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明珠留给后人的遗产

纳兰明珠留给后人的遗产

———《明珠墓志铭》史实评述

赵惠霖

摘要: 以《康熙起居注》为据, 对《明珠墓志铭》所涉史实加以印证。认为纳兰明珠虽有劣迹, 但仍是一个聪明睿智, 开明进步, 具有一定政治远见的政治家。他利用自己掌握的汉民族传统文化辅佐康熙帝缓和满汉民族矛盾, 开拓满汉融和之路, 使后人永久受益。他的双重性格使他的劣迹遮掩了他的业绩, 也伤害了纳兰性德的心理。

关键词: 明珠;墓志铭;史实;评述

作为纳兰性德成长环境的重要方面, 对其父纳兰明珠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关于纳兰明珠, 刘德鸿先生有较深入的研究, 在《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一书中有详尽的叙述。对《皇清诰授光禄大夫议政大臣前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明公墓志铭》, 陈桂英先生在《北京图书馆藏抄本 (明珠墓志铭)考述》一文中也有明确的评述。本文仅以《康熙起居注》为据, 对《明珠墓志铭》所涉史实加以印证, 并评述明珠其人, 推及对纳兰性德的影响。

《明珠墓志铭》所涉主要史实:

一、议撤“三藩”

关于“撤藩之议”虽为重大事件,《康熙起居注》却未做详细记载。在《清史稿》主要当事人列传中记载较详。康熙初, 南疆大定, 留重兵镇守: 吴三桂云南, 尚可喜广东, 耿精忠福建,并分别封为平西伯、平南王和靖南王, 即所谓“三藩”。各自拥兵割据。“十余年渐拔扈, 三桂尤骄纵”。尚可喜忧虑其子酗酒嗜杀被朝庭怪罪, 于康熙十二年疏请撤藩, 归老海城, 由其长子尚之信袭其王爵, 留驻广东。吴三桂、耿精忠见势心虚, 康熙十三年也奏请撤藩, 试探朝庭。康熙帝命廷臣议。以图海、索额图为首众大臣皆主勿撤, 唯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等议三藩并撤。康熙帝则称“三桂等蓄谋久, 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 不撤亦反, 不若先发, ”做出三藩并撤决断。随之吴三桂以“反清复明”为旗号举兵反叛, 而耿精忠、尚之信继之。这时索额图则借机

发难, 要求皇上追究力主撤藩的明珠等朝臣, 并诛杀之。由此看来, 对于撤藩, 虽只是“赞其议”, 却不能不说需有过人的胆识和政治远见。明珠不仅给康熙帝以有力支持, 而且还参与了平定三藩的指挥。所以《墓志铭》撰文者以历史上唐元和年间, 唐宪宗李纯取武力平藩政策, 得到宰相裴度支持并自请出师取

得胜利之事相提并论, 并借韩愈《平淮西碑》中记述皇帝所言:“况一二臣同, 不为无助”。彰显明珠赞议的作用和意义。力主撤藩成为明珠仕途中的最大功绩和仕途升迁的重大转折点。

二、议“万正色、吴兴祚报军政失实”

康熙十九年, 万正色、吴兴祚与福建总督姚启圣、将军拉哈达、提督杨捷等合力进剿占据金门、厦门、海澄等地的郑锦 (郑成功子)所部反清势力。万正色先克海坛, 郑锦部将朱天贵逃遁。吴兴祚自泉州会宁海将军拉哈达, 总兵王英等赴同安,攻克汭洲、浔尾诸隘。随后万正色、吴兴祚又与总督姚启圣、提督扬捷等会师攻克厦门。朱天贵降, 郑锦退守台湾。康熙二十年二月初“福建提督万正色疏称大破贼巢, 恢复海坛, 并击败贼众, 恢复梅州等处; 巡抚吴兴祚疏称击破海贼恢复厦门、金门, 夺取平洲二案。兵部议覆, 前本部侍郎温岱差往闽省,总督姚启圣于众官会集时, 跪陈恢复海坛及厦门、金门等处,万正色与伪总督朱天贵相通, 彼时贼已遁去, 所得空地, 并非对敌杀败恢复等语, 此系妄报军功, 未便即行议叙, 俟万正色等明白回奏之日再议事”。康熙帝问“:尔等云何?”明珠回答: “万正色、吴兴祚初时即欲恢复厦门、金门, 姚启圣等犹谓未可。今厦门等处皆正色等奋力克取, 臣等之意, 应严饬该部,敕下另议”。大学士李霨、杜立德禀奏:“此事关系封疆大臣,若有功者反令回奏, 非所以鼓舞将士, 理应严饬该部。”康熙帝曰:“然。既已拓取疆域, 若止令另议, 恐立功者皆为灰心„„”左都御史疏劾姚启圣妒功, 皇上命姚启圣覆奏, 姚启圣说“(朱)天贵言之, 臣始知之”。康熙帝仍命议叙, 予万正色世职拜他喇布勒哈番(骑都尉), 予吴兴祚世职拜他喇布勒哈番兼拖沙喇哈番(骑都尉兼云骑尉)。《(康熙起居注》659 页)

