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公共外语的生态优化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摘 要: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教育现象和规律进行阐释。本研究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出发,尝试构建研究生公共英语生态教学模式与策略,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研究生公共外语;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258-04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利用多门学科的优势,超越单一学科思维方式的局限,对教育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正体现了当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兴起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运用的趋势。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也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教育规律就成为一种新的视角。本文希望通过对教育生态学理论在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的运用,归纳出生态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从而为深入开展研究生外语生态化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一、教育生态学   1966年,美国教育学家E.Ashby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高等教育,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的概念;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Lawrence Cremin于《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中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术语;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生态学研究被置于环境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拓宽深化;1990年至1993年,C.A.Bowers连续出版三本著作,其内容既有微观的课堂生态的研究,也有对教育、文化、生态危机等宏观教育生态的研究。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概括地说,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它促使我们加强教育过程中的生态意识,即以整体论与系统观联系教育生态的各种因素,从而提高教育效率,在宏观和微观层次上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影响外语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Oxford & Shearin在分析了包括社会心理学、认知论、社会文化学在内的12个动机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总结出影响外语学习的6个主要因素,即学习目标、积极参与程度、自信心、态度、环境支持以及学习者特征。为同时涵概与这些因素紧密联系的其它要素。   (一)影响外语学习动机的认知因素   90年代中期,随着Eccles等人从实现价值(attainment value)、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外在实用价值(extrinsic utility value)和代价(cost)等方面重新从价值进行定义,并提出任务价值的综合模式之后,价值与期望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它指出任务的整体价值是这四部分价值的结合体,四部分对于整体价值相互作用互为影响,前三项是正面效价,第四项是负面价值。研究还发现,在对于任务完成的作用方面,期望和价值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相对期望来说,价值对于任务完成作用更大,而且其作用持续的时间也更长更持续。而低期望对于任务来说其产生的是负面的作用,如果个体对于任务低期望或者没有期望,那么与之相关的任务价值就会降低或者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说,期望和价值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二)影响外语学习动机的情感因素   情感障碍指学习者因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人的某些心理因素往往会会导致学习动机的改变。对第二语言习得而言,影响语言学习动机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和情感的需要以及教师在满足学生需求时应发挥的作用、兴趣、自信心、自我效能感和焦虑(王初明,1991;孟冬梅,2007)。在语言学习中,这些因素对语言学习者的影响并非孤立的,它们往往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   (三)影响动机的社会环境因素   上世纪50年代末,加德纳和博朗特在对影响第二语言各种社会心理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创造了在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动机理论模型社会――教育模型。社会――教育模型将影响外语学习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并分别对四个阶段的作用和效果进行了阐述,同时指出这四个阶段是互为作用和循环往复的,它们彼此之间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   三、生态优化教学模式   生态优化教学模式运行的过程就是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之间互动的过程,也就是激励工作的过程。如图1所示,一个基于双向信息交流的全过程的激励机制运行模型。   基于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激励机制的运行模型,从教师开展英语教学之前开始,贯穿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全过程,故又称之为全过程激励模型。全过程激励模型突出了信息交流的作用,划分了激励的逻辑步骤,可操作性强。这一激励模型应用于英语教学实践中可分为5个步骤:   1.双向交流   这一步的任务使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未来期望、个人规划、能力和素质等,同时向学生阐明英语教学目标、教师所倡导的价值观、教师的奖励内容、绩效考核标准和行为规范等;而学生则要把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各方面要求和打算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同时了解清楚教师的各方面要求。   2.各自选择行为   通过前一步的双向交流,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特长、能力、素质等安排适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提出适当的考核办法,采取适当的管理方式并付诸行动;而学生则采取适当的学习态度、适当的学习方式和努力程度参与英语教学。   