城市建设十大重点工程:

地铁一号和二号线建设工程、城市立体交通建设工程、西客站交通枢纽建设工程、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城市湿地恢复和建设工程、城市要素保障工程、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工程、“暖房子”建设工程、“数字长春”工程、莲花山生态区建设工程。

富民工程篇——

让城乡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纲要》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努力使我市成为全省“民生改善的排头兵”,并把“富民工程”和社会事业作为并列的两个章节分别表述,体现了富民惠民在我市未来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是与以往规划相比的显著特点之一。 背景分析

民生基础:

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民生大会,出台一个民生行动计划,为老百姓办好100件左右民生实事。42万城镇劳动力实现就业再就业,5年累计开发城镇就业岗位61万个。职工最低工资、社会平均工资、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分别提高60.8%、89.3%、74.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065元增加到179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180元增加到6050元。养老、事业、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参保人数分别增加62.4%、84.2%、90%、203.6%和74.6%,城乡医疗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低保群众基本生活救助扩展到教育、文化、医疗、住房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救助体系基本形成。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泥草房改造,帮助84万城乡低收入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增加了家庭财产。

问题梳理:

群众收入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还很困难,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

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

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让城乡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分解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年均新增就业人数10万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全覆盖,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50万人;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实现路径发展民营经济:

抓大活小,加大政策支持、产业引导和社会服务力度。鼓励全民自主创业,坚持“非禁即入”原则,加快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扩大社会就业:

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增加公益岗位规模,加强创业就业培训。

增加居民收入:

着力提高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努力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健全社会保障:

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工伤和新农合参保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实现全覆盖。

实现医疗、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扩大医疗保险门诊大病范围,逐步提高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稳步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适当提高分类施保补助水平。 (记者 兴科)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