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电影[梅兰芳]看开来

  摘要:本文由电影《梅兰芳》引出,通过对电影的介绍分析,论述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以及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真实和不真实的缘由,艺术中“真实”的真正意义。

  关键词:梅兰芳; 生活真实;艺术真实;

  又去看了陈凯歌执导的《梅兰芳》这部电影,不由得生出很多感触,浮想联翩,艺术是什么,真实是什么,艺术为什么这样去表现真实。

  一、关于电影本身

  首先说一下这部电影,先说导演,《梅兰芳》是由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一部史诗般的恢宏巨制,陈凯歌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比较擅长拍传记式电影的人,从以前拍过的《霸王别姬》就体现出了他在这方面的功力,可以说是经验丰富,而且陈凯歌那种老式知识分子的特质似乎也很适合拍那个年代背景的影片,不过与之前《霸王别姬》有所不同的是,但同样是拍戏子,一个是程蝶衣“不疯魔不成活”,一个是梅兰芳“温良恭俭让”, 影片的气氛也不太一样,《霸王别姬》让人感到压抑,绝望,《梅兰芳》却让我们在沉重还能看到希望,找到方向。而从《梅兰芳》播出后的反响来看,这的确也是一部优秀的影片。

  第二个我们要关注一个很重要的人,那就是《梅兰芳》的艺术指导,梅葆玖。梅葆玖是什么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他是梅兰芳的幼子,目前梅派的掌舵人,《梅兰芳》电影的授权人。从梅葆玖的这些身份,我们可以推出这部电影不是“戏说”、“大话”之类的电影,而且对于这部电影,梅葆玖表示了肯定,“这部电影把梅兰芳人生的几个重要关口都把握的很准。这些关口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一点说教的意味都没有。看到这部电影,我决定在我有生之年,将不再授权任何人拍摄梅兰芳的电影故事片了,而且我要留言下来,让我的子孙后代也不要再授权拍摄了,这个起码要保持50年。”

  第三个是《梅兰芳》的编剧严歌苓,她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对于《梅兰芳》这部电影的剧本,她参考了许多资料,也咨询过很多研究梅兰芳的学者,虽然电影艺术化处理了,但是最主要的关键的地方不会也不敢失真。

  《梅兰芳》表现的是一位在各个方面,无论是自己的艺术事业上,还是政治取向,还是人生态度上都很成功的名人。电影是以传记式的方式展现了梅兰芳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成名,擂台,出国,遇到孟小冬,蓄须明志,最后的止于抗战胜利。电影内容基本是真实的,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温文尔雅,勤奋善思,并且爱国的形象。我们在看的时候也很受感动,电影《梅兰芳》对梅兰芳人生的描述,停止在抗战胜利。严歌苓在解释为什么将时间点截至在这里时说:“他的艺术高潮其实在建国前就已经完成了。建国以后,他已经不再只是梅兰芳,而是代表了很多政治的东西。”

  二、对于电影真实性的分析

  分析《梅兰芳》这部电影是否真实。

  (一)艺术表现的真实形象

  艺术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一个虚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创作自己喜欢的艺术形象。所有艺术都来源于生活,不是艺术家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臆断的。艺术之所以能够给人以真实的感觉也是和由于它所表现的对象是现实的生活当中存在的,人们经历过或者是耳闻目睹过类似的事物,具有相似的情感经验等等,这样才会在欣赏艺术的时候产生“共鸣”而体会到真实的感觉。艺术的真实是一种“虚幻”的真实。很显然,《梅兰芳》在对于梅兰芳人生道路中最主要的几个关口的描述是基本真实的,整个故事看完让人很感动,这些情节都是大家知道的,耳熟能详的,比如梅兰芳的蓄须明志,卖画为生。

  (二)艺术表现中的不真实

  为什么又说电影《梅兰芳》是基本真实呢,因为很多情节的真实是很委婉,是艺术化的真实,中间曲折太多,电影不能在一两句话之间就解释清楚。有几个地方可以作为例子来分析一下。

  电影开头有一个情节,梅的表哥拉他去陪酒,梅给了他表哥一耳光,表哥回敬梅一耳光,然而很突兀的是,在后面梅唱完《一缕麻》合影的时候,这位表哥再次出现,并且和梅显的其乐融融,其实想一想就明白,这是电影在向我们交代一些事情,那就是,梅兰芳是清高的,用电影里的话说,梅兰芳是干净的。

