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受教育程度与人口素质

作者:李亚东许燕平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年04期

  中图分类号:G776 文献标识码:A

  梁启超在《倡设女学堂启》中,曾为女学疾声呐喊:“故治天下之大二本: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注:孙培清.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568.)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面对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世纪,为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使我国由一个人口大国变为一个人口强国,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当今时代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和艰巨的任务。而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大力发展女性教育,是提高中国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

  一、中国人口素质的现状

  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是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它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通常称为德、智、体。思想素质是支配人们行为的意识形态;文化素质是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的自然条件和基础(注:马侠.中国大百科全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243.)。

  按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对人口素质的评估采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发展指数。那么, 什么是人类发展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HDI)(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人类发展报告[R].北京:联合国计划开发署,1998.37.),也称人文发展指数,是由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制定的。目的是利用多数国家都能够得到的资料,通过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衡量人类发展的状况。人类发展指数由三个衡量指标的简单平均数构成,这三个指标是:收入、寿命和教育。收入通过估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的购买力平价(PPP)来测算。寿命即平均预期寿命。教育通过成人识字率(占三分之二的权数)和小学、中学、大学的综合入学率(占三分之一的权数)的加权平均数来衡量。

  以人类发展指数来评估我国的人口素质,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对中国人类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来看,中国在175 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了108位,人类发展水平(0.651)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0.772 )的。按国际通行的划分标准,我国位处于“中等人类发展之列”。人类发展指数第1位的是加拿大(0.960),美国第4位(0.943),日本第8 位(0.940),韩国第29位(0.894),泰国第58位(0.838),因此, 我们应当看到我国距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中国性别统计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44.)。

  为了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出中国人口素质水平,我们还应该用国际上常用的另外两个指标,即科学文化素质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水平,这也是对HDI的补充。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用大学生在25和25 岁以上人口中所占比例来表示。劳动力素质水平用劳动力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来表示。若从以上两项指标来看,如表1所示, 中国人口的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比HDI所测得的结果更加令人担忧。

  另外,表1显示,大学生比例与文盲率是负相关的, 即大学生所占比例越高,这个国家的文盲率也越低。因此,我国在大力推进扫盲工作的同时,还应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发挥基础教育的“推力”作用;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发挥高等教育的“拉力”作用。

  表1 中国与部分国家居民文化程度构成

  国 家大学生占25岁和25岁文盲、半文盲占25岁

  

  

   以上人口比例 和25岁以上人口比例

  美 国 (1994)

  46.5 0.6

  加拿大 (1991)

  21.4

  1

  日 本 (1990)

  20.7 0.3

  韩 国 (1995)

  21.1 8.7

  泰 国 (1990)

  18.7 6.7

  匈牙利 (1990)

  10.1 1.3

  罗马尼亚(1992)6.9 5.4

  中 国 (1997)

  2.74 22.21

  资料来源:张塞.95国际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561.

  国家统计局人口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82.

  说明:有关中国的数据,是用15岁和15岁以上人口数进行计算的。

  二、中国女性受教育程度对提高人口素质的影响

  受教育程度,即标准文化程度,通常简称为“文化程度”。它是指人们按本国的教育制度的规定,接受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所以,女性受教育程度就是指女性文化程度。下面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我国女性受教育程度的现状。

  1.我国女性文盲、半文盲的现状

  在中国漫长的教育史上,广大妇女长期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鸦片战争以后,女学才开始兴起,但是男女受教育的机会仍不均等,能够上学的也只是少数上层妇女,绝大多数妇女只能通过家庭和社会接受封建的伦理道德教育。因此,旧中国90%的妇女是文盲。女童的入学率只有20%。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根除了在教育制度中歧视、限制妇女接受教育的不平等规定,从法律上赋予了女性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使女性的文盲率从1949年90%下降到1993年的32%。全国12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人口为2.23亿,其中妇女为1.56亿,占70%。中国文盲率的城乡差异较大,农村文盲率远高于城市,全国农村15岁到50岁的妇女当中46%是文盲。因此,可以说农村妇女是文盲比例最大的人群(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中国性别统计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44.)。

  2.女性入学率和男女学生比例状况

  度量女性受教育程度除了看文盲率外,还有两个指标:一是受各种程度教育的女性在女性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另一个是女性相对于男性的受教育程度。据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注:王新田.中国近代女学发展概说[J].镇江师专学报,1990:(4).P44.),1998 年北京市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19.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7倍, 位居全国首位;女性文盲率为1.9%,位于全国最低。反之, 全国女性文盲率最高的地区是西藏,为70.4%,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0.2%, 也就是说每1万名妇女中仅有两名女大学生,居全国最低水平。因此, 再一次地证明了一个地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与女性文盲率呈负相关关系,即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比例越高,该地区的女性文盲率就越低。