这里,《墓志铭》所引明珠语有出入。但明珠意大体如此。仍表明明珠注重事之大体的政治远见。

三、议施琅议剿台湾

康熙二十年(1681 年)郑锦死, 其子郑克爽袭延平王, 年幼 (时年 12 岁), 部

将刘国轩、冯锡范主事。先是总督姚启圣与将军拉哈达启奏“郑锦已死, 其下互相猜忌, 宜乘此机会„„剪除根株”。康熙帝言“着该将军、总督、巡抚、提督等同心速乘机会, 灭此海寇。”《(康熙起居注》709 页)。接着, 同年八月施琅再陈进取台湾之意。康熙帝以臣荐换施琅为水师提督, 加太子少保, 并谕“相机进取, 以副朕意”。《(康熙起居注》746 页)第三次, 康熙二十一年八月施琅与姚启圣意见不合, 题请“独自进取台湾, 不令总督进去。”姚启圣则疏称“宁可战死于海而断不肯回厦门偷生”, 坚决要求与施琅同心剿灭海贼《(忧畏轩奏疏》)。这一次康熙帝的答复是施琅“苟且妄奏”, 命姚启圣与施琅一同进取。《(康熙起居注》832 页、876 页)第四次, 施琅坚持独自进取, 且提出“因剿寓抚”, 先取澎湖之策。并称: 虽已六十二岁, 而“血气未衰„„即赴汤蹈火, 臣志所不移”。“事若不效”愿“治臣之罪”。《(决计进剿疏》)十月初六日, 大学士明珠等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准施琅自行进剿台湾事请旨, 明珠提出:“若以一人领兵进巢, 可得行其志, 两人同行, 则未免彼此掣肘, 不便行事。照议政王所请, 不必令姚启圣同往, 着施琅一人进兵, 似乎可行。”这时康熙帝才改变态度说:“然。

„„着该督、抚同心协力, 僭运粮饷, 毋致有误„„”。《(康熙起居注》905 页)由此施琅才得以顺利进剿台湾。康熙二十二年六月郑克爽遣使乞降, 台湾平。

看似简单的决定, 却几经周折。从事理和结果看, 做出让施琅独自进取台湾是正确的。但在当时却属不易: 一让施琅专行就要突破当时用兵以满制汉惯例; 二准施琅独自进取就要否定皇上已做出的决定。因此明珠的建言是开明有胆识的表现。

四、议魏象枢、于成龙、赵良栋

康熙十八年, 皇上命举廉吏。号称“清初直臣之冠”的老臣魏象枢推荐陆陇其、宋文运、高珩„„等十人。十月二十七日吏部题补刑部侍郎。康熙帝命“将魏象枢所荐高珩补用。”

十九年十月十五日, 法司启奏谳审诸狱, 高珩只奏二事。上问其余, 珩不能对。奏曰“:臣一时失记。”二十二日自陈衰老, 请行罢斥。十一月初, 魏象枢因荐举高珩引罪。明珠奏曰“:高珩因衰老不能供职, 别无劣迹, 臣等之意, 魏象枢似无庸议。”上命高珩以原官解任。《(康熙起居注》635 页)

康熙十九年七月十六日, 大学士明珠等启奏已故直隶巡抚金世德祭文时,

康熙帝问于成龙(字北溟, 山西永宁人)较金世德何如? 明珠奏曰:“于成龙操守极清, 办事亦与金世德等”。《(康熙起居注》64l 页)随后, 康熙帝又向汉大学士李霨、杜立德、冯溥等询问于成龙居官情况。在召于成龙至懋勤殿亲问后, 称其为“当今清官第一”。赐白金、御马、御制诗等。

