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风格

编号:82

浅谈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风格

姓名:聂俊毅 学号:20113576 学院:会计学院

一、 柴可夫斯基的生平

1840年5月7日,才华横溢的俄国作曲家彼得. 依里奇.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乌拉尔山脉附近的一个定居点。5岁起学习钢琴,1848年赴圣彼得堡上寄宿学校,但他的钢琴课并未停止。1861年,俄国音乐协会赞助开办了一个音乐讲习班,柴可夫斯基在讲习班任教。一年后,他辞去了在司法部的工作,就读于刚刚成立的圣彼得音乐学院。1865年12月毕业时,以一曲根据席勒的作品改编的清唱剧而荣获银质奖章。在音乐学院的11年中,他创作了《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年) 、芭蕾剧《天鹅湖》(1876年) 。4部歌剧、3部交响曲及众多篇幅较短的作品。

1875年,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出了问题,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疗养才算康复,但病根未断。

1877年7月,柴可夫斯基与米廖科娃的婚姻出现了危机,这次危机几乎把他送上自杀的绝路。在一片吵吵闹闹之中柴可夫斯基逃离了莫斯科,他妻子在1878年5月同意分居(他们一直没有离婚) ,但柴可夫斯基在这之前仍完成了3部杰作—《第四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歌剧《叶甫根尼. 奥涅金》。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的友情被后人传为佳话,据说他俩几乎从来没有见过面,却是书信不断,而且持续了13年之久。

1878年到1885年,柴可夫斯基时而在俄国,时而在西欧,居无定所。作品《意大利随想曲》、《1812年庄严序曲》,以及两部歌剧《圣餐》和《晚祷》,使柴可夫斯基声名鹤起。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是在莫斯科或莫斯科附近度过的。 1891年他出访美国。同时,柴可夫斯基创作不辍,写下了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五交响曲》,以及最后3部歌剧。当时的青年作曲家们争相仿效,其中塔内耶夫、阿斯基、易珀列道夫,以及后起的拉赫玛尼诺夫。1893年,《第六交响曲》首演,柴可夫斯基担任指挥。几天后,他感染了霍乱,于11月6日在圣彼得堡逝世。 柴可夫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我的交响曲中的每个音符,都是出自我的内心深处。”他的创作之中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他的音乐的基调是以民歌和民间音乐为基础的。柴可夫斯基还采用了不少俄国和其他国家的名著作为创作的题材,而且能够把原著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 从芭蕾音乐《天鹅湖》看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

十九世纪末叶, 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把芭蕾音

乐提高到交响音乐的水平。在他的舞剧中, 音乐是和作品内容与舞台动作紧密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柴可夫斯基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 通过交响性的展开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加深了作品的戏剧性。他在《天鹅湖》中, 以富于浪漫色彩的抒情笔触, 表现了诗一般的意境, 刻画了主人公优美纯洁的性格和忠贞不渝的爱情; 并以磅礴的戏剧力量描绘了敌对势力的矛盾冲突。因此, 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 至今还是芭蕾音乐的典范作品。

《天鹅湖》取材于神话故事, 描述被妖人洛特巴尔特用魔法变为天鹅的公主奥杰塔和王子齐格弗里德相爱。最后, 爱情的力量战胜了魔法, 奥杰塔得以恢复为人身。全剧分四幕, 包含二十九个分曲。其中第二幕描写齐格弗里德和奥杰塔在天鹅湖滨的相遇和相爱, 由五个分曲组成。

天鹅主题不仅是开始和结束第二幕的主题, 也是整个芭蕾的基本主题; 第一幕、第二幕和第四幕的终场音乐, 都以这个主题为基础。柴可夫斯基通过主题变形的手法。用音乐来揭示戏剧情节的发展和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思想。在第一幕和第二幕中, 天鹅主题是一个悲怆的小调式主题, 描写奥杰塔和她同伴们的悲惨命运; 而在第四幕的终场音乐中, 这个悲剧性的主题, 先改变速度, 变得激动不安; 然后从四拍子变为宽广的二拍子, 由乐队全奏, 变成庄严的颂歌; 最后又从小调变为大调。并放慢速度。成为一曲壮丽宏伟的凯歌, 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 战胜邪恶的力量, 获得了胜利。这种基本主题贯穿发展的手法, 和他的交响音乐与歌剧音乐, 是一脉相通的