  另外,从对15岁和15岁以上人口男女文化程度构成的对比来看,可以明显地看出,(1 )无论哪个层次的教育都是女性所占比例小于男性。(2)教育层次越高,男性所占的比例越大,到小学层次的教育, 男女比例基本趋于接近。

  表2 1990年15岁以上人口按性别、文化程度分组构成

  

  

  

   大学(含大专) 高中(含中专) 初 中

  各教育程度人口总数(万人) 1575.74 8978.9324784.55

  男性比例 (%)

  69.6760.93

  60.95

  女性比例 (%)

  30.3339.07

  39.05

  

  

  

  小 学

  各教育程度人口总数(万人)28250.75

  男性比例 (%) 52.33

  女性比例 (%) 47.67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社会与科技统计司与中华妇女联合会合.(1990—1995)中国性别统计资料[Z].1998.43.

  表3 1991年——1995年全国女研究生在读情况一览

  年 份 在读女研究生人数 占研究生总数比例(%) 其中女博士人数

  199120357 23.11309

  199223367 24.81627

  199327531 25.8 179

  199434008 26.63142

  199540116 27.64447

  年 份占博士总数(%)

  1991 6.4

  1992 6.9

  1993 7.9

  1994 9.2

  1995 11.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社会与科技统计司与中华妇女联合会合.(1990—1995)中国性别统计资料[Z].1998.304—307

  当然,长期以来,在女性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扫盲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的基础上,女性高等教育事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1949年,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女学生仅有2.32万人,到1995年增至102.35万人,是建国初期的44倍多。自1981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1982年全国在校女研究生人数为3550人,占研究生总数的16%,到1995年增至40116人,占研究生的27.6%,是六十年代的(以1963年, 在读女研究生人数是790人为例)近51 倍(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中国性别统计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8.303—304.)。特别是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女研究生教育有了可喜的大发展,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的女干部、女科技人员、女研究人员和女教师。

  中国女性高等教育有以下的特征:(1)专业程度和学历层次越高,女性所占的比例就越少(大专和本科、硕士、博士的比例分别为33.6%、26%、11%),呈金字塔形分布。(2 )同全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总人口相比,女性高学历人口的比例偏低。(3)在就业女性人口中, 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的比例也很低。(4)对25 岁以上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程度按年龄构成来分析,发现25岁—35岁之间的女性比40岁以上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要高(注:鲁洁.妇女地位提高与中国高等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1995:(4).65.)。这就说明女性受教育程度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即年龄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

  但是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中国的女性高等教育还远远落后。如果考虑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承担了接近世界1/4的女性教育任务,考虑到旧中国妇女文盲占90%的历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的久远影响,中国政府及中国高等教育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值得积极肯定的。特别是从经济发展对女性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社会及人类发展对女性高素质的要求来看,中国女性受教育状况的改善任重而道远。

  3.女性受教育程度对人口素质的影响

  在测评人口素质的HDI指标中, 教育指数直接影响到人口素质水平的高低。根据前面对女性文化程度的分析知道,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男性,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HDI指标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而且女性受教育程度还可以通过家庭、婚姻等方面,对人口素质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越大。 这样必然会推迟育龄,使代际间隔年限加大,从而减缓人口的增长速度,间接地提高人口素质。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1991年“当代中国妇女地位”抽样调查的资料来看,文化程度与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即女性文化程度每升高一档,其平均初婚年龄就增加1岁。

  (2)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生育率就越低。 这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量事实所证明。而人口的增量又是随育龄妇女生育率的降低而减少的,从而人们可以通过减少人口数量来间接提高人口的质量。

  1990年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资料表明,在影响生育率的诸多因素中,育龄妇女的生育率与妇女受教育程度呈负相关关系。由表4可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文化程度高的女性,越容易背离传统的生育观念,其生育率就越低。这种特征在城市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1992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对中国生育状况的调查表明,当妇女受7年以上教育时,平均每人生育的孩子数要比那些没受过教育的妇女少2.2个,同样证实了这样一个规律。

  表4 1981年和1989年不同文化程度育龄妇女的生育率状况 (个)

  

  

  1981年 1989年

  大学 1.42 1.11

  高中 1.88 1.82

  初中 2.19 2.13

  小学 2.72 2.48

  文盲 3.31 2.95

  资料来源: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中国性别统计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78.