3.阶段性评价   阶段性评价是对学生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参与英语教学的程度及时进行评判,以便教师和学生双方再做适应性调整。这种阶段性评价要选择适当的评价周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工作性质确定为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等。   4.课程终结评价与奖励   这一步的工作是在课程终结时进行,学生要配合教师对自己的参与英语教学的成绩进行课程终结评价。同时,教师要听取学生对自己开展教学工作的评价。   5.比较与再交流   在这一步,学生将对自己从参与语言教学活动后所获得的奖励与其他可比事项进行比较,以及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判断自己从中所得到的是否满意,是否公平。并将比较和交流结果反馈给教师,供其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参考。   在激励机制运行中,信息交流是贯穿于全过程的,并且是双向的,即既有从激励主体传向激励客体的信息,又有激励客体传向激励主体的信息,双方交替的扮演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甚至发生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位置的转换。也就是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一方面从其他人那里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另一方面又向其他人传送自己的信息。英语教学目标或子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在此期间,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的推动。在推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来自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相当重要。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包括对教学工作进度的评价,对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以及对教学工作进度及最终目标的关系的评价等等。   四、学习动机激励策略   (一)学习目标激励   动机是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目标指向。反过来目标的设立也会通过自我激励机制,对个体动机发生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设立合适的教学目标,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但给学生一些如“努力学习”的抽象建议,而且应给学生提供明确而具体可行的目标,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明白他们每堂课及至每门课的学习目标及其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并将这个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使他们感到学有所获。在教学过程中的目标激励应注意以下几点:(1)设立的目标应该是“英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2)设立的目标难度要适当,必须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本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目标过高,学生经过艰苦努力后也很难实现;目标过低,学生很容易就能实现,对学生来说缺乏挑战性,也不能实现有效的激励。一个难度适中的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激发持久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该目标而不懈努力。(3)设立的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目标具有层次性使目标指向不同水平的学生,从而对班级中的所有学生都能起到激励作用。目标具有阶段性使得学生在实现某一阶段目标后,获得一次积极的强化,在循序渐进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向更高目标进取的信心。(4)目标设立后,教师必须为这些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师的密切关注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达成目标、取得成功、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和激发其后继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二)学习情境激励   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如教育游戏),优化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激发学习者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以满足学生的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   从个体心理角度,个体心理一般主要表现为: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兴趣、情感、气质、性格、意志等。Malone & Lepper基于一系列的实验结论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个体“内在动机”理论,分析得到激励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四个因素:挑战,好奇心,控制和幻想”。适中难度的挑战活动将会给学习者带来最大的内在动机。适中难度的挑战能够使学习者的自尊心得到加强。好奇心包括感官的好奇心和认知的好奇心。在学习环境中矛盾的、不和谐的事件往往能够激发学习者的认知好奇心和认知需求。而高控制感可以激励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者对环境变量自主选择的程度越高,学习者获得的控制感就越强。如在学习游戏中,让学习者自主选择活动形式、角色等形式来实现。幻想的情境,可以理解为一个激发学习者产生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物理或社会情境的环境。幻想的情境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激励学习者的内在动机。第一,满足学习者情感的需要,幻想能够帮助学习者体验权力、成功、名誉以及财富。第二,满足学习者认知的需要,幻想可以促使学习者掌握类推技能、理解隐喻,在新信息与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从群体心理角度, 其主要表现为:群体气氛、凝聚力、社会助长以及仿效、从众、竞争、协作、相容、冲突等。Malone和Lepper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在教育游戏中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群体心理因素,包括尊重、竞争与合作。Hakan Tuzun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总结出教育游戏中影响学习者的动机的因素,包括身份表达,社会关系,玩,学习,成就,奖赏,幻想,独特性,创造性,好奇,控制和所有权。同时,Hakan Tuzun在研究中还发现了选择对于激励学习者的重要性,据此进一步提出在游戏情境中创造性、学习者的身份表达、社会关系能够激发学习者动机。