清初名将赵良栋在与吴三桂战中多次败吴兵。师入云南, 两度冲破大将军贝子彰泰阻拦, 率先进兵, 打破僵持局面。彰泰令全军悉进, 吴三桂孙吴世璠大败, 自杀。余众以城降。城破, 诸将争取子女玉帛, 独良栋无所取, 戢所部兵丝毫毋敢犯(见《清史稿·赵良栋传》)。但在与王进宝等其他将领相互疏劾中言辞不当, 引发康熙帝强烈不满。称赵良栋“赋性蹇”‘殷鉴不远’之语大属悖谬, 可谓不知礼矣“!”此人若不加折挫, 不知惩创。《(康熙起居注》779 页、80l 页、908 页)康熙二十年一月, 欲撤其职。明珠陈奏:“臣等以为云南目今即下, 似应少待”。康熙帝依从。十二月云南既下, 赵良栋又以“微臣并无应理事务, 今赴曲靖候旨”, 奏请解任。康熙帝问明珠这是什么意思?明珠回答“:观赵良栋所奏, 似有怨怼之意。但伊先有进取川、滇效力之请”。《(康熙起居注》776 页、80l 页)然而赵良栋仍被免去将军、总督衔, 补为銮仪卫銮仪使。《(康熙起居注》913 页)

魏、于、赵都是清初名臣名将。对于魏、赵, 明珠确实起到了保护作用。是明义之举。对于于成龙明珠所言, 虽然是如实禀奏, 却突出了“操守极清”, 给康熙帝留下了深刻印象。起到了荐贤的作用。但此于成龙并非率先揭露明珠的彼于成龙。

五、议张仲举请御书宋儒六子祠额

康熙二十五年三月十三日, 礼部题, 布政使张仲举题请五子祠堂祈赐御书, 议准行。康熙帝问:“尔等有所商议否?”明珠回答说:“臣等议程颢等皆前代大贤, 阐明书理, 应赐御笔, 垂示永久。”康熙帝当即表示“:尔等所议甚当, 允宜表彰,着依议。”《(康熙起居注》1449 1450 页《)东华录》载:“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丙申(十六日)御书‘学达性天’额, 颁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熹祠及白鹿洞书院, 以长沙岳鹿院为宋儒张栻、朱熹讲学之所, 一体给额, 并颁日讲解义经史诸书”。张仲举所列宋儒五字, 未包括周敦颐。

《明珠墓志铭》举此一例, 意在凸显明珠的崇儒重教, 但实际上崇儒重教却是使清廷与广大汉族民众实现文化趋同的重要一举。这里又一次体现了明珠的政

治远见。此外, 职官不可与奴仆同视, 宽贷盗牛者不可废法, 各旗都统副都统任选应依条件等, 正如陈桂英先生所云, 是一种社会进步。这里不再逐一列举。

六、议靳辅治河

《明珠墓志铭》称“某御史以河工事论总河靳辅, 因侵公”, 其事大略如下: 康熙十六年靳辅授河道总督, 治河有成。

但因以黄患为急务, 不得不治其大而略其小, 故借减水坝(开闸放水)使水分势弱, 待黄河尽归故道, 再筑塞减水诸坝。而淮 (安)扬(州)七州县因此被水。康熙二十三年, 康熙帝南巡见状,决意救民“于昏垫之中”, 即命安徽安察使于成龙(字振甲, 汉军镶黄旗人)分理疏浚下河(指七州县低洼地带), 使水归入海,但归靳辅统辖。二人议不合, 引发治理下河方略之争。康熙帝以“便民”“不害百姓”意瞩于成龙方略; 明珠则称“于成龙居官虽清, 但河工事宜未经阅历。靳辅久任河务, 已有成效, 似应从靳辅之议。”靳辅执意坚持己见, 且不与于成龙及其继任者孙在丰配合, 致康熙帝所亲立疏浚下河工程历两年之久而不得兴。康熙二十六年兴工未久, 靳辅从工程总体出发, 于十月十七日又提出新的方案。九卿议复, 仍按靳辅所议。康熙帝疑其“有阻挠(下河工程)之意”。《(康熙起居注》1572 页)问题的症结在于河工事复杂, 非亲历者不易把握; 除明珠于康熙七年曾阅淮、扬河工有过调查研究外, 九卿大多不懂河工事, 只能出于对靳辅的信任。康熙帝深知河工事难, 尽管多方征询不同见解, 仍不能洞查河工锁钥。而明珠作为朝中为首之大学士, 在下河工程“开一停一开—停”过程中, 一直支持靳辅。 使下河之事久拖不决。康熙帝“因事之延蔓殊觉厌烦”, 《(康熙起居注》1774 页)多次劝谕九卿、科、道及内阁学士“如有所见都应直言”。于是御使郭琇于康熙二十七年正月二十三日参奏:“靳辅治河多年, 迄无成效。皇上爱民, 欲拯淮、扬七州百姓, 而靳辅„„百计阻挠, 宜加惩处”。康熙帝进一步追问: “廷臣中有掣肘河务者, 尔本内曾言及否?”郭琇答“无之”。