  (3)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就会越主动地学习和接受“优生、 优育”的科学知识,从而大大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减少了先天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了下一代的身体素质。

  (4)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 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值就越高,越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其子女的在校率也越高,并且其子女的成才率也就越高。另据李小江、朱虹军1987年对北京家庭进行的未成年人口的投资调查,发现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对未成年子女的文化教育的投资比例也越高,其影响远超过其父亲。1991年一项关于北京婚姻家庭的调查则发现子女文化程度与其父母文化程度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母亲尤甚。

  总之,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接受新观念,容易形成“少生、优生”和“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生育观。而良好的生育观直接影响着她们的生育心态和生育行为,从而对生育率的下降和生育质量的提高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妇女的受教育程度不仅影响着她们自身的人口素质,而且还影响着其子女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因此,提高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对提高整个民族的人口素质,乃至促进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影响中国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1.影响中国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的因素

  影响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原因很多,有经济的也有社会的;有历史的也有文化和习俗的。因此,我们在分析影响中国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因素时,应当从经济的、历史的、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在中国的历史上绵延了千余年,虽然大多数国人不再支持“三从四德”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但是,与传统文化相联系的国民心态却没有实现彻底的现代转化(注:鲁洁.妇女地位提高与中国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5:(4).65.)。因此,在人们的思想深处还或多或少地潜藏着一些封建残余。这表现在:一种观点认为,在教育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妇女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由于女性与男性之间存在着生理上的差别,所以,接受教育的女性难以在事业上取得与男性一样的成就。而在农村,“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观念更阻碍着一部分父母承担起女儿接受正规教育的义务。另一种观点,承认男女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根据“效益优先”的原则,推导出在对于女性教育问题上,应当也遵循“先求发展,后求公平”的观点,即先大力发展教育,后考虑男女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这两种观点的本质都是从根本上否认了女性受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是观念上的原因。

  另外从国家的人均GDP和教育的关系来看, 在影响教育的诸因素当中,经济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由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尚处在不发达阶段,国家还很不富裕,是一个“穷国办大教育。的国家。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转型期,社会上常常有一些只注重抓经济,而忽视教育,对女性教育更是不屑一顾的短视行为。这是经济方面的原因。

  甚至有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只要妇女或者是已婚妇女,脱离劳动大军而回家,就可以使中国严重的失业问题得到解决,因此,认为妇女无需接受更多更高层次的教育。近年来,社会上有许多单位只录用男大学毕业生,而拒绝接受女生,女大学毕业生也成了妇女就业的牺牲品。于是人们包括女性自身对女性教育问题的认识就不知不觉地陷入一个误区,对女性接受教育还存在着偏见,这是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2.对策分析

  在农村,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的西部地区,教育经费十分有限,挤占和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最基本的扫盲教育都难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失学现象还十分严重。再加上有一些地区有女性早婚的习俗,就更加不利于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尽管国家对此问题十分关注,通过“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帮助失学女童重新回到学校读书,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离我国到2000年基本实现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行动目标,完成《提高妇女地位内罗毕前瞻性战略》还有相当的距离。

  鉴于中国女性受教育程度的现状以及影响中国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的原因,针对城市与农村的不同情况和不同层次的教育,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彻底扫除中国妇女文盲

  五十年前,我国乡村教育的倡导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中国的普及教育问题,大半是女子教育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女子教育问题,无论什么方法都是枉费心血,女子教育是普及运动中最大的难点。”女性文盲的产生和存在是社会问题,它的彻底根除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女性文盲群体绝不应该被教育所遗忘和忽略。教育对此负有责任,也应该对此做出积极的反应。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应大力推进妇女扫盲工作;在扫盲教育中,一定要贯彻“抓早、抓小”的战略,采取治贫与治愚并举,治标与治本结合,数量与质量兼顾等有效措施,扎扎实实地完成妇女扫盲的历史任务。

  (2)继续推行和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

  开罗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国际会议行动纲领指出:“教育,特别是妇女与女子教育是改善人的生存条件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它是非常重要的”。“人口行动国际”负责人斯派德尔说:“对女孩教育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项最佳投资。”(注:王新田.中国近代女学发展概说[J].镇江师专学报,1990:(4).43.)

  在城市,应当继续做好“普九”工作,防止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学龄女孩中途退学。对于因家长下岗或其他特殊原因造成的的特困户,应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免收这些学生的学费。在农村,要强化普及农村初等教育,提高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有效地控制和防止流失率,特别要保证女童的入学和坚持学习。对于那些入学确实有实际困难的女童,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克服困难,帮助她们重返课堂,为她们继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让她们将来能够掌握一门到几门农业科学技术,帮助她们脱贫致富,过文明幸福的生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女童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为“春蕾计划”题词:“扶持女童入学,利国利民利家”。救助失学女童行动是一项利在千秋、恩泽万代的伟大事业。

  (3)积极发展中国女性高等教育

  鉴于中国高等教育是男女教育机会不均等最严重的领域,高等教育具有更大程度地面向女性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改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树立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提高女性自身接受高等教育的自觉意识,鼓励女性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但是,由于目前国家的经济实力,中国的高等教育还未进入大众化阶段,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因此,应当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和职业培训,使之面向更多的女性,为女性创造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在世纪之交,我们要沿着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家率先开创的女性高等教育的道路,把我国的女性高等教育事业推向前进,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介绍:李亚东(1963—),女,上海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所,北京 100084; 许燕平(1960—),女,北京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工部部长、副教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学工部,湖北 十堰 442002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