学习者在游戏环境中,有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游戏中,学习者需要获得更多的生命值,更多的智力、体力,得到较高的地位,获得一种成就感,受到他人的尊重,满足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将教育游戏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因素汇总。   作为教育活动的设计者,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影响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心理因素,善用动机设计策略激励学习者的学习。结合上文分析,本文提出教育情境中的动机激励策略,如下:   (三)情感激励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切,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倍增。教师要对学生信任、爱护、尊重,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好感和敬慕。积极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可产生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他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生活和学习,有利于他们的智力因素的活动。另一方面他们愉快的情绪,可促进他们理想、毅力、信念等非智力因素。在Krashen的语言监察模式中,“情感过滤假设”实质就是强调情感体验对语言学习过程的调节作用。语言学习主体的情商,可以渗透到语言学习过程的各个信息加工与储存的不同阶段。   语言学习过程一般要经历语言识别(从符号到语义)、语言理解(知识内化、语言规则构建)和语言交际(话语运用、交际策略)等三个语言信息加工、储存、提取的阶段。关于课堂中的主要情感,基于斯皮伯格和斯塔尔提出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情绪有好奇和焦虑,并认为这两种情绪在性质和过程上是相反的,它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共同激发学生的探索(接近)和回避行为;另外根据我国近年来在教学改革中所涌现的有关情绪的教学模式,如愉快教育也强调愉快和兴趣对学习的积极作用,在情绪研究中也指出愉快与兴趣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能支持儿童游戏、操作和从事其他文化活动,兴趣的发生导致偷快,愉快又反过来加强兴趣,二者的相互补充是智力活动的最优情绪背景。因此,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情绪有好奇、兴趣、愉快和焦虑。四种主要情绪的不同组合也会对学习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兴趣和愉快可以相互伴随,相互促进,由于兴趣本身就包含快乐,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体验到的快乐又能增强兴趣;在兴趣活动中也伴随一定的焦虑,适度的焦虑使个体具有趋近目标的倾向,过高过低的焦虑就会产生逃避目标的倾向。   (四)评价激励   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效的反馈及相应评价,会激发学生可用来提高具有动机价值的将来的行为。实践中运用评价激励,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可以这样说,在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语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之心。   1.激励性评价   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学习者将成功归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则产生自豪感,会强化动机,反之将失败归于内部因素则减少自尊。长期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将有助于学习者形成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影响其对某一具体活动成绩的归因。因此,英语教学中,在每一次教学活动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学习不成功的原因,使他们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积极、有效的动机归因,让他们认识到失败的原因并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够,而主要是自己努力程度不够。这样的归因将有助于学生恢复自信心,增强自我期望,从而产生强烈的成就动机。   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使用激励性评语。对于后进学生,要宽容、原谅学生的屡屡失败,赏识学生的异想天开。当他们犯错误时,我们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多替他们想想,多些理解。只有这样设身处地想一想,我们才有可能多一份赏识之心,平静坦然地接受学生的过错,也才能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改正错误,让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赏识激励中快乐成长。特别是对犯错误的学生,应及时沟通,平息学生的惶恐心理,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依旧充满希望,使学生能更珍惜,奋发向上。   2.反馈性评价   在师生交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反馈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为,学生往往能从教师的反馈中(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感知到自己的成功或失败,感知到教师对他的态度,感知到教师对他的期望,并以此作为成功或失败归因的依据。通过反馈,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及时纠正和调整,并能激发起他们的上进心。在反馈的同时要给学生以适当的评价,评价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相应的激励作用。在反馈-评价激励中应注意:(1)评价时不仅要重视终结性评价,更应关注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把三种评价有机结合,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反馈、评价的结果必须客观准确,评价要多带鼓励性。(3)反馈、评价应及时。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学生对刚学过的东西有鲜明的记忆表象,对自己的优缺点有了清楚的认识后,便于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4)反馈、评价时应指出其形成评价结果的原因,帮助其正确归因,使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孟冬梅.激励式立体化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外语电化教学,2015(1):63-71.   〔2〕戴炜栋、束定芳.试论影响外语习得的若干重要因素[J].外国语,1994(4):1-10.   〔3〕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12,157,161―164,168,172,188.   (责任编辑 徐阳)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