《(康熙起居注》1717 页)其后, 郭琇再上奏疏劾明珠。揭露其擅政贪贿、卖官鬻爵、排陷异己。二月初九日康熙帝宣布“:著革去大学士, 交领侍卫内大臣酌用, ”并称“本应发明其事, 以肃官方, 因不忍遽行加罪大臣, 且用兵之时, 有劳绩者, 故免其发明。”《(康熙起居注》1728 页)其后康熙帝更明言“专擅之人,近经黜革”,“前曾将敖拜、班布尔善俱行正法, 若有败乱国政者, 朕岂加宽宥

耶?”

明珠罢相之后康熙帝才从容审慎处理靳辅治河之事。态度宽容客观, 虽最终仍将靳辅革职, 但已是两个月以后的事,而且还批驳了郭琇、于成龙对靳辅的不实指责。

康熙帝为什么急于搬掉明珠呢?因为他看到明珠已经具备了几乎能够阻拦他的主张实施的力量。他不能让明珠的力量进一步增长。康熙帝对明珠执掌的内阁早就流露过不满。

二十二年出巡时就曾对身边内阁学士称“今之大臣不如昔之大臣, 今之政事亦不如昔日。部院无事无弊”。并透露说“:朕知之久矣”。又称“尔衙门满洲大学士等, 每当票拟及与学士

议事时„„惟恐衙门中书漏泄„„”, 表现出了对内阁的警惕和忧虑。二十六年谒陵时, 于成龙(字振甲)在道又向他尽发明珠、余国柱之私, 更加重了他的疑虑, 只是还没有下定决心, 也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时机和把柄来搬掉这样一个有着重大贡献和重要影响的首辅之臣。这一次机会来了。但恰恰是这件事的事后结果证明, 明珠坚持的是正确的主张。

因遭罢相, 明珠的相关资料已被湮没。留在《清史稿·明珠传》里的大多是他的擅政、贪贿、卖官鬻爵、排陷异己。多少年来不知多少人为此而质疑。因为明珠在平定三藩、统一台湾、抗御外敌、中俄谈判、吸收汉民族传统文化、缓和满汉官员矛盾、促进满汉民族关系改善、裁定当朝重要文献及支持靳辅治河等多方面于康熙朝有重大贡献。应当全面客观地反映他的真面目。然而历史是无情的, 明珠的劣迹也无法抹去,这里不愿赘述。但有一点需要提及: 前面述及明珠回禀康熙帝于成龙“操守极清”, 而在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 康熙帝欲以于成龙补授江南总督时, 明珠却主张调补其为江宁巡抚,并以“总督事简, 巡抚事繁”辩。康熙帝强调“总督乃大吏也,总督正, 则孰敢妄行?”明珠才改荐其亲信余国柱为江宁巡抚。其意可明。余国柱以货贿迎合明珠, 明珠则四次荐其升迁。当然, 作为墓志铭, 王鸿绪不可能将明珠劣迹列在其中。但对郭琇的指责也非公允, 所谓“早以他事败去”恰是被明珠党羽佛伦陷害,“逮赴江宁勘治”, 十年方得昭雪。王鸿绪虽曾与明珠有矛盾, 但毕竟是明珠在其被遣顺天学差时强留在身边, 又荐升为户部侍郎, 再荐升为左都御史的。更何况, 康熙二十八年也曾遭郭琇以贪

贿疏劾。

当朝, 权倾朝野; 殁后, 名败一世。明珠究意是怎样一个人?他给后世人留下了一个谜团。通观明珠的功绩, 总离不开开明进步和政治远见。因此笔者以为: 明珠虽有劣迹, 他仍不失为一个聪明睿智、开明进步、具有一定政治远见的政治家。