柴可夫斯基对舞剧音乐进行了许多革新, 他克服了过去舞剧音乐的公式化弊病, 赋予舞剧音乐以交响性的发展, 使之更富于戏剧性, 大大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他在《天鹅湖》的音乐中成功地运用了交响乐原则、奏鸣曲式中主题的对比和展开原则、赋格段及回旋曲式的自由运用原则; 柴可夫斯基把舞剧中的古典舞(包括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以及男女独舞等) 和代表性民间舞(包括各民族, 各地区的特性舞) 的音乐和表现力大大丰富提高了, 使之焕然一新。他以真挚动人心弦的旋律, 如泣如诉的歌唱性乐句为主导, 巧妙地运用了各种音乐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展开戏剧冲突, 整个舞剧音乐优美完整、富于诗意。柴可夫斯基强调音乐优美完整、富于诗意, 强调音乐对于舞剧的积极作用。运用主导动机发展、高密度和声织体等交响乐的创作手法, 使音乐与剧中人物感情、特定场面紧密吻合, 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第二幕的《白天鹅双人舞》中, 那如泣如诉、哀怨委婉的旋律, 形象逼真地表达出了奥杰塔公主对自己被困于魔掌之中的无助与无奈, 对纯真爱情和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

三、 从交响乐曲b 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看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

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具有深刻的哲理, 音乐形象鲜明, 情感表达真挚, 所以这些都是他的这部作品之所以特别感人的原因所在。《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最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它不仅旋律优美, 配器富于表现力, 深刻地表达、刻画了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冲突, 极富戏剧性。形象的描绘了他所经历的人生历程, 以及最终走向死亡的悲剧命运。这部悲剧色彩十足的交响曲不仅反映了柴可夫斯基个人的生命体验, 而且传达了在沙皇专制制度下人们的绝望与挣扎。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交响曲》是一部杰出的作品, 它虽富有强烈的悲剧性, 但决不是一首消极死亡的颂歌, 而是充满了对生活、理想的热爱, 对死亡的抗议和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正因如此, 它以极大而又深沉的悲怆之美震撼着人们。透过他的艺术珍品, 人们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 探索着人生的奥秘。他的音乐超越了时空与国界, 表达了人类最为高贵和圣洁的情感, 它隐喻了人类难以抵达的伟大的人格和精神力量。心灵里飞出的美妙的音符正在和世界人们的心脏一起跳动。

四、 从器乐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看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

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部最通俗的协奏曲,但就其构思之宏伟和作品的规模而论,它可以称为用钢琴和乐队演奏的一部交响曲。这部作品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与欢乐的热望,它的基本形象深具民族特点——作者在这里引用了一些真正的乌克兰曲调,同时也特别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协奏曲的一些特点,那就是巨大的力量、宏伟的规模同真诚率直的抒情性的结合。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之丰富,它的主题的多样和对置,紧张地发展的乐思所具有的内在的巨大力度,都是它那激动人心的魅力所在,正也就是这些特点,使得这首协奏曲在作者生前就已广泛流传,欧美各国音乐会舞台时常有各种类型的钢琴家演奏它。

这部作品现在已经成了每个钢琴音乐演奏名家的天空中一颗固定而明亮的星。明显的俄罗斯音乐风格的表现手法(宽广, 有力与歌唱性相结合) 、洗练的西欧风格、豪放的斯拉夫特性、柴科夫斯基特有的哀愁感以及凯旋的、春天般的音乐, 在曲中转发成炽热的感情, 那多彩的管弦乐法, 音乐素材之美, 以及华丽的钢琴演奏技巧, 充分展现出强烈的色彩。全曲的结构具有戏剧性, 它令观众惊异的

是它那庄严的感人至深的开场, 以及那直至狂热终曲的最有一个音符始终保持不衰的情感优势。而且其明显的俄罗斯音乐风格、豪放的斯拉夫特性、柴科夫斯基特有的哀愁感、多彩的管弦乐法、音乐素材之美以及华丽的钢琴演奏技巧, 成就了其作品中优美旋律的高潮起伏、扣人心弦的沉郁顿挫, 造就了一篇篇暗自饮泣而凄美绝伦的不朽乐章, 在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

俄罗斯著名作家契柯夫对柴可夫斯基给以高度评价:“我准备在他的台阶前肃立,当一名荣誉哨兵,我对他的今天, 它仍然具有令人吃惊的强大生命力。

五、 结语

柴可夫斯基,他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 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 他惯于利用音乐形象来表现生活中各种心理和感情状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的创作活动。他主张音乐的美, 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 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 通俗易懂而著称, 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 人们不难发现他敬爱达到如此程度。若论名次,他如今在俄罗斯艺术中仅次于早已占据首位的列夫·托尔斯泰,而名列第二。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