  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不该写的不写,不能不写的绕着弯子写。我们想象一下民国时代的社会背景,那个时候最主流的娱乐活动是什么,无非就是去戏园子,戏子身份低微,戏子居住的“堂子”除了在台上演出之外,还会在台下应酬服务,以期多得一份钱,这是一个很考验人的工作,一方面要有才有艺最好还有色,另一方面还要有好的谈吐,会应酬各色人等,最重要的是要会保护好自己。梅家算得上是梨园世家,头一个入了梨园行的,就是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还是同光十三绝之一,也就是同治光绪年间最出名的十三个名伶。梅巧玲出身于醇和堂,创立了景和堂,梅巧玲是堂子的主人。梅兰芳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这么过来的,祖父和父亲都在泥里打滚,梅兰芳从小在“云和堂”学艺,自然也不可能一开始就摆脱这种生活。《伶史》:“朱小芬(朱霭云的儿子)……时方于韩家潭营云和堂私寓,亦风月场中班头也。裙姊(梅兰芳小名)既入云和堂,署名兰芳,字畹华,以年稚貌美,其香车恒无停轨。士大夫识巧玲、二琐者,无不推其爱于兰芳……”。

  又有一个情节,就是梅孟之恋。

  一出《游龙戏凤》促就了两人后来的关系。孟小冬是当时的大腕儿,有“冬皇”之称,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主见很有气势的女性,她与梅兰芳的爱情婚姻绝对不是电影中那么单纯,孟小冬也不会是电影中分手还会说出:“畹华,不怕”这样鼓励梅兰芳的温婉女子。孟小冬后来嫁给了杜月笙,想想就知道孟小冬不是那么简单的。但是在电影里,又是春秋之笔,一切都很单纯,都很唯美。梅兰芳也是那么单纯,那么温和无害。

  影片中的梅兰芳几乎是被人控制的,自己是做不了主的,但是试想,一个真的没有主见的人怎能在各种大风大浪中屹然不倒呢?懦弱、精明、世故,也应该是梅兰芳“京剧大师”背后更为人性的一面,但是电影是不会这么演得。

  三、为什么艺术真实,又不真实

  (一)艺术家的影响

  郑板桥曾经有过一段很经典的论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舒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愫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从“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期间经过了艺术家自己的加工和技术的水平等等因素的加入,此时的竹和本来的现实生活中的竹子已经有很大的差别了。在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本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正是由于艺术家的主导作用使得艺术表现出它的真实性是自为的,艺术家的感情思想以及表达能力会影响到作品的真实程度。《红楼梦》里有曹雪芹自己生活的影子,电影《梅兰芳》里同样也有陈凯歌和编剧严歌苓的影子。

  (二)社会文化的需要

  在人类艺术的历史上,有无数的艺术形象,给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最为典型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精神内质。艺术所塑造出来的形象很多时候是代表了一种精神。梅兰芳无疑也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1928年《北洋画报》168期刊登过一张照片,里面一共12个人,梅兰芳在其中,刊出时题为“廿年前北京云和堂十二金钗之合影”,后来这张照片作为史料屡次被引用,但注解就从“云和堂十二金钗”逐渐变成了“梅兰芳与幼年学艺时的小伙伴”。这和电影里的两个耳光是一个道理,就是在说明梅兰芳是干净的。但是英雄不论出身,即便是把真实的梅兰芳告诉大家,也丝毫不会有损梅兰芳一代大师的形象,反而会使更多的人愿意去认识有血有肉的,更能被梅的精神感染。梅兰芳的为人和艺术都很高雅。他的艺术,是上下合度,刚柔相济,恰到好处式的。学起来不难,于平澹处见精深。平澹处却是集之大成。他的高雅也在日常生活,一副好脾气,永远是谦恭礼让,温文尔雅。梅兰芳又不是一般的艺人,他的艺术超群,人品超群。可以用“戏子生涯,君子人格”来概括,就说他的民族气节与洁身自好,现在的高官未必能做到。所有光灿灿的金钱和响当当的头衔,都未能动摇他做人的根本,一生都在坚守艺人的本色。梅兰芳是全社会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之瑰宝。

  (三)受众的理解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无论多少人看了电影《梅兰芳》,每个人的感受多多少少都会有些不同,并且,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是被当下社会生活各方面影响的综合体,让我们去理解不是一个时代的梅兰芳,并且继续诠释下去,真正的梅兰芳还能保留多少,就像我们可以了解奴隶社会的社会历史,却无法彻底欣赏奴隶社会历史中的“狞厉”之美,我们可能向往魏晋风流,却又不会真的去解衣磐,嗜酒佯狂。

  四、结语

  电影终于落幕。“谢谢大伙儿,别跟着了,我这就要扮戏了”,梅兰芳对座儿们说。锣鼓喧天里一出新戏上映,纵人群喧嚣,终除却寂寞,还是寂寞。电影就此结束,不管是真实的,还是不真实的,都留给了观众去琢磨,其实真实的艺术,或者不真实的艺术,他们都指向人心,我们懂得了人心,也就懂得了艺术。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