明珠另一引人注目的特点, 即其为官的文化背景。在其升迁、为官政绩与人际交往中, 往往离不开汉民族传统文化的萦绕。清初, 作为胜利者, 占据中国统治地位的满族上层人士,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不得不吸纳先进的汉族传统文化, 来改造自己。他们令被俘的有文化的汉族人教自己和自己的子女学习汉语和汉文化知识。努尔哈赤、皇太极等都曾习用汉史典籍改革政治经济。然而,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满族上层通晓汉语、汉族传统文化的人仍然稀少。凡使用汉语之处, 均由满族知识分子巴克什充任。随着汉族大臣逐渐进入朝廷, 顺治朝巴克什逐渐消失。明珠出生于天聪末年, 成长于顺治当朝, 虽然顺治初即已开科取士, 但未见有其考取功名记载, 而其作为土默特族后裔的海西女真人, 在学习汉语上有着先天的优势。海西女真人历史上与蒙古人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 一些海西女真人兼通满、蒙、汉三种语言。明珠借助这一优势, 很早就选择了学习汉语、通晓汉族传统文化之路。这又一次体现其开明与政治远见。其先充任了康熙朝经筵讲官为康熙帝讲课, 后又成为清代康熙朝第一位通晓满汉两种语言, 通晓汉族经史典籍的满族大学士。这使他在内阁中占据了独特地位, 很快取代勒德洪成为首辅。

特殊的地位必能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在朝, 他以丰富的文化知识从容应对康熙帝的咨询问讯, 并向康熙帝宣介尧舜之德、周孔之道; 陪同康熙帝祭奠东岳庙、孔庙, 支持张仲举题请御书宋儒六子祠额; 举荐汉族文人学士入值南书房, 救援蒙冤受难的汉族文人学者; 支持停止圈地, 放宽逃人审理,减少汉族民众痛苦(参见刘德鸿《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 辅佐康熙帝缓和满汉民族矛盾, 开拓满汉融和之路。在家, 他以自己的财力、地位, 将当朝最著名的汉文人学者延至其家, 既教授其子又进行文学和经学的交流, 形成一个最高层次的文学、文化沙龙, 使其子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文学和经学上的煅造, 从而催生出了两位杰出的满族文学家: 词人纳兰性德、诗人纳兰揆叙。因此, 任何描写性德

生平的传记、影视作品, 不将其对汉族传统文化的痴迷、精研, 不将其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与交流作为主要内容都难副其实。

笔者认为, 这些就是纳兰明珠留给后人最珍贵的遗产。民族融和是一个渐进的, 然而是必然的过程。满汉融和最早可以追溯至努尔哈赤时代, 事实证明它既可以缓和民族矛盾、减少民众的苦难, 又可解放生产力, 促进生产的发展。 就满族上层而言, 这是巩固其统治的必由之路; 就满族整体而言, 也是取得社会进步、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机遇。因此后人可以永远受益。

由于明珠有丰富的知识、开明进步的思想、不宥于眼前的政治眼光和举重若轻的能力, 经常提出的是正确的主张和意见, 加之善结人心, 乐善好施, 朝臣往往自然环绕于其周围, 但是他的性格中也有褊狭不善包容的一面。随着“柄用日久”, 私欲膨胀, 在与索额图集团较量之中之后, 都曾一方面笼络朝臣, 一方面对不附己者或反对自己的人使用了极端的报复手段。因此陷害忠良之名便遮掩了他的业绩。这不仅影响了他的声誉, 也给年轻的纳兰性德造成了心理上的影响。致使父子不能谐一。当姜西溟托性德求助明珠时, 性德自觉不能, 而转请西溟请托他家管家。(见《清代名人轶事·学行篇·西溟遗言》)相反, 他从思想感情上觉得自己更加靠近不得志的汉族文人学者。他以顾梁汾为挚友。在赠梁汾的词《金缕曲》中称“德也狂生耳。缁尘京国, 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 谁会成生此意。“”身世悠悠何足问, 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 从头翻悔”。“后身缘, 恐结他生里。”此词虽作于康熙十四年明珠尚未任大学士之时, 但中国古代文学早已将他带到当时汉文人学士中去。他对富贵之家和官场的尔虞我诈已毫无兴趣, 以此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参考文献:

1、刘德鸿.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M].

2、 陈桂英.北京图书馆藏抄本《明珠墓志铭》考述[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1996,( 4).

3、张丹卉.论满族文化先驱———巴克什[OL].中华文史网.

4、 史革新.略论清朝入关前对于汉文化的吸收[OL].中华文史网.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